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諡號文正的來源是啥?誰才是歷史上最厲害的文正公呢?

2020-12-22 騰訊網

千古名臣魏徵

在「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王導是唯一榮獲兩個字的諡號——【文獻】。該諡號是東晉最高的諡號。五國(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這五國分別是前秦、翟魏、後燕以及由他提議改國號為(北)魏的代國。【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在南方人看來「貞」、「正」完全是同音字,可趙禎同志卻是北方人。福垊在想,估計在宋仁宗甚至之後的宋朝,之前諡號是【文貞】的一律改為【文正】了吧。您覺得呢?

大宋名臣範仲淹

曾經砸缸的司馬光同志的給範仲淹的伯樂名臣夏竦商議諡號時,把本以是【文正】的諡號降低成了【文莊】。司馬光理由竟然是【文正】乃文臣諡號之最,夏竦還差那麼一點點。而範仲淹、司馬光的諡號都是【文正】。看來保守派司馬光比改革派王安石流下的名氣好,王安石的諡號卻是一個「文」字。有人還說「文」比「文正」級別高,因為王安石配享文宣王(孔子)廟,排在顏回、孟子的後面。

元朝建立後,立即恢復了【文貞】這一諡號,因為元朝不可能給宋朝避諱的。那麼此時【文貞】、【文正】PK的話,哪個牛呢?後來者居上,【文正】完勝【文貞】。

《諡法解》對「文」的解釋很多,有「經天緯地」、「道德博聞」、「慈惠愛民」、「勤學好問」、「與賢同升」等27項。福垊認為「經天緯地」那是形容陛下的,其他貌似不全面,倒是這個「與賢同升」非常合適。

《諡法解》對「正」的解釋也不少,有「內外賓服」、「大慮克就」、「清白守潔」、「守道不移」等19項。福垊認為「內外賓服」那是形容聖上的,其他的也不太合適,而這個「清白守潔」似乎合適。

文正的含義福垊的理解就是「與賢同升」、「清白守潔」,就是說這個大臣是聖賢一樣的清白守潔的人。不知,您怎麼看?

曾國藩

三立的文正公,有宋朝的範仲淹、元朝的耶律楚才、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曾國藩。

首先,這幾位修身都非常好,修身就是德,一句話為人師表,尤其是範仲淹和曾國藩在修身上做的最好。

其次在立功上。範仲淹立功於邊疆——抗擊西夏;也立功於朝堂——慶曆新政。耶律楚才曾勸阻成吉思汗進攻西夏時屠城,更勸阻窩闊臺將金國和南宋淪陷區變成大草原的行動。方孝孺其父方克勤冤死於朱元璋的「空印案」,但他對朱允炆非常忠心,以至於被朱棣滅了十族。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就是他最大的功勞。

最後立言上,他們都有文集流傳於世。有些文章對當時乃至當代,修身和成功都有很好的借鑑、學習的意義。

我認為是曾文正公,他剿滅了太平軍,培養了李鴻章。不僅做到了三立,而且成為毛澤東近代以來最佩服的人。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文正公,誰的成就最高?
    根據統計,在司馬光對文正進行高度評價之前,唐朝已經有以魏徵為首的四人得到文貞的諡號,後來宋初的李昉、王旦等人也都得此諡號。元、明、清三朝,文正繼續被使用,且得到此諡號者並不算鳳毛麟角。那麼,歷史上這麼些個"文正公",到底誰成就更高呢?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其中一人連唐太宗都有點怕他
    諡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現象,皇帝有諡號,王公大臣們也有諡號,但是並非所有士大夫都有資格得到官方認可的諡號也就是官諡,比如漢朝規定生前封侯者才有資格得諡號(所以衛青諡號是烈,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李廣就沒有諡號),唐朝規定三品以上才有諡號,因此除了官諡之外還有私諡。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自周朝以來,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都使用了諡號,諡號有好有惡,算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的總結,所以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就想得到一個不錯的諡號。就比如像文,武,睿,康,莊,景等,都是些很不錯的諡號,從歷史上看得到這些諡號的人也都算實至名歸。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文官中至高無上的諡號——記憶那些文正公
    上次說了武將中最高的諡號,有朋友想聽聽文官中著名的「文正」諡號,小珏不才,願意試一試,請各位斧正。《周書·諡法解》中,對「文正」的一大堆註解就不一一羅列了,只說第一個:經緯天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何等的至高無上的稱號,看看歷代以來哪些享有這個諡號。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9人諡號「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又最有爭議
    這其間,只有東晉的王導,諡號是「文獻」。再等到唐朝時,魏徵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諡為「文貞」的名臣,於是「文貞」這個諡號開始流行。 但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這個時候,司馬光跳出來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從我國古代開始,很多的帝王,大臣在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一個稱號,以表現這個人的榮譽,這個稱號就是「諡號」。諡號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獨有的現象,很多的王公大臣們都想在自己身後擁有一個諡號。從明清開始,「文正」這個諡號就成為了很多文人擠破腦袋都想得到的,他是文臣中最為尊榮的諡號「文正」這個諡號其實在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文貞」。宋朝時,宋仁宗登基稱帝,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而古代對於地位高的人,他們的名字是不能隨便喊的,於是為了避諱,就將「文貞」改為了「文正」。
  • 諡號「文正」對大臣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我們要說的則是這些追求功名的人,然而窮盡一生,能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又有幾個呢?縱使你達到了這個地位,就能無欲無求了嗎?所謂生前榮,身後名。我國古代,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是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 魏徵、範仲淹、曾國藩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誰成就最高?
    說起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文正公,讚美之詞無以復加。他們不僅學問高,而且政治遠見也是享譽盛名,在這些文正公中,有這幾名在當時比較出色,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那麼誰的影響最深呢?這是值得歷史稱讚的。宋朝時真正造成深遠影響者還得說是範仲淹、司馬光兩人。範仲淹雖然在仕途上並不順利,但是他大膽革新,在政治、軍事、教育、文學等方面都做出了令人欽佩的成績。另外,歷史上對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警句也是頗為讚賞。成為了後世人的模範。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然而,「文正」諡號並非古代大臣的最高等級諡號。唐宋時期,還有比「文正」等級更高、更加珍稀的諡號,那就是單字「文」。 「文」字諡號為什麼等級很高呢?王莽《訓諡》中說:「經天緯地曰文。」能夠「經天緯地」的人,不是皇帝就是王侯,一般大臣根本就沒有資格得到這個諡號。所以,從西漢以來,一直到宋朝,近1500年時間裡,總共只有5個大臣,得到了「文」字諡號。 他們分別是唐朝韓愈、白居易,宋朝楊億、王安石、朱熹。
  • 史上諡號「文正」的那些人,誰最名副其實?
    諡號為文正的,最名副其實的就是三位, 分別是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這三位非常著名的,值得敬佩。歷史上被諡號為「文正」的人有很多,這是很高的一種稱謂,是很多人求之不得、夢寐以求的。
  • 清朝8位獲諡「文正」的大臣,都是誰?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
    當然,如此顯貴的諡號,皇帝也不會輕易授予,必須擁有「正色立朝、德被後世」的品行操守;於朝中擁有極高聲望、極高地位和特殊恩寵的「柱國之臣」,才能獲得皇帝特旨追諡「文正」。有清一朝的兩百餘年間,僅有8位大臣獲得了「文正」諡號,如此諡號的含金量,可見一斑!清代大臣形象那麼,這8位獲諡「文正」的清朝大臣都是誰?
  • 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誰...
    說起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文正公,讚美之詞無以復加。他們不僅學問高,而且政治遠見也是享譽盛名,在這些文正公中,有這幾名在當時比較出色,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那麼誰的影響最深呢?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文臣有多少位?共30人,沒有王陽明
    自唐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文人踏入仕途後,都夢想得到「文正」的諡號。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卻看得非常重,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給人。千百年來,得到諡號「文正」的文臣僅有30人,而且個個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人物。
  • 魏徵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一、諡號地位的抬升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輟朝五日以示哀思,並追封了魏徵一大堆榮譽,什麼獲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關鍵的是皇帝賜諡號「文貞」(文貞就是文正,宋仁宗叫趙禎,同音而避諱故改「文正」。
  • 魏徵曾經叛主,憑啥獲得文人第一諡號「文正」?司馬光:他真的配
    在諸多諡號中,士大夫一生為之奮鬥的最高諡號就是「文正」,「文正」如何成了最高榮譽呢?這還要從魏徵說起。 一、諡號地位的抬升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輟朝五日以示哀思,並追封了魏徵一大堆榮譽,什麼獲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關鍵的是皇帝賜諡號「文貞」(文貞就是文正,宋仁宗叫趙禎,同音而避諱故改「文正」。
  • 為避諱,宋仁宗發明一新諡號,成讀書人最高追求,北宋共有九個半
    《清平樂》的熱播不光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風華絕代的歷史,更捧紅了一大批手下的名臣。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宅心仁厚、寬仁平和營造出了極佳的社會環境和風氣,給了才子們盡情揮灑才華的機遇。短短幾十年間,井噴般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大文豪,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富弼等等。
  •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這裡是以人為鏡,以史論今老夢陪你聊著歷史。而文官裡面最好的諡號就是「文正」二字,這兩個字代表了極高的成就,而獲得這兩個字的人,無疑是當時或者是後世看來都是精彩絕演的人物,他們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物,或者是幫助一個時代改朝換代的人物,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些人物到底有哪些人吧。但是這裡要說一句題外話的事,原先文正並沒有叫文正,而是叫文貞。直到宋朝宋仁宗的時候,文貞才改成了文正。
  • 宋朝第一個文正公李昉,一生歷五朝卻沒啥政績,為何得諡號文正?
    他死後被皇帝親賜臣子最高級別的諡號「文正」,足見其人之貢獻。 一、亂世下的李家 李昉出生於925年(後唐同光年間),《李昉傳》說他家在河北深州(今天的饒陽),他的父親出仕於後晉,當時流行蔭蔽,李昉憑蔭蔽也進入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