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藻(1820-1897),河北保定人,鹹豐二年進士,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李鴻藻致仕之前,是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二十三年,他以78歲高齡去世,贈太子太傅,入祀京師賢良祠,諡號「文正」。
可以說,李鴻藻官做得很大,名聲又很好,最後的結論也是最高級的「文正」,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官僚。依據史料發現,李鴻藻之所以這麼成功,和他是一位「四義大夫」是分不開的。
第一,講「孝義」。
李鴻藻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同治五年,他的嫡母病逝,當時他是禮部右侍郎,有著發展的大好前途,最關鍵他是同治帝的老師,在弘德殿教授同治帝功課。所以,慈禧找到他,開導他,要他按照雍正、乾隆年間孫嘉淦的故事,先開缺守孝,100天後回來,接著授課。
慈禧的意思很明確,這位又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你就象徵性地守制100天就可以了,不要只顧孝順,還要兼顧忠君。這是慈禧約談他的懿旨。
可是,李鴻藻堅持要守制三年,兩個人僵持在那裡,最後同是帝師的倭仁幫他說了情,最主要是恭親王奕訢也出面為之說話,慈禧最終只好讓步,特許李鴻藻回家為母守制三年。這是他第一次為嫡母守孝。
光緒二年,李鴻藻任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是為官的大好時光,可是,這一年他的親生母親病逝了。李鴻藻不顧這些風光的官職,毅然回家為母守三年之孝。李鴻藻這種大孝令人敬佩,要知道,那時有很多官僚為了自己的前途,隱瞞父母之喪,相比之下,李鴻藻真是一個「孝義」的士大夫。
第二,講「仁義」。
有個詞叫「為富不仁」,在舊社會往往如此,好多富豪不會憐憫貧窮的百姓。可是,李鴻藻有一顆仁慈的心腸,他主張「恤民」和「仁政」,主張通過仁政,以聚攏民心。
資料記載,有一年河間等地鬧災荒,百姓民不聊生,李鴻藻非常焦急,呼籲朝廷官員募捐賑災,當時就有幾十位官員響應,他自己帶頭捐了500兩,數量最多。李鴻藻為了避免捐款被貪汙,不辭辛苦親自把這些捐銀送到災民手中。這個仁義之舉,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為此,他有極好的口碑。
第三,講「正義」。
李鴻藻是個「正義」的官僚,他以自身的為官之道,自稱為「請流黨」,他是清流黨的領軍人物,「清流黨」有很多主張,比如講正氣:不畏強御,不受權貴羈絆,敢於同邪惡勢力鬥爭的精神;比如講修身: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標準,要求為官要「盡公忘私」「克己為公」。比如講廉潔:激發天良,廉潔自持,同時指出廉潔是善行。
李鴻藻作為清流派的領袖,還提出很多利國利民的主張,都給當時的腐敗不堪的清政府注入一劑清新劑。李鴻藻本人也在官場享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他在選人用人上,以正義為標準,從不徇私。
第四,講「大義」。
「大義」有國家大義,也有民族大義。李鴻藻先講國家大義。同治年間,同治帝和慈禧太后多次要重修圓明園,李鴻藻從國家大義出發,上書極力阻止,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停止這項巨大工程。
李鴻藻最講的還是民族大義。光緒三年,左宗棠率軍擊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第二年,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國,談判關於伊犁問題。然而,崇厚竟於次年擅自與沙俄外交大臣吉爾斯籤訂了《裡瓦幾亞條約》,使中國喪失了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領土。
李鴻藻堅決反對該條約的籤訂,在朝廷他慷概陳詞,據理力爭,彈劾李鴻章用人不當,奏請皇上治崇厚擅訂之罪。最後,朝廷不得不改派曾紀澤前往談判,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廷中妥協投降之風日盛,很多朝中大臣、達官顯貴持退讓求和的態度,李鴻藻堅決主戰,建議朝廷開源節流,動員全軍,重整士氣,保家衛國。
所以,李鴻藻作為一個「四義大夫」,是無愧於「文正」這個諡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