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帝王有許多的稱謂,像「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就是對清朝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稱謂,看到29個字長的稱謂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這個是努爾哈赤的諡號,他的諡號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的一個。有人會問諡號是什麼?諡號其實就是指人死後,後人對逝者的評價,其文字長短不一。
諡號的出現與諡號出現的原因諡號的形成出現據說是在西周早期的時候,周公姬旦發明出來的,因為《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中有記載:「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但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金文中發現,諡號應該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時期。古代人物去世後,他的是非功過,用幾句話來表達往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後人為了方便就給他起諡號,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簡單的幾個字給逝者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諡號有褒有貶,是用來概況總結這個人一生的奉獻和作為。
諡號的不同劃分諡號被劃分成了不同的等級:上諡、下諡、平諡和私諡。上諡表達的是褒義的諡號,下諡表達的是貶義的諡號,平諡大多數時候是表達同情的諡號,這三種諡號也被稱為公諡,公諡是由朝廷頒發、皇帝認證的,會載入史籍的;而私諡是某個大學者或者人物去世以後,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學生子弟為他追加的諡號,這種諡號是不被官方所承認的。在最早的上古時代,人們對君王的評價只有好與壞,但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更多種類的詞彙,便出現了比較居中的評價。
褒義的諡號有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宣、襄等,貶義的諡號有厲、靈、煬、專、輕、苛、介、暴等,平諡有懷、悼、哀、閔、思、殤等,平諡也叫做中諡。在古代的時候,諸侯和大臣的諡號,一般都是在他們死後由朝廷賜封的,而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像楊廣的諡號是「隋煬帝」,他是隋朝的亡國之君,按照諡法來看去禮遠眾稱之為「煬」,從這裡可以看出唐朝對於前代的亡國之君的痛惡了,李治的諡號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這個諡號是由女皇武則天為他取得,李治後半生的身體不好,性格柔弱,武則天自然是不會用戰爭等方面的詞來用到他身上,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是讚美李治人格高尚、有智慧和孝順的意思。
諡號的變長與原因在最開始的時候諡號一般都是一兩個字,比如周平王,「平」是他的諡號,趙武靈王,武靈是他的諡號。可是到了後來皇帝的諡號變得越來越長,在漢朝漢景帝劉啟的時候,他的諡號還是「孝景皇帝」,可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明的諡號就變長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諡號變長的現象也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唐太宗李世明的諡號本來是「文皇帝」,但是他的兒子李治卻覺得他爹的功績十分偉大,簡簡單單的「文皇帝」不足以概況他一生的功績,所以便追加諡號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從這之後,本來一兩個字的含褒貶之意的諡號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到了後來諡號變成了用來吹捧先王的工具。
諡號為何會發展成這樣?首先得說說文化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創造出來的詞彙就更加的多了,用來形容人的形容詞也變得多了起來,唐高宗李治是使得諡號變長的第一人,而這第二人便是女皇武則天,她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這一先例,這使得許多諂媚的大臣多了一個邀功的機會,所以他們便絞盡腦汁想了許多讚美先帝的詞。其次是自古以來的等級制度的影響,在古代階級制度明顯,由於皇帝和諸侯大臣都可以擁有諡號,而皇帝是九五之尊,大臣只是他的下屬,他們的諡號字數如果相同,那皇帝自然是不同意的。最後古代道德思想的影響,「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孝」在古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而皇帝作為統治者,自然要以身作則,所以皇帝給先王的諡號除了要展現先王一生的功績外,還要從諡號中展現出自己的「孝」。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諡號字數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長。
諡號在之前還有著褒義、貶義和中義之分,而到了宋代之後,諡號就只有褒義的了。諡號的變化使它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而這也說明了古代封建下的皇權至上。諡號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諡號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沒有了影響,但是諡號有著它自身的價值,諡號可以幫助我們現代人了解古代帝王,研究當時後人為何給如此諡號,這對我們全面把握歷史有著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