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劉伯溫的墓碑,其中的「文成」就是他的諡號)
古代的統治階級最看重什麼?生前享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死後青史留名,千古歌頌。在世時他們權勢滔天,過得自然逍遙無比,而死後朝廷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還會給予哀榮,這哀榮便是今天給您介紹的「諡號」。
(最早的諡號就是為了表彰周公和姜太公這兩位功勳彪炳的大臣)
諡號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由於周公旦和太公望對周王室有大功(周公輔佐成王,奠定王朝基礎;姜太公在牧野大敗紂王軍隊,開創王朝篇章),所以周天子在他們死後給予諡號作為褒獎,這就是諡號的起源:「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睳諡法。諡者,行之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諡。」
(《逸周書》詳細介紹了有哪些諡號,諡號背後的具體意義)
《逸周書·諡法解》中對諡號也解釋的很清楚,就是古代立有大功的臣子死後賜給他們「善號」來表彰功績。早期皇帝和大臣都用諡號,後來皇帝採用廟號,諡號就逐漸成為大臣的死後榮譽,諡號用字極為考究簡短,可謂是漢字註解的精華,畢竟一個字或數個字就濃縮概括了死者的一生,每一個字都意義深遠。而且大臣們也把這諡號當成終極榮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大臣們對諡號如此追捧?
(範仲淹諡號為「文正」,所以人們稱呼他為「文正公」,「文正」是封建時代文人諡號的最高榮譽)
首先諡號稀有,諡號一般來說分為私諡和公諡,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或士大夫死後,他的同僚、門生們私人擬定的諡號;而公諡則是朝廷頒發,皇帝認證,以後要載入史籍,從重要性來說就天差地別,而且私諡不為官方所承認,所以古代提諡號均以公諡為準。
但公諡不好拿,只有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的人才有資格獲得(在漢朝和晉初,只有侯以上的爵位才資格獲得諡號,這也是李廣雖然戰功卓著,但依舊沒有諡號的原因。唐朝時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諡號,明清時期將標準提升到了一品,除非你官至宰輔,這諡號的事兒就不用想了)所以諡號也代表著咖位和朝廷地位,這也就難怪官員們對此眼熱羨慕不已了。
其次諡號是朝廷對官員這一生功績的評價和總結(諡號會載入史冊,甚至會影響到後世對你的看法)。既然是總結,那麼就有可能是表揚(美諡)也可能是批評(下諡),所以朝堂之上袞袞諸公都為了這一榮譽大動心思,不但想要諡號,還要個流芳千古的美諡。
(為什麼曾國藩諡號為「文正」左宗棠和張之洞會不滿?因為這諡號給了你,我們就沒有了!)
更何況諡號不但有其特定的涵義,而且還排了等級,根據個人生前的貢獻和成就不同,諡號同樣有高低上下之分,諸位大人是既希望自己得到美諡流芳千古,又私底下較勁生怕落後他人。比如晚清名臣張之洞,這位大爺自恃功冠群僚,結果得知曾國藩死後獲諡「文正」大為不爽,憤憤的說:「如滌生者(曾國藩字滌生),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該得諡如何?」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像曾國藩這樣的人也能得如此尊貴的諡號?不平之意溢於言表。張之洞還留了幾分面子,脾氣直爽的左宗棠老爺子就沒這麼好說話了,他冷笑一聲說:「他能得'文正』,那我們豈不是要諡『武反』?」
別人得了美諡為啥這兩位如此眼紅呢?還不是因為「文正」是文官諡號最高等級,一般絕不輕易授予,曾國藩得了,那就代表張之洞和左宗棠沒機會了,而且以後的諡號肯定要比曾國藩低,這讓兩個眼高於頂的大臣如何咽得下這口氣!可見這諡號既關係到千秋萬載之後的榮譽,又關係到尊嚴、臉面,也就難怪官員們一個個如同餓急了的狼一般盯著,生怕這好諡號被別人搶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克復中原,「忠武」一詞是對丞相的最好諡號)
一般來說,在唐以前對君主的諡號很講究,但對臣子卻沒這麼多彎彎繞,在文官和武官定義也很模糊,唐以前就是根據大臣的功績、職業和性格對著諡法表選擇合適的就行了。咱們舉個例子,像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的諡號只有一個字「文」,文字在諡法表上的解釋為「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賜民爵位曰文。」單從「經天緯地」、「道德博聞」這幾點來看「文」字是個妥妥的美諡。
咱們所熟知的諸葛亮諡號為「忠武」,按照諡法解釋為「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剛強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同樣是對諸葛丞相一生最好的寫照。
(魏徵是歷史上第一個諡號為「文貞」的臣子,唐時「文貞」也發展成為了最高級的諡號)
而東晉名臣王導的諡號是「文獻」,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最高級的諡號,獻字的解釋為「聰明睿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儘管整個東晉名臣武將眾多,但只有奠基人王導才有這個殊榮,可見這一時期諡號就已經開始出現壟斷性,諡號也存在了一定的優劣之分。
到了唐朝時期,諡號一方面仍保持文武混用,另一方面君主和大臣們所青睞的諡號又發生了改變,「文獻」開始變得不那麼高級,取而代之的則是「文貞」,按照諡法解釋為「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在皇帝有意識的引導及其御用文人的鼓吹下,「忠君愛國」成為士大夫們的最高行為準則,於是「文貞」也被賦予最特殊的意義,著名諍臣魏徵死後就被授予「文貞」,隨後名臣陸象先、宋璟、張柬之等人也得到了「文貞」的榮譽。玄宗時期大臣張說死後諡號定為「文貞」,按理來說給別人定諡號事不關己,但「文貞」實在是太誘人,太稀有,你要是拿走了我們就沒有了!於是有些眼紅的大臣就質疑以張說的能力功績給這個諡號實在是太抬舉他了,最後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的爭論。可見為了諡號,大臣們也顧不得什麼同僚之情,大家都對「文貞」虎視眈眈,憑什麼就你能夠得到?
(司馬光以「文正」為最高,而他最終也如願以償得到了「文正」這個諡號)
宋承唐制,所以依然以「文貞」為最高,早期的幾個名臣李昉、王旦等都被諡為文貞。宋仁宗時期皇帝的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便將「文貞」改為「文正」,等到北宋名臣夏竦被皇帝定諡為「文正」時,舊黨領袖司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在他看來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如果能被諡為「文正」,那真是大臣們最頂級的榮譽啊!經過文壇大佬司馬光的這一番吹噓,文正從此以後便成為人臣至高的諡號,皇帝輕易不給,大臣們想的發瘋,北宋加南宋數百年時間,得「文正」諡號的不過也區區九人: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中期,諡號已經開始有了系統的定義法則,不再從《諡法表》上挑選,文官武將統一用文、武開頭,「文」以「正」為美,後跟忠、恭、成、端、恪、襄、順等字;而武以「忠」為美,後面跟勇、穆、剛、德、烈、恭、壯等字。
(儘管嶽飛的諡號應當為「忠武」,但人們還是習慣性地稱呼他為嶽武穆)
由於諡號是文官制定,所以武將的諡號在重要性和文採性上比文官要差,不過封建王朝還有一種文武大臣通用的諡號來表彰特殊貢獻的大臣,這類諡號被稱為通諡。通諡則以忠武為最高,其次為忠獻,忠肅,忠敏等。忠武起源於漢丞相諸葛亮的諡號忠武侯,諸葛丞相「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精神得到封建統治者和士大夫高度讚美,所以他的諡號就成為了後世對臣子的最高評價之一。後世得「忠武」者也都是叱吒風雲,有定國安邦之功的偉人。比如唐朝名將郭子儀,宋朝的韓世忠,嶽飛(本來嶽飛諡號為「武穆」,在武將諡號中排名第三,而平冤昭雪後改諡為「忠武」,以示皇帝對他的愧疚和褒獎)。明朝開國雙壁之一的常遇春,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之下也給他定諡號為「忠武」。
到了明朝,諡號的優先等級又發生了變化,文官的最高諡號為「文正」不變,後跟貞(宋朝滅亡,所以貞字不用避諱,成為了次一級的諡號)、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等字;武將以「武寧」為美(開國大將徐達的諡號就為最高的「武寧」),而後跟毅、敏、惠、襄、順、肅、靖、等字。
(李善長和劉伯溫,老哥倆誰也沒撈到一個「文正」)
不過任憑朝代如何變化,「文正」始終是大臣們心中的那抹白月光,無他,這諡號實在是太稀少也太誘人了!元朝享國九十八年,得「文正」者不過區區六人(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到了明朝就更摳門了,皇帝把這「文正」都給捂熱了也不願意給大臣們,開國宰相李善長沒有,劉伯溫沒有(文成),解縉沒有(文毅),于謙也沒有(忠肅),內閣三楊更沒有,到正德時帝國已有了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竟沒有一個大臣的諡號為「文正」!
(得知自己的諡號是「文正」,將死的李東陽甚至跪下給楊一清磕頭)
正德時期大學士李東陽忍辱負重將權閹劉瑾鬥倒,給混亂的朝廷以平靜,這位從先帝孝宗時期就享譽天下的大臣個人聲望更達到了頂峰,在他病重時大學士楊一清去看望李東陽,見李東陽正在為自己的諡號擔憂,楊一清拍著胸脯發誓將為李東陽爭取「文正」,這可是帝國第一個「文正」!李東陽不顧自己重病將死,馬上從床上爬起來向楊一清磕頭,您就知道「文正」在文人心中何其重要!
不過明朝也的確摳門,兩百多年的歷史,得「文正」者不過區區四人: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其中方孝孺還是南明時期追贈的,等於只有三人。
(湯斌,清朝「文正」第一人,由乾隆打開了這個口子)
清朝得「文正」諡號者就比明要多得多了,一共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本來康熙雍正口子把的很緊,但架不住兒孫敗家啊,這八個獲得「文正」殊榮的大臣中,湯斌理學名臣,劉統勳、曹振鏞、曾國藩確實勞苦功高,諡號「文正」實至名歸,但其他像朱珪等人不過是以以帝師之尊諡文正,朱珪為嘉慶帝師,杜受田為鹹豐帝師,李鴻藻為同治帝師,孫家鼐為光緒帝師,這就頗有些濫觴,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中興四名臣,這四位老爺子互相不服,所以我們可以想像曾國藩得了「文正」,其他人是啥表情)
不過再怎麼不足為貴,這可是「文正」啊!古往今來能得文正的不超過二十個,自己要是得了這個諡號祖墳都得冒青煙!三朝元老又如何?張廷玉照樣只諡「文和」,皇親國戚又如何?索尼死了不是照樣只諡「文忠」?再看看林則徐、陳廷敬、李光地,這些名臣更沒這個福分,如果你得到了「文正」,那就說明在朝廷、皇帝心中你已經超越了他們,但凡有點野心的大臣哪個不是對「文正」垂涎三尺?湘軍的曾國藩,楚軍的左宗棠,淮軍的李鴻章,還有劉坤一、張之洞,這些大臣趕上亂世平定太平軍和捻軍,黃馬褂、雙眼花翎是得了不少,但對著至高榮譽「文正」卻都無法染指,於是哥幾個在同一起跑線,共同為了諡號而努力。
(左宗棠不是進士出身,所以他的諡號為「文襄」還是皇帝特別恩賜,左大人,您賺啦!)
但讓所有人都大失所望的是曾國藩先死而且還率先得了「文正」這個稱號!按照清朝慣例,下一個「文正」得等到新君繼位再說,老哥幾個年紀都一大把了,誰能等得到?所以張之洞憤憤不平,左宗棠冷笑連連,李鴻章也是有苦說不出,畢竟這幾個都是眼高於頂的人物,輸給曾國藩他們不服啊!
(張之洞就比較慘了,據說他的遺折觸怒了慶親王,所以諡號被有意打壓)
最後這幾位結果如何呢?李鴻章死後得諡號「文忠」(排名第四,不怎麼高),而張之洞和左宗棠就比較慘了,這哥倆一個得罪了慶親王,一個壓根就沒考上進士,死後都諡號為「文襄」,文襄在諡號等級中排在二十二名…….簡直低到了千裡之外,您兩位也別嫉妒曾國藩了,就連李鴻章也比您要領先個十幾級啊!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文襄在清朝往往授予既有學士背景又有軍功的大臣,所以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低。但對比一下曾國藩,李鴻章,榮祿(榮祿諡號同樣為「文忠」),再不濟看看劉坤一(劉坤一諡號為「忠誠」,等級也比「文襄」要高上許多)、胡林翼,同為封疆大吏的張之洞這諡號實在是太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