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諡號文正什麼意思嗎?慈禧高度讚揚李鴻章,為何沒有賜文正

2020-12-22 騰訊網

自北宋以來,文人從政為官,以得「文正」諡號為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李鴻章是慈禧的忠臣,也是大清國苟延殘喘的續命者之一。但他一直是被爭議的,授予文忠,恰如其分,授予文正,難以服眾。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諡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諡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可對當時的精英階層來說,李鴻章的貢獻無非就一條,組建淮軍,平定捻軍。其餘的似乎都是汙點,畢竟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了字,而不是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清朝要想諡號為「文正」,最好的捷徑就是當帝師如李鴻藻、孫家鼐等。李鴻章既不是帝師,而「文正」的諡號又給了自己的老師,儘管是慈禧的紅人,也只能得個「忠公」的諡號,左宗棠則為「襄公」。

所以,李鴻章為清廷擦屁股的次數越多,「文正」的諡號越不可能給他,更別說慈禧從始至終都沒有放鬆對他的警惕。其實,李鴻章死後能諡號「文忠」,已經非常不錯了,當時清廷風雨飄搖,再加上統治者歷來喜歡過河拆橋,李鴻章能安全著陸也算祖墳冒青煙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敢和慈禧、李鴻章死磕,死後獲「文正」諡號,但熟悉他的人不多
    李鴻藻致仕之前,是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二十三年,他以78歲高齡去世,贈太子太傅,入祀京師賢良祠,諡號「文正」。可以說,李鴻藻官做得很大,名聲又很好,最後的結論也是最高級的「文正」,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官僚。依據史料發現,李鴻藻之所以這麼成功,和他是一位「四義大夫」是分不開的。第一,講「孝義」。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不過諡號也是分等級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是「文正」,武將的最高諡號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獲得的難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別的不說,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也僅有8人而已,現在就來看看都是誰吧。
  • 諡號「文正」對大臣來說意味著什麼?
    縱使你達到了這個地位,就能無欲無求了嗎?所謂生前榮,身後名。我國古代,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是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都想死後獲得這個諡號--文正。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宋仁宗在他去世之後竟然想把「文正」這個諡號封給他。 說起「文正」這個諡號,很多人是聽說過的,畢竟清政府給曾國藩的諡號就是「文正」,後人多尊稱他為「曾文正公」。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然而「諡號」可不是一般人就能得到的,它是只有地位顯赫和貢獻極大的人才能享受到的榮譽,唐朝時就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大臣才能擁有。並且文武官的諡號也是不一樣的,其中文官的諡號大多以「文」字為榮。從明清開始,「文正」這個諡號就成為了很多文人擠破腦袋都想得到的,他是文臣中最為尊榮的諡號「文正」這個諡號其實在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文貞」。宋朝時,宋仁宗登基稱帝,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而古代對於地位高的人,他們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喊的,於是為了避諱,就將「文貞」改為了「文正」。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左宗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李鴻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忠」,併入祀賢良祠。由於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炮火轟毀,因此李鴻章沒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麼,左宗棠的「文襄」諡號和李鴻章的「文忠」諡號,誰的規格更高?
  • 清朝諡號為文正的八個人,除了劉統勳和曾國藩,你知道還有誰嗎?
    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官至工部尚書,死後諡號文正。劉統勳,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他為官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年間在上朝途中猝死,乾隆帝聞訊忍不住涕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清朝近300年時間,只有8名文官獲得了「文正」的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就連大名鼎鼎的李鴻章、左宗棠,都沒有獲得「文正」的諡號。李鴻章的諡號是「文忠」,僅次於「文正」;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又差了一個級別。這裡面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曾國藩了。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比如漢朝的文帝景帝,可以說從一個諡號就能分辨出一個人一生到底是好是壞,大致情況是怎樣的了。就比如,在一個帝國的前期,一般會有諡號比較好的皇帝,比如晉睿帝,隋文帝等等。到了王朝的後期呢,很多皇帝雖然自己沒做什麼壞事,但沒生在好時候,所以大多都有一個表示同情哀悼的諡號,比如晉愍帝,漢哀帝等等。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一心只想振興大唐的輝煌,最終死後得以諡號文貞。宋代賜予文貞/文正諡號應該是歷代最多的,共有無人。這主要是得益於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文貞諡號得以賜下這麼多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 清朝獲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但是有人卻叫他賣國賊
    上一篇文章提到能獲得文正諡號是文臣的最高殊榮,明朝只有四人獲得,能得此殊榮者皆是不世出的治世能臣。清朝二百多年諡號文正的有隻有八個人,今天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八位名臣(排名以歷史順序)。湯斌(公元1627年—公元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清初理學順臣,河南睢州(今河南商丘睢縣)人。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這種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諡號。諡號,是後人按照其生前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相對應的文字,可能是褒獎,也可能是貶低。也就是說,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
  • 生前豪華房車招搖過市,死後諡號「文正」被彈劾成了「文莊」
    不殺文官不代表這個群體全部都是高風亮節的賢臣,其中也有一些奸邪之徒,比如曾被賜諡號為「文正」的夏竦。此人人品欠佳,名聲不好,因此「文正」的諡號一定下來,發表反對意見的奏章就如雪花般飛來。開封要知道「文正」這個諡號可是文官的最高段位,多少人夢寐以求兢兢業業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撈得著。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相範仲淹得此諡號,應該是實至名歸的。
  • 諡號文正有多難獲得?
    何為「文正」?此乃範仲淹的諡號。其實「文正」這個諡號在範仲淹以前是叫「文貞」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人是唐朝諫臣魏徵,後來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也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到了宋仁宗趙禎時,因為貞字禎同音,所以把文貞改為了文正,而範仲淹便是第一個得此諡號之人。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對於文官而言,最崇高的諡號是「文正」。所謂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文正合在一起,就是說一個人生前無論個人修養還是對國家朝廷的貢獻都首屈一指,才能給予「文正」這一諡號。自唐朝以後,文人就夢寐以求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北宋的大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就曾經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