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2020-12-22 櫛風文化

《左傳》記載: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諡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諡號本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是《左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令人發笑的事情,春秋時期,商臣聽到風聲,他的父親楚成王可能想立王子職為太子,而要廢掉自己。但是其實當時傳聞並沒有得到證實,商臣就趕緊把這消息告訴了他的師傅潘崇,最後還和他的師傅潘崇一起鋌而走險發動了政變,逼迫楚成王自殺。

後來商臣和潘崇在屍體旁邊商量給他父親取什麼諡號呢?

商臣對他父親廢除太子之位耿耿於懷,就想取 「靈」這個字,「靈」作為諡號不是好意思,帶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為等貶義在內。誰知道當時楚成王竟然還沒有斷氣,聽到「靈」這個諡號,不願意就這樣死掉,睜開了眼睛。潘崇最後還是看在這父子緣分上改用了「成」。

「成」有安民的意思。楚成王這才滿意地閉上了眼睛。

一、諡號的來源

關於諡號的來源,據史書記載,諡號為周公所定。

帝王將相的諡號在西周時已經出現,傳統說法諡號出現在西周早期,大概可以從《逸周書·諡法解》中周公制諡推測出來。不過近代以來,也有學者根據金文考釋認為其實諡號出現在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那麼如果根據對西周青銅器銘文的考證,諡法也就是中國的諡號制度其實形成於西周的第六代周王期間,也就是周恭王時期。

二、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在《逸周書·諡法解》中道:「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這是什麼意思呢?諡號,分為「諡」和「號」,「諡」,指的是行為舉止,即評定這個人要看他這一生所做的行為舉止。「號」,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績。

諡號分為上諡、下諡和平諡三種。

上諡就是美諡,比如漢文帝的文、漢武帝的武、漢景帝的景,莊、宣、襄、明、康。下諡是惡諡,比如周厲王的厲,晉靈公的靈,隋煬帝的煬。平諡大多是表示同情的文字,比如楚懷王的懷,悼、哀、閔、思、殤。這些諡號美與惡,其實牽扯到了被賜予諡號者生前所做的功過成敗,諡號可以說是評定這個人生前所作所為的結論性概括了。

中國古人十分在乎自己在後世的評價,特別是我國古代的皇帝,無論年齡大小,也不管他們是昏弱無能還是英明雄偉的,他們最在乎的就是皇權以及自己在後世眼裡的評價了,而在所有的評價之中,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諡號。

「激揚清濁,治道明範」,帝王駕崩以後,他的繼任者要實事求是,根據功和過,對其一生進行總結,才能蓋棺定論。

三、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某些皇帝會有多個諡號,不過這待遇不是誰都可以受得住的,一般只有亡國之君才值得擁有。這裡就要提到楊廣,楊廣有三個諡號,隋明帝、閔皇帝和隋煬帝,這三個諡號也截然不同。

第一個諡號是自己人給的,獨見先識曰明,毫無疑問,頗有點粉飾的味道。畢竟眾所周知,楊廣稱不上一位明君。

除去他所做的那些功績不講,光靠他執政後期的暴虐就可以直接懷疑這個「明」的立腳點了。第二個是竇建德給的,「閔」在諡號裡的意思是「慈仁不壽」,這個諡號中同情之意大於恭維。第三個諡號「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我們現在熟知的「隋煬帝」,是楊廣的表兄弟唐高祖李淵給他的諡號。

且不論別的,單從諡號中看,後人一定會覺得,這個皇帝一定是壞的透了。

追溯歷史,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宮變,楊廣被叛軍所殺。

隨後,隋朝的洛陽政府,當時的執政者是楊廣的孫子皇泰主楊侗,他給自己的爺爺楊廣奉上諡號「明帝」,正面褒獎,名垂千古。而掩殺隋朝的新建唐政府追諡他為「煬帝」,如今「隋煬帝」名聲遺臭萬年。那為何兩個諡號差異如此之大?為何李淵給楊廣「煬」這個諡號?讓楊廣成了昏庸無道、暴虐殘忍帝王的代名詞。

1.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隋煬帝」這個諡號,是唐朝執政者所起。

成王敗寇,畢竟,歷史的真相掌握在勝利者的手中。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但是公元617年,本作為太原留守的他,卻在太原起兵加入推翻隋王朝的起義裡,甚至最後還造反成功了。

李淵造反稱帝其實說起來也並不光明,為了洗白自己當然需要將楊廣的錯誤放大,才可以給新朝披上遮羞布。因此楊廣也從一個可圈可點的君王,成為了千古暴君。

所以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前朝的落敗會給勝利王朝帶來更多可以借題發揮的機會。關於楊堅逝世,查詢《資治通鑑》,上面並沒有提到楊廣弒父,只是記述了楊堅病的十分厲害,可是唐太宗卻說楊廣弒父殺兄,並且記錄在歷史上,之後楊廣弒父的說法流傳至今。

然而,至於真相到底是什麼,發生了什麼我們無法知道。其實就如同現代社會,本來可能不存在的事情,有了某個權威,某個專家一說,假的就有可能變成真的,使人百口莫辯。有些媒體為了賺取銷量,眼球。亂取標題,斷章取義。

2. 楊廣所為與儒家的道德學說相悖

儒家的道德學說,是以德性論為核心的理論體系,道德學說包含一系列的德性範疇,儒家德性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三個方面。

我們的中國歷史,儼然就是一部「成王敗寇」的循環史,贏者通吃。所謂成者,有業成與德成。然而在儒家筆下,有業無德算不得成功,有德無業反而可以被原諒。於是,德成為首要標準。然而恰恰是這個德,是沒有標準的。

首先,我們很難區分一個人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其實這個好人和壞人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好人和壞人的評定出發點有很多,另外,還得結合他們的時代背景,並非簡單的評價就能斷定。

楊廣從「德」的角度出發,無疑是稱不上有「德」之人的。首先,在隋文帝病危,而楊廣調動護衛控制宮禁,不久後仁壽宮傳出隋文帝駕崩的噩耗這件著名的「仁壽宮變」上面就被人詬病許久。

3. 他的好大喜功毀了整個國家

一開始,楊廣確實有著出色的政績,在還沒登基前,他就隨著隊伍出徵,滅掉陳國;南方有變的時候,也是他,花了十年,治理江南。

但是當他開啟屬於自己的時代時,卻從一個明君變成一位暴君,最後甚至變成了一位昏君、亡國之君。一開始,楊廣的治理其實是讓百姓挺滿意的,不但免收錢糧稅收、讓利於民,還開創科舉制,隋朝在他執政開始的五年內其實算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這個時候,帝王的野心膨脹了,楊廣決定發兵遼東,攻打高麗。當時高麗其實山高水遠,可以直說,在這件事情上面,楊廣的做法就是勞民傷財,做無用功,甚至,為了攻打高麗,徵用的民工、動員的民力已經算是在動搖國本了。最可笑的是,最後楊廣吃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這場出徵高麗的戲劇,卻並沒有因此落幕,皇帝的面子過不去,他前前後後一共做了三次,最終以慘澹收尾。

連年的徵戰,再加上修建洛陽、大運河的開鑿,原本國泰民安的隋朝,逐漸錢糧無幾。原本可以走向巔峰的隋朝,被他的執政者,親手推向了滅亡的深淵中。

楊廣的確是在想方設法做好事,但是他過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最終榨乾老本,將殷實的家底毀光。

總結

毋庸置疑,中國的諡號是對當時古人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評價。然而,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其實無所謂好與惡,我們更應該看的是這個任務他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的所作所為對他來說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們無法親自見識到那個時代的風雲,因此我們不能片面的憑藉前人的過與錯來評論他的一生。我們要記得的是,史學研究從來都不是把一家之言奉為真理,而是一個把種種碎片拼合成歷史圖景的過程。

相關焦點

  • 揭秘:古代諡號怎麼來的,有什麼含義?而楊廣為什麼被稱隋煬帝?
    此外,諡號有一字,也有多字,最長的諡號甚至可以長達二十多個字。而且除中國之外,有很多鄰近的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也會使用諡號來對他們國家的一些重要人物來做出評判。而隋煬帝楊廣的諡號「煬」,就是唐高祖李淵所賜。但是,楊廣並非只有一個諡號,只是隋煬帝這個諡號過於深入人心,所以得以流傳千年。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我國古代的帝王有許多的稱謂,像「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就是對清朝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稱謂,看到29個字長的稱謂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這個是努爾哈赤的諡號,他的諡號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的一個。有人會問諡號是什麼?
  • 歷史上有哪幾位帝王被諡號為「煬」
    歷史上有哪幾位帝王被諡號為「煬」文:枯木提到諡號「煬」,估計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隋煬帝楊廣,其實歷史上還有幾位,並且其中一位還是楊廣給的諡號。歷史上被諡法為「煬」的帝王大致有六位:公元前春秋時期魯煬公(魯國第三任君主,兒子魯幽公上諡)和宋煬公(宋國第六位國君,侄子宋歷公上諡),南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南北朝齊第六位皇帝,梁武帝蕭衍上諡「煬」),南北朝陳後主陳叔寶(陳朝最後一位皇帝,隋煬帝楊廣上諡「煬」),隋煬帝楊廣(表弟唐高祖李淵上諡),遼金時期金海陵煬王完顏亮(從弟金世宗完顏雍上諡)。
  • 左宗棠諡號是文襄,李鴻章諡號是文忠,誰的規格更高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諡號。 中國人有「重死輕生」的文化傳統,對於死後的名聲非常重視。諡號,就是這種總結評價的簡潔概括。 當然,諡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在古代,通常是皇帝、后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才有資格被賜予諡號。 絕大多數諡號,這種諡號都是褒義詞。但有時候,比如改朝換代自己,就會出現貶義的諡號。比如,隋朝滅亡後,唐高祖李淵就給隋朝最後一個皇帝楊廣賜予了一個諡號「煬」。
  • 這個皇帝運氣不好,好好的諡號被後人改掉,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一般來說皇帝的諡號要改的話,只會越改越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兒子李治把他的諡號從「文皇帝」改為了「文武聖皇帝」,好!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我們按時間順序來了解這些東西。古代國君死後,繼任者都會對上一任進行評價。根據古籍《諡法解》分為三等,上諡、平諡、以及下諡。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
  • 楊廣真的是敗家子嗎?千萬別被「煬」字騙了,他還幹過這些大事!
    說起隋煬帝楊廣,大家對他的評價普遍有些偏頗,畢竟「煬」這個諡號很容易讓人把他當成一個暴君。雖然楊廣確實挺殘暴的,甚至還有野史記載說是他命人把自己老爹錘死了,但是這都是無稽之談,不過楊廣在任上確實是把隋朝給作沒了。那麼,楊廣真的是敗家子嗎?千萬別被「煬」字騙了,他還幹過這些大事!
  • 諡號——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緊箍咒
    作家柏楊說,中國傳統文化有四大無聊,「諡號」是其一(另三大無聊是「年號」、「正統」和「避諱」)。從總體上看,站在終點看諡號,可謂無聊,而又不僅僅是無聊。   縱向地看,它開始有些積極意義: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惡多為國為民立功,後來才演變成無聊、可笑,保護沒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今天課代表就來為大家科普——一、諡號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後名」。諡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一般由一兩個字組成,主要用來概括這個人一生的功過是非。從周朝到清朝,除了秦朝廢棄過諡號外,這個制度一直被沿用。一般皇后和大臣的諡號是皇帝賜封的,而皇帝的諡號是大臣來封的。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秦始皇稱帝之後覺得諡號是以父議子,以臣議君(因為諡號只有死人才有,除了魏明帝),便把諡號取消了,漢朝又恢復。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無論何朝何代,若要想了解大眾對某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首先去了解他的諡號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雖然大部分人的諡號都只有短短地一到兩個字,但我們根據諡法中的解釋就可以大致知道這個人生平的功過評價了,不過諡號也只有帝王貴族以及少部分功臣才能獲得了稱號,每個帝王死後,百官都會根據他在當朝的所作所為給予相應評價的諡號,另外各朝的重臣在去世後,皇帝也會下詔命群臣討論給予對應的諡號
  •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諡號會那麼長,皇帝的稱號你都了解多少
    古代中國皇帝的「諡號」、「年號」、「廟號」的區別及取法。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諡號」、「年號」、「廟號」,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1、諡號  古代帝王、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會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這裡我們就說說皇帝的「諡號」,大臣的這裡先不提及。
  • 評價最高的五個皇帝諡號,擁有其中一個的皇帝,幾乎都是千古帝王
    高皇帝一般是開國皇帝的專屬諡號,只要這位皇帝的諡號是高皇帝,那他一定是開國皇帝,但開國皇帝大多數都不是諡號高皇帝。歷史上的高皇帝只有寥寥幾位,最著名的例子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劉邦可以叫廟號漢太祖,可以叫諡號漢高帝,叫漢高祖事實上並不準確,司馬遷最早在其著作《史記》稱漢高祖,因為《史記》的影響,漢高祖的稱呼就一直流傳下來。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自己死後的諡號,對帝王來說意義重大。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有了諡號,人們就不稱呼死者的姓名。各代帝王在世就一律稱為「天王」,但死了之後便不能這樣叫了。於是繼任者,就要為他取一個諡號。
  • 從一字定褒貶,到25字花式吹: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怎麼越來越長?
    美諡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諡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