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子夫: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為何漢宣帝定其諡號為「思」?

2020-12-19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看一些古裝劇時,特別是宮廷劇,每當重要的人物去世時,比如說皇帝、皇后等,都會有一個稱號,常見的有孝文、孝武、惠等,這個稱號叫做"諡號",字數長短沒有特定的規定,一般是後人按照逝者生平事跡功績等所擬定的,有褒獎的,也有貶低的。

一般認為"諡號"開始於西周,而且早期的皇帝用得比較多,比如說漢代的漢武帝、漢文帝等,"文""武"皆是諡號,隨著朝代的推進,皇帝的稱呼一般會跟著廟號以及年號,如唐高祖、宋太宗,這些就是廟號,又比如清朝時期,我們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都屬於年號,可能是因為清朝皇帝的諡號都太長了,動不動就是十幾二十個字。

不僅皇帝有諡號,諸侯、大臣們死後也會被追諡,但是女性一般死後能獲得諡號都很難,而且剛開始是沒有女性死後有諡號的,這是因為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一般沒有男性高,古代社會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那誰開闢了這個先河,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獨立諡號的皇后是誰呢?

這位皇后就是漢代明後衛子夫。她是漢武帝的皇后,對於漢武帝這兩位皇后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第一位也就是"金屋藏嬌"的女主角,因為自己的刁蠻任性丟掉了後位。而衛子夫能夠登上後位也實屬不易。

衛子夫的出身並不高,原本只是長公主府上的歌女,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武帝發現,結果一眼便看上了她,因此納入後宮,但開始並不受寵。她在沒有親人陪伴、寂寞寒冷的後宮度過了一年的時間,一年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的命運,她也因此受到皇帝憐愛,因為她懷孕了,在此之前皇帝多年無子,所以此後數十年她獨享專寵,後來生了皇子被封為皇后。

歌女身份進宮受盡白眼,受到皇上寵愛又被無數人嫉妒,皇后之路她走得本就不易,但死後封諡號也經歷了一番波折,歷經四朝,到她的曾孫漢宣帝即位後,才追諡為思皇后。在古代一般女性的諡號都會是"孝""德"等,"思"這個字一般是很少見的,而且"思"帶著思考、思過的意思,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然不會不知道,那為什麼還要用"思"這個字呢?

這點我們要說到衛子夫的死因,她是因為兒子劉據陷入巫蠱之禍無法自證清白,於是選擇了自盡,所以身為母后的她自然也受到了牽連,選擇同兒子一起去了。多年之後皇帝查明了真相,還了劉據清白,後漢宣帝追諡其為"戾太子"。

關於"戾"這個字有很多種解釋,可能第一想法覺得這個字不太好,有不悔思過的意思,畢竟在巫蠱之禍這件事中劉據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同時這個字還有蒙冤受屈之意,漢武帝在晚年回顧自己一生,做了很多錯事,傷害了很多人,讓無數人蒙受了不白之冤,為此他特地寫下了罪己詔,懺悔自己的罪過,對於兒子這件事他也十分後悔,還修建了"思子宮"來思念孩子。

說回諡號"思",衛子夫在後人眼裡是一代賢后,幾乎沒有記載什麼過錯,而這個字反而更像是給漢武帝的,真正需要思考的人是他。

漢宣帝是劉據的孫子,因為當年天遭橫禍,那時候一人犯罪全家連坐的情況很常見,所以他家幾乎無一倖免皆遇害,而漢宣帝是唯一的倖存者,一直流落民間沒有被皇室察覺,後來即位之後,為了宣傳自己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一直在推崇漢武帝所做出的功績,所以,即使對自己的祖父和曾祖母的遭遇深感不幸,也無法過度地宣揚,只能隱晦地在諡號上下功夫吧。

相關焦點

  •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古人發明諡法,一則激勵君王大臣要上進,二則勉勵後人,那麼當年五虎上將死後的諡號都是什麼呢?為何只有關羽的諡號含貶義呢?但是他死後的諡號為"壯繆",壯者壯志未酬也,這符合他的經歷,可繆則有名不副實的意思,恐怕這是劉禪在感激他在創業時期的貢獻,同時也對其失掉荊州有些憤恨的糾結心理。大家覺得是否有理呢?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我國古代的帝王有許多的稱謂,像「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就是對清朝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稱謂,看到29個字長的稱謂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這個是努爾哈赤的諡號,他的諡號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的一個。有人會問諡號是什麼?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諡號:唐朝以後諡號失去原本作用,相似度極高、字數極多的諡號稱呼困難所謂諡號,主要是指君王去世之後,後人根據其生前功過而給予評價的稱號,具有對君王蓋棺定論的作用。諡號制度最初起源於西周,大約到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便已經較為普及,周王室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沿襲諡法制度。
  • 秦朝以後的開國皇帝諡號 為何始終圈定這三個字?
    諡號是過去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的一種稱謂,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先秦時期,周天子及各諸侯國君、夫人、卿大夫等皆有諡號。而自秦始皇一併天下後,認為由臣子給先君評定諡號,是「以子議父、以臣議君」乃大不敬。於是,廢除了諡號,其自號始皇帝,其以後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然而秦朝國祚不長,自漢建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成」有安民的意思。楚成王這才滿意地閉上了眼睛。一、諡號的來源關於諡號的來源,據史書記載,諡號為周公所定。帝王將相的諡號在西周時已經出現,傳統說法諡號出現在西周早期,大概可以從《逸周書·諡法解》中周公制諡推測出來。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
  • 皇帝稱號有講究?為何古代皇帝稱號會經歷從諡號到廟號的轉變?
    而作為九五之尊的君主(天子、皇帝),其稱號就更有來頭了。因為是國家標誌,所以皇帝的稱號也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體現在高貴和多樣,不僅有「廟號」、「諡號」,還有「年號」,確保能全方位無死角地概括這位皇帝的一生。
  • 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我們現如今稱其為唐太宗,實為其人的廟號,按照諡號來稱,其實應該叫他「唐文帝」,可過了幾代,唐太宗的後世子孫覺得一個「文」字,已經無法再概括祖爺爺的神聖功績,遂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皇帝諡號都喜歡用哪個字?武字用的最多,最後一個字你想不到
    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清朝皇帝諡號 漢武帝被諡為「孝武」,有何意義? 弄清楚諡號的含義和評定方式,再來看漢武帝的諡號,就很好理解了,漢武帝的諡號是「武」,屬於褒諡、美諡,諡法中對「武」的定義為: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仿佛無窮無盡的寶藏,創造出許多最有價值的文化。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由歐陽修的諡號看百官諡號的頒給
    百官死後,應該得到諡號的人,一般經過如下程序:請諡,議諡,定諡,賜諡這幾個階段。    下面是宋人李清臣的《歐陽文忠公(修)諡法》,由中可以看出古時百官給與諡號的過程:    太子太師歐陽公歸老於其家,以疾不起,將葬,行狀上尚書省,移太常,請諡。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歷史上被廢掉的寵妃有哪些
    名不詳,樓煩人,漢成帝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班婕妤當時加強在婦德、婦容、婦才、婦工等各方面的修養,希望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有道的明君。但是漢成帝不是楚莊王,自趙飛燕姐妹入宮後,聲色犬馬,班婕妤受到冷落。漢成帝在綏和二年三月,崩於未央宮。漢成帝崩逝後,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有了諡號,人們就不稱呼死者的姓名。各代帝王在世就一律稱為「天王」,但死了之後便不能這樣叫了。於是繼任者,就要為他取一個諡號。比如一開始,宋太祖的諡號為「英式聖文神德」。宋真宗呢,學唐玄宗加諡的做法,給宋太祖的諡號加到了十四個字。後來感覺不過癮,又加了兩個字。於是最後,宋太祖的諡號變成了「啟運立極英式聖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這種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諡號。諡號,是後人按照其生前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相對應的文字,可能是褒獎,也可能是貶低。也就是說,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
  • 歷史上有哪幾位帝王被諡號為「煬」
    歷史上有哪幾位帝王被諡號為「煬」文:枯木提到諡號「煬」,估計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隋煬帝楊廣,其實歷史上還有幾位,並且其中一位還是楊廣給的諡號。諡號制度來源於周朝,三皇五帝時期只有號沒有諡,一直到周朝才產生了《諡法》準則,即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其實就是蓋棺定論的評價。從孔子時候起,儒家有意識地把諡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調整人際關係的手段。秦時嬴政不打算讓後人議論自己,廢除了諡法,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說起「文正」這個諡號,很多人是聽說過的,畢竟清政府給曾國藩的諡號就是「文正」,後人多尊稱他為「曾文正公」。諡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不過在我國古代,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的身份不一般,所以在他們去世之後,諡號是由朝廷給的,用來概括這個人一生對於國家的貢獻。 根據記載,朝廷給帝王、王公大臣加諡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周公制諡,到了周穆王時期,給身份地位較高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