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省一級的官員大概有七個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將軍、提督,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其中的文官: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清朝一共設立了八大總督(1906年多了一個東北總督,由於那個時候清朝快滅亡了,就不提了),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雲貴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其中地位最重要的很顯然就是直隸總督了,因為他管轄的是京畿重地。直隸總督管轄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其次重要的是兩江總督,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個省,當時的南方已經不是秦漢時期的南方了,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當時,上海市是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後來才扶搖直上,跨越了好幾個等級,變成直轄市的。所以,兩江總督其實是管轄三省一市。有三個省沒有總督只有巡撫,分別是山西、河南和山東。直隸、四川、甘肅三個省沒有巡撫只有總督。
有幾個省是總督、巡撫同城,比如武漢既有湖北巡撫,又有湖廣總督;昆明既有雲南巡撫,又有雲貴總督;廣州既有廣東巡撫,又有兩廣總督;福建既有閩浙總督,又有福建巡撫。那麼,督撫同城,到底誰說了算?從理論上來說,總督和巡撫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都有權管轄地方事務,並不存在誰是上級誰是下級的問題。只不過,總督的級別比巡撫要高。巡撫是正二品,總督是從一品。就一般情況而言,總督要壓過巡撫。除了總督級別要高一些外,總督一般都是元老重臣,資歷、威望各方面都要蓋過巡撫。當然也發生過一些督撫不和,把對方逼死或者擠走的情況。
江蘇省比較特殊。按理,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都駐紮省會江寧。江蘇巡撫藉口蘇州府非常重要,要加強管理,就移駐蘇州了。因此,江蘇巡撫不駐紮在省會江寧,而在蘇州。辛亥革命的時候,江蘇巡撫陳德全拿了一根竹竿,把屋簷上的瓦片挑落了一塊,宣布起義,搖身一變就成了江蘇都督。但是有一個問題,佔據江寧的兩江總督張人駿不願意起義。這就變成了江蘇宣布起義,但是省會江寧還效忠宣統小皇帝。最後辛亥革命打了一場硬仗,也是唯一的攻堅戰,就是江浙聯軍會攻江寧,根源就在於江蘇省督撫不同城。
清朝的總督也好,巡撫也好,都加兼職。比如,兩江總督一般加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江等處地方兼管提督糧餉、監理鹽務、操江閱兵等事。巡撫一般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某某地方、兼理糧餉、提督軍務之類。這些兼職是為了工作方便,客觀上極大地擴張了總督、巡撫的實權。總督一般是由中央各部的尚書、資深侍郎,或者是地方上資深巡撫來升任;巡撫一般由他省的布政使或者是中央各部的侍郎,或者是中央各寺資深的卿、內閣學士升任。總督上升空間不大,再往上升就只能入閣了。巡撫上升的空間是擔任尚書,或者晉升總督。
次於總督、巡撫的行政長官是布政使。布政使全稱"承宣布政使",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方行政首長。宋朝在地方上分設三大行政長官∶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使、提舉常平使,分別負責財政、司法、賑災或鹽鐵專賣。三使之上,由經略安撫使統其責。明朝去掉了安撫使之類的負責人,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分別掌管民政財稅、司法刑獄和軍事,以布政使為首。清朝的布政使就延續明制而來,職權有所擴張,主管地方上的民政、財政和人事。可因為總督、巡撫的存在,布政使在實踐中淪為了督撫的下級,職權受到嚴重侵蝕。
總督和巡撫沒有直屬官,布政使有直屬官。這一點也能表明他們是有本質區別的,督撫是差使,布政使是官職。督撫衙門沒有下設部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督撫是派出人員,並沒有在地方設官理政。而布政使開始就是地方實職行政長官,根據政務不同,設置了不同的處理機構。布政使司下設三個部門∶"經歷司"、"照磨所"、"理問所"。經歷司負責公文往來、處理行政事務,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照磨所負責監督公文的處理,負責行政效率和監察地方官員,相當於監察局、人事局;理問所負責審核司法刑獄案件,相當於司法廳、監獄管理局等。三個衙門分別有經歷、照磨和理問等官。從秦漢到南北朝,官員都有自闢僚屬的慣例,這些人既是官員的幕僚,又是他們的屬官,朝廷承認他們的職務,授予相應的級別。當時不少政治人物的仕途,就是從給他人做僚屬起步的。徵辟僚屬的權力,是朝廷和官員博弈的一大熱點。
布政使的直屬官,經歷、理問、照磨都是六品官,比知縣級別要高。此外,布政使的下屬還有倉大使、稅大使。布政使管理省裡的官庫、儲運錢糧稅收,就需要一個管理倉庫和財務出納的官員,這就是倉大使。稅大使更多的是催科徵稅的。按察使、知府等人,也有類似的這麼一套班子。只不過按察使衙門、知府衙門沒有理問所,而是叫作"司獄所",官員叫司獄。
省級官員中的最後一個文官是學政。古代的學校和科舉事務,由專人負責,叫"學官",也稱"教職"。學官自成一個系統,一省最高的學官就是學政。學政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官職,而是一份差使。朝廷委派具有科舉功名的京官到省裡擔任學政,學政的級別根據他在京城原有官職的級別而定。學政沒有屬官,他的主要工作有這麼幾項∶第一項是管理讀書人的功名。在傳統社會裡,功名是很重要的。有了功名就有各種政治、經濟、司法等方面的特權;有了功名就可以是"老爺",不然再有錢也只是個土財主。地方官看一個秀才或舉人再不順眼,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因為讀書人有功名在身,可以不受刑訊,只有學政才能夠剝奪讀書人的學籍。學政的第二項工作是負責當地的科舉考試。比如說,一個讀書人要考秀才,由學政最終確定;秀才到省會參加舉人考試,之間的程序問題和組織工作,學政也得負責,學政負責地方上低級別的科舉考試。學政的第三項工作是管理地方官學。官學就是官辦的學校,官學由官府建造並出資維持,學生享受國家發放的津貼。
學官在清水衙門,負責事務沒有實實在在的物質收入。一般情況下,新科進士不太願擔任學官。客觀上,學官升遷也比較難,很多人當了一輩子官還是教授。朝廷一般會把科舉考試當中名次末尾的或者是年紀大的進士,分配去當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