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慈禧、李鴻章死磕,死後獲「文正」諡號,但熟悉他的人不多

2020-12-22 左都御史

李鴻藻(1820-1897),河北保定人,鹹豐二年進士,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李鴻藻致仕之前,是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二十三年,他以78歲高齡去世,贈太子太傅,入祀京師賢良祠,諡號「文正」。

可以說,李鴻藻官做得很大,名聲又很好,最後的結論也是最高級的「文正」,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官僚。依據史料發現,李鴻藻之所以這麼成功,和他是一位「四義大夫」是分不開的。

第一,講「孝義」。

李鴻藻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同治五年,他的嫡母病逝,當時他是禮部右侍郎,有著發展的大好前途,最關鍵他是同治帝的老師,在弘德殿教授同治帝功課。所以,慈禧找到他,開導他,要他按照雍正、乾隆年間孫嘉淦的故事,先開缺守孝,100天後回來,接著授課。

慈禧的意思很明確,這位又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你就象徵性地守制100天就可以了,不要只顧孝順,還要兼顧忠君。這是慈禧約談他的懿旨。

可是,李鴻藻堅持要守制三年,兩個人僵持在那裡,最後同是帝師的倭仁幫他說了情,最主要是恭親王奕訢也出面為之說話,慈禧最終只好讓步,特許李鴻藻回家為母守制三年。這是他第一次為嫡母守孝。

光緒二年,李鴻藻任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是為官的大好時光,可是,這一年他的親生母親病逝了。李鴻藻不顧這些風光的官職,毅然回家為母守三年之孝。李鴻藻這種大孝令人敬佩,要知道,那時有很多官僚為了自己的前途,隱瞞父母之喪,相比之下,李鴻藻真是一個「孝義」的士大夫。

第二,講「仁義」。

有個詞叫「為富不仁」,在舊社會往往如此,好多富豪不會憐憫貧窮的百姓。可是,李鴻藻有一顆仁慈的心腸,他主張「恤民」和「仁政」,主張通過仁政,以聚攏民心。

資料記載,有一年河間等地鬧災荒,百姓民不聊生,李鴻藻非常焦急,呼籲朝廷官員募捐賑災,當時就有幾十位官員響應,他自己帶頭捐了500兩,數量最多。李鴻藻為了避免捐款被貪汙,不辭辛苦親自把這些捐銀送到災民手中。這個仁義之舉,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為此,他有極好的口碑。

第三,講「正義」。

李鴻藻是個「正義」的官僚,他以自身的為官之道,自稱為「請流黨」,他是清流黨的領軍人物,「清流黨」有很多主張,比如講正氣:不畏強御,不受權貴羈絆,敢於同邪惡勢力鬥爭的精神;比如講修身: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標準,要求為官要「盡公忘私」「克己為公」。比如講廉潔:激發天良,廉潔自持,同時指出廉潔是善行。

李鴻藻作為清流派的領袖,還提出很多利國利民的主張,都給當時的腐敗不堪的清政府注入一劑清新劑。李鴻藻本人也在官場享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他在選人用人上,以正義為標準,從不徇私。

第四,講「大義」。

「大義」有國家大義,也有民族大義。李鴻藻先講國家大義。同治年間,同治帝和慈禧太后多次要重修圓明園,李鴻藻從國家大義出發,上書極力阻止,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停止這項巨大工程。

李鴻藻最講的還是民族大義。光緒三年,左宗棠率軍擊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第二年,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國,談判關於伊犁問題。然而,崇厚竟於次年擅自與沙俄外交大臣吉爾斯籤訂了《裡瓦幾亞條約》,使中國喪失了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領土。

李鴻藻堅決反對該條約的籤訂,在朝廷他慷概陳詞,據理力爭,彈劾李鴻章用人不當,奏請皇上治崇厚擅訂之罪。最後,朝廷不得不改派曾紀澤前往談判,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廷中妥協投降之風日盛,很多朝中大臣、達官顯貴持退讓求和的態度,李鴻藻堅決主戰,建議朝廷開源節流,動員全軍,重整士氣,保家衛國。

所以,李鴻藻作為一個「四義大夫」,是無愧於「文正」這個諡號的。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諡號文正什麼意思嗎?慈禧高度讚揚李鴻章,為何沒有賜文正
    自北宋以來,文人從政為官,以得「文正」諡號為最高榮耀。司馬光說,「文正」這個諡號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李鴻章是慈禧的忠臣,也是大清國苟延殘喘的續命者之一。但他一直是被爭議的,授予文忠,恰如其分,授予文正,難以服眾。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李鴻章的諡號是「文忠」,僅次於「文正」;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又差了一個級別。這裡面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曾國藩了。曾國藩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被《清史稿》贊為「中興以來,一人而已」,獲得「文正」的諡號自然是眾望所歸,無可厚非。其餘7個人又是什麼來頭呢?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左宗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901年,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享年79歲。李鴻章病逝後,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忠」,併入祀賢良祠。由於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炮火轟毀,因此李鴻章沒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麼,左宗棠的「文襄」諡號和李鴻章的「文忠」諡號,誰的規格更高?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從我國古代開始,很多的帝王,大臣在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一個稱號,以表現這個人的榮譽,這個稱號就是「諡號」。諡號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獨有的現象,很多的王公大臣們都想在自己身後擁有一個諡號。然而「諡號」可不是一般人就能得到的,它是只有地位顯赫和貢獻極大的人才能享受到的榮譽,唐朝時就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大臣才能擁有。並且文武官的諡號也是不一樣的,其中文官的諡號大多以「文」字為榮。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清朝獲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但是有人卻叫他賣國賊
    他死後,雍正帝將其牌位列入賢良祠,乾隆帝贈其諡號「文正」,臺灣著名作家高陽所著《清官冊》,首推湯斌為康熙盛世「清官冊上的第一名」。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其中一人連唐太宗都有點怕他
    文臣和武將諡號各有不同,文臣諡號以「文」為榮,而最尊榮的諡號就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貞」,到了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所以從宋仁宗開始「文貞」就改為了「文正」,無論是「文貞」還是「文正」,歷史上能得此諡號的並不多,排除了某些明顯名不副實的之外,今天就列出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
  • 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一心只想振興大唐的輝煌,最終死後得以諡號文貞。宋代賜予文貞/文正諡號應該是歷代最多的,共有無人。這主要是得益於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文貞諡號得以賜下這麼多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 「文正」諡號最為尊貴,清朝共8位大臣有幸獲贈,曾國藩僅列第六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被諡號文正者不過數十人而已,都是對朝廷對國家立有大功勞並且在個人文學藝術、思想道德方面有較高修養的人。強如張居正、劉墉、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死後都沒有資格獲得文正的諡號。在滿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時間裡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後獲得文正的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那麼,這八位獲諡號文正的大臣,他們生前都擔任什麼行政職務呢?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在中國古代,諡號制度擁有非常超然的地位,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去隨意更改一個人的諡號,這是社會根據一個人一生的貢獻做出評價;諡號總計有上百種之多,按種類來說分為美諡、中諡和惡諡。不過諡號也是分等級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是「文正」,武將的最高諡號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獲得的難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別的不說,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也僅有8人而已,現在就來看看都是誰吧。
  • 北宋諡號為文正的九個人,除了範仲淹和司馬光,其他一般般?
    李昉,為人寬厚溫和,不計舊惡,在相位時小心謹慎,沒有顯赫的名望。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終以特進、司空致仕。李昉陪同宋太宗祭祀南郊,禮畢入賀,因為拜舞僕倒在地,被臺吏扶著離開,臥病數日後去世,獲贈司徒,諡號「文正」。
  • 明朝獲「文正」諡號的四人,為什麼有人死後被稱蛇王
    文正是文臣逝世後能獲得的最高禮遇的諡號,前面給大家介紹過宋朝和元朝的幾位文正,今天和大家一起認識下明朝得此殊榮的四位名臣(排名按歷史順序)。據說,總計有873人被凌遲處死。另有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人。在明末福王時追諡文正。故老相傳,當年方孝孺被殺,官府奉朱棣之命去拆方孝孺的宅邸,拆到最後,在一個角落發現了很多大蛇,吐著鮮紅的信子,嚇得他們不敢再拆一窩蜂跑了。後來方孝孺的屍體改葬時,人們方孝孺的屍體被很多蛇簇擁著,竟然沒有腐爛。
  • 中國僅32人獲諡號文正,範仲淹曾國藩名副其實,只有他讓人不服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諡號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所以死後獲諡「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諡號。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
    今天咱們要聊聊的是「文正」這個諡號,要知道在古代的王侯將相士大夫,高官大臣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或者是他們的功績給予一定的稱號,而稱號裡面就有善惡褒貶各不一樣,其中就有「美諡」,「惡諡」和「平諡」。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若要以死後追封而定,曾國藩、李鴻章同為第一。清代,賜給異姓功臣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其次是侯爵,再次是伯爵,而後公侯伯爵又分三等,一等最高,二等次之,三等最次。故而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當為四人之首,李鴻章生前只是伯爵,死後才被追封為一等侯。
  • 大學士死後照例都有諡號,但最高的「文正」,朝廷有一個硬性指標
    清代統治者為了表彰那些為國家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往往會在死後給予哀榮,這種哀榮便是國家授予的諡號,能夠獲得諡號,就意味著其一生的作為得到了承認,將來也能以此流芳百世。不過,國家對諡號一直從嚴把控,不輕易賜予,一般來說只有位及一品才有可能獲得諡號,並且還非人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