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臣魏徵
在「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王導是唯一榮獲兩個字的諡號——【文獻】。該諡號是東晉最高的諡號。五國(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這五國分別是前秦、翟魏、後燕以及由他提議改國號為(北)魏的代國。【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在南方人看來「貞」、「正」完全是同音字,可趙禎同志卻是北方人。福垊在想,估計在宋仁宗甚至之後的宋朝,之前諡號是【文貞】的一律改為【文正】了吧。您覺得呢?
大宋名臣範仲淹
曾經砸缸的司馬光同志的給範仲淹的伯樂名臣夏竦商議諡號時,把本以是【文正】的諡號降低成了【文莊】。司馬光理由竟然是【文正】乃文臣諡號之最,夏竦還差那麼一點點。而範仲淹、司馬光的諡號都是【文正】。看來保守派司馬光比改革派王安石流下的名氣好,王安石的諡號卻是一個「文」字。有人還說「文」比「文正」級別高,因為王安石配享文宣王(孔子)廟,排在顏回、孟子的後面。
元朝建立後,立即恢復了【文貞】這一諡號,因為元朝不可能給宋朝避諱的。那麼此時【文貞】、【文正】PK的話,哪個牛呢?後來者居上,【文正】完勝【文貞】。
《諡法解》對「文」的解釋很多,有「經天緯地」、「道德博聞」、「慈惠愛民」、「勤學好問」、「與賢同升」等27項。福垊認為「經天緯地」那是形容陛下的,其他貌似不全面,倒是這個「與賢同升」非常合適。
《諡法解》對「正」的解釋也不少,有「內外賓服」、「大慮克就」、「清白守潔」、「守道不移」等19項。福垊認為「內外賓服」那是形容聖上的,其他的也不太合適,而這個「清白守潔」似乎合適。
文正的含義福垊的理解就是「與賢同升」、「清白守潔」,就是說這個大臣是聖賢一樣的清白守潔的人。不知,您怎麼看?
曾國藩
三立的文正公,有宋朝的範仲淹、元朝的耶律楚才、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曾國藩。
首先,這幾位修身都非常好,修身就是德,一句話為人師表,尤其是範仲淹和曾國藩在修身上做的最好。
其次在立功上。範仲淹立功於邊疆——抗擊西夏;也立功於朝堂——慶曆新政。耶律楚才曾勸阻成吉思汗進攻西夏時屠城,更勸阻窩闊臺將金國和南宋淪陷區變成大草原的行動。方孝孺其父方克勤冤死於朱元璋的「空印案」,但他對朱允炆非常忠心,以至於被朱棣滅了十族。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就是他最大的功勞。
最後立言上,他們都有文集流傳於世。有些文章對當時乃至當代,修身和成功都有很好的借鑑、學習的意義。
我認為是曾文正公,他剿滅了太平軍,培養了李鴻章。不僅做到了三立,而且成為毛澤東近代以來最佩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