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2020-12-22 筆寫趣史

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這種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諡號。諡號,是後人按照其生前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相對應的文字,可能是褒獎,也可能是貶低。也就是說,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

其實帶「文」字的諡號有很多,比如「文忠」、「文襄」、「文恭」、「文成」等等,為何偏偏「文正」最高呢?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記載「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

關於「正」則是:「……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由此可見,「文正」兩個字連起來,已經接近完美了。

其實最開始,並沒有「文正」這個諡號,相對應的是「文貞」。比如唐朝的魏徵、宋璟、張說等人,就獲得了「文貞」的諡號。到了北宋仁宗時期,由於宋仁宗名叫趙禎,為了避諱,自然就不能再用「文貞」了,於是就改成了「文正」。

也是從北宋時期開始,「文正」這個諡號的地位正式被提高。這時候是司馬光首先提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也就是說,「文正」這兩個字,已經將文人的道德品質褒獎到了極致,沒有比這更高的評價了。於是從此以後,「文正」就被普遍認為,是對於人臣最高評價的諡號。

文官都對「文正」這一諡號夢寐以求,是因為這是對一個人生平道德的最高評價。而「文正」難以獲得,也是因為它的評價太高,所以一般統治者,是不會輕易將此諡號賜人的。除非這個人,對國家有極大貢獻。因此歷朝歷代,得到這一諡號的少之又少,明朝就僅有5人獲得。

這5人分別是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和劉理順。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朱元璋特意留著他輔佐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方孝孺被委以重任。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許多討伐朱棣的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後來朱棣成功進京,想讓方孝孺幫其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寧死不屈,結果被凌遲處死。

許多人都以為,方孝孺是明朝第一個得到「文正」諡號的人,其實不然。方孝孺的諡號,是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的。

李東陽小時候就被稱為「神童」,歷任禮部右侍郎、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等等,還是明朝內閣首輔。他在政治上多採用忍讓的態度,這為他招來不少非議。

不過李東陽這樣做,是為了保住更多人。正德時期,以劉瑾為首的「八虎」為非作歹,不少大臣都在李東陽的保護下,才得以倖存。在李東陽病重之際,楊一清提出要為他求個「文正」諡號時,李東陽甚至激動得向楊一清下跪,足見「文正」在文官心中的地位。

謝遷與李東陽、劉健,當時被稱為是「天下三賢相」,其中「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就是說李東陽善謀略,劉健性格當機立斷,而謝遷則能言善辯。三個人互相配合,相互補益、協調,猶如之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在「弘治中興」中,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倪元璐歷任國子祭酒、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等,同時也是明朝著名書法家。明朝末年,北京城失陷後,他自縊殉國。南明弘光年間,他被追贈少保、吏部尚書,諡號「文正」。

劉理順是崇禎七年的狀元,不僅崇禎帝十分欣賞他,世人也極為尊敬他。劉理順德才兼備,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大家。

歷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不過30餘人,比如宋朝的範仲淹、司馬光;元朝的耶律楚材、許衡;明朝的方孝孺、李東陽;清朝的劉統勳、曾國藩等等。這些人皆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當然,其中有個別人,還是存在爭議的。

(參考文獻《逸周書·諡法解》《明史》《明實錄》等)

相關焦點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對於文官而言,最崇高的諡號是「文正」。所謂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文正合在一起,就是說一個人生前無論個人修養還是對國家朝廷的貢獻都首屈一指,才能給予「文正」這一諡號。自唐朝以後,文人就夢寐以求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北宋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就曾經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唐代以後,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在古代,皇族人士或者地位較高的大臣,在其去世後會根據其生平給出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是諡號。據了解,唐朝時,三品大員才能獲得諡號。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中國人有「重死輕生」的文化傳統,對於死後的名聲非常重視。所以才要「蓋棺論定」,對死者的一生進行總結評價。諡號,就是這種總結評價的簡潔概括。清朝沿襲明朝的禮儀制度,因此也有諡號的存在。當大臣死去後,吏部官員會擬定幾個諡號,供皇帝選擇。
  • 文官中至高無上的諡號——記憶那些文正公
    上次說了武將中最高的諡號,有朋友想聽聽文官中著名的「文正」諡號,小珏不才,願意試一試,請各位斧正。《周書·諡法解》中,對「文正」的一大堆註解就不一一羅列了,只說第一個:經緯天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何等的至高無上的稱號,看看歷代以來哪些享有這個諡號。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自周朝以來,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使用了諡號,諡號有好有惡,算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所以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就想得到一個不錯的諡號。就比如像文,武,睿,康,莊,景等,都是些很不錯的諡號,從歷史上看得到這些諡號的人也都算實至名歸。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然而「諡號」可不是一般人就能得到的,它是只有地位顯赫和貢獻極大的人才能享受到的榮譽,唐朝時就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大臣才能擁有。並且文武官的諡號也是不一樣的,其中文官的諡號大多以「文」字為榮。從明清開始,「文正」這個諡號就成為了很多文人擠破腦袋都想得到的,他是文臣中最為尊榮的諡號「文正」這個諡號其實在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文貞」。宋朝時,宋仁宗登基稱帝,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而古代對於地位高的人,他們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喊的,於是為了避諱,就將「文貞」改為了「文正」。
  • 「文正」不是官位,為何皇帝不輕易給人?什麼人才有資格得到?
    有人也許不解,文集名稱為何把曾國藩稱為「曾文正公」,難道這是曾國藩的號或者是字?這當然不是,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文正」則是他的諡號,是他去世後由皇帝封的。所以,曾老爺子生前是不知道後世的人會把他尊稱為「文正公」的。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我國古代的文化中,有一種死亡崇拜現象。死者為大,而且人的肉體死去後,精神還能以某種形式存在著,並能從後人的供奉中受益。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配得上這個諡號的,大多為當時的一代賢相,如範仲淹、司馬光等,這也為文正的名號加分不少。
  • 清朝8位獲諡「文正」的大臣,都是誰?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
    一般而言,清朝時期正途出身(翰林出身)或者獲封「大學士職銜」的一品官員、享受一品待遇的封疆大吏才能獲得「文」字諡號。而在以「文」字開頭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最為尊貴。所以,自唐朝以後,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要得到一個諡號,那就是「文正」。對於清朝的文官而言,更是如此。
  • 諡號文正有多難獲得?
    何為「文正」?此乃範仲淹的諡號。其實「文正」這個諡號在範仲淹以前是叫「文貞」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人是唐朝諫臣魏徵,後來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也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到了宋仁宗趙禎時,因為貞字禎同音,所以把文貞改為了文正,而範仲淹便是第一個得此諡號之人。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
  • 生前豪華房車招搖過市,死後諡號「文正」被彈劾成了「文莊」
    北宋歷代帝王基本上不殺士大夫,文官集體甚至不因言獲罪。不殺文官不代表這個群體全部都是高風亮節的賢臣,其中也有一些奸邪之徒,比如曾被賜諡號為「文正」的夏竦。此人人品欠佳,名聲不好,因此「文正」的諡號一定下來,發表反對意見的奏章就如雪花般飛來。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宋代之後,由於官僚體系日漸龐雜,諡號也逐漸成為大多數大臣常規評價的一部分。據統計,自西漢以來,共有一萬多人獲得諡號,宋代有一千多人獲得諡號,明清更是有接近六千人獲得諡號。(注3)諡號的普遍化引發了諡號的兩字化和規範化,也間接改變了諡號「名實相副」的特點。如前所述,諡號最初是對大臣的蓋棺論定,很講究「名實相副」。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獲得「文正」諡號的9位大臣,按照逝世的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李昉、王旦、王曾、範仲淹、司馬光、黃中庸、蔡卞、鄭居中、蔡沈。 李昉是宋朝第一個被追贈「文正」諡號的大臣。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1516年7月20日,明朝名臣李東陽步入人生的最後時光。 就在這時候,他獲悉皇帝將賜給他「文正」的諡號,頓時喜極而泣。李東陽在朝廷裡做官50年,入內閣主政18年,位極人臣,歷經三朝而不倒,什麼樣的場面沒見過?
  • 武將諡號最高是什麼?千載之下這個諡號獲得者有多少牛人
    中國人又偏偏追求身後名,不管是英雄豪傑還是綠林好漢,不管是忠臣良相還是亂臣賊子,除了少數不管洪水滔天的以外,都追求百世流芳,不願意帶著罵名走向另一個世界。這樣古代中國的「諡號」體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官最高的諡號為「文正」,而武將最高諡號為「忠武」,咱們來看看獲得這個諡號的牛人有哪些?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文臣有多少位?共30人,沒有王陽明
    自唐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文人踏入仕途後,都夢想得到「文正」的諡號。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卻看得非常重,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給人。千百年來,得到諡號「文正」的文臣僅有30人,而且個個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人物。
  •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
    今天咱們要聊聊的是「文正」這個諡號,要知道在古代的王侯將相士大夫,高官大臣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或者是他們的功績給予一定的稱號,而稱號裡面就有善惡褒貶各不一樣,其中就有「美諡」,「惡諡」和「平諡」。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9人諡號「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又最有爭議
    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是臣子,就是皇帝,想弄個文皇帝噹噹,那都非常困難。對此,從西周到東漢這一千多年裡面,總共也就只誕生了周文王和漢文帝這兩個「文皇帝」。至於獲得文諡號的大臣,幾乎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