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

漢武帝劇照

何為諡號?

在古代,對於那些帝王將相以及高官大臣們,他們死後官方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一個最終的評價,但是一個人一生的功過又不是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所以,為了方便,

古人就選用一些有評價意義的字,以此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生平,這些由官方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稱號就是「諡號」。

諡號最早發源於西周時期,按照《逸周書·諡法解》中所說: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諡號是對死去的人一生功過是非、德行操守的定論,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確定,由繼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則是由朝廷賜予的。

逸周書

從周朝開始,除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皇帝外,幾乎所有的正統帝王都有諡號。由於秦始皇對諡號比較反感,認為諡號有「臣議君,子議父」的嫌疑,有違三綱五常,因此他下令取消評定諡號的行為,但是等秦朝滅亡以後,這一制度又重新被啟用,所以,在諡號誕生以來,僅僅在秦始皇時期短暫的中斷,在其他朝代,雖然諡號有所改進變化,但是從未停止過。

諡號是如何評定的?

諡號的評定主要是客觀的去評價概括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和德行操守等,而且有專門的「諡法」可做參考,諡法嚴格規定了若干個有概括含義的字作為諡號,人物有功有過,德行有好有壞,所以諡法規定的字也有褒貶之分,根據情況的不同大致分為三類:

用於褒諡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用於貶諡的有:煬、歷、靈等;

用於平諡的有:哀、懷、愍、悼等。

諡號

按照諡法的規則,僅從諡號中就可以看出歷史人物的生平到底怎麼樣了,比如周文王學識淵博,勤政愛民,按照諡法中的「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所以等他死後,後世的人給他的諡號就是「文」,就是對他一生功績最好的肯定;隋煬帝窮兵黷武,淫亂暴虐,按照諡法中的「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後人給他上「煬」的諡號,就是對他荒淫無度,橫徵暴斂批判。

唐朝之前的皇帝諡號很簡潔,一兩個字就能概括,而且同一諡號的適用範圍不分帝王還是臣子,主要是按人物的功過是非、德行操守來評定的,比如漢武帝的諡號「武」,西漢漢朝開國功臣周勃的諡號也是「武」。但是唐朝以後,隨著皇權的加強,為了恭維逢迎皇帝,皇帝們的諡號字數也一增再增,比如明朝皇帝的諡號已經發展到十七個字(明太祖朱元璋諡號有二十一個字),清朝皇帝的諡號則高達二十一個字,隨著諡號字數的增加,皇帝的諡號由原本的客觀評價逐漸變成一堆溢美之詞,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清朝皇帝諡號

漢武帝被諡為「孝武」,有何意義?

弄清楚諡號的含義和評定方式,再來看漢武帝的諡號,就很好理解了,漢武帝的諡號是「武」,屬於褒諡、美諡,諡法中對「武」的定義為: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對照漢武帝的一生,他雖然有功有過,但總體上功勞遠大於過錯,他在位期間完善法規制度,大力招攬人才,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尤其是用武力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原的匈奴邊患問題,所以,後人給他上「武」的諡號,就是對他取得的這些具有深遠影響的功勞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漢朝皇帝諡號

此外,漢朝以孝治天下,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極力的推行孝道,並把孝道作為治國安民的基本國策,所以,從漢朝的皇帝身體力行的去實行孝道,為天下做表率,這一理念也明顯的表現在漢朝皇帝們的「諡號」中,漢朝的皇帝,除了兩位開國皇帝(西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會加一個「孝」字。

因此,漢武帝的諡號其實是「孝武」,也就是漢孝武帝,只是在通俗的叫法中,把「孝」字省去,簡稱漢武帝。

相關焦點

  • 諡號,廟號,年號,帝王叫法各不同
    中華的歷史悠久,史學異常發達,非常在乎人物的臧否褒貶,千秋身後名,也是歷朝歷代最看重的,帝王身為最高統治者的,他的評價代表著他的功過是非,通常有三種號稱來指代帝王。諡號是始於西周,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
  • 諡號——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緊箍咒
    作家柏楊說,中國傳統文化有四大無聊,「諡號」是其一(另三大無聊是「年號」、「正統」和「避諱」)。從總體上看,站在終點看諡號,可謂無聊,而又不僅僅是無聊。   縱向地看,它開始有些積極意義: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惡多為國為民立功,後來才演變成無聊、可笑,保護沒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諡號:唐朝以後諡號失去原本作用,相似度極高、字數極多的諡號稱呼困難所謂諡號,主要是指君王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前功過而給予評價的稱號,具有對君王蓋棺定論的作用。諡號制度最初起源於西周,大約到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便已經較為普及,周王室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沿襲諡法制度。
  • 漢武帝又叫漢世宗?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一、諡號秦始皇之後的繼任者我們一般稱呼他為:秦二世,秦始皇本意當然就是帝國基業千秋萬世的傳下去,但就名稱的好聽程度上還是要感謝秦滅國早,要不也得出現路易十六那樣的稱呼,如秦十六世,秦十七世……當然,玩笑歸玩笑啊,但事實就這麼個情況。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自己死後的諡號,對帝王來說意義重大。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有了諡號,人們就不稱呼死者的姓名。各代帝王在世就一律稱為「天王」,但死了之後便不能這樣叫了。於是繼任者,就要為他取一個諡號。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文史常識當中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比較容易錯的,關於什麼是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的知識點。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在我國古籍中現身頻頻。前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而年號則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1、廟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
  • 蓋棺定論!武將諡號最高是什麼?千載之下這個諡號獲得者有多少牛人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所謂「周公恐懼留言人,王莽謙恭未篡時」,在生的時候,一切都不好說,而死後,一切成為過眼雲煙,相逢一笑泯恩仇,萬事都可以下個結論了。這樣古代中國的「諡號」體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官最高的諡號為「文正」,而武將最高諡號為「忠武」,咱們來看看獲得這個諡號的牛人有哪些?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諡號,分為「諡」和「號」,「諡」,指的是行為舉止,即評定這個人要看他這一生所做的行為舉止。「號」,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績。諡號分為上諡、下諡和平諡三種。上諡就是美諡,比如漢文帝的文、漢武帝的武、漢景帝的景,莊、宣、襄、明、康。下諡是惡諡,比如周厲王的厲,晉靈公的靈,隋煬帝的煬。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諡號會那麼長,皇帝的稱號你都了解多少
    古代中國皇帝的「諡號」、「年號」、「廟號」的區別及取法。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諡號」、「年號」、「廟號」,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1、諡號  古代帝王、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會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這裡我們就說說皇帝的「諡號」,大臣的這裡先不提及。
  • 古人姓氏的起源與帝王諡號、廟號的褒貶
    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如:漢高祖的全號是太祖高皇帝,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惠帝以後一律加一個「孝」字,算是諡號的一部分),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號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等。從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這是生前奉上的。
  • 秦朝以後的開國皇帝諡號 為何始終圈定這三個字?
    諡號是過去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的一種稱謂,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先秦時期,周天子及各諸侯國君、夫人、卿大夫等皆有諡號。「諡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後名」,而這諡號就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故而,諡號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較為精深的學問。我們根據秦朝以後的歷朝開國皇帝的諡號,可以發現開國皇帝的諡號,始終圈定在此三個字之內,這又是為何呢?
  •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
    無論何朝何代,若要想了解大眾對某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首先去了解他的諡號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雖然大部分人的諡號都只有短短地一到兩個字,但我們根據諡法中的解釋就可以大致知道這個人生平的功過評價了,不過諡號也只有帝王貴族以及少部分功臣才能獲得了稱號,每個帝王死後,百官都會根據他在當朝的所作所為給予相應評價的諡號,另外各朝的重臣在去世後,皇帝也會下詔命群臣討論給予對應的諡號
  • 評價最高的五個皇帝諡號,擁有其中一個的皇帝,幾乎都是千古帝王
    諡號起源於中國西周王朝,是對一個生前有一定地位的人(包括帝王、后妃、將相等),死後給予的能夠概括其一生功過的稱呼。諡號有評價高的,叫「美諡」,有評價低的,叫「惡諡」,也有評價中等的,叫「平諡」,本文只討論皇帝的諡號。
  • 盤點中國史上那些明帝們,中國帝王諡號系列-明帝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帝王諡號中最為常見的——明帝。
  • 從一字定褒貶,到25字花式吹: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怎麼越來越長?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三種。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