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品副將,與每個省的布政使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18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按察使之間的對比。今天,我們聊聊從二品副將和從二品布政使,從品級來說,兩個官職的等級相同。但是在實際權力中,副將與布政使到底誰高誰低呢?認真的說,副將在品級上和布政使相當。但是在每個省的話語權上,副將距離布政使的差距非常大,而且一輩子都趕不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明清時期的副將和布政使。

首先,我們聊一聊武官體系。唐宋時期的武官稱呼和明清時期的情況完全不同,很多官職的名稱都是明朝時期形成的,在清朝入關以後,進一步完善和成熟。我們看一下清朝綠營軍的等級:從一品的提督、正二品的總兵、從二品的副將、正三品的參將、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等等。

其中,每個省都會有1位提督,沿海省份有2位。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每個省大約駐紮了幾萬綠營軍。沿海省份會設立水師提督,負責管理各個省份的水師。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一個鎮駐紮大約1萬左右的駐軍。一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副將則是總兵的助手,因此被稱為副將。一般來說,副將協助總兵工作。在戰爭時期,副將可能會率領幾千軍隊作戰。

如果按照現在的編制,副將類似於副師長,協助師長工作。但請注意,副將是從二品的武官,這個品級是非常高的。我們再看一下文官體系,在明朝統治時期,每個省形成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駕馬車。但是由於相互起不到制約作用,因為,在明朝統治的後期,出現了總督和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但都是臨時性的官職。

清朝入關以後,總督和巡撫的編制固定下來,成為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其中,總督負責兩三個省的軍務、河務、鹽務等工作,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則算每個省的一把手,因為全省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巡撫處理,包括軍務。提督雖然品級是從一品,比巡撫的品級還高,但需要接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提督見到巡撫,一般會直接請安:「標下參見中丞。」巡撫則會客氣一下:「老軍門不必多禮。」

但是,巡撫不會拱手還禮,因為文貴武賤的傳統仍然根深蒂固。至於總兵,雖然與巡撫屬於平級。但是,真的見到了巡撫,總兵連個座位都不會有,只能站著說話。巡撫出現以後,布政使成為了全省的二把手。布政使是從二品文官,負責管理全省的糧食生產、經濟建設、賦稅徵收、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

按照現在的標準,布政使屬於常務副省級。在清朝歷史上,一旦巡撫大人調走,基本上都是布政使接任巡撫。不過,布政使沒有權力管理軍務,這是布政使最大的軟肋。換句話說,布政使沒有權力管理各級軍官。作為總兵的副手,連總兵見到巡撫都沒有座位,巡撫甚至根本不認識副將。布政使則完全不同,布政使和按察使屬於巡撫的左右手。

如果某一位副將和布政使發生了矛盾,雖然布政使管理了副將,但布政使的身後是巡撫。布政使會對巡撫大人說什麼,沒有人知道。過不了過久,副將可能會調往剿匪的第一線。在清朝的官場上,文官與武官相比,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這幾個地方上的大佬,幾乎各級武官都不敢得罪。提督大人雖然屬於從一品官,但不能插手地方事務,否則,巡撫和布政使的聯合彈劾,可不是鬧著玩的。

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武官的品級更不值錢。左宗棠在清朝末期立下了赫赫戰功,擔任兩江總督以後。江蘇按察使前往拜見,左宗棠的管家沒有下跪請安,而且直接拱手。按察使非常奇怪,因為自己是朝廷三品大員。後來才知道,左宗棠的管家也是正三品,不過是參將頭銜。由此可見,清朝末期的武官品級已經非常泛濫。

相關焦點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俗話說七品知縣,其實知縣並不一定是七品官,有的知縣是八品,還有的知縣是六品。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認真的說,不要說千總,即使是正五品的守備大人,面對知縣也沒有什麼優勢。首先,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武官排名。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布政使和巡撫的設置,要追溯到明朝。明初地方各省不設主官,權力一分為三,分屬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負責地方民政及財政,主官為左、右布政使。後來為加強統治,又開始向地方派遣巡撫和總督,以便節制三司。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屬於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布政使則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民政等工作,屬於全省的二把手,從二品文官,算是常務副省級。
  • 從一品總督和正二品巡撫,作為封疆大吏,誰的權力更大?
    在很多讀者,對於總督和巡撫之間的權力劃分,存在很大的疑問。似乎很多人認為總督屬於巡撫的上級,巡撫見到總督就應該畢恭畢敬。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總督最多屬於巡撫的半個上級,而且並沒有權力處理巡撫。在清朝歷史上,總督不見得就能鬥得過巡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總督和巡撫的故事。首先,我們聊聊總督和巡撫出現的時間。這兩個官職出現於明朝,但屬於臨時性的官職。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等到清朝時,千總變成為綠營兵的常設編制,當時清朝在每個省都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同時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再下是正三品的參將、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非常大?
    朱元璋的大明朝,做了幾件前無古人的事情:廢宰相,君主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在地方上,則將省級長官權限一分為三,設立都指揮使、布政使和按察使這三個職務,用來管理一個省。其中,都指揮使負責地方軍隊指揮;布政使負責地方的民政、財政;按察使則負責地方的刑訴、司法。朱元璋這麼做,其目的是防止地方出現集權情況。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國的行政區劃變成了省、府和州、縣三級管理模式。一個省下轄幾個府和幾個州,知州的地位不如知府,但知府僅僅比知州高半級而已,基本上仍是平級。元朝的行省制度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在明清統治時期,行省制度進一步完善、總督、巡撫等高級官職開始出現。總督負責一大片地區的軍務,一般是兩三個省,類似於戰區司令。但總督並不實際插手省內的工作,因為每個省都有巡撫。
  • 權力很小的學政大人,在地方上,為何能夠對抗正二品巡撫?
    學政大人的品級,從二品到四品都有可能。從品級來說,明顯不如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甚至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但是,無論是總督,還是巡撫,這些封疆大吏都無權幹涉學政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學政有實力對抗巡撫、總督。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每個省只有1位封疆大吏,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巡撫大人。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每個省並不是只有1位封疆大吏,都是有4位,分別是巡撫、提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按察使的品級最低,但也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任務。
  • 布政使本為一省最高長官,為何後來又要設立巡撫呢?
    布政使這個官職很多人比較熟悉,尤其在清代它屬於地方從二品大員,分管一省財政、民政。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清朝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中央以「內閣」為最高權力中樞,「內閣」下轄「吏、禮、戶、刑、兵、工」六部;地方上分「省、府、縣」三級,以總督和巡撫為省一級最高軍政長官。《清史稿·職官志·外官》有載:總督(正二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巡撫(從二品)掌宣布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核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
  • 清朝正二品的總兵,身為朝廷高官,到底能下轄多少軍隊?
    首先,我們聊一聊總兵的歷史。  每個鎮的最高長官就是總兵,每位總兵管理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軍隊。例如遼東鎮總兵,能夠管理9萬多軍隊,屬於實權人物。山西的大同鎮總兵和太原鎮總兵,幾乎能夠與山西巡撫正面叫板。明朝總計只有20餘位總兵,明朝總兵的含金量很高,類似於戰區司令和省主席的關係,雙方的權力勢均力敵。
  • 陝西布政使是個地方官職,那它的職責和權力分別有哪些呢?
    圖片:清朝官員們劇照從官階上來看,一般情況下總督是正二品官員,如果兼任兵部尚書等頭銜,還可能升到從一品的等級,而巡撫是從二品官員,倘若兼任兵部右侍郎,也可能升到正二品的等級上。其中,有個別能力出眾的巡撫可以增加頭銜,且這種頭銜並不會因為職務的變化而改變,而是會一直保留著。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一、總督的來歷與職責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總督一般為從一品到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在明代政治中,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公元1376年之後,也就是明朝就慢慢開始設置布政使,這個概念是從明朝時期開始建立,在清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的狀態。 在清朝時期布政使的官職是從二品,也就算是一個比較高一點的官職了,手中的權力最起碼不低。後來從從二品,又慢慢降為了正三品。公元1646年,清朝順治皇帝時期布政使發揮了最大職能屬性。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對應於現今的行政級別,布政使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而按察使則只相當於省部級副職。同為督撫屬官,同為省級領導,而且並稱為「二司」,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品級為何有著如此區別?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僅能因為一項權力的差別!
  • 布政使、按察使都是省級大員,但相比督撫,少了一個重要的權力
    那麼在清代巡撫是否有這樣的權力,可以隨意處置省級大員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從清代的官制中去探尋這個問題。督撫、布政使、按察使是清代省一級大員,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進行對比的話,督撫就是書記,布政使就是省長,而按察使就是主管政法系統的政法委書記。應該說,他們有上下級關係,但又有各自的獨立性。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唯一不同的是六部官員的官階,六部最高長官尚書,唐代是正三品,宋代是從二品,元代是正三品,明代正二品,清代是從一品。明朝基本沿襲元朝的設置,只不過把「行中書省」廢了,改稱「承宣布政使司」,其長官則叫「承宣布政使」,簡稱「布政使」。明朝成了省一級,府一級,州縣一級。不過明朝也有中央派出官員,不止一個,有三個,叫總督、巡撫和巡按。清代沿襲明朝制度,但派出官員只有兩個,叫總督和巡撫。這就是總督的來歷,明清都是總督最大。
  • 一個正二品的巡撫,能夠調動多少軍隊,管理全省4000萬人?
    那麼,在清朝統治時期,正二品的巡撫大人,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因為在清朝統治末期,一些省份的人口已經超過了4000萬,例如江蘇省。駐紮多少軍隊,才能管理數量龐大的人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