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2020-12-18 西宮太后說

我國古代的帝王有許多的稱謂,像「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就是對清朝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稱謂,看到29個字長的稱謂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這個是努爾哈赤的諡號,他的諡號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的一個。有人會問諡號是什麼?諡號其實就是指人死後,後人對逝者的評價,其文字長短不一。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諡號的出現與諡號出現的原因諡號的形成出現據說是在西周早期的時候,周公姬旦發明出來的,因為《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中有記載:「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但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金文中發現,諡號應該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時期。古代人物去世後,他的是非功過,用幾句話來表達往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後人為了方便就給他起諡號,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簡單的幾個字給逝者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諡號有褒有貶,是用來概況總結這個人一生的奉獻和作為。

周公姬旦

諡號的不同劃分諡號被劃分成了不同的等級:上諡、下諡、平諡和私諡。上諡表達的是褒義的諡號,下諡表達的是貶義的諡號,平諡大多數時候是表達同情的諡號,這三種諡號也被稱為公諡,公諡是由朝廷頒發、皇帝認證的,會載入史籍的;而私諡是某個大學者或者人物去世以後,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學生子弟為他追加的諡號,這種諡號是不被官方所承認的。在最早的上古時代,人們對君王的評價只有好與壞,但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更多種類的詞彙,便出現了比較居中的評價。

《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

褒義的諡號有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宣、襄等,貶義的諡號有厲、靈、煬、專、輕、苛、介、暴等,平諡有懷、悼、哀、閔、思、殤等,平諡也叫做中諡。在古代的時候,諸侯和大臣的諡號,一般都是在他們死後由朝廷賜封的,而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像楊廣的諡號是「隋煬帝」,他是隋朝的亡國之君,按照諡法來看去禮遠眾稱之為「煬」,從這裡可以看出唐朝對於前代的亡國之君的痛惡了,李治的諡號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這個諡號是由女皇武則天為他取得,李治後半生的身體不好,性格柔弱,武則天自然是不會用戰爭等方面的詞來用到他身上,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是讚美李治人格高尚、有智慧和孝順的意思。

隋煬帝楊廣

諡號的變長與原因在最開始的時候諡號一般都是一兩個字,比如周平王,「平」是他的諡號,趙武靈王,武靈是他的諡號。可是到了後來皇帝的諡號變得越來越長,在漢朝漢景帝劉啟的時候,他的諡號還是「孝景皇帝」,可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明的諡號就變長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諡號變長的現象也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唐太宗李世明的諡號本來是「文皇帝」,但是他的兒子李治卻覺得他爹的功績十分偉大,簡簡單單的「文皇帝」不足以概況他一生的功績,所以便追加諡號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從這之後,本來一兩個字的含褒貶之意的諡號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到了後來諡號變成了用來吹捧先王的工具。

唐太宗

諡號為何會發展成這樣?首先得說說文化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創造出來的詞彙就更加的多了,用來形容人的形容詞也變得多了起來,唐高宗李治是使得諡號變長的第一人,而這第二人便是女皇武則天,她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這一先例,這使得許多諂媚的大臣多了一個邀功的機會,所以他們便絞盡腦汁想了許多讚美先帝的詞。其次是自古以來的等級制度的影響,在古代階級制度明顯,由於皇帝和諸侯大臣都可以擁有諡號,而皇帝是九五之尊,大臣只是他的下屬,他們的諡號字數如果相同,那皇帝自然是不同意的。最後古代道德思想的影響,「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孝」在古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而皇帝作為統治者,自然要以身作則,所以皇帝給先王的諡號除了要展現先王一生的功績外,還要從諡號中展現出自己的「孝」。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諡號字數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長。

武則天

諡號在之前還有著褒義、貶義和中義之分,而到了宋代之後,諡號就只有褒義的了。諡號的變化使它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而這也說明了古代封建下的皇權至上。諡號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諡號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沒有了影響,但是諡號有著它自身的價值,諡號可以幫助我們現代人了解古代帝王,研究當時後人為何給如此諡號,這對我們全面把握歷史有著很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後來商臣和潘崇在屍體旁邊商量給他父親取什麼諡號呢?商臣對他父親廢除太子之位耿耿於懷,就想取 「靈」這個字,「靈」作為諡號不是好意思,帶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為等貶義在內。誰知道當時楚成王竟然還沒有斷氣,聽到「靈」這個諡號,不願意就這樣死掉,睜開了眼睛。潘崇最後還是看在這父子緣分上改用了「成」。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自己死後的諡號,對帝王來說意義重大。「美諡」與「惡諡」諡號當然也有美惡之分。比如周王貪財好利,暴虐無道。死了之後,便諡為「周厲王」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先秦時期的諡號通常以單字為主,例如秦穆公、晉文公、魏文侯,漢朝時期的諡號則主要以兩字為主,例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而到唐朝以後,開始打破單字、二字、三字諡號規則,唐高宗以後開始出現四字諡號和六字諡號,例如李隆基的諡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元朝除忽必烈的「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六字 諡號外,其餘均為四字諡號。
  • 從一字定褒貶,到25字花式吹: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怎麼越來越長?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 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是貶,嚴於斧鉞」,自己死後得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諡號,對君王來說當然意義重大。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在奪取天下之後,秦王嬴政取消了諡號,開始自稱始皇帝,令子孫後世稱二世,三世,傳之無窮。但是秦始皇沒想到的是,自己創立的大秦帝國壽命會如此之短,後來劉邦攻破鹹陽,秦朝滅亡,漢朝建立。
  •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諡號會那麼長,皇帝的稱號你都了解多少
    古代中國皇帝的「諡號」、「年號」、「廟號」的區別及取法。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諡號」、「年號」、「廟號」,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1、諡號  古代帝王、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會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這裡我們就說說皇帝的「諡號」,大臣的這裡先不提及。
  •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無論何朝何代,若要想了解大眾對某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首先去了解他的諡號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雖然大部分人的諡號都只有短短地一到兩個字,但我們根據諡法中的解釋就可以大致知道這個人生平的功過評價了,不過諡號也只有帝王貴族以及少部分功臣才能獲得了稱號,每個帝王死後,百官都會根據他在當朝的所作所為給予相應評價的諡號,另外各朝的重臣在去世後,皇帝也會下詔命群臣討論給予對應的諡號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在古代,對於那些帝王將相以及高官大臣們,他們死後官方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一個最終的評價,但是一個人一生的功過又不是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所以,為了方便, 古人就選用一些有評價意義的字,以此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生平,這些由官方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稱號就是「諡號」。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什麼?哪些人死後才能被加封諡號呢?
    諡號,是古代較有名望的人去世後所追加的封號。從群體上來看,主要包括帝王、后妃、高級官宦以及社會上有影響力之人。統治者根據其生前的品行、做出的貢獻等,賜給其號,便是所謂的諡號。
  • 衛子夫: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為何漢宣帝定其諡號為「思」?
    一般認為"諡號"開始於西周,而且早期的皇帝用得比較多,比如說漢代的漢武帝、漢文帝等,"文""武"皆是諡號,隨著朝代的推進,皇帝的稱呼一般會跟著廟號以及年號,如唐高祖、宋太宗,這些就是廟號,又比如清朝時期,我們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都屬於年號,可能是因為清朝皇帝的諡號都太長了,動不動就是十幾二十個字。
  • 古代的諡號,遠不止一個稱呼
    古代的諡制屬於禮制的喪葬禮儀的一種,諡號是概括逝者生前的行事品德功績所賜予的稱號,進行褒貶的一種方式,對其死後的諱稱,通俗來講就是「蓋棺定論」。生前尊其爵位,卒後赴告其名,葬後諱名舉諡號。所以《禮記·樂記》書道:「聞其諡,知其行」。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然而,「文正」諡號並非古代大臣的最高等級諡號。唐宋時期,還有比「文正」等級更高、更加珍稀的諡號,那就是單字「文」。 「文」字諡號為什麼等級很高呢?王莽《訓諡》中說:「經天緯地曰文。」能夠「經天緯地」的人,不是皇帝就是王侯,一般大臣根本就沒有資格得到這個諡號。所以,從西漢以來,一直到宋朝,近1500年時間裡,總共只有5個大臣,得到了「文」字諡號。 他們分別是唐朝韓愈、白居易,宋朝楊億、王安石、朱熹。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唐代以後,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在古代,皇族人士或者地位較高的大臣,在其去世後會根據其生平給出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是諡號。據了解,唐朝時,三品大員才能獲得諡號。獲得這個諡號的人有比較多,人們熟悉的有傅恆、林則徐、李鴻章等人。而左宗棠得到了一個「文襄」的諡號。這個諡號是專門給立下過大軍功的文臣。除了上述「文」開頭的諡號外,這個字也是單獨的一個諡號,像朱熹、韓愈都是單諡「文」。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諡號,就是這種總結評價的簡潔概括。 當然,諡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在古代,通常是皇帝、后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才有資格被賜予諡號。 絕大多數諡號,這種諡號都是褒義詞。但有時候,比如改朝換代自己,就會出現貶義的諡號。比如,隋朝滅亡後,唐高祖李淵就給隋朝最後一個皇帝楊廣賜予了一個諡號「煬」。
  • 大臣死後諡號能否用「文」字?一看級別二看出身
    古代文武大臣死後,朝廷會根據他一生的功業事跡給予一種稱號,稱為「諡」或「諡號」,也稱「易名之典」。但並非所有大臣死後都能獲得諡號,朝廷給諡是要遵循一定的禮制的。一諡號來源已久,周初始制諡法。秦始皇為了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後人對自己有所評價,下令廢除了皇帝之諡。當了西漢呂后掌權時又恢復了諡法,並規定帝王諡號由禮官議定,群臣上奏,報請新皇帝裁決。從西漢至隋,帝王的諡號基本上是按古禮而定,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帝王一生的功過,只不過用詞比較隱諱,字數也多在一字或二字。到了唐朝以後,帝王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偏離了諡號的初衷。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諡法有很多版本,比如《汲冢周書》中這一段「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剛彊直理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大志多窮曰武……」很長很長。秦始皇稱帝之後覺得諡號是以父議子,以臣議君(因為諡號只有死人才有,除了魏明帝),便把諡號取消了,漢朝又恢復。
  • 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文/唐晉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當然,如果你穿越到漢武帝時期還有幸見到了漢武帝,是萬萬不能稱其為漢武帝的,因為這是他的諡號,那時候人家還活著好好的呢。而諡號的存在,是貫穿了古代社會始終的,幾乎所有皇帝都可以混的上一個諡號。只不過區別便在於,諡號的優劣好壞。(諡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
  • 諡號——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緊箍咒
    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