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本為一省最高長官,為何後來又要設立巡撫呢?

2021-02-13 百戰不殆123

布政使這個官職很多人比較熟悉,尤其在清代它屬於地方從二品大員,分管一省財政、民政。不過,布政使和巡撫僅差一級,其權力卻遠遠不如後者,因此在清代,布政使算不上十分顯赫的官職。可是,在明代時,情況卻有所不同。

布政使是朱元璋一手創立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布政使是明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很多制度效仿元朝,元代在各地設立了行中書省,統管軍民,權力極大。洪武初期,朱元璋也設置了中書省相仿的官職,到了洪武九年(1376年),大明共有浙江、江西、副將、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行中書省。各行省長官參知政事統管民政、軍事,權力顯赫。

朱元璋意識到,各行省長官好比是一方諸侯,甚至會危及朝廷。於是在洪武九年又改十二行動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撤銷行省參知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官品正二品,另外設左右參政,從二品。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增設了雲南布政司,此時,大明共有十三個省。

此後,布政使成了專管一省民政和財政的官員,權力比以前大為縮小,而且遇大事不可專擅要隨時上奏朝廷批示。為了說明承宣布政使這個名字的來歷,朱元璋還特地頒發了一道《承宣布政使誥》,詳細解釋了布政使的職責:

「近來朕佔有天下,變更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他們之所以稱為『承』,意思是接受朕的命令,『宣』是代朕說話,『布』是張揚鋪陳這些東西,用來施『政』者都是與軍民休戚相關,關於國家利病,用來『使』者,必定要去除百姓之惡而引導他們向善,讓他們知道有所畏懼服從。」

很顯然,布政使不像元朝的行省長官那樣具有獨立性,他不過朱元璋統治天下的工具,一切都得聽命於他,成為皇帝與百姓溝通的橋梁。儘管朱元璋對布政使進行了各種權利限制,但是他還是不完全放心。因此又在各省設立了主管刑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官員為正三品的按察使。

如此一來,各省就在民政、司法和軍事上分別由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分別掌權,形成了三司並立的局面。此舉大大消除了地方大員尾大不掉的隱患,在明初時確實起到了相互制約的作用,從而鞏固了朝廷的權力。

可是到了明中期以後,地方上的三司卻矛盾重重,凡遇功大家必爭,凡遇過則相互推諉。如此,地方事務上的一些政務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如遇國家大事,如兵事、天災往往不能協力辦理。到了宣德年間,為了杜絕這種事權不一的局面,開始設立巡撫,總覽一省大權,嘉靖時期,各省設立巡撫成為定製。

至於省以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時,就已經把元代的「路」改為了「府」。洪武六年(1373年),根據稅賦的多寡,全國的府共分為三等:糧二十萬石以上的為「上府」,知府為正三品;二十萬以下為「中府」,知府為正四品;十萬以下為「下府」,知府為從四品。

同樣,府以下的縣也分為上、中、下三等。此外,地方行政單位還有州。他們介於府於縣之間,地域較大者地位與府相近;小者則與縣相近。另外,還有一些土府、土州、土縣,主要集中在西南邊疆與少數民族地區。分別授予前來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以官職,稱為「土官」,分從三品的宣慰使、從四品的宣撫使、從五品的安撫使或招討使。

朱元璋自從確立了這套地方行政官制後,牢牢地將控制了全國的政權,一舉改變了地方勢力強盛的局面。當然,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中央的權力,確切地說是皇帝的權力得到了加強。

本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布政使和巡撫的設置,要追溯到明朝。明初地方各省不設主官,權力一分為三,分屬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負責地方民政及財政,主官為左、右布政使。後來為加強統治,又開始向地方派遣巡撫和總督,以便節制三司。
  • 明清時候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的官?
    布政使開始設立於明初朱元璋時期,一開始是名副其實的省長,後來慢慢變成了省政府辦公廳主任。一、行省制度和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在各省設立布政使這個官職的初衷,是要實行地方分權。朱元璋宣布,平章政事事務太繁雜了,朝廷不能讓他一個人那麼累,因此,在每個省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互不統屬,分別負責境內的行政、司法和軍事。而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的長官就叫做布政使,俗稱藩臺、藩司,秩正二品,後降為從二品。即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後來又規定一個省設置兩個布政使。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非常大?
    朱元璋的大明朝,做了幾件前無古人的事情:廢宰相,君主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在地方上,則將省級長官權限一分為三,設立都指揮使、布政使和按察使這三個職務,用來管理一個省。其中,都指揮使負責地方軍隊指揮;布政使負責地方的民政、財政;按察使則負責地方的刑訴、司法。朱元璋這麼做,其目的是防止地方出現集權情況。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在清朝,省一級的官員大概有七個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將軍、提督,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其中的文官: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 明清兩代正式行政區明明是「布政使司」,為何一般都說「省」?
    同樣,「布政使司」和「行省」一樣,本也是地方行政機關,後也漸漸成了行政區劃,但民間和官方仍然喜歡用舊稱,俗稱為「省」或「行省」,畢竟「布政使司」四個字用起來太麻煩,其實再叫行省有些怪,因為「中書省」都沒有了,何來的「行中書省」呢?「而明改行省為十三布政使司,其守土之官,則曰布政使司布政使。
  • 從二品副將,與每個省的布政使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今天,我們聊聊從二品副將和從二品布政使,從品級來說,兩個官職的等級相同。但是在實際權力中,副將與布政使到底誰高誰低呢?認真的說,副將在品級上和布政使相當。但是在每個省的話語權上,副將距離布政使的差距非常大,而且一輩子都趕不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明清時期的副將和布政使。首先,我們聊一聊武官體系。
  • 陝西布政使是個地方官職,那它的職責和權力分別有哪些呢?
    圖片:清朝陝西布政使劇照一、地方最高長官清朝的管制分為中央與地方兩種,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以及加強中央集權而建立的,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君權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狀態。從職責方面來看,巡撫負責一個省的政治與軍事,總督卻是負責一個省或是幾個省的政治與軍事,清朝一共設置了八位總督,如直隸總督、兩廣總督等,清初設置了十二位巡撫,後來增加到十八位。
  • 清朝巡撫是一省之長,總督是區域最高長官,誰的權力更大?
    本       文       約   2802  字閱       讀       需       要8 min清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總督,通常節制一至三省,以兩江總督為例,即節制三省,分別為安徽、江蘇和江西。那為何節制三省卻稱兩江總督?因為在明朝時期,安徽和江蘇是一個省,為江南省,故而稱之「兩江」。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
    說起清朝的地方官職,相信大家應該對總督和巡撫這兩個官職最為熟悉,這兩個官職都是在地方管理上職位最高的,總督在清朝是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政職務,也就是在他所管轄的一個省或者兩三個省的範圍內,所有的事務都是總督說了算;巡撫則是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巡撫,雖然受總督管轄,但兩者相互監督、互相制約,以便於削弱督撫權力,便於中央集權。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管理三個省,為何還不如江蘇巡撫?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明清時期的地方官排名應該是這樣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道臺等等。例如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等封疆大吏,肯定比各省的巡撫高一個檔次。但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巡撫雖然沒有總督的管轄區大,但不一定怕總督。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總督、巡撫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兩個官職始設於明代。清入主中原後,沿襲明代官制,在地方也設立了總督、巡撫,但相比於明代,其性質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明代建國後,將元代在全國所設的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一般叫法仍稱行省),其意為代表中央宣布執行政令。布政使司的長官為布政使,主管轄區民政,又有提刑按察使,主管轄區監察和刑獄,再加上轄區的駐軍長官都指揮使,成為一省的三巨頭,統稱為「三司」。三權分立,共治全省,大事須三司會商。
  • 布政使、按察使都是省級大員,但相比督撫,少了一個重要的權力
    那麼在清代巡撫是否有這樣的權力,可以隨意處置省級大員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從清代的官制中去探尋這個問題。督撫、布政使、按察使是清代省一級大員,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進行對比的話,督撫就是書記,布政使就是省長,而按察使就是主管政法系統的政法委書記。應該說,他們有上下級關係,但又有各自的獨立性。
  • 官名詳解:布政使 知府 通判
    布政使:官名。簡稱藩司、藩臺。明洪武九年,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後,全國的府、州、縣分統於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
  • 同為總督、巡撫,為什麼明朝與清朝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就在這看似類似的官僚結構,對於同為地方高級行政長官的總督與巡撫,明清兩朝卻有著一個本質上的區別。 這個區別就是: 在明王朝總督與巡撫隸屬於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員,而在清王朝,這兩個官職可是名正言順的地方大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呢?
  • 總督和巡撫,標準的地方土皇帝,為何都沒有能力推翻朝廷?
    從漢朝到唐朝,地方上的那些軍政長官,經常發動各式各樣的叛亂。例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等等,對朝廷的打擊非常大。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雖然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但是地方上的那些總督、巡撫們,卻都沒有造反。按照道理來說,這些人都是土皇帝,那麼,為何都沒有推翻皇帝的能力呢?今天,我們聊聊明清時期各方面的制度。
  • 正七品的巡按,品級並不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屬於全省的一把手,也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各級官員對巡撫畢恭畢敬,但是有一種官員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那就是正七品的巡按、作為一個七品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巡撫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二品巡撫和七品巡按之間的較量和博弈。
  • 明清兩朝都有巡撫和總督,但他們卻有一個本質區別
    但是,對於同為地方高級行政長官的總督與巡撫,明清兩朝卻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 這個區別就是:在明朝,總督與巡撫隸屬於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員,而在清朝,這兩個官職是名正言順的地方大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呢?這就要從巡撫與總督在明朝的起源說起。 朱元璋在一統天下之後,對於如何統治這個國家也是絞盡腦汁。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清朝地方的行政區劃大致是省、府、縣三級,府相當於今天的市一級。省的下面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也叫布政使衙門或藩臺衙門,主管一省的財政、民政。提刑按察使司:也叫按察使衙門或臬臺衙門,主管一省司法、治安。都指揮使司:主管一省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