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
有讚美意思的有:武、文、孝、明、宣、襄等。
武。比如,我們熟知的趙武靈王、秦武公、秦武王、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等等。武字是皇帝諡號裡最愛用的一個字。
文。 文字用的也很多了,比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南朝·北魏孝文帝元宏、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隋文帝楊堅等。
孝。孝字無非就是孝敬的意思。比如東晉的孝武帝司馬曜、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北朝·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等。
明。魏明帝曹叡、晉明帝司馬紹、南朝·宋明帝劉彧、北周明帝宇文毓等。
中性意思的諡號比如:哀、悼、思等,這些多少有點同情的意思。
哀。比如,漢哀帝劉欣、東晉哀帝司馬丕、唐朝哀帝李柷等。
悼。比如楚武悼帝,南明的明悼帝等。
貶義的諡號比如:煬、戾、紂等。我們熟悉的就是隋煬帝楊廣和戾太子劉據了。紂字,除了商紂王帝辛,以後再無人用過。
其餘的諡號比如康、穆、簡、敬、肅、中、睿、順、憲、閔、等等還有很多。這些大多是皇帝死後,秘書處給皇帝生前功績的一個大概總結。但是魏明帝曹叡在生前就把自己的諡號定好了。一般來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皇帝生前再不好,死後也是儘可能的用好聽的諡號,像隋煬帝那樣貶義的諡號還是特別少的。
對於皇帝來說,諡號和廟號是不同的。我們現在稱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用的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他們的廟號分別是漢世宗、隋世祖。但是唐朝開始,我們稱呼那些皇帝就成了廟號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他們的諡號分別是唐文帝、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最初諡號只有一兩個字,比如漢文帝劉恆、漢光武帝劉秀。但到了武則天的諡號開始疊加了,就是把好聽的字羅列起來。比如趙匡胤的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就是。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他的諡號最長了,居然有26個字,也是比較另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