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其中一人連唐太宗都有點怕他

2020-12-22 流雲天下

諡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現象,皇帝有諡號,王公大臣們也有諡號,但是並非所有士大夫都有資格得到官方認可的諡號也就是官諡,比如漢朝規定生前封侯者才有資格得諡號(所以衛青諡號是烈,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李廣就沒有諡號),唐朝規定三品以上才有諡號,因此除了官諡之外還有私諡。文臣和武將諡號各有不同,文臣諡號以「文」為榮,而最尊榮的諡號就是「文正」。

「文正」這個諡號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貞」,到了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所以從宋仁宗開始「文貞」就改為了「文正」,無論是「文貞」還是「文正」,歷史上能得此諡號的並不多,排除了某些明顯名不副實的之外,今天就列出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

魏徵

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名臣就是唐太宗時期赫赫有名的諫臣魏徵。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魏徵的犯言直諫是分不開的:魏徵一生面陳諫議有五十次,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而且魏徵的直諫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毫不顧忌唐太宗的臉面,李世民數次都被他逼得惱羞成怒,對他可以說是即重用他,內心或多或少又有點怕他的犯言直諫,生怕讓自己無法下不來臺。

宋璟

唐玄宗時的一代名相,開元盛世的重要締造者之一,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七十五歲時去世,諡號文貞。

範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可能是名氣最大的諡號文正的名臣,畢竟世稱范文正公這樣直接的真的不多。

司馬光

「文正」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其實和司馬光有很大關係,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以他在當時巨大的影響力,宋哲宗給他「文正」也許是對他的肯定吧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是蒙古帝國初期重要的輔臣之一,死後諡號文正。

李東陽和謝遷

弘治中興的三大名臣李東陽,謝遷和劉健就有兩人的諡號居然都是最高的文正(劉健諡號「文靖」要低一點),據說李東陽將死之時,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諡號擔憂就向他表示,他死後會給他文正的諡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從中可見文正這個諡號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曾國藩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不僅臺上臺下明爭暗鬥,就是在死後諡號上也爭鬥不已,不過最後勝出的還是曾國藩。曾國藩諡號文正,李鴻章諡號文忠,張之洞和左宗棠諡號文襄,從諡號來看,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襄再次之。世人以文正公稱呼的,一個是範仲淹范文正公,一個就是曾國藩曾文正公。

不過有種觀點認為單諡號「文」和「文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說「文」比「文正」更為尊榮,比如王安石,韓愈和朱熹就是諡號「文」,歷來對此有爭議,見仁見智,不過至少宋以後都是以「文正」最為尊榮。

相關焦點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從我國古代開始,很多的帝王,大臣在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一個稱號,以表現這個人的榮譽,這個稱號就是「諡號」。諡號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獨有的現象,很多的王公大臣們都想在自己身後擁有一個諡號。從明清開始,「文正」這個諡號就成為了很多文人擠破腦袋都想得到的,他是文臣中最為尊榮的諡號「文正」這個諡號其實在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文貞」。宋朝時,宋仁宗登基稱帝,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而古代對於地位高的人,他們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喊的,於是為了避諱,就將「文貞」改為了「文正」。
  • 清朝獲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但是有人卻叫他賣國賊
    上一篇文章提到能獲得文正諡號是文臣的最高殊榮,明朝只有四人獲得,能得此殊榮者皆是不世出的治世能臣。清朝二百多年諡號文正的有隻有八個人,今天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八位名臣(排名以歷史順序)。湯斌(公元1627年—公元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清初理學順臣,河南睢州(今河南商丘睢縣)人。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文臣有多少位?共30人,沒有王陽明
    自唐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文人踏入仕途後,都夢想得到「文正」的諡號。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卻看得非常重,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給人。千百年來,得到諡號「文正」的文臣僅有30人,而且個個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人物。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1516年7月20日,明朝名臣李東陽步入人生的最後時光。 就在這時候,他獲悉皇帝將賜給他「文正」的諡號,頓時喜極而泣。李東陽在朝廷裡做官50年,入內閣主政18年,位極人臣,歷經三朝而不倒,什麼樣的場面沒見過?
  • 最高諡號文正的來源是啥?誰才是歷史上最厲害的文正公呢?
    五國(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這五國分別是前秦、翟魏、後燕以及由他提議改國號為(北)魏的代國。【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
  • 晚清四大名臣,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看到這裡,傻眼了,這四位名臣的最高官職竟然都是大學士。官職大學士,按照清朝時期的規定,都是屬於正一品。歷史上只要能夠坐到正一品這個級別的官職,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張之洞因為沒有在戰場上立過功,所以他一生都沒有得到過爵位。按照中興四大名臣的爵位來排名的話,曾國藩當居第一,其次是李鴻章,再次是左宗棠,最後是張之洞。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9人諡號「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又最有爭議
    這其間,只有東晉的王導,諡號是「文獻」。再等到唐朝時,魏徵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名臣,於是「文貞」這個諡號開始流行。 但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這個時候,司馬光跳出來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範仲淹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他的《嶽陽樓記》名傳千古,至今仍然膾炙人口。不僅如此,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吹響了北宋第一次改革創新的號角,在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自周朝以來,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使用了諡號,諡號有好有惡,算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所以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就想得到一個不錯的諡號。就比如像文,武,睿,康,莊,景等,都是些很不錯的諡號,從歷史上看得到這些諡號的人也都算實至名歸。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
  • 諡號文正有多難獲得?
    北宋名臣範仲淹大家一定不陌生,特別是他那篇《嶽陽樓記》更是耳熟能詳,其實範仲淹不僅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還曾戍邊西北對軍事防務也頗有建樹。範仲淹生前是提筆可成文、入朝可為相、戍邊可禦敵的不世之材,死後更是被世人稱讚千年的范文正公。何為「文正」?此乃範仲淹的諡號。
  •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這裡是以人為鏡,以史論今老夢陪你聊著歷史。今天咱們要聊聊的是「文正」這個諡號,要知道在古代的王侯將相士大夫,高官大臣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或者是他們的功績給予一定的稱號,而稱號裡面就有善惡褒貶各不一樣,其中就有「美諡」,「惡諡」和「平諡」。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諡號是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平行為事跡給予的稱號,用以褒貶善惡,一般有上諡、中諡和下諡。上諡就是讚揚之意,中諡表同情,下諡表否定。所以諡號幾乎就是朝廷對有功之臣死後的蓋棺定論。四位諡號分別是文正、文忠、文襄、文忠。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
  • 一詞定褒貶,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貢獻,看他的諡號就可以了
    (上圖是劉伯溫的墓碑,其中的「文成」就是他的諡號) 古代的統治階級最看重什麼? (魏徵是歷史上第一個諡號為「文貞」的臣子,唐時「文貞」也發展成為了最高級的諡號) 而東晉名臣王導的諡號是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在中國古代,諡號制度擁有非常超然的地位,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去隨意更改一個人的諡號,這是社會根據一個人一生的貢獻做出評價;諡號總計有上百種之多,按種類來說分為美諡、中諡和惡諡。不過諡號也是分等級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是「文正」,武將的最高諡號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獲得的難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別的不說,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也僅有8人而已,現在就來看看都是誰吧。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後代出於孝順一般都給逝者美稱,至少也是中意詞,太無惡不作的才會得到「紂」「煬」「謬」「醜」這種直接開罵的惡諡。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魏徵曾經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後代出於孝順一般都給逝者美稱,至少也是中意詞,太無惡不作的才會得到「紂」「煬」「謬」「醜」這種直接開罵的惡諡。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 古代有一特殊諡號,獲封象徵至高榮譽,但歷朝歷代都不過超十個人
    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大臣去世都會有諡號,而在這些諡號中,尤以文正最為榮貴。而歷朝歷代能得到文正諡號的,絕不會超過十人。顧名思義,文正即文官的諡號,其實這個諡號最早誕生記載是在唐朝,不過唐朝時期稱:文貞,唐朝獲封的也不過十人,後來到宋朝時期,為了避諱天子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文正,宋朝獲封這個諡號的有9人,明朝也只有5人而已,歷史上有名望的文官很多,但是死後皇帝不會輕易的給予此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