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
而與武將相對於的文臣,其諡號則最高的為文正,文正這一諡號自兩漢開始至今,僅有三十二人。
例如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李東陽等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一諡號究竟要有著怎樣的功績和作為才能夠被賜予。
文正,也可以叫做文貞,在宋仁宗之前,這一諡號一直被寫作文貞。對於文的解釋有很多,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與賢同升曰文。
總的來說就是規格最高的對一個人的評價。而正呢,內外賓服曰正,誠心格非曰正,這也是對一個最高的評價。
但是這兩個還略有不同,文為對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功績的一個評價;而正則是對這個人的性格德行的綜合評價。
其實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諡號之稱了,秦始皇當時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實屬大不敬,因此取消了。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又恢復了。
但是真正的使得臣子熱衷於為官去世之後得到一個好的諡號,是從唐代開始。在唐代得到文貞諡號的大臣有魏徵、陸象先、宋璟等;魏徵是貞觀之治的不可獲取的一人,同時也是又名的諫臣,當得上當時的文臣領袖。
而宋璟一生先後侍奉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唐玄宗五朝,貢獻卓越,為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租出了巨大貢獻。一心只想振興大唐的輝煌,最終死後得以諡號文貞。
宋代賜予文貞/文正諡號應該是歷代最多的,共有無人。這主要是得益於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文貞諡號得以賜下這麼多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在宋初其實一直還是文貞,但是等到宋仁宗 趙禎的時候,為了避諱,便改為了文正。而之後歷代也就將文正延續了下去。
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使得文正這一諡號的爭奪更加嚴重。雖然說文正諡號宋代賜予是最多的,但是其爭奪也是尤為激烈的。
宋代突出的文人眾多,在政壇上突出的也非常多,如王安石、司馬光、範仲淹、歐陽修等,但是能夠獲得文正諡號的卻寥寥無幾。
獲得文正的如司馬光、範仲淹無一不都是宋代文壇和政壇之上的掌舵者。哪怕是主導神宗年間變革的王安石和當之無愧的兩宋文壇領袖蘇軾,也僅僅是獲得了文忠的諡號。可見當時諡號想要獲得的艱難。
清代時期獲得文正諡號的臣子也非常多,但是水分也不少,尤其是在清代初期所賜予的文正諡號,基本就是出於政治需求。
當時清政府入關後,為了加強統治,想要獲得文壇的支持,掌控輿論。不得不拋出橄欖枝,使得眾多的文人為自己效命。因此所賜予的幾個文正諡號大多華而不實。
例如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這些人,你說他們沒有真才實學不對,但是他們確實是清朝統治者維護統治需求才賜予的。
等到清末之後,文正這一諡號的賜予才有了更多的講究,尤其是曾國藩的文正諡號。當時晚清大臣之中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等都是清朝的中流砥柱。
但是最終也僅僅只有曾國藩一人被賜予了文正諡號,李鴻章則被賜予文忠,而張之洞和左宗棠被賜予文襄。並且極具嘲笑意味的是,清代的文正諡號全部賜予了漢人。
總結:文正這一諡號,其實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更多的時候這是一種統治者對文人的激勵,但是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這也就使得很多人終其一生,就是為了一個文正諡號。
這樣的臣子大有人在,其中的功利性越來越強烈。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其對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的一種再現,這是儒家士子的報國擔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