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2020-12-22 長文陪你讀歷史

俗話說「蓋棺論定」,一個人無論生前多麼權勢滔天、不可一世,可讓後人評價他的標準卻是死後的「諡號」。所以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等地位高的人死後,朝廷會根據他的生平功績、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或褒獎或批評或同情,也就是「諡號」。

對於文官而言,最崇高的諡號是「文正」。所謂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文正合在一起,就是說一個人生前無論個人修養還是對國家朝廷的貢獻都首屈一指,才能給予「文正」這一諡號。自唐朝以後,文人就夢寐以求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

北宋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就曾經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認為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極值、人臣諡號的頂點。兩宋三百多年,僅有九人諡號文正,就包括司馬光和範仲淹。就連王安石這等出類拔萃的人物,也僅僅諡「文」,而不是「文正」。

宋朝之後,元朝有五人獲得文正諡號,明朝僅有4人。且方孝孺的幾百年後的追諡,李東陽的是自己臨死前求得的。可到了清朝,居然有8個人獲得了文正的諡號!難道清朝真有這麼多人功績大到了頂點了嗎?

清朝諡號文正的大臣中,確實有四個人是功績極大。第一個人是湯斌,湯斌是清初的理學大家,繼承並調整了明末以來的王學,具有強烈的務實精神,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第二個是劉統勳,是雍正乾隆二朝的股肱之臣,官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三部尚書,勞苦功高,他的長子就是「宰相劉羅鍋」劉墉。第三個曹振鏞則是為官52年,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以平定喀什噶爾功績晉封太子太師、太傅,並賜畫像入紫光閣,列次功臣之首,名副其實的人臣之極。第四位則最富盛名,是擊滅太平天國、挽救了大清的中興名臣曾國藩,曾國藩對大清可謂是再造之功。

可是另外四個人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雖然也是地位高功績大,但相比曾國藩他們而言,卻又明顯不足了。他們之所以能獲得文正諡號,就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好學生——未來的皇帝,也就是他們的身份都是帝師:朱珪為嘉慶帝師,杜受田為鹹豐帝師,李鴻藻為同治帝師,孫家鼐為光緒帝師。

嘉慶在為皇子時,乾隆寵信的是大臣和珅,嘉慶也一度被和珅打壓,全靠老師朱珪從旁保護。所嘉慶登基上對朱珪極為感激,特意在他去世後賜予文正。

鹹豐的經歷則和嘉慶有相似之處,鹹豐幼年喪母對老師杜受田感情很深。他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訢,無論文才武功,都在鹹豐之上。但鹹豐用杜受田之計,表現出自己仁孝過人,讓道光大為感動,於是才在正大光明匾後立鹹豐為太子。

也就是從此而起,帝師獲封文正成為了一個慣例。所以,後來的同治的老師李鴻藻、光緒的老師孫家鼐,作為大臣都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功業貢獻,但因為自己的學生是皇帝,所以運氣好就獲得了其他文人夢寐以求的文正諡號。

相關焦點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唐代以後,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在古代,皇族人士或者地位較高的大臣,在其去世後會根據其生平給出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是諡號。據了解,唐朝時,三品大員才能獲得諡號。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自周朝以來,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使用了諡號,諡號有好有惡,算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所以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就想得到一個不錯的諡號。就比如像文,武,睿,康,莊,景等,都是些很不錯的諡號,從歷史上看得到這些諡號的人也都算實至名歸。
  • 你知道諡號文正什麼意思嗎?慈禧高度讚揚李鴻章,為何沒有賜文正
    自北宋以來,文人從政為官,以得「文正」諡號為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李鴻章是慈禧的忠臣,也是大清國苟延殘喘的續命者之一。但他一直是被爭議的,授予文忠,恰如其分,授予文正,難以服眾。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文正,也可以叫做文貞,在宋仁宗之前,這一諡號一直被寫作文貞。對於文的解釋有很多,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總的來說就是規格最高的對一個人的評價。其實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諡號之稱了,秦始皇當時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實屬大不敬,因此取消了。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又恢復了。但是真正的使得臣子熱衷於為官去世之後得到一個好的諡號,是從唐代開始。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我國古代的文化中,有一種死亡崇拜現象。死者為大,而且人的肉體死去後,精神還能以某種形式存在著,並能從後人的供奉中受益。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配得上這個諡號的,大多為當時的一代賢相,如範仲淹、司馬光等,這也為文正的名號加分不少。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如果加上被追加「文正」諡號的方孝孺和倪元璐,總共也只有4位,真正的屈指可數。 清朝時期,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有所增加,在近300年時間裡,朝廷總共發出了8個「文正」諡號,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這裡面,除了曾國藩外,其餘大部分人都有擔任「帝師」的經歷,多少沾了皇帝的光。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文臣有多少位?共30人,沒有王陽明
    自唐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文人踏入仕途後,都夢想得到「文正」的諡號。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卻看得非常重,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給人。千百年來,得到諡號「文正」的文臣僅有30人,而且個個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人物。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不過諡號也是分等級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是「文正」,武將的最高諡號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獲得的難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別的不說,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也僅有8人而已,現在就來看看都是誰吧。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內務府按照慣例,給奕劻擬了一個諡號。溥儀卻認為奕劻在晚年幹盡壞事,只給出了4個諡號讓內務府選。這4個諡號分別是「謬、厲、醜、幽」,都是一些惡諡。後來,最後由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給奕劻選了一個偏中性的諡號「密」,這才解決了問題。
  • 「文正」諡號最為尊貴,清朝共8位大臣有幸獲贈,曾國藩僅列第六
    文/王國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對於去世的有大功勞的大臣,統治者都會給其封一個諡號。而在眾多的諡號中,尤其以"文正"最為尊貴,為官員最高榮譽稱號。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被諡號文正者不過數十人而已,都是對朝廷對國家立有大功勞並且在個人文學藝術、思想道德方面有較高修養的人。強如張居正、劉墉、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死後都沒有資格獲得文正的諡號。在滿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時間裡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後獲得文正的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那麼,這八位獲諡號文正的大臣,他們生前都擔任什麼行政職務呢?
  • 清朝8位獲諡「文正」的大臣,都是誰?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
    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諡號」,指人死後,後人按照其生平事跡予以的「或褒或貶或中性」的評價文字,乃係對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清朝時期,朝廷對於官員的「諡號」有著明確規定:1、一品大臣,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給予「授諡」;2、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從明清開始,「文正」這個諡號就成為了很多文人擠破腦袋都想得到的,他是文臣中最為尊榮的諡號「文正」這個諡號其實在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文貞」。宋朝時,宋仁宗登基稱帝,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而古代對於地位高的人,他們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喊的,於是為了避諱,就將「文貞」改為了「文正」。
  • 宋代以後文人做官夢想得到「文正」諡號
    宋代以後文人做官夢想得到「文正」諡號 2015-04-21 16:48:25,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絕對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賜贈給臣子的。能得到這個諡號的人,不管是本諡還是追諡,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是在文壇聲名鵲起、在政壇功績斐然、在民間深受敬仰的人。  宋代的諡舉乃是承唐諡之風,經歷了從文貞到文正的變化,據史書言是為避宋仁宗趙禎名諱故。自此之後,「文正」之諡可以說經元、明、清前後四朝相續不斷。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一、諡號地位的抬升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輟朝五日以示哀思,並追封了魏徵一大堆榮譽,什麼獲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關鍵的是皇帝賜諡號「文貞」(文貞就是文正,宋仁宗叫趙禎,同音而避諱故改「文正」。
  • 大學士死後照例都有諡號,但最高的「文正」,朝廷有一個硬性指標
    清代統治者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往往會在死後給予哀榮,這種哀榮便是國家授予的諡號,能夠獲得諡號,就意味著其一生的作為得到了承認,將來也能以此流芳百世。不過,國家對諡號一直從嚴把控,不輕易賜予,一般來說只有位及一品才有可能獲得諡號,並且還非人人都有。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魏徵曾經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一、諡號地位的抬升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輟朝五日以示哀思,並追封了魏徵一大堆榮譽,什麼獲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關鍵的是皇帝賜諡號「文貞」(文貞就是文正,宋仁宗叫趙禎,同音而避諱故改「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