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品的武官守備,與知州正面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2020-12-22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六品千總和七品知縣的關係。在明清時期的歷史上,還出現了兩個品級相同的官員,分別是正五品的守備和正五品的知州。從表面來看,兩個官職的品級一樣,屬於平級幹部,兩個人談笑風生。但是在真實的明清官場上,雖然品級一樣,守備在知州面前,可能連座位都沒有,只能站著說話。那麼,雙方的差距為何這麼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聊一下文官體系。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屬於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布政使則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民政等工作,屬於全省的二把手,從二品文官,算是常務副省級。

至於按察使,則是負責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屬於正三品的文官。一個省劃分為好幾個府和好幾個州。這些地區設立了知府和知州,請注意,清朝的知州分為兩個不同模式。有的州隸屬於省機關管理,這些州屬於直隸州,直隸州的知州就是正五品官。

還有一些州,隸屬於府管理,這些知州屬於從五品的官員。至於各個府的知府大人,則是正四品或者從四品官。那些直隸州的知州,雖然品級不如知府,但雙方屬於同事關係,知府無法管理那些直隸州知州。只有那些府轄州的知州,才隸屬於知府管理。例如清朝統治時期的河南省,劃分了開封府、河南府、歸德府等8個府,同時還有許州、陳州等5個直隸州。

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個府和直隸州都會設立1位守備,守備屬於武官。我們接下來聊聊武官體系,清朝的武官體系分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守備、千總、把總等官職。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千總和知縣的對比。雖然千總是正六品的武官,但地位明顯不如正七品的知縣。

那麼,作為千總的上級,正五品的守備與正五品的知州,雙方的權力誰更高呢?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個府、每個州都會駐紮一些綠營軍,由守備負責管理。但是,知府、知州都權力節制守備。雖然知州和守備屬於同級幹部,但守備其實是知州的下級。例如知州大人召集各個縣的知縣們開會,堂堂正五品的守備大人,可能需要站在城門口,拱手迎接各地的知縣入城。

由此可見,守備的地位可能連知縣都不如。在清朝統治的中期,江蘇省確實發生了知縣硬懟守備的故事,當時,守備練練讓步。至於與知州相比,守備的差距非常明顯,見到知州,守備會直接上前請安。至於更高一級的知府,雙方的差距更大,甚至連同知和通判都不會把守備放在眼裡。

其實,守備沒有必要自責。因為從宋朝之後,文貴武賤已經成為了傳統,文武相見大三級。如果武官想壓制文官,正三品的參將出馬,才有可能壓制住知州,能不能壓制住知府仍不好說。至於武官們的頂頭上司,從一品的提督大人,見到各省的巡撫需要請安:「參見中丞大人。」請注意,巡撫的品級不如提督。按察使負責全省的治安和司法工作,有時候需要綠營軍協助。

按照道理,按察使需要邀請、請求綠營軍幫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按察使大人直接下命令,各地的綠營軍不敢不聽。因此,在明清時期,武官非常不值錢。與同品級的文官相比,對方肯定是自己的上級,根本不可能平起平坐。例如各地的正二品總兵,見到兵部的正五品郎中們,都直接畢恭畢敬。

相關焦點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至於千總,則是朝廷正經的正六品武官。作為六品武官與七品的知縣相比,如果兩個官員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認真的說,不要說千總,即使是正五品的守備大人,面對知縣也沒有什麼優勢。首先,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武官排名。每個省都會設立一位從一品的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按照當時的規定,提督可以管理全省幾萬綠營軍。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其中,知縣這個職務稱呼,最早起源於唐朝,等到宋朝時,就變成了管理一縣的行政長官,不過當時這個職務主要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屬於非正式地方官;等到明清時期,知縣才正式成為一縣的正式長官,官階為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 從二品副將,與每個省的布政使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正三品的參將和正三品按察使之間的對比。今天,我們聊聊從二品副將和從二品布政使,從品級來說,兩個官職的等級相同。但是在實際權力中,副將與布政使到底誰高誰低呢?認真的說,副將在品級上和布政使相當。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最有實權的五品之一,戰功赫赫的將軍們,也不得不送禮
    但是如果把郎中們當做五品對待,那就大錯特錯了。雖說都是五品,但這些郎中們也有實權派。之前,我們講過吏部文選司的地位,天下四品以下文官的人事安排,當然權力大。既然有文選司,那就有武選司。不過,武選司不歸吏部管理,而是歸屬兵部管理,專門負責全國武將的安排和調動。明朝建立以後,根據當時的規定,文官的調動和安置,歸吏部管理。武官的調動和安排,歸屬兵部安排。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一個省下轄幾個府和幾個州,知州的地位不如知府,但知府僅僅比知州高半級而已,基本上仍是平級。元朝的行省制度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在明清統治時期,行省制度進一步完善、總督、巡撫等高級官職開始出現。總督負責一大片地區的軍務,一般是兩三個省,類似於戰區司令。但總督並不實際插手省內的工作,因為每個省都有巡撫。巡撫和總督屬於同事關係,兩個人的崗位不同,而不是上下級關係。
  • 清朝正二品的總兵,身為朝廷高官,到底能下轄多少軍隊?
    首先,我們聊一聊總兵的歷史。山西的大同鎮總兵和太原鎮總兵,幾乎能夠與山西巡撫正面叫板。明朝總計只有20餘位總兵,明朝總兵的含金量很高,類似於戰區司令和省主席的關係,雙方的權力勢均力敵。  清朝的總兵屬於正二品,清朝的巡撫則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一般掛都察院右都御使的頭銜。換句話說,從表面來看,總兵和巡撫屬於平級幹部,似乎與明朝的情況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實的官場上,連總兵的頂頭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撫的下級。清朝的每個省設立了巡撫和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巡撫則負責全省軍政民財各方面的工作,屬於全省的一把手。
  • 觀唐宋社會文化,當時的文官與武官在權力與職務上有何區別?
    朝廷最終依武官的品階、身份與職務做出折中方案。帶閣門祗候使臣、內殿崇班以上,太子率府率及正刺史以上,遭父母喪及嫡子孫承重者,並聽解官行服;其元系軍班出職及見管軍若路分部署、鈐轄、都監,極邊知州軍縣、城寨主、都監、同巡檢,並給假百日,追起之;供奉官以下仍舊制,願行服者聽。宗室解官給全俸。在此規定下,供奉官以下的低階武官仍遵循舊規,除非他們自願離任,否則仍不需強制服喪。
  • 「省長」和「軍長」誰的權力更大!看完你就清楚了
    網上很多人都在爭論關於「省長」和「軍長」誰的級別和權力更大的問題。事實上,這個討論在行政系統內部人看來非常幼稚,他們當然深知其中的門道。 不過既然大家都有興趣了解,那今天我也為大家分析一番。首先我們來看看軍長的職務級別,現在的軍長一般都是集團軍的軍事主管,屬於正軍級待遇,軍銜基本都是少將,雖然正軍級編制軍銜上可以為中將,但目前我國沒有中將軍長。而正軍級的軍官,除了軍長,還有那些相當於軍級單位的主要領導,如省軍區、北京衛戍區、直轄市警備區等。省軍區和集團軍都屬於正軍級。
  • 從一品總督和正二品巡撫,作為封疆大吏,誰的權力更大?
    在很多讀者,對於總督和巡撫之間的權力劃分,存在很大的疑問。似乎很多人認為總督屬於巡撫的上級,巡撫見到總督就應該畢恭畢敬。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總督最多屬於巡撫的半個上級,而且並沒有權力處理巡撫。在清朝歷史上,總督不見得就能鬥得過巡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總督和巡撫的故事。首先,我們聊聊總督和巡撫出現的時間。這兩個官職出現於明朝,但屬於臨時性的官職。
  • ,這些到底是什麼官?
    州的長官叫知州,宋、明、清均用此稱謂。縣是地方政權機構中(鄉鎮除外)最低一級的組織,它掌管一縣的政務。縣的長官叫知縣。知縣在秦代叫令長,漢代叫令長、相,  唐代叫縣令,元代叫縣尹,  宋、明、清均叫知縣。唐代武官戎裝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那麼,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按察使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三者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了完美的模式。
  • 正三品的按察使,直接對抗全省一把手,到底有多大的權力?
    按照道理來說,李衛屬於全省的一把手,權力非常大。按察使屬於全省的三把手,三把手為何能夠與一把手對抗呢?其實,這與清朝複雜的權力劃分制度有關,巡撫雖然是一把手,但是並不能直接管理按察使。那麼,按察使的權力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按察使制度的起源。
  • 西門大官人的三弟是世襲正五品千戶,為何與一群破落戶結拜?
    住在西門家隔壁的花子虛,因叔叔花太監曾任皇宮惜薪司掌印(柴炭管理處主任、正五品)、廣南鎮守(兩廣特派專員、正三品)之職,現為清河縣首富,年紀雖然最小,排名卻在第四。剩下幾位純屬湊數,用作者的話說,他們全是些「破落戶、沒名器的」。西門慶是藥販子,應伯爵以前做綢緞生意,都是商人。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大部分地區軍隊中的封疆大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八旗、行政和八旗外其他軍隊。其中最高權力掌控者,主要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 同樣是連隊的軍政主官,連長和指導員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李三萬摘要:同樣是連隊的軍政主官,行政級別都是連級,軍銜都是上尉,連長和指導員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同樣是連隊的軍政主官,行政級別都是連級,軍銜都是上尉,連長和指導員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指導員,政治指導員的簡稱。
  • 都是正國級幹部,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正一品品秩對應的文職官職並不多,除了相當於政治委常委兼任的省委書記,即內閣大學士兼領總督外,幾乎全部為中央官職。武職官職中,除了八旗駐守地方的駐防將軍,在清朝建立初期擁有正一品品秩,後改為從一品;駐守邊塞要地之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擁有正一品品秩外,正一品對應的武職官員同樣少見於中央官職。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我們以「戶部」為例作出說明:1、戶部尚書:戶部最高行政長官,品秩從一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財政部部長的副總理,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國級;2、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的屬官,也就是戶部的二把手,品秩為正二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 知府等同市委書記,知縣等同縣委書記,知州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
    作為封建統治階層向基層社會延伸皇權的最有效媒介,府、州、縣三級行政單位之行政長官知府、知州、知縣在維護皇權、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那麼,知府、知州、知縣到底有什麼區別?分別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呢?我們來一一探究!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唯一不同的是六部官員的官階,六部最高長官尚書,唐代是正三品,宋代是從二品,元代是正三品,明代正二品,清代是從一品。從具體權力上來說,這個要分門別類,六部尚書有具體的分工,他們都各管各自的一塊,權力極大。比如吏部,掌管著全國各地官員們的調免權,還比如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