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山東究竟有何特殊,為何巡撫高配正二品?「全稱」說明一切

2020-12-18 清朝那些人

在清朝時期「九品十八級」的官制體系設定中,「品級」用以區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行政級別。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品級」「官職」相互對應,可「一職數官」,也可「一官數職」,但「品級」必須明確,並依據於此給予官員具體俸祿和相關待遇。

除了品級有別外,清朝的官制體系還分為「中央官職」「地方官職」,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級:省、府、縣。而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為「督撫」——總督和巡撫。

清代官員形象

「總督」和「巡撫」

「總督」,執掌一省或者數省行政、軍事、經濟、監察大權,初製品級為正二品,行政級別為副國級,基本類似於兼任國務委員的地方局書記。鑑於「總督」更側重於軍事,為便於總督能夠好地行使職權,乾隆十三年定「總督加銜制」「總督」可加之「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行政級別升級為正國級減。

「巡撫」,執掌一省行政事務,初製品級為從二品,和類似於省長的「布政使」屬同一級別。「巡撫」的行政級別為正部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委書記。為區別「巡撫」「布政使」,便於「巡撫」更好地行使「一把手」的職權,雍正元年定「巡撫加銜制」「巡撫」可加之「兵部侍郎銜」或者「副都御史銜」高配至正二品,行政級別升級為副國級。

對於「總督」「巡撫」之間的關係需要做出特殊說明,兩者雖然在級別上有明確差別,但卻並不屬於上下級,沒有明確的統屬關係,均直接向皇帝負責。比如「湖廣總督」監管湖北、湖南兩省,但「湖北巡撫」「湖南巡撫」原則上並不聽命於「湖廣總督」

「山東巡撫」有何特殊

清朝入關統一中原地區以後,在明朝「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礎上劃定18個行省,並逐步設置「總督」,具體執掌一省或者數省軍政大權,並於光緒末期正式形成「九大總督」的管理模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九大總督」的轄區並未將所有行省都覆蓋,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就被排除在了「總督」管轄範圍之外。(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曾為田文鏡專門設置過「河南山東總督」,但並未形成定例。)

在這三個特殊的省份中,山東省又成為最為特殊的所在。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山東巡撫」的初製品級即為「正二品」,要高於其餘省份「巡撫」的初製品級——「從二品」

山東巡撫衙門舊址

那麼,山東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山東巡撫」的行政級別為何要高於其餘行省的「巡撫」呢?

其實,我們從「山東巡撫」的全稱中就能得出答案: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三》的記載,清朝「山東巡撫」的初制全稱為「巡撫山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理營田」。康熙四十四年,「山東巡撫」兼管山東河道;康熙五十三年,「山東巡撫」兼管臨清關務;乾隆八年,「山東巡撫」加提督銜。

也就是說,「山東巡撫」的官職全稱應為「巡撫山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臨清關務兼理營田、河道」。也就是說,「山東巡撫」執掌山東一省的軍事、行政、錢糧、河道和營田,並具體負責戶部關稅之一的「臨清關稅務」。再加上其兼領的「提督銜」「山東巡撫」的品級實際應為從一品,讓其領正二品品級已屬低配。所以,「山東巡撫」名為「巡撫」,卻是實際意義上的「總督」,甚至還執掌著「總督」都無權幹涉的「臨清關稅務」

後記

因為黃河經山東入海,有多泛濫於山東境內,所以「山東巡撫」兼理河道;因為山東臨海,負責對過往關卡的船隻、商品進行徵稅的「臨清關」又設置於山東境內,所以「山東巡撫」監管這一戶部稅關,也份屬應當。又因為山東臨近京畿地區,乃係皇家「不動產」——營田的重要所在地,「山東巡撫」又成為省內「營田」的負責人。

再加上山東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擔著拱衛京畿地區安危的關鍵作用,更使得「山東巡撫」要高於其餘行省的地位和影響。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三》、《山東通志》

相關焦點

  • 清朝1300多個知縣都是正七品,為何還有4個縣高配「正六品」知縣
    對於清朝時期的「知縣」數量,《清史稿·職官志》也有著明確記載:計全國縣凡千三百五十有八。也就是說,清朝鼎盛時期一共有1300多位享受正處級待遇的「知縣」。只是,在這些「知縣」中,卻也有4個較為特殊的所在——大興縣、宛平縣、曲阜縣、承德縣等四個縣的「知縣」,高配「正六品」,行政級別基本等同於副廳級減。這四個縣的「知縣」究竟有何特殊,為何能享受「正六品」高配呢?
  • 官大一級壓死人,清朝的 山東巡撫為何高出一個級別?
    按照清朝制度,巡撫的級別為從二品,與布政使屬於一個級別。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山東巡撫卻是正二品,比其他巡撫高出一個級別,與總督平起平坐。這是怎麼回事呢? 山東巡撫級別高於其他巡撫,是從明朝時期就有了的做法。 1368年,明朝設置山東布政使司,即山東省。1440年,明朝在山東布政使外,還設立了山東巡撫一職,這個職務的全稱是「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管河道提督軍務」。山東巡撫最初與山東布政使合署辦公,後來逐漸開府建衙,擁有獨立的山東巡撫衙門。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我們以「戶部」為例作出說明:1、戶部尚書:戶部最高行政長官,品秩從一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財政部部長的副總理,行政級別稍低於正國級;2、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的屬官,也就是戶部的二把手,品秩為正二品,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 權力很小的學政大人,在地方上,為何能夠對抗正二品巡撫?
    在明清時期的地方高級官員中,有一個官員非常奇怪,那就是學政大人。學政大人的品級,從二品到四品都有可能。從品級來說,明顯不如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甚至不如布政使和按察使。
  • 在清朝從一品的提督,為什麼要受制於從二品的巡撫?
    在清朝提督屬於是從一品大員,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一般是各省綠營最高長官,是一省的最高武官,可以稱之為封疆大吏。巡撫則是主管一省的軍政和民政,可以說是一省的最高長官,巡撫為從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銜則為正二品。
  • 一個正二品的巡撫,能夠調動多少軍隊,管理全省4000萬人?
    今天,我們聊聊巡撫,與知府和知縣不同,巡撫屬於省一級的高官。那麼,在清朝統治時期,正二品的巡撫大人,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因為在清朝統治末期,一些省份的人口已經超過了4000萬,例如江蘇省。駐紮多少軍隊,才能管理數量龐大的人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
  • 正七品的巡按,品級並不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長官,屬於全省的一把手,也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官。各級官員對巡撫畢恭畢敬,但是有一種官員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那就是正七品的巡按、作為一個七品官,為何能夠直接對抗巡撫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二品巡撫和七品巡按之間的較量和博弈。
  • 從一品總督和正二品巡撫,作為封疆大吏,誰的權力更大?
    在很多讀者,對於總督和巡撫之間的權力劃分,存在很大的疑問。似乎很多人認為總督屬於巡撫的上級,巡撫見到總督就應該畢恭畢敬。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總督最多屬於巡撫的半個上級,而且並沒有權力處理巡撫。在清朝歷史上,總督不見得就能鬥得過巡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總督和巡撫的故事。首先,我們聊聊總督和巡撫出現的時間。這兩個官職出現於明朝,但屬於臨時性的官職。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清朝的官員品級和現今的公務員級別有著較為明確的對應,從「從九品」到「正一品」,分別對應今天的「副股級」到「正國級」。在諸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乃至歷史文獻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二品大員」這樣的特殊稱呼,那麼,「二品大員」到底對應今天的什麼級別,什麼職務呢?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最初巡撫不是常設,不過受皇帝差遣,到地方巡視,有欽差性質,後逐漸演變為地方常設軍政長官。清朝繼承了明朝這一官制,也在地方設置了布政使,負責一省民政和財政,品級從二品。與此同時,清朝徹底將巡撫的職守固定化,作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出現,品級也是從二品。
  • 清朝正二品的總兵,身為朝廷高官,到底能下轄多少軍隊?
    ,巡撫、總督屬於一等一的實權派。其實,總兵的地位更可憐,總兵與巡撫屬於平級幹部。但是在真實的官場上,總兵見到巡撫,會立刻甩袖子請安。那麼,作為正二品的高官,總兵到底有多少權力,為何會懼怕巡撫和總督呢?認真的說,總兵不僅權力有限,連能夠調動的軍隊也並不多。
  • 在清朝,「從一品」和「正一品」、「正二品」有多大差別?
    只不過,清朝的一品官員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員大多數情況下幹的都是從一品官員的活。非宗室的爵位共有九級,其中公爵、侯爵、伯爵是超品,子爵是正一品,男爵是正二品,至於像吳三桂這種被封為異姓王的更是了,另外有被封伯爵不少,其中就包括了一等公年羹堯,三等公嶽鍾琪,一等侯曾國藩,一等伯李鴻章,一等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張廷玉,三等侯施琅。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主要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鸞儀衛事大臣。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品級不定、權力不大的學政,為何能與二品巡撫對抗?後臺太強大
    作為清代省級行政單位的最高軍政長官,巡撫負責處理全省民政 、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大權,屬於一方封疆大吏,位高權重。清代巡撫初定品秩為從二品,「雍正元年,定巡撫加銜制」,巡撫兼領兵部侍郎銜後,品秩升為正二品,基本相當於現今公務員行政級別中的省部級正職。
  • 「巡撫」「內閣學士」都是從二品官職,哪個地位更高?
    清朝時,巡撫、內閣學士,都是從二品官階的官職。巡撫掌管地方軍政大權,內閣學士參與中樞朝政。這兩個官職在各自的位置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過去的清朝官制中,不同官階的官員,自然可以按照品級差距,區分出各自的地位。但如果是相同品級的官員,則需要根據各自職權的不同,在地位上出現細微的差異。
  • 《人民的名義》中的官員,在清朝是幾品官?達康書記官最小
    當然,評論電視劇不是本人的強項,小編只是想延伸一下,將現代省一級的官員職位和清朝的省級官員進行一下對比,看看劇中的人物相對應的職務,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劇中的官員放在清朝是個幾品官。首先我們來看省部級官員。省委書記沙瑞金,在清朝時候屬於總督、巡撫級別。當然這要放在不同的省份,大清的很多省份都是設立總督的,只有河南、山東、山西不設總督,只有巡撫。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保和殿大學士不常設,所以誰如果能被封為文華殿大學士,至少說明榮譽是很高的,和珅便是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是保和殿大學士。此外,如果六個名額不夠用還可以加設協辦大學士,清朝大學士也叫中堂。清朝大學士雖沒有實權,確實正一品。
  • 一個省的四把手,實權不大的學政,為何敢對抗二品巡撫?
    學政的品級不固定,可能是正二品,也有可能是正五品。雖然實際權力不如巡撫和總督,但即使是封疆大吏也不敢輕易招惹學政大人。至於那些武官見到學政,更是畢恭畢敬。那麼,學政的地位為何那麼特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