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2020-12-18 清朝那些人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

清代巡撫衙門

在省級領導設定中,清朝廢除了明朝時期的「都指揮司」,沿襲了「布政司」「按察司」的設置,將「三司」改成了「二司」

「布政司」的主管領導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簡稱「布政使」「按察司」的主管領導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簡稱「按察使」;兩者作為督撫的屬官,同為省級領導。

嘉慶朝「布政使」札文

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對應於現今的行政級別,布政使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而按察使則只相當於省部級副職。

同為督撫屬官,同為省級領導,而且並稱為「二司」,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品級為何有著如此區別?

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僅能因為一項權力的差別!

布政使

《清史稿·職官志》有載,「布政使」的具體職權為:

掌宣化承流,帥府、州、縣官,廉其錄職能否,上下其考,報督、撫上達吏部。三年賓興,提調考試事,升賢能,上達禮部。十年會戶版,均稅役,登民數、田數,上達戶部。

簡單言之,「布政使」負責全省經濟建設、民政推廣、賦稅徵收、人事任免等各項工作。

按察使

《清史稿·職官志》對「按察使」的具體職權記載為:

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所至錄囚徒,勘辭狀,大者會藩司議,以聽於部、院。兼領闔省驛傳。三年大比充監試官,大計充考察官,秋審充主稿官。

也就是說,「按察使」執掌全省的治安、司法、監察和刑獄工作,同時還負責一省郵驛工作。按照現在的說法,「按察使」基本屬於「公檢法一肩挑」

就具體職權而言,「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同時兼領省級公、檢、法機關的一把手。而「布政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府一把手——省長。就此來看,行政級別為省部級正職的「布政使」,自然要比省部級副職的「按察使」級別高、地位高。

除此之外,「按察使」「布政使」之間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一項特殊權利上。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除了各自的職權範圍外,「布政使」還擁有一項「按察使」並沒有的權利——「凡諸政務,會督、撫議行」。

清代「布政使」官契

也就是說,「布政使」能夠參與一省政務施行方針的制定,也就是能夠參加「省委常委會」,屬於「固定入常」職務。而「按察使」則不在「省委常委」名單之列,甚至連「可能入常」的資格都沒有。

就此具體權限來看,「布政使」也理應排在「按察使」之前,品秩自然要高一級別!

後記

在省級官制體系的具體施行中,「布政使」「按察使」均為權力巨大、地位崇高的省級領導,但並不具備「題報權」「考核權」。這兩項能夠直接影響「布政使」「按察使」升降調補的權力,掌握於督撫之手,因而受到督撫的絕對壓制。但自雍正皇帝開創「密折制度」以後,「布政使」「按察使」也擁有了直接向皇帝上奏的特殊權力,甚至可以直接彈劾督撫。由此,「布政使」、「按察使」和督撫之間又形成了良性的相互制約,有效制約了督撫權限,從而從根本杜絕了督撫做大,甚至造反的可能。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皇朝通典》

相關焦點

  • 一個正三品的按察使,全省三把手,到底能管理多少治安軍?
    清朝的地方高級官員有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和學政,其中,總督和巡撫屬於封疆大吏。除了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管理一個省之外,其餘的總督都是管理兩三個省,不過,主要負責軍務、河道治理、糧食運輸等等,一般不插手地方行政。總督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一般掛著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因此被稱為制臺大人或者部堂大人。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每個省並不是只有1位封疆大吏,都是有4位,分別是巡撫、提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按察使的品級最低,但也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任務。那麼,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按察使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
  • 從二品副將,與每個省的布政使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按察使之間的對比。今天,我們聊聊從二品副將和從二品布政使,從品級來說,兩個官職的等級相同。但是在實際權力中,副將與布政使到底誰高誰低呢?認真的說,副將在品級上和布政使相當。
  • 正三品的按察使,直接對抗全省一把手,到底有多大的權力?
    三駕馬車之一的都指揮使司被撤銷,設立了專門管理軍事的提督。此外,總督開始固定下來,成為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清朝的地方高級官員有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和學政等等,其中,總督和巡撫屬於標準的封疆大吏。除了直隸總督和四川總督僅僅管理一個省之外,其餘的總督都是管理兩三個省。例如兩江總督,管理了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
  • 布政使、按察使都是省級大員,但相比督撫,少了一個重要的權力
    清入關後,沿襲明制,將督撫確立為各省最高長官,同時廢除都指揮使,設立布政使和按察使,他們所屬的衙門,為藩司衙門和臬司衙門。布政使,官秩從二品,職掌本省民政、財政,稽核田數、民數、賦役,參預本省知府以下各官的銓選調補,每三年一次大計中考核屬員,並參預重大刑案的會審和秋審。同時,布政使還掌捐納、旌表刊發詔書、時憲書、律令等。
  • 一個省的四把手,實權不大的學政,為何敢對抗二品巡撫?
    學政的品級不固定,可能是正二品,也有可能是正五品。雖然實際權力不如巡撫和總督,但即使是封疆大吏也不敢輕易招惹學政大人。至於那些武官見到學政,更是畢恭畢敬。那麼,學政的地位為何那麼特殊呢?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
    不過實際上,在《皇朝文典》中有記載,清朝的省級官職除了總督和巡撫以外,還有提督學政、按察使和布政使這三個官職,皆是皇帝親自任命的省級要員,所以亦稱疆臣、疆吏。其中的提督學政,主要是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直接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地位不低,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主要是執掌一省的公、檢、法機構,類似於今天的省政法委書記。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布政使和巡撫的設置,要追溯到明朝。明初地方各省不設主官,權力一分為三,分屬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負責地方民政及財政,主官為左、右布政使。後來為加強統治,又開始向地方派遣巡撫和總督,以便節制三司。
  • 布政使本為一省最高長官,為何後來又要設立巡撫呢?
    布政使這個官職很多人比較熟悉,尤其在清代它屬於地方從二品大員,分管一省財政、民政。
  • 官名詳解:布政使 知府 通判
    布政使:官名。簡稱藩司、藩臺。明洪武九年,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後,全國的府、州、縣分統於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
  • 權力很小的學政大人,在地方上,為何能夠對抗正二品巡撫?
    在明清時期的地方高級官員中,有一個官員非常奇怪,那就是學政大人。學政大人的品級,從二品到四品都有可能。從品級來說,明顯不如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甚至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
  • 一個正二品的巡撫,能夠調動多少軍隊,管理全省4000萬人?
    那麼,在清朝統治時期,正二品的巡撫大人,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因為在清朝統治末期,一些省份的人口已經超過了4000萬,例如江蘇省。駐紮多少軍隊,才能管理數量龐大的人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 明朝各個官職對應的品級都是幾品?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六部部長為尚書(正二品),副職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部下又設司,司長為郎中(正五品),副職為員外郎(從五品);各司辦事官位主事(正六品)。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負責全國的監察工作,副職為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下面還有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
  •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在清朝,省一級的官員大概有七個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將軍、提督,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其中的文官: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從三品的參政大人,實際權力很大,為何能直接命令知府?
    參政的品級並不低,屬於朝廷的從三品官,而且兼任各個地區的分守道。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既然明朝使用了200多年的參政制度。清朝入關之後,為何要廢除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防止道臺依靠參政的身份,過於幹涉地方行政事務。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 從「四品」升「三品」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可謂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 正七品的巡按,品級並不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屬於全省的一把手,也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各級官員對巡撫畢恭畢敬,但是有一種官員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那就是正七品的巡按、作為一個七品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巡撫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二品巡撫和七品巡按之間的較量和博弈。
  • 清朝「三品官員」和「四品官員」是現在什麼級別?
    三、四品官階中,仍有文武、滿漢的不同。   但是,順治年間,滿漢官員便享有相同的俸祿待遇。   清朝三品有正三品、從三品。清朝三品相當現代各部長級別。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含中央、地方、軍隊三種類型的官員。但是清朝是各部的二把手(侍郎)都升為二品官了,各地的一把手(總督、巡撫)也都是二品(甚至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