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四品道臺微服私訪,竟然被抓去黑煤窯當窯奴,三年後才脫險

2020-12-20 騰訊網

《儒林外史》中的一個名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是出處,說的是即便一個清廉的知府,上任3年也能弄到十萬兩白銀。清代的白銀肯定不如唐宋時值錢,但是一兩銀子折合現在的人民幣也有200元,十萬兩就是2000萬元。況且,在清朝道光年間,福建發生一起械鬥事件,死了不少人,一人的賠償只有30兩。在杭州買一套帶有正房偏房的院落也只要200兩銀子。可見當一名知府是何等的風光。當然這不是知府的工資收入,清朝採用明朝薄俸制,官員的工資很低,一品官的薪水也不過白銀180兩,九品官只有白銀30兩。可見都是灰色收入。知府況且如此,那麼道臺老爺更是不得了。

清朝的道臺屬於正四品,甚至是從三品。如果是一個實實在在做到道臺的官員,官拜四品受萬人敬仰,要是再分到的鹽道臺,糧道臺,河道臺,那簡直就是個"搖錢樹"。油水達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但是也總萬一,清朝的《同官縣誌》中就有一段記載,罕見而又有趣。乾隆朝,一位四品道臺微服私訪,直接被人綁走,扔進了黑煤窯,當了3年黑苦力。這是怎麼回事呢?

陝西同官縣,就是如今的銅川市,我國煤炭的主要產地。在清朝也是如此。因為這裡的煤炭產量大,質量又好,催生了無數小煤窯。這些黑煤窯當然不是正經的招工,而是靠拐騙外地人充當苦力。煤窯工人十之八九都是被拐騙來的外地人,吃這路的專業人販子叫「碾子」。他們一見到外地人,就以介紹工作為名,熱情待客,如對方表示願意時,當即請客喝酒吃肉,然後領到黑煤窯裡幹活。一旦到了黑煤窯,就成了窯奴,夜以繼日地幹活兒,沒有工錢,沒有休息,被人監視,不死不休。

被誘騙的這些窯奴多是外地口音,也有本地的剃頭的師傅、貨郎、木匠和裁縫。按說這位道臺大人不至於遇到,趕巧的是,這位道臺老爺這天微服私訪,也沒帶護衛,看來是個體擦民情的清官。由於道臺不是本地人,一口外地口音給了「碾子」們機會。熱情相待,問寒問暖,就在道臺以為本地民情如此淳樸的時候,稀裡糊塗地被送進黑煤窯。

道臺起初沒放在眼裡,擺起了譜,我是你們的父母官大人,爾等熊心豹子膽嗎?黑煤窯的礦主都是黑白兩道都熟的主兒,自然認識道臺老爺,無奈此時放人,那還會有自己活路嗎?只能將錯認錯,裝作不認識,將道臺老爺當做黑苦力一般對待,反正也出不去。這樣只是苦了細皮嫩肉的道臺老爺了,起得比雞早,幹得比驢多,吃得比豬差。苦苦熬了3年沒死,也是奇蹟。

其實,促使他活下去的念頭就是3年中苦苦地再做一件事。就是向外界傳遞自己的情報。窯奴一年四季不穿衣服鞋子,最多穿一條短褲下井。接觸不到筆墨紙硯,稍有異常舉動,就會遭皮鞭抽打甚至被狼狗咬死。所以傳遞情報非常不容易,但道臺老爺畢竟十年寒窗得來的功名,動腦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咬破自己手指,在大煤塊上寫下自己的官名和姓名。也許,總是想到明天就可能被解放,所以一次一次地堅定地活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3年後一天,同官的知縣買到一批煤,在生暖爐的時候看到了煤塊上的血書,一讀竟是神秘失蹤3年的道臺手書。聯想到本地黑煤窯的猖獗,一下就明白道臺的良苦用心。帶兵馬上包圍了這個黑煤窯,救出了失蹤三年的道臺。

這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清實錄》記載,就連嘉慶皇帝都非常關注黑煤窯。嘉慶四年,他下過一道口諭,要求順天府會同步軍都統衙門查封西山等地的黑煤窯,專門提到黑煤窯的礦主,常把百姓騙到窯裡幹活,輕則打傷,重則打死。可見清朝時黑煤窯實在太猖獗。

相關焦點

  • 清朝四品官員微服私訪,卻被關入黑煤窯為奴,3年後才發現其血書
    清朝年間,煤炭是主要的能源資源,煤窯遍布各地,這些煤窯當中不乏許多小煤窯,他們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竟然拐騙他人到煤窯,將騙來的人囚禁於此,日夜不止地為他幹活,甚至清朝的一個道臺都遭他們毒手。道臺在清朝相當於一個省級的巡視幹部,負責監管地方的治理情況,官至四品。
  • 清朝四品官員微服私訪,卻被賣到黑煤窯成窯奴,3年後血書被發現
    清朝時期有一個官職地位很高,叫做道臺。道臺並不是道士的意思,道臺是介於省級巡撫和知府之間的一個官職,設立於1368年,於1911年退出歷史。其實在1753年之後,道臺就被定為四品官員,也就相當於是現在的省級行政長官。我國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是集中在我國的北部地區。像陝西和山西以及東北地帶的煤炭資源都比較充足。
  • 清代的道臺是個什麼官職,比知府大嗎?官位不大,油水不小!
    作為一個新的官階,道臺所管轄的行政區域為"道",但"道"卻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這個行政劃分其實早在漢朝就出現了,起初跟縣同級別,專門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漢書》地理志解釋為"有蠻夷曰道"或者"縣主蠻夷曰道"。後經歷朝歷代發展,"道"的特徵也不斷與時俱進,到了明朝,由於各道的職責在實質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大都相互交錯,所以廢止變動較多。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 乾隆叫花雞,泥土中的「富貴雞」
    乾隆叫花雞 因乾隆成「富貴雞」 李曉麗告訴記者,她製作的叫花雞被稱作李氏乾隆叫花雞。「我們製作的乾隆叫花雞,在傳統工藝上做了改變,加入了一些新的配方,吃起來口感更好。」李曉麗挑選了一隻剛出爐的叫花雞,拿在手裡,一股黃土的香味撲鼻而來,在一層一層剝去包裹著的泥土和荷葉後,一隻色澤明亮,芳香撲鼻的叫花雞映入記者眼帘,令人垂涎欲滴。
  • 每年雍正忌日的時候,乾隆為何卻要去承德的一個狩獵園住幾天?
    但是沒想到自己的孫子乾隆,有過之而無不及,竟然一口氣活到了八十九。在位時間僅次於康熙,這是為了不超過爺爺的在位時間,乾隆主動退位當了太上皇,但是實權還在手裡,就這樣一直過了三年。關於乾隆皇帝,那是一位充滿傳奇的君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鼎盛,可謂是國泰民安。
  • 他們在乾隆朝的真實地位如何?
    大清王朝268年(入關後),話題度最高的皇帝是乾隆,而乾隆朝最家喻戶曉的臣子當屬劉墉、紀昀(字曉嵐)、和珅。但是,我們對三者的了解大多來自影視劇,而對於真實歷史中的他們卻知之甚少。電視劇中,劉墉、紀曉嵐、和珅都是乾隆身邊的大紅人,同樣位極人臣,同樣寵冠朝野,各方面旗鼓相當,方能嬉笑怒罵、互相鬥法。
  • 宿遷曾有個道臺府 清代宿遷城曾有四品官
    宿遷市歷史文化研究者王曉風昨天對記者說,在古代宿遷,純粹的政府行政官員序列中,不包括軍事武裝駐紮宿遷的武官,就有一個遠比宿遷知縣官職大很多的淮徐道道臺。清代宿遷城 曾有四品官據王曉風介紹,清代道臺為四品官,其主要職責是協助督、撫、藩、臬諸地方人員管理政務,監督府、縣。在老百姓心目中,道臺是個很大的官了。
  • 乾隆寫了一個字,滿朝文武迎合皇上哈哈大笑,只有和珅面如死灰
    乾隆寫了一個字,滿朝文武迎合皇上哈哈大笑,只有和珅面如死灰歷史上的皇帝一般在位的時間都不是很長,他們常年以來也是為朝政忙碌,因此真正在位的時間也是很短的,但是有的皇帝可是在位的時間並不短,更是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其中乾隆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他的手下還有一個特別得力的人物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但在清初相當長時間裡,他們與明代時一樣,只是一種差遣官,乾隆時才正式確定為實缺官。總督一般轄兩省,也有轄三省或一省的。巡撫轄一省。鹹豐後,黃河北徙,漕運改為海運,河道總督也先後被裁省。因為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並無地方之責」,其官缺通常多由道員升署,地位較低,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規定,他們只兼領兵部右侍郎和右副都御史銜。總督和巡撫,由於前者的品銜高於後者,在朝廷的敕書中,又常有總督節制巡撫之說,依此,巡撫應聽命於總督,可實際情況並不完全如此。
  • 雍正欣賞的乾隆都不喜歡,唯獨對「買官」的李衛讚賞有加,為何?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清雍正年間,就有著這樣一個依靠買官才坐上官的人卻得到了雍正的賞識,這個人就是李衛。出生富貴,投資買官對於李衛這個名字,大部分人的腦海裡可能就是十幾年前徐崢老師演的哪一部電視劇裡面李衛的形象,那個窮小子出生的形象。
  • 雍正救濟一位窮親戚,成為乾隆朝的第二功臣,中南海曾掛其畫像
    他的姑姑不是別人,是康熙的四妃之一的德妃。德妃烏雅氏也是包衣出身,他的娘家出身並不顯赫,而烏雅·佛標是德妃已經出五服的侄子,平時素無來往。畢竟是娘家親戚,德妃想順手幫他一把,便找來了自己的兒子、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來處理此事。
  • 他沒文化也能做四品大官,成為清代名臣!是因為他和皇帝有關係嗎
    他沒文化也能做四品大官,成為清代名臣!是因為他和皇帝有關係嗎?李衛,字又玠,江南銅山(今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寨)人,清代名臣。康熙五十六年,李衛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衛於乾隆三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李衛、年羹堯和田文鏡,這是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李衛是富家子弟出身,家庭非常富有。可能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李衛一直沒有考中科舉。但清朝一直有捐錢買官的老規矩,只要肯卷錢,朝廷就會根據金額的多少給予對等的官職。估計李衛家花了大價錢,李衛竟然得到了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的官職。
  • 我下煤窯那些年,不堪回首
    那時,我沒出過遠門,自然想去,父親母親不同意,因為這個掙錢的路子很危險,說那叫埋了沒死!那時真是無知無畏,況且還有同學一起,他們拗不過我,最終放行。我們去下煤窯,那時我對煤窯沒概念,對煤也沒有。一路向北,從陝南,翻過秦嶺,到西安,然後往銅川,再住宜君,黃昏,我們在一個叫下崾嶮的地方下車。路邊的白楊樹葉子譁譁啦啦的響,像雨聲。
  • 荷蘭殖民者屠殺印尼華僑,為何乾隆皇帝卻認為殺得好!
    巴達維亞(今天的雅加達)有些混得不好的華僑幹起了小偷小摸的勾當,荷蘭警察為了抓罪犯,竟然命令將所有穿黑衣黑褲的華僑都抓起來審問(那時中國人基本都是黑衣黑褲,就這一種風格)。簡直就是一棍子幹翻一船人!荷蘭殖民者的這種行為加劇了華僑與荷蘭當局的矛盾。不久之後,一個叫黃班的華僑帶領甘蔗種植園的5000名華工苦力「造反」,舉事前卻被叛徒告了密,這場起義被荷蘭當局鎮壓下去了。
  • 乾隆白菜,最接地氣的宮廷菜,做法簡單,清脆爽口味道豐富
    乾隆白菜,你吃過嗎?一聽肯定覺得是宮廷菜,傳說乾隆皇帝在微服私訪時,曾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館子裡吃到的,吃完以後對這道菜讚不絕口。後來經久相傳,拌白菜就跟乾隆一起被冠名為「乾隆白菜」。味道酸甜可口,爽脆香美,極其開胃,也曾有人誇讚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白菜。
  • 山西五臺山大朝臺記
    凡到五臺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臺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臺。朝臺又分大朝臺和小朝臺,所謂大朝臺就是要把五臺山的五個臺都朝拜一遍,所謂小朝臺就是只朝拜在山腳臺懷鎮的黛螺頂寺廟,為了方便朝拜寺中供奉文殊菩薩的五種法身於一寺,可以代替朝五個臺頂,省去許多路程。
  • 那些被乾隆皇帝殺掉的二品以上大臣
    在清朝的歷史上有很多高級官員因辦事不力被皇上給殺掉,比如在乾隆朝,「以事罹法」的二品以上官員就有五十二人,其中在旗的有三十一人,而且不乏殿閣大學士、總督級的人物。,並晉封為一等公(超品),乾隆十年又任命為保和殿大學士(正一品),同年領班軍機大臣鄂爾泰去世後,由訥親接任領班軍機大臣之職,至此位極人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乾隆吃雞忘帶錢,寫一副對聯用來抵帳,從此酒樓老闆發了大財
    乾隆是清朝比較有名的皇帝,也是清朝鼎盛時期最後一個帝王,他之後清朝節節敗落,乾隆執政6年,一生盛愛出遊打獵,曾六下江南,也因此留下了許多沒面的傳說。乾隆的六下江南也對中國南北菜系的融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宮的宮廷菜的定型也是乾隆一手策劃。
  • 田野記|朝山問頂·進京找廟②:古道與朝山,街坊與王權
    但事實上,妙峰山所在的京西地區有自己的廟會,在1950年代以前,京西各村香會朝頂進香的是九龍山、百花山、北港溝以及其它星羅棋布的各處娘娘廟。每座寺廟有自己穩定的香會圈,例如九龍山廟會由門頭溝十三村合辦、百花山的香會來自於門頭溝與房山交界處的五十八村,北溝港則是王平口外五、六個村莊的朝聖地。這些村落香會並不去妙峰山進香,或許這才是「妙峰山娘娘照遠不照近」這句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