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劇和清宮劇近年來頻頻出現在熒幕上。拍攝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清史也最樂意被參考的,畢竟離今天比較近。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首先有必要介紹一下清朝的行政機構,至少要知道那個官員是哪個部門任職的
清朝中央的行政機構以六部為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與六部平行的還有其他行政機構,比如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宗人府、內務府、國子監、侍衛處等等。雖然不是九個,但是有時還是習慣與六部合稱為「六部九卿」,我們這裡也這樣引用。
凌駕於「六部九卿」之上的是大清朝的最高行政機構,同樣也是決策機構。簡單說清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歷經「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南書房→軍機處」的轉變。到了雍正朝軍機處成為了實際上最高決策機構。但此時內閣和南書房仍然保留,只不過沒有實權。軍機處就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說實話,有時候覺得更像中央政治局)。
清朝地方的行政區劃大致是省、府、縣三級,府相當於今天的市一級。省的下面設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也叫布政使衙門或藩臺衙門,主管一省的財政、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也叫按察使衙門或臬臺衙門,主管一省司法、治安。
都指揮使司:主管一省軍事。
尚書、侍郎
中央六部的最高長官叫尚書,滿漢各一人,相當於國務院各部部長。尚書下設置四個侍郎,滿漢各兩人,相當於副部長。 尚書為從一品,侍郎為從二品。下面介紹下各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那些職位。
吏部尚書:原國務院人事部長。但是吏部只管文官的考核和任免,當然最終還是要皇帝點頭。武官的考核、任免不歸吏部負責。
戶部尚書:財政部長+民政部長
禮部尚書:禮部比較難界定,禮部的一份職責相當於教育部,同時負責國家重大慶典,還負責少數民族事務。
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兵部同時負責武官的考核和任免,但是只負責漢軍(綠營兵)武官,八旗武官的考核、任免另有一套體系。
刑部尚書:司法部長+公安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工部尚書:工部大致相當於原建設部,但工部更多的時候是負責皇家工程的建設。
御史
都察院相當於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長官叫左都御史,相當於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都察院在地方設置各道,相當於省級人民檢察院。各道設置監察御史,相當於省人民檢察院院長。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彈劾不法。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就是檢舉、彈劾哪個官員時不需要事前有證據,可以直接彈劾。如果最後調查結果是人家沒有不法行為,御史也不用負責任。御史被稱作「言官」,言官上疏言事是沒有罪過的,哪怕說的不對,哪怕皇帝不愛聽。左都御史為從一品。
軍機大臣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若干,其中資歷最高,影響最大的叫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軍機大臣相當於國務院總理,軍機大臣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或者說軍機大臣更像政治局常委)。
軍機大臣位高權重,但是沒有品級。軍機大臣都是由大學士或者六部官員充當,沒有定額。舉例說,我原來是戶部尚書,皇上令我「在軍機處行走」,就是任命我為軍機大臣。我還得幹戶部尚書的工作,還拿著戶部尚書的工資,只不過額外要多幹軍機大臣的工作。軍機處屬於臨時機構,只不過這一個臨時就臨時了一百多年。
南書房大臣
就是我們影視劇裡常聽的上書房大臣。康熙朝設立,目的是剝奪議政王大臣和內閣的權利。康熙朝時,南書房大臣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和副總理。到了雍正朝設計軍機處後,南書房大臣也成了虛銜,榮譽稱號。南書房大臣類似於軍機大臣,也是沒有品級的。
大學士、中堂
大學士也叫內閣大學士。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有相當大的權利,是實際的權利中樞。清初設立內閣大學士,是為了制衡「議政王大臣會議」,但是那時大學士的權利還是很有限。直到後來南書房和軍機處的成立,內閣大學士完全成了虛職、榮譽稱號,沒有任何實權,主要負責起草詔書,編纂文史這類的工作。
大學士的名額共六人,清朝中期形成了「三殿三閣」的配置。按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不常設,所以誰如果能被封為文華殿大學士,至少說明榮譽是很高的,和珅便是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是保和殿大學士。
此外,如果六個名額不夠用還可以加設協辦大學士,清朝大學士也叫中堂。清朝大學士雖沒有實權,確實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
皇帝的老師,也是虛銜。皇帝年少時,或許還能對皇帝施加影響,等到皇帝成年了,這些官銜就成了榮譽稱號了。太子太師這類的也一樣,都是榮譽稱號。況且康熙朝後,清朝是不立太子的,太子的老師又有什麼用呢?與大學士一樣,雖然沒有實權,但都是一、二品的大官。
領侍衛內大臣
侍衛處的最高長官,負責皇帝的貼身警衛工作。侍衛處就好比中共中央警衛團,就是熟知的「8341部隊」。可見侍衛處的人都是皇帝最為親信的人,畢竟在皇帝身邊佩刀可不是鬧著玩的。向前可以殺刺客,回過身來就可以行刺皇上。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
大理寺卿
大理寺的最高長官叫大理寺卿。大理寺是負責案件覆審的機構,也就是說哪個案子想翻案,或者覺得之前刑部判決的哪件案子有諸多疑竇,就讓大理寺把這個案子重新審理一遍。大多數時間大理寺的沒什麼事情可做的,畢竟沒那麼多冤案。即便有,也沒有人願意翻出來,這些案子都是刑部結案的,翻出來重審就意味著跟刑部過不去了。大理寺卿正三品。
在中央機構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稱為「三司」,也叫「三法司」。刑部負責審理案件,都察院負責監察百官,大理寺負責案件重申。有事看電視時會聽到「交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會和審理問罪。」
總管內務府大臣
內務府是管理皇室宮廷事物的機構,一把手叫總管內務府大臣,或內務府總管。內務府有自己銀庫,叫廣儲司。宮廷的用度都從廣儲司裡出,而不佔用戶部的銀子。內務府總管正二品。內務府總管要與總管太監區別開,內務府總管由王公大臣擔任,總管太監則是內務府大臣的下屬,負責管理太監、宮女的。
九門提督
負責京城九門的守衛和警備工作,這裡的京城九門指的是今天北京的二環路,由兵部管轄。擔任九門提督的人也都是皇帝最為親信的人。九門提督從一品,清朝凡是叫提督的都是從一品。
巡撫、總督
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叫巡撫,相當於省長兼省委書記。同時管理兩、三個省的長官叫總督。總督有點像建國初期的大區書記。東三省總督,總管奉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就像中共東北局書記一樣。有的總督也只管一個省,比如直隸總督,就只管理直隸一省(今河北、天津、北京),四川總督只管四川。
清朝共有九大總督,是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分別是直隸總督(河北、北京、天津)、東三省總督(遼寧、吉林、黑龍江)、兩江總督(江蘇、安徽、江西)、閩浙總督(浙江、福建、臺灣)、湖廣總督(湖南、湖北)、兩廣總督(廣東、廣西)、雲貴總督(雲南、貴州)、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陝西、甘肅)。總督正二品,巡撫從二品。
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
布政使也叫藩臺,負責一省的民政和財政,副省長級別。相當於副省長兼財政廳長兼民政廳長。
按察使也叫臬臺,負責一省的司法和治安,副省長級別。相當於副省長兼司法廳長兼公安廳長。
都指揮使也叫提督,負責一省的軍事,但是只管理本省的漢軍,八旗兵另有一套系統。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兼政委。布政使從二品,按察使正三品、提督從一品。
駐防將軍
上面說的按察使和都指揮使雖然手下都有兵,但指揮的都是漢人軍隊,俗稱的「綠營兵」。除「綠營兵」外,清朝在全國戰略要地布置了八旗兵。駐防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叫駐防將軍。比如西安將軍、杭州將軍等等。駐防將軍從一品。
按察使、都指揮使和駐防將軍指揮的軍隊構成了清朝地方軍隊的體系。
道員
清朝的布政使衙門下面設立各道,比如糧道、河道、茶馬道,各道長官為道員。相當於各省廳長。道員正四品。
知府、知縣、知州
知府相當於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知縣相當於縣長兼縣委書記。清朝的州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縣級市。
知府和知縣分別為從四品和正七品,七品芝麻官就是這麼來的。知州正五品或從五品,具體看是不是省裡直管。
部堂
總督的別稱叫部堂。部堂原本指中央六部辦公的大堂。清朝外省的總督,有的人兼兵部尚書銜,這樣的總督俗稱部堂。具體例子,東三省總督領兵部尚書銜,大致相當於中共東北局書記兼國防部長,但是實際還是幹東北局書記的工作。
中丞
中丞全稱御史中丞。清代都察院的副長官右都御史相當於前代御史中丞。清朝的外省巡撫都加右都御史銜,所以巡撫有事也叫中丞。意思就是封疆大吏,大權在握又天高皇帝遠的,自己監督自己吧。
近代隨著大清王朝的逐步對外開放,一些之前沒有出現過的部門和官職湧現出來,比如北洋大臣。
北洋大臣全稱北洋通商大臣,在清末北洋大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官職。北洋大臣負責直隸、山東、奉天的實業和海關,包括鐵路、郵政、船舶、軍工、電報、採礦等等。同時,北洋大臣實際上負責大清與西方各國的外交事務。清朝的北洋大臣一般由直隸總督兼任,稱作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李鴻章的實缺便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相當於河北省省長兼政委書記,天津市市長兼市委書記,兼外交部長、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李鴻章還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際統帥,可見其位高權重。
影視劇常常看到和珅、紀曉嵐、劉墉同臺,而和珅經常是被劉、紀二人捉弄的對象。我們就看看和珅是個什麼官。
和珅的官銜首先是領班軍機大臣,僅憑這個就是大清朝最大的官了,相當於國務院總理。何況還兼任國防部長、財政部長、民政部長、司法部長、公安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等等等等等。劉、紀二人又有多大本事敢捉弄和珅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 微信號:jianrong_s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