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諡號都喜歡用哪個字?武字用的最多,最後一個字你想不到

2020-12-18 大歷史小海洋

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

有讚美意思的有:武、文、孝、明、宣、襄等。

武。比如,我們熟知的趙武靈王、秦武公、秦武王、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等等。武字是皇帝諡號裡最愛用的一個字。

文。 文字用的也很多了,比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南朝·北魏孝文帝元宏、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隋文帝楊堅等。

孝。孝字無非就是孝敬的意思。比如東晉的孝武帝司馬曜、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北朝·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等。

明。魏明帝曹叡、晉明帝司馬紹、南朝·宋明帝劉彧、北周明帝宇文毓等。

中性意思的諡號比如:哀、悼、思等,這些多少有點同情的意思。

哀。比如,漢哀帝劉欣、東晉哀帝司馬丕、唐朝哀帝李柷等。

悼。比如楚武悼帝,南明的明悼帝等。

貶義的諡號比如:煬、戾、紂等。我們熟悉的就是隋煬帝楊廣和戾太子劉據了。紂字,除了商紂王帝辛,以後再無人用過。

其餘的諡號比如康、穆、簡、敬、肅、中、睿、順、憲、閔、等等還有很多。這些大多是皇帝死後,秘書處給皇帝生前功績的一個大概總結。但是魏明帝曹叡在生前就把自己的諡號定好了。一般來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皇帝生前再不好,死後也是儘可能的用好聽的諡號,像隋煬帝那樣貶義的諡號還是特別少的。

對於皇帝來說,諡號和廟號是不同的。我們現在稱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用的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他們的廟號分別是漢世宗、隋世祖。但是唐朝開始,我們稱呼那些皇帝就成了廟號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他們的諡號分別是唐文帝、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最初諡號只有一兩個字,比如漢文帝劉恆、漢光武帝劉秀。但到了武則天的諡號開始疊加了,就是把好聽的字羅列起來。比如趙匡胤的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就是。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他的諡號最長了,居然有26個字,也是比較另類了。

相關焦點

  • 從一字定褒貶,到25字花式吹: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怎麼越來越長?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三種。
  • 秦朝以後的開國皇帝諡號 為何始終圈定這三個字?
    「諡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後名」,而這諡號就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故而,諡號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較為精深的學問。我們根據秦朝以後的歷朝開國皇帝的諡號,可以發現開國皇帝的諡號,始終圈定在此三個字之內,這又是為何呢?
  • 大臣死後諡號能否用「文」字?一看級別二看出身
    秦始皇為了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後人對自己有所評價,下令廢除了皇帝之諡。當了西漢呂后掌權時又恢復了諡法,並規定帝王諡號由禮官議定,群臣上奏,報請新皇帝裁決。從西漢至隋,帝王的諡號基本上是按古禮而定,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帝王一生的功過,只不過用詞比較隱諱,字數也多在一字或二字。到了唐朝以後,帝王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偏離了諡號的初衷。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所以後來漸漸地就不在用諡號來稱呼帝王了,因為太長了,相信連他兒子都記不住。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諡號產生於西周初年。有了諡號,人們就不稱呼死者的姓名。各代帝王在世就一律稱為「天王」,但死了之後便不能這樣叫了。於是繼任者,就要為他取一個諡號。比如一開始,宋太祖的諡號為「英式聖文神德」。宋真宗呢,學唐玄宗加諡的做法,給宋太祖的諡號加到了十四個字。後來感覺不過癮,又加了兩個字。於是最後,宋太祖的諡號變成了「啟運立極英式聖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
  • 奕劻死後,親人請溥儀賜予諡號,溥儀寫了一個字,他們死活不答應
    諡號,通俗來說就是根據逝者生前的功過是非,給予一個最終的評價。正常情況下,諡號都是一個字,它意味著蓋棺定論。《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處於己,名生於人。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我國古代的帝王有許多的稱謂,像「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就是對清朝第一任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稱謂,看到29個字長的稱謂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這個是努爾哈赤的諡號,他的諡號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長的一個。有人會問諡號是什麼?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定會一清二楚!
    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廟號是商朝時期建立的,比如太祖、太宗、高祖等等,本來「祖」這個字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的,大多開國皇帝和有重大功績的才能用,但是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燕國、趙國西秦等等皇帝廟號都稱「祖」。廟號與諡號不同的是,廟號不參照諡法解但也有褒貶之意。
  • 中國古代皇帝的第二姓名,安定天下給1個字,丟了國家給18個字
    雖然中國古代一直使用諡法,但實話實說,這種分類法不夠周全,因為皇位都是父傳子,子傳孫,兒子接了老爸的班,就算老爸再不學無術,兒子也不可能給老爸上個「廢物宗」的諡號吧?而且,如果某皇帝不幸被滅國,由新政權給他取諡號,那基本不要奢望有什麼好名字,就算是個不錯的皇帝,也會被罵成暴君桀紂。比如漢朝第九位皇帝劉驁,就是娶了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的人生贏家,他在任上基本沒幹過好事。
  • 為什麼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用的是四點水?
    雖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文化水平不算很高,但是卻為後代的取名立下了很多規範,其中就有關於這個後代取名的規矩,我們知道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是木字旁,並且朱元璋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有20個字,由於朱元璋很多兒子都是在他為登基做皇帝就已經出生了,所以朱元璋的兒子是沒有字輩的,只是由孫子輩開始,但是兒子們依然遵循五行相生的,所以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以木作為偏旁
  • 中國古代的姓、名、氏、字、號、諡號有什麼區別?
    姓氏,名,字,號是人人都有的,死去皇帝賜的叫諡號。姓氏,氏為族,姓為母。貴族都有氏,無名氏指的就是沒有身份的草民。姓是隨母親的,可以區分是誰所生,後父系社會代替母系,姓就是區分父親是誰的作用。如呂尚,是指呂氏家族,姓姜,證明他的母親姓姜。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當然,如果你穿越到漢武帝時期還有幸見到了漢武帝,是萬萬不能稱其為漢武帝的,因為這是他的諡號,那時候人家還活著好好的呢。而諡號的存在,是貫穿了古代社會始終的,幾乎所有皇帝都可以混的上一個諡號。只不過區別便在於,諡號的優劣好壞。(諡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那個被罵上熱搜的寵妃張必涵,她仗著宋仁宗的喜歡在宮中囂張跋扈,連後位都敢覬覦。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就很好的代表了這個傳統,一個人能否擁有諡號,擁有的諡號好壞,都可以影響到對此人的判斷。皇帝的諡號就是最佳代表,一個皇帝的諡號,基本可以概括帝王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含有評價之意。
  • 這個皇帝運氣不好,好好的諡號被後人改掉,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而李世民的重孫,唐玄宗李隆基,又給唐太宗的諡號加了個字,改為「文武大聖皇帝」,事後不過癮,5年後又來了一遍,把唐太宗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些孝子孝孫,給唐太宗可謂盡足了孝心。但也有的皇帝運氣就不好了,原本擁有好好的諡號,卻被後人改了個不好的諡號,從此背負千年罵名。
  •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
    有很多皇帝特別喜歡在自己身上加稱號,以此來表示自己是非常厲害的。而且在每個皇帝死的時候也會獲得一定的諡號,不過這一般都是下一個皇帝,或者是文武百官給他起的。諡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代表著皇帝一生的功績。在剛開始的時候諡號只有一兩個字,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卻發展到了20多個字,可以說將所有的能夠誇獎皇帝的詞全部都用上了。
  • 皇帝諡號竟是這樣分類
    皇帝起「諡號」的傳統起於周代,諡號代表著皇帝死後人們對其一生功過的總體評價。最早時候,只有「美諡」和「平諡」,就是要麼誇前一任皇帝,要麼即使不誇也不能批評皇帝。到了周厲王被推翻以後,由於這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周厲王實行暴政,搞得確實太不像話,所以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對皇帝的「惡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