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和巡撫,標準的地方土皇帝,為何都沒有能力推翻朝廷?

2020-12-13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了一種非常尷尬的情況。從漢朝到唐朝,地方上的那些軍政長官,經常發動各式各樣的叛亂。例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等等,對朝廷的打擊非常大。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雖然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但是地方上的那些總督、巡撫們,卻都沒有造反。按照道理來說,這些人都是土皇帝,那麼,為何都沒有推翻皇帝的能力呢?今天,我們聊聊明清時期各方面的制度。

從宋朝統治開始,由於吸取了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經驗教訓,宋朝採用了削弱地方權力的策略。同時採用了軍政分離的模式,地方官員不可能同時擁有各種大權,那些節度使不可一世的時代已經遠去。元朝統治時期,疆域面積非常遼闊,為了更好的管理各個地區,元朝採用了行省制度。但元朝的行省制度問題很多,因此,明朝取代了原創以後,雖然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進行了各方面的完善。明朝在每個省都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分別負責一個省部分領域的工作,從而起到了相互牽制的作用。

到了明朝統治的中後期,這種三駕馬車並行的制度,出現了各方面的問題。一旦出現重大事件,幾個衙門相互推諉,朝廷也發展了這個問題。因此,在明朝統治的中後期,逐步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等官職。但是,這些官職都是臨時性的,可以隨時撤銷和建立,尤其是內陸各個省份,並沒有形成固定化的模式。

清朝入關以後,全面繼承了明朝一系列的傳統和制度。在清朝統治時期,總督和巡撫正式成為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地方上的高級官員,分為:總督、巡撫、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首先,總督屬於地方官的最高文官,除了四川總督和直隸總督之外,其他的總督都是負責兩三個省的軍務、河道、糧食儲備等方面的工作。總督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官員,加掛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使頭銜,因此被稱為「部堂大人」或者「制臺大人。」

巡撫是一個省的當家人,實際權力不遜於總督,巡撫也是文官,負責全省的軍事、經濟、文化、賦稅等各個方面的工作。由於巡撫一般掛侍郎或者右都副御史頭銜,因此被稱為「中丞大人」或者「撫臺大人。」巡撫的品級略低於總督,巡撫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至於提督,雖然官職是從一品,比巡撫等級還高,與總督平級。但需要有總督、巡撫節制,其實是巡撫和總督的半個下屬。

布政使是一個省的二把手,屬於常務副省級,從二品的文官。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賦稅徵收和民政,由於管理全省的藩庫,因此被稱為「藩臺大人。」按察使負責全省的治安、刑獄和司法工作,也是副省級,屬於正三品文官。由於負責打擊犯罪的工作,而被稱為「臬臺大人。」最後一個是學政,學政負責全省的教育工作和科舉考試,不要感覺學政沒有實權。學政直接隸屬於朝廷管理,總督和巡撫都無權管理。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一群有功名的秀才聯合抵制河南巡撫田文鏡。氣得田文鏡沒有辦法,直接去找河南學政陸升南,開口第一句就是:「陸大人,那群秀才你管不管?」由此可見,巡撫無權插手科舉工作。既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很大,那麼,在明清時期,為何沒有總督和巡撫直接造反呢?其實,明清時期的地方高官屬於相互牽制的模式。如果想造反,必須聯合上述所有高官,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例如總督,如果總督想造反,他確實能夠調動軍隊。但是,兩三個省的巡撫,如果發現情況不對,可以拒絕總督的命令,而且切斷對軍隊的後勤供應。巡撫也擁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如果巡撫起兵造反,總督可以抽到其他兩個省的軍隊夾擊。依靠一個省的軍隊,也沒有能力對抗朝廷。至於負責軍隊工作的提督,提督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如果是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必須得到了總督和巡撫的同意。

如果擅自調動,總督和巡撫立刻就會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所以說,在這三位有軍權的高官,能夠相互牽制,誰也不敢造反。至於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雖然也是高官,但並不管理軍隊,連調動部隊的權力都沒有。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每個省駐紮的軍隊數量,最多只有幾萬人,而且都是戰鬥力不算很強的二線部隊。圍剿土匪沒有問題,但沒有經歷過殘酷的野戰。在明清時期,沿用了強化朝廷的模式,大部分主力部隊都在朝廷的直接控制之下。

在明朝統治時期,如果出現總督或者巡撫造反。朝廷可以立刻從九邊重鎮,抽到精銳部隊組成大軍團,然後開赴叛亂地區。在清朝統治時期,如果總督或者巡撫謀反,只能調動境內幾個鎮的綠營軍。朝廷能夠抽到各地的八旗軍南下,地方根本不是朝廷的對手。如果說唯一的一次機會,那就是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以協辦大學士的身份,擔任兩江總督。當時,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都是湘軍集團的官員。

不過,由於湘軍集團派系林立,並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整體,因此,曾國藩始終沒有付出實際行動。在清朝統治的後期,各地總督和巡撫的權力開始明顯擴大。尤其是在庚子戰爭之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鼓勵各個省都組建新式軍隊。這些軍隊基本上都在總督和巡撫的控制之下,例如北洋新軍、南洋新軍等等。

相關焦點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保定直隸總督府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即總督和巡撫,那麼總督與巡撫是什麼關係,總督和巡撫總要負責什麼呢? 一、總督的來歷與職責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總督一般為從一品到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在明代政治中,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直隸、四川、甘肅三個省沒有巡撫只有總督。 有幾個省是總督、巡撫同城,比如武漢既有湖北巡撫,又有湖廣總督;昆明既有雲南巡撫,又有雲貴總督;廣州既有廣東巡撫,又有兩廣總督;福建既有閩浙總督,又有福建巡撫。那麼,督撫同城,到底誰說了算?從理論上來說,總督和巡撫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都有權管轄地方事務,並不存在誰是上級誰是下級的問題。只不過,總督的級別比巡撫要高。
  • 明清兩朝都有巡撫和總督,但他們卻有一個本質區別
    清王朝的很多政體制度都繼承了明王朝,其中官僚系統亦是如此。尤其是地方官僚系統,幾乎與明王朝配置相同。但是,對於同為地方高級行政長官的總督與巡撫,明清兩朝卻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 這個區別就是:在明朝,總督與巡撫隸屬於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員,而在清朝,這兩個官職是名正言順的地方大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呢?這就要從巡撫與總督在明朝的起源說起。
  • 清朝巡撫是一省之長,總督是區域最高長官,誰的權力更大?
    本       文       約   2802  字閱       讀       需       要8 min清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總督,通常節制一至三省,以兩江總督為例,即節制三省,分別為安徽、江蘇和江西。那為何節制三省卻稱兩江總督?因為在明朝時期,安徽和江蘇是一個省,為江南省,故而稱之「兩江」。
  •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待遇有啥區別?跟級別關係很大
    也是這個原因,兩江總督、江蘇巡撫這兩個江南地區的地方官員,可以得到比大多數地方官更豐厚的待遇。因為清朝地方官員的俸祿來源,主要來自於「養廉銀」。而養廉銀主要從地方是火耗、賦稅中得來。江南地區的賦予,間接帶來了兩江總督、江蘇巡撫的高俸祿。兩江總督一年的養廉銀是一萬八千兩,江蘇巡撫是一萬兩千兩。這已經非常高了。
  • 清代的總督、巡撫是地方官,為何要加兵部和都察院頭銜?
    總督、巡撫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兩個官職始設於明代。清入主中原後,沿襲明代官制,在地方也設立了總督、巡撫,但相比於明代,其性質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布政使司的長官為布政使,主管轄區民政,又有提刑按察使,主管轄區監察和刑獄,再加上轄區的駐軍長官都指揮使,成為一省的三巨頭,統稱為「三司」。三權分立,共治全省,大事須三司會商。在三司之外,中央又設總督、巡撫、巡按,這幾個職務本來是臨時性設置,由皇帝派遣大員充任,去臨時負責總管某項重大軍政事務,具有欽差性質。
  • 清朝為何設兩江總督,轄區是江蘇和江西嗎?
    轄區包括福建省(當時包括臺灣島)、浙江省的閩浙總督。轄區包括江蘇省(當時包括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的兩江總督。八大總督加上三個巡撫,清朝共有11個總督或巡撫轄區。這11個轄區對清朝來說都非常重要,沒有輕重之分。但如果一定要挑出兩個最重要的,按清朝人的說法,則是北直隸、南兩江。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
  • 清朝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誰的實權、品級更高一些?
    如果要說到清朝總督和清朝尚書的誰的權力更大一些,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清朝每個總督、每個尚書手中掌握的權力都是不一樣的。戶部尚書掌管著整個國家的錢糧,工部尚書掌管著朝廷內外的各大工程,兵部尚書手中沒有兵權,他們與現在的國防部長差不多,最多只有參謀的權力以及給軍隊運送糧草的後勤職責。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同為總督、巡撫,為什麼明朝與清朝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清王朝的很多政體制度都繼承與效仿明王朝,其中官僚系統亦是如此。尤其是這地方官僚系統,幾乎與明王朝配置相同。但是就在這看似類似的官僚結構,對於同為地方高級行政長官的總督與巡撫,明清兩朝卻有著一個本質上的區別。 這個區別就是: 在明王朝總督與巡撫隸屬於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員,而在清王朝,這兩個官職可是名正言順的地方大員。
  • 左宗棠曾擔任過的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鹹豐二年(1852),當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撫張亮基的邀請,到省城長沙擔任張亮基的幕僚時,已經年滿40歲了。他雖未像一般人一樣通過科考步入仕途,但憑著自身的出眾的才華和能力,從基層做起,最後成為了巡撫、總督甚至是軍機大臣,那麼,左宗棠曾擔任的浙江巡撫、陝甘總督等要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同為從二品官階,二者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這便要從二者職責範圍說起。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雖然無論是從管轄面積來看,還是官階品級而言,總督均高於巡撫,許多說法錯誤將其歸於上下級,但實際上二者均屬中央直屬官職,直接受皇帝派遣,總督並不具有調遣巡撫的權力。
  • 清朝總督的權力為何如此之大?難道皇帝不害怕他們造反嗎?
    明、清兩代都設立了「總督」一職,那麼,它們有何不同呢?這裡,我們先來普及一下「總督」職位的由來,以及設立的初衷。據說,最早除羅馬帝國外,這一職位在國內外都沒有過,甚至,連英國開拓殖民地時也沒用過。總督的權力很大,可以掌握地方大權,督辦重要事務。可以說,明、清兩代雖然都設立了總督一職,但是,它們區別卻很大。明朝一開始設立的總督、巡撫,本身並非真正的地方長官。明朝制度化的地方長官是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要負責行政事宜;提舉按察使司,主要負責司法事宜;都指揮使司,主要負責軍事。每個省都會設立三個衙門,並且,三個衙門都是平級的,互不隸屬,直接向中央各部負責,這一點和宋朝很相似。
  • 從一品總督和正二品巡撫,作為封疆大吏,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明清時期的一系列官職,例如提督、總兵、參將等等。在很多讀者,對於總督和巡撫之間的權力劃分,存在很大的疑問。似乎很多人認為總督屬於巡撫的上級,巡撫見到總督就應該畢恭畢敬。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總督最多屬於巡撫的半個上級,而且並沒有權力處理巡撫。
  • 兩江總督彈劾正五品小官 皇帝為何不予批准
    他就任兩江總督後,看誰都不順眼,接二連三地上疏朝廷,對江蘇巡撫於準、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漢進行彈劾,使得他們都被罷免官職。繼任布政使陳鵬年性格耿直,不合噶禮的胃口,又被噶禮彈劾丟了烏紗帽。一時之間,噶禮在江南呼風喚雨,十分威風。
  • 晚清重臣左宗棠擔任過的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他雖未像一般人一樣通過科考步入仕途,但憑著自身的出眾的才華和能力,從基層做起,最後成為了巡撫、總督甚至是軍機大臣,那麼,左宗棠曾擔任的浙江巡撫、陝甘總督等要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一開始接觸軍政事務時,左宗棠是從幕僚開始做起的,他先後給張亮基和繼任湖南巡撫的駱秉章當幕僚,而左宗棠的幕僚工作幹得很出色,得到了各方的肯定。鹹豐六年(1856),左宗棠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有功,被清廷"以兵部郎中用",賞戴花翎。鹹豐八年(1858),在駱秉章的保薦下,左宗棠加四品卿銜,不過,這些官職和官銜實際上都是虛的,相當於一個榮譽職務。
  • 清代的總督與巡撫到底有什麼區別?
    呂海峰 話說,如果我們提起清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就會不難發現,它實行的是一種「督撫制」。也就是由總督和巡撫共同構成了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核心。然而,總督與巡撫雖然職能非常相近,但又有哪些區別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探尋一番。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權力很小的學政大人,在地方上,為何能夠對抗正二品巡撫?
    但是,無論是總督,還是巡撫,這些封疆大吏都無權幹涉學政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學政有實力對抗巡撫、總督。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為了協調和統一各個部門,明朝在地方上先後建立了巡撫和總督。請注意,明朝的巡撫和總督都是臨時性的。在任務結束以後,就會被撤銷,然後針對其他問題,建立新的巡撫或者總督。如果浙直總督,曾經管理了南方7個省,負責對抗倭寇。但是在倭寇逐步肅清以後,浙直總督這個官職被撤銷。17世紀中期,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明朝滅亡,清朝入關以後,在10多年時間裡,確立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