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2020-12-19 一個人談歷史啊

清朝地方行政區劃由高到低,分為省、道、府、州、縣五級,由於「廳」的設立並不多見,所以略過。相信大部分讀者都知道,「道」的層次要比「府」稍高一些,不過,道和府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有的是,有的不是。另外,不少讀者對「道」的概念也不太清楚,所以本文就來一篇講道與府的文章。

首先說說建立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景泰年間,當時將道分為守道和巡道。「守道」是指布政使司衙門派人巡視某地之人,而「巡道」是指按察司衙門派人巡視某地之人。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清朝按明制度,在各省設置分守道和巡檢道,根據光緒《會典》,全國設置分守道20個,巡檢道72個,外加專門負責海關的海關道1個,共93個。

清初期,分守、分巡是藩司派遣的臨時差遣,並非官職,而是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其職級與原來的官職差不多。如京堂等官補授之道員,則系從三品以上官職,由知府補授正四品以上官職,由各部郎中、員外郎補授正五品以上官職。

至乾隆十八年(1753)以後形成定式,將道員的等級定為正四品,而將道員定為實官也不再具有差遣性質。自此以後,道員的管理分工也更加明確。分守道負責地方收納錢物諸事,分巡道負責刑名訴訟諸事。另外,還增加了部分道員的兵備銜,這類道員均可在其管轄地區內節制其都司、守備、千總、將總等武職,成為該地區最高的文武長官。

此外,各路巡撫還肩負著對地方的府、州、縣進行監督的職責,因此有「巡撫」之稱。道士本來是地方的中官,乾隆以前沒有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但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後,皇帝授予道士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知府卻沒有這一權力。

同明代一樣,清代也有河道、鹽法、糧倉、屯田等專職道士,這類道士只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相對於其他道士,根本沒有監察地方的權力。

又要說一下府,清代沿襲明制,各省設府,為承上啟下的行政機構,府與縣市同屬一個級別。根據光緒《會典》的記載,清代府邸共有185個,到宣統年間,因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合併,又增加到215個。

總管衙門,掌管一府的行政事務,清初,總管衙門的等級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後,因員外郎升為正四品,遂降為總管衙門的從四品。清知府雖屬同一級別,但又將其劃分為幾類,其標準是按地方之繁、難、疲、衝四字來劃分,對應有盡有,如最缺、最需、中缺、簡缺等。按清制,最缺、最需的官員由皇帝欽定,最缺、最需的官員由吏部銓選。

其實,屬於最缺,最缺的知府往往更容易升遷,更受朝廷的重視。雖然官吏與道官同屬地方中人,但官吏與道官的關係,比道官更為複雜,官吏不僅要治民,審案,還要管理錢物,考核屬吏。

官吏與道士名義上是上下級關係,但多數官吏都直接對巡撫負責。例如,有些重大刑案,由下級知縣呈交知府後,知府會將其呈交給巡撫、按察使司或巡撫,而不需要通過道士。但也有一些道員權力較大,如駐上海的江寧蘇松太倉道,兼管水利、漁業、關務等。因此,凡與此有關的事務,江寧知府、松江知府都必須受制於他們,須先到報導臺奏報,

就清官升遷的程度而言,知府按例也是省錢的地方官員或鹽官。這就是說,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道員又是知府的上級,有明顯的隸屬關係。

相關焦點

  • 道員和知府哪個權力更大?品級雖有高低但並非是絕對的上下級關係
    清代的地方行政區劃自高而低,分為省、道、府、州、縣五級,因「廳」的設立並不常見,在此略過。相信大多數讀者都知道,「道」的級別要略高與「府」,不過,道和府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有的地方是,有的地方卻不是。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成語升官記》四品知府667關答案是什麼 四品知府667關答案分享
    導 讀 《成語升官記》四品知府第667關涉及成語都有哪些呢?
  • 勢均力敵:道臺和知府都是朝廷四品官,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其實除了巡撫和總督以外,還有兩個官職勢均力敵,那就是道臺和知府。在明清時期的官職中,道臺和知府都是四品官。那麼,兩個中級官員中,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認真的說,這個主要看道臺的實際工作,因為知府的工作是固定的,道臺的工作則差異巨大,權力也差別很大。
  • 宋朝的知府究竟是幾品官?
    有人問:宋朝的知府(或知州)究竟是幾品官呀?如果你問明清時期的知府是幾品官,那好回答。明代的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的知府為從三品官,中府的知府為正四品官,下府的知府為從四品官。至於清代的知府,一般都是從四品官(乾隆十八年之前為正四品)。但宋代的知府或知州是幾品官,卻很難說。宋朝的州府也分不同等級,而且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體系,非常複雜。這裡不準備細說,只說跟州府品級有關的節度體系,又叫做「州格」。宋朝所有的州府,可分為節度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刺史)州四等,這節度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州之類的名目,便是州格。
  • 清朝四品官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看完才知道電視裡的真相
    只要有官員,那麼就會產生品級,古代官員一般的品級是分成九級,在品級之內,還要再細分為正品級和從品級,也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不妨拿滿清統治時期的四品大員來當做例子了解一下四品官僚相當於現代社會的什麼級別?
  • 《成語升官記》第666關成語是什麼 四品知府第666關答案分享
    導 讀 《成語升官記》四品知府第666關涉及成語都有哪些呢?
  • 《成語升官記》第667關成語是什麼 四品知府第667關答案分享
    導 讀 《成語升官記》四品知府第667關涉及成語都有哪些呢?
  • 清朝「三品官員」和「四品官員」是現在什麼級別?
    清朝的時候,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級。三、四品官員在清朝的時候,都可以列入中高級官員的行列匯中。他們的任命,都需要皇帝親自批准,給出具體的任命意見。而且,從康熙後期開始,清朝官員允許給皇帝上奏摺,直接跟皇帝溝通。   雍正以後,四品以上官員,全都允許向皇帝上密折。
  • 乾隆朝四品道臺微服私訪,竟然被抓去黑煤窯當窯奴,三年後才脫險
    《儒林外史》中的一個名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出處,說的是即便一個清廉的知府,上任3年也能弄到十萬兩白銀。清代的白銀肯定不如唐宋時值錢,但是一兩銀子折合現在的人民幣也有200元,十萬兩就是2000萬元。況且,在清朝道光年間,福建發生一起械鬥事件,死了不少人,一人的賠償只有30兩。
  • 「王八蛋,滾出去」四品幕僚左宗棠憑啥罵二品武官?
    什麼是幕僚呢?這是一種類似於官員秘書的角色。幕僚沒有正式編制,是古代臨時工大軍中的一員。由於沒有正式編制,幕僚的工資全由聘請他的官員個人掏腰包發放。所以,官員與幕僚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主賓關係——成語「入幕之賓」,說的就是這回事兒。鑑於幕僚的臨時工身份,只有左宗棠這種屢試不第的讀書人才會走這條路。
  • 看了很多古裝劇,很好奇清代的四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都會發現,官員會被分為正三品、正一品之類的。那麼,如果將清代的四品官職放到現在,大概是什麼級別呢?首先,在我國古代,官職分為九品十九級。而所有的官制又被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直接為皇上服務的行政體系,另一個則是間接為百姓服務的官員體系。
  • 清代的道臺是個什麼官職,比知府大嗎?官位不大,油水不小!
    那麼道臺這個官位如何呢?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臺、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臺,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乾隆中期將原來的參政、參議、副使等名稱全部取消,只稱為守道與巡道,簡稱為道員,一律為正四品。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每一品都有正一品和從一品之分,正好湊個「十八層地獄」,打怪練級,起點要是不夠高,命再不好點,從九品做到一品幾乎不可能,顯然這四品官就出在老百姓常說的「中不溜」的位置,可上可下,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官了。
  •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一提到官場,有些人想到彎彎繞繞兜圈子就頭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來了興趣,咱們今天要說的呀,就是這關於官銜的一個潛規則。這就要從明朝說起了,在明朝有這樣兩個官,一個是正三品的光祿卿,一個是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按道理來說,這正三品的光祿卿怎麼著也要比這次正四品的僉都御史強?畢竟,官位品級擺在那,其實不然,甚至在明朝,要是有人從三品的光祿卿被降到四品的僉都御史,還得騎著馬抬著轎子趕去謝恩呢。看到這你可能不信,覺得這怎麼可能?聽我慢慢跟你道來。
  • 知府和巡撫的差別有多大?
    按照清朝官制,巡撫為從二品官階,照例可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而知府一般不加銜。不過,知府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京城和陪都的知府,常被稱為府尹。清朝時,有順天府尹和奉天府尹,它們的官階為正三品。一般的知府,屬於從四品官階。清朝官員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官階。
  • 歷史回顧: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到了著名的知府這個級別上,在清代,勉強算是進入高級幹部序列了,知府在明代是正四品,到了清代,則是從四品級別。對應現代,就是主管一座地級市的市長,正廳級。先看地方官:乾隆十八年,罷參政、參議、副使、僉事諸銜,特峻其品秩。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
  • 《三十七道品》節錄|四正勤 - 海雲法師
    你聽不懂,那你就好好整理一下,你就把它分開來,師父講小的通通放一邊,師父講大的通通放一邊,那你對照一下小乘《三十七道品》跟大乘《三十七道品》有什麼不同。現在因為照次序來,所以就一個個對照講給你聽,或許會比較有凌亂感,凌亂的感覺,但是應該很清楚,一個一個來講。這個善惡從大乘來講是沒有對立的,但是它還是有那一種感覺,還是有那種感覺。
  • 雍正皇帝身邊的侍衛們,都是幾品官,為何比知府還高?
    說來大家不信,御前侍衛的品級比地方上的知府還高,與四品的道臺是一個級別。那麼,御前侍衛的等級為何這麼高,清朝的皇宮裡有多少御前侍衛呢?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講了領侍衛內大臣這個官職。在清朝的歷史中,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管理、調動這些侍衛們。清朝的皇宮中,總計有1000多名侍衛。
  • 天下最有權力的五品官,決定了四品以下所有官員的命運?
    今天我們就講一下考功司,不要小看考功司,四品以上官員的工作業績和升遷,全看考功司的關係。考功司郎中是最有權力的五品官之一,那麼,考功司都負責什麼呢?按照慣例,在吏部中,文選司負責官員的選拔和分配工作。能不能分配到一個好地方,全看文選司郎中的心情。至於地方官工作水平的評估、是否進行升遷,這就是考功司的工作範圍了。考功司負責對天下各級官員進行考評,同時給出需要升遷、處分的官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