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帝給100多位大臣賜諡號,為何還包括反對他祖宗朱棣的大臣?

2020-12-18 天涯看點歷史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在人死之後會對其一生的功過進行評判,在古代,往往會用諡號來對一個人進行評價,尤其對帝王將相,諡號是對其一生功過的評定,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諡號是十分慎重的,對於大臣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諡號,一般能獲得賜諡號殊榮的都是有重大貢獻或者影響力較大的文臣武將。

乾隆皇帝的諡號

然而,在南明弘光年間,弘光皇帝一次就為上百位大臣賜了諡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644年,崇禎皇帝在北京上吊自盡,而在南京的明朝大臣們則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弘光帝於1644年五月登基,在這一年的九月,他就開始大規模的為明朝的臣子們賜諡號。

疑似弘光帝,他的畫像多為清朝所毀

第一批被賜諡號的是崇禎朝在北京殉難的大臣們,其中文臣21人,勳臣2人,戚臣1人,共24人。

崇禎皇帝畫像

崇禎朝內閣大臣範景文諡號「文貞」,範景文為官清廉,「不受囑,不受饋」,北京城破後留下遺書,跳入井中殉國。

北京城最後的守將襄城伯李國楨被賜諡號「貞武」,清白守節曰貞,克定禍亂曰武,他雖然未能抵擋住李自成的進攻,但是也為崇禎皇帝盡了忠。

其中的戚臣是指崇禎皇帝的妹夫駙馬都尉鞏永固,北京城破後,全家自焚而死。

第二批被賜予諡號的是明朝開國的攻臣們,他們當年死後並沒有被賜予諡號,弘光皇帝這次順便為他們追加諡號,共24人。

其中,宋國公馮勝的哥哥馮國用被追諡「武翼」,朱元璋喜愛的大將廖永忠追諡「武勇」,其餘的開國的公侯伯子男等均賜予相應的諡號。

廖永忠畫像

第三批比較特殊,是建文朝死難的諸位大臣,共46人。弘光帝朱由崧是明成祖朱棣這一支的,當年朱棣篡位後連建文帝的正統地位都不予承認,而這些因效忠於建文帝而被誅殺或者殉國的大臣們自然也不可能被賜予諡號,而到了兩百餘年之後的弘光朝,終於被政府所承認了。

建文帝畫像

其中,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被賜諡號「文正」,建文帝的主要智囊團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被賜諡號「節愍」,在國逢難曰愍,很好的形容了兩位忠於建文帝的大臣的結局。

黃子澄畫像

第四批則是正德朝死諫諸臣,13人。第五批天啟朝死諫諸臣,共9人。其中包括因彈劾魏忠賢而被迫害致死的左光鬥、周朝瑞、袁化中等東林六君子。

左光鬥畫像

在弘光帝登基後,據不完全統計,被追贈諡號的大臣總計超過100位,而這些大臣們從開國到建文帝時期,後到天啟、崇禎兩朝,跨度接近300年,可見這次規模之龐大,而弘光皇帝此舉也不過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希望通過追贈諡號來喚起大臣們的忠義,但是弘光朝最後的結局卻表明,弘光帝的此舉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這種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諡號。諡號,是後人按照其生前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相對應的文字,可能是褒獎,也可能是貶低。也就是說,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就在這時候,他獲悉皇帝將賜給他「文正」的諡號,頓時喜極而泣。李東陽在朝廷裡做官50年,入內閣主政18年,位極人臣,歷經三朝而不倒,什麼樣的場面沒見過?他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失態,是因為「文正」的諡號,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皇帝輕易不會將這個諡號賜予給大臣。
  • 一詞定褒貶,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貢獻,看他的諡號就可以了
    諡者,行之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諡。」 ,但對臣子卻沒這麼多彎彎繞,在文官和武官定義也很模糊,唐以前就是根據大臣的功績、職業和性格對著諡法表選擇合適的就行了。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諡號「文正」對大臣來說意味著什麼?
    根據史實記載,他在為官十多年的時間裡,所得到的俸祿基本上全部用來幫助貧苦的百姓,而自己的生活過得十分拮据。他用自己的俸祿買田地,用來贍養窮苦人家,相傳在他去世時連喪葬費都不夠。並且蘇軾說,公之功德,不需要文章而能彰顯,公之文章,也不需序文而照樣流傳。若能在公之文集中掛名,成為門下弟子,是平生所願。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所謂諡號指的是人在死之後後人對他這一生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只有皇帝特有,許多對朝廷有功的大臣也有諡號,如明朝太師張居正的諡號是文忠,戚繼光的諡號是武毅等等。相比於大臣的諡號,皇帝的諡號在很早就出現了。 在商朝的時期,人們對皇帝主要還是直呼其名,或者稱廟號,如商朝武丁王被稱作高宗。
  • 大臣死後諡號能否用「文」字?一看級別二看出身
    古代文武大臣死後,朝廷會根據他一生的功業事跡給予一種稱號,稱為「諡」或「諡號」,也稱「易名之典」。但並非所有大臣死後都能獲得諡號,朝廷給諡是要遵循一定的禮制的。一諡號來源已久,周初始制諡法。當了西漢呂后掌權時又恢復了諡法,並規定帝王諡號由禮官議定,群臣上奏,報請新皇帝裁決。從西漢至隋,帝王的諡號基本上是按古禮而定,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帝王一生的功過,只不過用詞比較隱諱,字數也多在一字或二字。到了唐朝以後,帝王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偏離了諡號的初衷。
  • 諡號——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緊箍咒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獲得「文正」諡號的9位大臣,按照逝世的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李昉、王旦、王曾、範仲淹、司馬光、黃中庸、蔡卞、鄭居中、蔡沈。 李昉是宋朝第一個被追贈「文正」諡號的大臣。
  • 清朝8位獲諡「文正」的大臣,都是誰?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
    第4位簡直就是侮辱這個諡號「諡號」,指人死後,後人按照其生平事跡予以的「或褒或貶或中性」的評價文字,乃係對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清朝時期,朝廷對於官員的「諡號」有著明確規定:1、一品大臣,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給予「授諡」;2、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但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金文中發現,諡號應該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時期。古代人物去世後,他的是非功過,用幾句話來表達往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後人為了方便就給他起諡號,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簡單的幾個字給逝者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諡號有褒有貶,是用來概況總結這個人一生的奉獻和作為。
  • 「文正」諡號最為尊貴,清朝共8位大臣有幸獲贈,曾國藩僅列第六
    文/王國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對於去世的有大功勞的大臣,統治者都會給其封一個諡號。而在眾多的諡號中,尤其以"文正"最為尊貴,為官員最高榮譽稱號。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被諡號文正者不過數十人而已,都是對朝廷對國家立有大功勞並且在個人文學藝術、思想道德方面有較高修養的人。強如張居正、劉墉、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死後都沒有資格獲得文正的諡號。在滿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時間裡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後獲得文正的諡號,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那麼,這八位獲諡號文正的大臣,他們生前都擔任什麼行政職務呢?
  • 朱棣邀請兩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後,大臣為何說「我命休矣」?
    朱棣請兩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就說吾命休矣?這樣的說法不過是在博眼球罷了,西瓜在當時發生的事件之中,只不過是個道具而已,而關於這件事,主要還是要從建文帝削藩,朱棣密謀先發制人說起。對於年紀輕輕的朱允炆來說,他的那一群戰功赫赫能力卓越的叔叔們,實在是不小的威脅,對他形成了極大的壓力,最終朱允炆在齊泰等人建議下,開始削藩,而首當其衝就是周王朱橚。按照《明史》的說法,朱允炆之所以首先處置朱橚,是因為他與燕王朱棣出於同母,燕王在北平勢力很大,削掉他的弟弟也算是在翦除燕王羽翼。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最近小佛一直在追北宋宮廷劇《清平樂》,對出境的一些大臣頗為喜歡,比如範仲淹,不過有一些大臣就很令人討厭了,譬如夏竦。夏竦以臣子的身份打聽後宮諸事,甚至參與後宮爭鬥,讓自己的姘頭髮戰爭財——倒賣糧食給西夏。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宋仁宗在他去世之後竟然想把「文正」這個諡號封給他。
  • 他是清朝道光帝首輔軍機大臣,死後諡號文正,畫像入紫光閣,林則徐是...
    所以在清朝當了大學士,做不到軍機大臣的地位雖然尊貴但是並沒有實權。 曹振鏞是清朝尚書曹文埴的兒子,乾隆四十六年考中進士,點了翰林。不過他在嘉慶時代雖然是大學士,卻並沒有進入軍機處,能夠為官步步為營是靠了他老爹的庇蔭。但是在道光帝時代,通過鑽營和幫道光解決之前的顧命大臣成為了軍機重臣。
  • 清初官員湯斌一生勤政愛民,是清朝首個被賜予「文正」諡號的大臣
    在古代,有地位的文臣武將死後會被皇帝賜以諡號。對於文臣們來說,「文正」這個諡號地位最高,比如北宋名臣範仲淹、司馬光死後都被賜予了這個榮譽。而在清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8人被賜予「文正」諡號,清初官員湯斌一生勤政愛民,兩袖清風,成為清朝第一個榮享此諡號的大臣。湯斌,生於明末,河南睢縣人。順治9年(1652年)中進士,授國史院檢討。3年後,出任陝西潼關道員。
  • 「文正」,歷朝歷代大臣的最高諡號,清朝除曾國藩,僅有這七人
    諡號,是古代漢文化圈國家,包括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的帝王、后妃、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的稱號,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周時期,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大臣的諡號,與帝王相比,大臣的諡號要簡單明了,或一字,或二字。
  • 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漢太宗是劉恆,唐太宗是李世民,宋太宗是趙光義,元太宗是窩闊臺,明太宗是朱棣,清太宗是皇太極。其中的明太宗朱棣,後來被嘉靖皇帝改尊廟號為明成祖。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除了大一統王朝有太宗之外,一些不入流的割據王朝,也有太宗,這裡就不提他們了。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在中國古代,諡號制度擁有非常超然的地位,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去隨意更改一個人的諡號,這是社會根據一個人一生的貢獻做出評價;諡號總計有上百種之多,按種類來說分為美諡、中諡和惡諡。但是在去世前,湯斌卻被人誣陷,直到雍正皇帝時期,湯斌才得以平反,併入賢良祠;乾隆皇帝繼位後,賜予湯斌諡號「文正」;在道光皇帝時期,湯斌從祀孔子廟,成為清朝時期從祀孔子廟僅有的三位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