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以來,文人從政為官,以得「文正」諡號為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李鴻章是慈禧的忠臣,也是大清國苟延殘喘的續命者之一。但他一直是被爭議的,授予文忠,恰如其分,授予文正,難以服眾。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諡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諡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可對當時的精英階層來說,李鴻章的貢獻無非就一條,組建淮軍,平定捻軍。其餘的似乎都是汙點,畢竟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了字,而不是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清朝要想諡號為「文正」,最好的捷徑就是當帝師如李鴻藻、孫家鼐等。李鴻章既不是帝師,而「文正」的諡號又給了自己的老師,儘管是慈禧的紅人,也只能得個「忠公」的諡號,左宗棠則為「襄公」。
所以,李鴻章為清廷擦屁股的次數越多,「文正」的諡號越不可能給他,更別說慈禧從始至終都沒有放鬆對他的警惕。其實,李鴻章死後能諡號「文忠」,已經非常不錯了,當時清廷風雨飄搖,再加上統治者歷來喜歡過河拆橋,李鴻章能安全著陸也算祖墳冒青煙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