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2020-12-18 左都御史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先來理清侍郎與巡撫的品級問題

清代六部的官制沿襲明代,侍郎具體是指中央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堂官,位居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之分。但清代在中央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因此,各部的侍郎不僅有左、右之分,還有滿、漢之分,也就說一個部共有四位侍郎。

雍正以前,六部尚書的品級為正二品,侍郎為從二品。雍正八年以後形成定製,六部尚書俱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清代的侍郎都是正二品,這要放在具體的年代而論。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文官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晉升標準,不是隨意性的。按例,只有內閣學士、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通政使,才是六部侍郎的晉升人選,其他職務不是不行,但一般情況下不多見。

巡撫也並非是大家熟知的正二品官,原品和布政使一樣,屬於從二品。但巡撫例有兼銜,只不過在雍正以前,兼銜沒有統一的標準。

雍正元年以後規定:凡由侍郎授巡撫者,定為兼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使銜;由學士、副都御使及卿員、布政使等官授升巡撫者,俱加右副都御使銜。如此前者為正二品,而後者為從二品。

乾隆十四年又規定:巡撫除由侍郎授予外,餘俱加右都御史銜,其是否加兵部侍郎銜,應由吏部請旨酌定。但乾隆以後,巡撫兼兵部侍郎銜基本是常態,因此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乾隆以後的巡撫皆為正二品,與六部侍郎同。

單純地比較品級沒有多大的意義,應該從更深層次來分析它們兩者的不同。

侍郎名義上也是一部的長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他比尚書的地位要低很多。上面提到,清代實行的滿漢雙軌制,因此一部就有六個長官。而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有滿尚書,就是漢尚書也基本上等同於擺設。侍郎雖是堂官,卻是尚書的副職,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侍郎雖然權力十分有限,但卻是京官晉升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從清代的大學士的簡歷來看,他們在升任大學士之前,基本都擔任過侍郎。比如康熙朝的陳廷敬,在升任吏部尚書之前,就在戶部侍郎的位置上幹了很多年。

再如和珅,他也是在戶部侍郎任上進入軍機處並升任大學士的。可以說,要想成為一品大員,侍郎這個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自從軍機處成立以後,也有明文規定,軍機大臣必在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任。

按照清代的官制,雖然三品以上的才能稱為大臣,實際上只有到了侍郎這個級別才是真正的朝廷大員,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中才有發言權。此外,根據朝廷的諡法制度,大臣去世後例有賜諡,官員要想獲得諡號,就必須上侍郎以上方可給諡。

說完了侍郎,再來看一看巡撫。巡撫與侍郎品級相同,但其職責卻遠遠高於侍郎。清代的巡撫為封疆大吏,總攬地方行政,在不設總督的省份,如山西、山東等省,巡撫更是位高權重,無所不管。

巡撫和侍郎的本質性差別很大,巡撫的事務性更強,必須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不僅要熟悉錢糧刑名等繁重的行政事務,還要具備軍事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邊遠的省份。

朝廷對巡撫的選任向來十分注重,吏部只有建議權而無任免權,各省的巡撫都是皇帝欽點,經過當面考核後,才能外任。從清代眾多的巡撫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有在地方任職的經歷,從中央空降的例子並不多見,即便有也是旗人較為常見。

雖然說朝廷任命巡撫看重地方任職經歷,但這並不說明巡撫都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升上來的。實際上,從七品知縣升任巡撫的還是鳳毛麟角,像于成龍那樣的只是特例。

大多數情況下,擔任巡撫之人都要在京為官的經歷,一般都是在翰林院擔任過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然後外放鄉試考官,知府,道員等職,最終以按察使、布政使升任巡撫的。

這樣的例子就很多了,像乾隆著名的大臣劉墉,他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知府,升任巡撫。還有尹繼善,也是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為江蘇巡撫,官至兩江總督、大學士。

其實,巡撫必須有在京為官的經歷也不難理解,一來是京官和地方官的格局不同,對政局的把握更為準確;二來在京為官,皇帝更了解其人的品行才能,容易做到知人善任。

到了晚清時期,巡撫的任命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崛起,以戰功而被保舉為巡撫的數不勝數,向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皆屬此例,這種情況就不多分析說明了。

相關焦點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侍郎,西漢為宮廷近侍。東漢後,系尚書的屬官中令,任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隋唐時六部掌管國家政務,每部置侍郎一名輔佐尚書管事。到了清朝,其官階為從二品。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2、雖然從管轄範圍和官階品級來看,「總督」都要高於「巡撫」,但兩者均為中央直屬官員,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兩者之間並無具體的隸屬關係,更非上下級關係,反倒是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那麼,同為「正二品」,同為兼任國務委員的副國級領導,「侍郎」和「巡撫」相比較而言,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 清代理藩院額外侍郎考(上)
    而如《清朝文獻通考》《清通志》《清通典》《八旗通志》《欽定理藩部則例》及光緒《蒙古志》等也多沿襲此記載,而無詳細說明。現有的理藩院研究,對該問題並無詳細考證,論及時多直接引用上述官書。故此,本文試圖依據檔案、「清實錄」、《蒙古王公功績表傳》等史料,對理藩院額外侍郎一職做一考證。
  • 詳解清代官員的品級、世爵及俸祿
    筆者寫過不少關於清代官員品級、爵位、俸祿相關的文章,不過基本上側重點不同,不夠全面。近來不少讀者私信,希望能較為全面地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本來,官員品級、俸祿都是一些類似流水帳的名目,讀起來較為乏味,但還是有必要進行系統的論述,以供讀者參考。先來講一講官員的品級清朝沿襲明制,把職官的品級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別,所以稱「九品十八級」。
  • 品級不定、權力不大的學政,為何能與二品巡撫對抗?後臺太強大
    作為清代省級行政單位的最高軍政長官,巡撫負責處理全省民政 、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大權,屬於一方封疆大吏,位高權重。清代巡撫初定品秩為從二品,「雍正元年,定巡撫加銜制」,巡撫兼領兵部侍郎銜後,品秩升為正二品,基本相當於現今公務員行政級別中的省部級正職。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而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被賜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額附(駙馬)的級別都是超品,高於正一品,屬於榮譽頭銜,俸祿較高。還有一類,即不入流,是從九品以下的官府僱傭人員。所以,全部算起來的話,共有二十一級。
  • 清代鄉試場官的選任與職責
    為了更好的了解清代場官的設置,下面以直省鄉試為例,來著重說一說清代鄉試的場官。本文的章節分為四個部分:各直省鄉試之場官順天鄉試之場官各直省執事官員的選派和職責順天執事官員的選派和職責之所以將各直省鄉試和順天鄉試分開來講,主要是因為順天鄉試是在天子腳下,參與考試的考生也最多,朝廷最為重視。
  • 「巡撫」「內閣學士」都是從二品官職,哪個地位更高?
    清朝時,巡撫、內閣學士,都是從二品官階的官職。巡撫掌管地方軍政大權,內閣學士參與中樞朝政。這兩個官職在各自的位置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過去的清朝官制中,不同官階的官員,自然可以按照品級差距,區分出各自的地位。但如果是相同品級的官員,則需要根據各自職權的不同,在地位上出現細微的差異。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學政大人的權力看似並不大,但有人為何說能夠抗衡二品巡撫?
    為清代為例,學政任期為三年,派往各地均帶原官職銜,期滿仍回原衙門任職。 《清史稿》記載:提督學政學政職責: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簡用。各帶原銜品級。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帥教者。
  • 清代的總督與巡撫到底有什麼區別?
    也就是由總督和巡撫共同構成了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核心。然而,總督與巡撫雖然職能非常相近,但又有哪些區別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探尋一番。 首先,我們從級別上來看,總督一般是正二品,但巡撫卻一般是從二品。當然,總督和巡撫都還有另加銜,但一般情況下,即使是有另加銜,也是總督經常另加「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巡撫呢?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六部設官的種類問題,大致包括這麼幾種:正官、屬官、首領官。六部正官,又叫堂官,就是尚書、侍郎,類似於今天的正副部長。明代是三人,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清代因滿漢復職制,尚書滿漢各一人,左侍郎滿漢各一人,右侍郎滿漢各一人,一共是六個人。
  • 清朝的山東究竟有何特殊,為何巡撫高配正二品?「全稱」說明一切
    清代官員形象「總督」和「巡撫」「總督」,執掌一省或者數省行政、軍事、經濟、監察大權,初製品級為正二品,行政級別為副國級為區別「巡撫」和「布政使」,便於「巡撫」更好地行使「一把手」的職權,雍正元年定「巡撫加銜制」,「巡撫」可加之「兵部侍郎銜」或者「副都御史銜」高配至正二品,行政級別升級為副國級。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參知政事】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
  • 尚書和總督,哪個官高哪個權利大呢?
    從品級上講,尚書比總督大,不過事實上權利不一樣。尚書銜為從一品,總督銜為正二品,但是從清廷的實際操作來看,總督無疑有更大的權利。清代的官員等級為「九品十八級」的基本制度,一品之上的宗室王公視為超品,而九品以下則喚作未入流。
  • 正七品的巡按,品級並不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屬於全省的一把手,也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各級官員對巡撫畢恭畢敬,但是有一種官員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那就是正七品的巡按、作為一個七品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巡撫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二品巡撫和七品巡按之間的較量和博弈。
  • 「江蘇巡撫」是什麼級別?比「戶部侍郎」高嗎?
    江蘇巡撫、戶部侍郎,這兩個職位在過去都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因為它們都管著朝廷的錢袋子。它們最初的起源各不相同。戶部侍郎可以追述到周代,而江蘇巡撫則是在明代才設立的,清朝才正式成為省級地方軍政長官。所以,為了進行更好的對比,我們把時間統一定在清朝內。先來說說江蘇巡撫。
  • 清代官員品級和現今行政級別的對比:一級不落,明確對應
    所謂「九品十八級」,即「一品至九品,品級分正從」。基本來看,清代官員的品級劃分等同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 清代官員形象 對於清代官員品級和現今公務員的行政級別對應,大致如下: 從九品:股所級副職。
  • 清朝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誰的實權、品級更高一些?
    更不用說其他的刑部、戶部、工部、兵部等尚書了,他們在權力方面,我覺得也是不如地方總督的。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刑部尚書,他的手中掌管著「公檢法司」四大權力,是整個朝廷律法之首。戶部尚書掌管著整個國家的錢糧,工部尚書掌管著朝廷內外的各大工程,兵部尚書手中沒有兵權,他們與現在的國防部長差不多,最多只有參謀的權力以及給軍隊運送糧草的後勤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