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豪華房車招搖過市,死後諡號「文正」被彈劾成了「文莊」

2020-12-22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08

01

自從宋太祖立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訓以後,北宋文人政治氛圍濃厚,那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北宋歷代帝王基本上不殺士大夫,文官集體甚至不因言獲罪。

不殺文官不代表這個群體全部都是高風亮節的賢臣,其中也有一些奸邪之徒,比如曾被賜諡號為「文正」的夏竦。此人人品欠佳,名聲不好,因此「文正」的諡號一定下來,發表反對意見的奏章就如雪花般飛來。

開封

要知道「文正」這個諡號可是文官的最高段位,多少人夢寐以求兢兢業業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撈得著。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相範仲淹得此諡號,應該是實至名歸的。清朝的曾國藩對大清有再造之功,也得到了「文正」的諡號;李中堂李鴻章當了一輩子的裱糊匠和背鍋俠,最終也只得到一個「文忠」,座次明顯在曾國藩之下。

既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就改吧。最終改諡為「文莊」,也算是給足夏竦面子了。

02

夏竦,北宋宮廷中的「桂冠詞人」,文學造詣極高,估計最初給他上諡號「文正」就是基於這點考量。

北宋詞人多如牛毛,歐陽修、蘇軾、柳永、晏殊······數不勝數,這些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大作,千百年來為人所稱道。但是像夏竦這種品質惡劣人緣又很差的人,居然也能寫一手好詞,真是一朵奇葩,也難怪他的詩詞都不怎麼有名,可能是大家都不齒於誦讀吧。

必須指明,夏竦是有才華的,雖然是貪官,但是他也的確是靠著自己的真本事——文學才華爬上來的。

那一年,夏竦還只是個普通侍衛,他心想,若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聽說當今皇上和宰相都很欣賞有文才的人,於是夏竦一咬牙攜詩文撲通拜倒於宰相李沆馬前,詩中有「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二句,李沆很欣賞,遂轉呈真宗。

夏竦之父夏承皓與契丹人交戰而死,李沆也把這個情況告知真宗。得知這是英烈之後,又那麼有才,真宗大手一揮,賞了夏竦丹陽縣主薄一職。

宋真宗趙恆

對於夏竦的為人,《宋史》是有專門描寫的:

「竦材術過人,急於進取,喜交結,任數術,傾側反覆,世以為奸邪。」

沽名釣譽、冠冕堂皇這類話是夏竦平時最喜歡說的,聽起來很好聽,但其實並沒有什麼用。

朝廷想派他出使遼國,夏竦一把鼻涕一把淚,捶胸頓足,那表情、那動作絕對是影帝級別的,他慷慨陳詞:

「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夷樂之聲。」

反正就是一句話,契丹乃是狄夷世仇之邦,俺就是不屑於踏上他們的土地!

「愛國憤青」好歹也是有真情實意的,但夏竦這真的過分了,怕死還裝模作樣,做出一副道貌岸人的高尚樣子,矇騙了不少人。

汴京

03

夏竦的豪放奢華是開封一景,每次出門時,命人把兩輛車馬連起來,中間用花費數千兩的錦帳相聯,組成一輛超豪華房車。天子駕六的排場都沒他高大上,至於勞斯萊斯什麼的就更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竦本人就躺在那中間讓人伺候著招搖過市,那場面想想都覺得辣眼睛。

張擇端要是早生個一百年,《清明上河圖》裡必定少不了夏竦的表演。

夏竦還有個異於常人的習慣,也許是扮酷吧,每天早上起來他都要來兩碗石鐘乳粥,這石鐘乳粥是有毒的。中國文人服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那時候流行「五石散」,主要由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調和而成。

夏竦喝的粥和「五石散」差不多,時間長了,身體忽熱忽冷,有時還會出現幻覺,迷迷糊糊,成仙一樣,和海洛因差不多,總之是神仙般的日子。夏竦睡覺時遍體寒冷,猶如死人,醒來時,必須要叫人弄炭火來把身體弄熱才行。

夏竦為人刻薄,人緣不好,寇準這種正直的人在他眼裡是最討厭的。他問下人,寇準出門的排場也不小,為何世人偏偏不待見我?下人回答,寇相爺出門遇到被罷免的官員都能喊去一起吃飯,您老人家一出門就只知道得罪人,深怕別人不知道你的坐騎有多豪華。

夏竦愛填涼州詞,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作者真有什麼上陣殺敵的志向。李元昊稱帝,西夏崛起,西北戰事吃緊,夏竦拜奉寧軍節度使、出知永興軍。這可是軍區司令員,皇帝要把夏竦派去前線鍛鍊一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宋朝文官統軍,在武將之上。

04

只會說空話毫無經驗的夏竦一到邊關,先是顯擺一番,然後發榜文:有得元昊頭者,賞錢五百萬貫,爵西平王。

要知道《水滸傳》裡那筆巨款生辰綱也不過就十萬貫,皇家銀行難不成是夏竦開的?還能封王?開國以來除了趙家人誰封王了?這牛皮吹的連李元昊都看不下去了。

元昊不甘示弱,大禮回敬,命人攜帶榜文入宋境:有得夏竦頭者,賞錢二貫文!

從此夏竦成為笑談。

後來,夏竦在好水川之戰中被西夏大敗,大宋損失數萬人馬,天朝顏面盡失,契丹趁機勒索,表示北方生活困難,要求加收每年歲幣。

曾經太祖太宗時期主動北伐意圖收復燕雲的雄心已經蕩然無存,有識之士紛紛上書要求改革。

宋仁宗趙禎(影視)

05

宋仁宗隨即罷免保守派宰相呂夷簡等人,起用改革派範仲淹、晏殊、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慶曆新政拉開帷幕。

嫉賢妒能、家產數百萬的貪官夏竦又來了,在下野的呂夷簡的支持下挑起頭反對新法,攻擊改革派範仲淹和韓琦,歐陽修也被牽連。

這裡必須說一下,呂夷簡也是千古名相,和夏竦有著人品上本質的區別。他是仁宗朝前期宰相,任用範仲淹和韓琦等人經略宋夏邊境,但有點結黨專權的嫌疑。呂夷簡伯父呂蒙正是太宗、真宗朝宰相,呂夷簡之子呂公著是神宗朝宰相,一門三宰相,有「趙家天子呂家相」之稱。

改革阻力巨大,範仲淹等人被攻擊結交朋黨,仁宗這才明白改革怕是要泡湯了,心灰意冷。隨著範仲淹、富弼等人離京,慶曆新政失敗。

範仲淹離京後寫下千古名文《嶽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中學課堂上是要求背誦的。

慶曆七年(1047年),距今1000年不到,36萬天以前,夏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後封英國公。又罷知河南府,再封鄭國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初諡「文正」,後改諡「文莊」。

相關焦點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自周朝以來,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使用了諡號,諡號有好有惡,算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所以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就想得到一個不錯的諡號。就比如像文,武,睿,康,莊,景等,都是些很不錯的諡號,從歷史上看得到這些諡號的人也都算實至名歸。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什麼?哪些人死後才能被加封諡號呢?
    諡號,是古代較有名望的人去世後所追加的封號。從群體上來看,主要包括帝王、后妃、高級官宦以及社會上有影響力之人。統治者根據其生前的品行、做出的貢獻等,賜給其號,便是所謂的諡號。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俗話說「蓋棺論定」,一個人無論生前多麼權勢滔天、不可一世,可讓後人評價他的標準卻是死後的「諡號」。所以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等地位高的人死後,朝廷會根據他的生平功績、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或褒獎或批評或同情,也就是「諡號」。
  • 「文正」諡號最為尊貴,清朝共8位大臣有幸獲贈,曾國藩僅列第六
    文/王國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對於去世的有大功勞的大臣,統治者都會給其封一個諡號。而在眾多的諡號中,尤其以"文正"最為尊貴,為官員最高榮譽稱號。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被諡號文正者不過數十人而已,都是對朝廷對國家立有大功勞並且在個人文學藝術、思想道德方面有較高修養的人。強如張居正、劉墉、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死後都沒有資格獲得文正的諡號。在滿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時間裡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後獲得文正的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那麼,這八位獲諡號文正的大臣,他們生前都擔任什麼行政職務呢?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其中一人連唐太宗都有點怕他
    文臣和武將諡號各有不同,文臣諡號以「文」為榮,而最尊榮的諡號就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貞」,到了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所以從宋仁宗開始「文貞」就改為了「文正」,無論是「文貞」還是「文正」,歷史上能得此諡號的並不多,排除了某些明顯名不副實的之外,今天就列出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
  • 「文正」,歷朝歷代大臣的最高諡號,清朝除曾國藩,僅有這七人
    諡號,是古代漢文化圈國家,包括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的帝王、后妃、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的稱號,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周時期,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大臣的諡號,與帝王相比,大臣的諡號要簡單明了,或一字,或二字。
  • 諡號文正有多難獲得?
    範仲淹生前是提筆可成文、入朝可為相、戍邊可禦敵的不世之材,死後更是被世人稱讚千年的范文正公。何為「文正」?此乃範仲淹的諡號。其實「文正」這個諡號在範仲淹以前是叫「文貞」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人是唐朝諫臣魏徵,後來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也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到了宋仁宗趙禎時,因為貞字禎同音,所以把文貞改為了文正,而範仲淹便是第一個得此諡號之人。
  • 諡號「文正」對大臣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國古代,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是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都想死後獲得這個諡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如果加上被追加「文正」諡號的方孝孺和倪元璐,總共也只有4位,真正的屈指可數。 清朝時期,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有所增加,在近300年時間裡,朝廷總共發出了8個「文正」諡號,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這裡面,除了曾國藩外,其餘大部分人都有擔任「帝師」的經歷,多少沾了皇帝的光。
  • 大臣死後諡號能否用「文」字?一看級別二看出身
    古代文武大臣死後,朝廷會根據他一生的功業事跡給予一種稱號,稱為「諡」或「諡號」,也稱「易名之典」。但並非所有大臣死後都能獲得諡號,朝廷給諡是要遵循一定的禮制的。一諡號來源已久,周初始制諡法。大臣給諡,在唐、宋、元、明諸朝,按制凡正三品以上官員死後,都要根據其生前業績給予諡號,而給諡的程序大致分為請諡、定諡、賜諡三個階段。
  • 大學士死後照例都有諡號,但最高的「文正」,朝廷有一個硬性指標
    清代統治者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往往會在死後給予哀榮,這種哀榮便是國家授予的諡號,能夠獲得諡號,就意味著其一生的作為得到了承認,將來也能以此流芳百世。不過,國家對諡號一直從嚴把控,不輕易賜予,一般來說只有位及一品才有可能獲得諡號,並且還非人人都有。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宋仁宗在他去世之後竟然想把「文正」這個諡號封給他。 說起「文正」這個諡號,很多人是聽說過的,畢竟清政府給曾國藩的諡號就是「文正」,後人多尊稱他為「曾文正公」。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他是乾隆的心腹大臣,上朝途中突然去世,死後的諡號非常尊貴
    乾隆時期有很多出名的大臣,比如紀曉嵐、和珅等,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位是乾隆的心腹大臣,而且他是個剛正不阿,最後為工作嘔心瀝血而死的人,他的名字叫劉統勳,死後的諡號為「文正」。劉統勳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包括他總共四代都是進士。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文正,也可以叫做文貞,在宋仁宗之前,這一諡號一直被寫作文貞。對於文的解釋有很多,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總的來說就是規格最高的對一個人的評價。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