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這種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諡號。諡號,是後人按照其生前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相對應的文字,可能是褒獎,也可能是貶低。也就是說,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
其實帶「文」字的諡號有很多,比如「文忠」、「文襄」、「文恭」、「文成」等等,為何偏偏「文正」最高呢?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記載「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
關於「正」則是:「……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由此可見,「文正」兩個字連起來,已經接近完美了。
其實最開始,並沒有「文正」這個諡號,相對應的是「文貞」。比如唐朝的魏徵、宋璟、張說等人,就獲得了「文貞」的諡號。到了北宋仁宗時期,由於宋仁宗名叫趙禎,為了避諱,自然就不能再用「文貞」了,於是就改成了「文正」。
也是從北宋時期開始,「文正」這個諡號的地位正式被提高。這時候是司馬光首先提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也就是說,「文正」這兩個字,已經將文人的道德品質褒獎到了極致,沒有比這更高的評價了。於是從此以後,「文正」就被普遍認為,是對於人臣最高評價的諡號。
文官都對「文正」這一諡號夢寐以求,是因為這是對一個人生平道德的最高評價。而「文正」難以獲得,也是因為它的評價太高,所以一般統治者,是不會輕易將此諡號賜人的。除非這個人,對國家有極大貢獻。因此歷朝歷代,得到這一諡號的少之又少,明朝就僅有5人獲得。
這5人分別是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和劉理順。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朱元璋特意留著他輔佐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方孝孺被委以重任。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許多討伐朱棣的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後來朱棣成功進京,想讓方孝孺幫其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寧死不屈,結果被凌遲處死。
許多人都以為,方孝孺是明朝第一個得到「文正」諡號的人,其實不然。方孝孺的諡號,是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的。
李東陽小時候就被稱為「神童」,歷任禮部右侍郎、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等等,還是明朝內閣首輔。他在政治上多採用忍讓的態度,這為他招來不少非議。
不過李東陽這樣做,是為了保住更多人。正德時期,以劉瑾為首的「八虎」為非作歹,不少大臣都在李東陽的保護下,才得以倖存。在李東陽病重之際,楊一清提出要為他求個「文正」諡號時,李東陽甚至激動得向楊一清下跪,足見「文正」在文官心中的地位。
謝遷與李東陽、劉健,當時被稱為是「天下三賢相」,其中「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就是說李東陽善謀略,劉健性格當機立斷,而謝遷則能言善辯。三個人互相配合,相互補益、協調,猶如之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在「弘治中興」中,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倪元璐歷任國子祭酒、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等,同時也是明朝著名書法家。明朝末年,北京城失陷後,他自縊殉國。南明弘光年間,他被追贈少保、吏部尚書,諡號「文正」。
劉理順是崇禎七年的狀元,不僅崇禎帝十分欣賞他,世人也極為尊敬他。劉理順德才兼備,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大家。
歷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不過30餘人,比如宋朝的範仲淹、司馬光;元朝的耶律楚材、許衡;明朝的方孝孺、李東陽;清朝的劉統勳、曾國藩等等。這些人皆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當然,其中有個別人,還是存在爭議的。
(參考文獻《逸周書·諡法解》《明史》《明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