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文正,對於古代臣子究竟是怎樣的殊榮,千年來只有32人

2020-12-18 旅遊小沫沫

說到追求一個諡號,似乎是古人為官者的必然追求,每個人都渴望死後得到一個名垂千古的諡號。同時臣子的諡號也是有著文武之分的,武官最高的諡號為武忠,例如嶽飛被誣陷致死之後先諡「武穆」,後來平凡諡「忠武」。

而與武將相對於的文臣,其諡號則最高的為文正,文正這一諡號自兩漢開始至今,僅有三十二人。

例如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李東陽等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一諡號究竟要有著怎樣的功績和作為才能夠被賜予。

文正,也可以叫做文貞,在宋仁宗之前,這一諡號一直被寫作文貞。對於文的解釋有很多,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與賢同升曰文

總的來說就是規格最高的對一個人的評價。而正呢,內外賓服曰正,誠心格非曰正,這也是對一個最高的評價。

但是這兩個還略有不同,文為對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功績的一個評價;而正則是對這個人的性格德行的綜合評價。

其實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諡號之稱了,秦始皇當時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實屬大不敬,因此取消了。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又恢復了。

但是真正的使得臣子熱衷於為官去世之後得到一個好的諡號,是從唐代開始。在唐代得到文貞諡號的大臣有魏徵、陸象先宋璟等;魏徵是貞觀之治的不可獲取的一人,同時也是又名的諫臣,當得上當時的文臣領袖。

宋璟一生先後侍奉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唐玄宗五朝,貢獻卓越,為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租出了巨大貢獻。一心只想振興大唐的輝煌,最終死後得以諡號文貞。

宋代賜予文貞/文正諡號應該是歷代最多的,共有無人。這主要是得益於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文貞諡號得以賜下這麼多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在宋初其實一直還是文貞,但是等到宋仁宗 趙禎的時候,為了避諱,便改為了文正。而之後歷代也就將文正延續了下去。

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使得文正這一諡號的爭奪更加嚴重。雖然說文正諡號宋代賜予是最多的,但是其爭奪也是尤為激烈的。

宋代突出的文人眾多,在政壇上突出的也非常多,如王安石、司馬光、範仲淹、歐陽修等,但是能夠獲得文正諡號的卻寥寥無幾。

獲得文正的如司馬光、範仲淹無一不都是宋代文壇和政壇之上的掌舵者哪怕是主導神宗年間變革的王安石和當之無愧的兩宋文壇領袖蘇軾,也僅僅是獲得了文忠的諡號。可見當時諡號想要獲得的艱難。

清代時期獲得文正諡號的臣子也非常多,但是水分也不少,尤其是在清代初期所賜予的文正諡號,基本就是出於政治需求

當時清政府入關後,為了加強統治,想要獲得文壇的支持,掌控輿論。不得不拋出橄欖枝,使得眾多的文人為自己效命。因此所賜予的幾個文正諡號大多華而不實。

如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這些人,你說他們沒有真才實學不對,但是他們確實是清朝統治者維護統治需求才賜予的

等到清末之後,文正這一諡號的賜予才有了更多的講究,尤其是曾國藩的文正諡號。當時晚清大臣之中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等都是清朝的中流砥柱。

但是最終也僅僅只有曾國藩一人被賜予了文正諡號,李鴻章則被賜予文忠,而張之洞和左宗棠被賜予文襄並且極具嘲笑意味的是,清代的文正諡號全部賜予了漢人。

總結文正這一諡號,其實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更多的時候這是一種統治者對文人的激勵,但是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這也就使得很多人終其一生,就是為了一個文正諡號。

這樣的臣子大有人在,其中的功利性越來越強烈。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其對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的一種再現,這是儒家士子的報國擔當之心。

相關焦點

  • 「文正」的諡號對讀書人誘惑到底有多大
    而對於平常荒淫無度,成天沉迷於酒色財氣的皇帝呢,也逃不掉一個惡諡,比如隋煬帝,周厲王等等。在很多時候,如果某位皇帝看誰不順眼了,覺得這人不怎麼地道,淨幹點不是人的事了,那也會給他一個惡諡。如在明初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檀,被封為魯王,但迷信道教方士,服食金丹,才二十歲就駕鶴西去了,他爹覺得他誤入歧途,荒誕不經,就給了他一個「荒」的諡號,可以說是遺臭萬年。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9人諡號「文正」,誰最名副其實,誰又最有爭議
    在古代,皇帝死後通常都會有諡號,作為對他一生功過的蓋棺定論。同樣,對於地位比較高的臣子們,尤其是對國家社稷有過巨大貢獻的臣子,在他們死後,皇帝也會給他們一個諡號,作為對他們一生的貢獻的肯定。 最初,在這眾多的諡號中,「文」算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為什麼連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
    從我國古代開始,很多的帝王,大臣在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一個稱號,以表現這個人的榮譽,這個稱號就是「諡號」。諡號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獨有的現象,很多的王公大臣們都想在自己身後擁有一個諡號。然而「諡號」可不是一般人就能得到的,它是只有地位顯赫和貢獻極大的人才能享受到的榮譽,唐朝時就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大臣才能擁有。並且文武官的諡號也是不一樣的,其中文官的諡號大多以「文」字為榮。
  • 古代大臣最高等級諡號是文正?錯,有一種諡號等級更高
    就在這時候,他獲悉皇帝將賜給他「文正」的諡號,頓時喜極而泣。李東陽在朝廷裡做官50年,入內閣主政18年,位極人臣,歷經三朝而不倒,什麼樣的場面沒見過?他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失態,是因為「文正」的諡號,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皇帝輕易不會將這個諡號賜予給大臣。
  • 中國僅32人獲諡號文正,範仲淹曾國藩名副其實,只有他讓人不服
    李東陽 「文正」是臣子死後皇帝給的最高諡號之一,清代的曾國藩因為給大清續過命,功勞巨大,所以死後獲諡「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輔李東陽,助太監劉瑾為虐,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居然也獲得「文正」這個諡號。他這個「文正」是不是注水了?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我國古代的文化中,有一種死亡崇拜現象。死者為大,而且人的肉體死去後,精神還能以某種形式存在著,並能從後人的供奉中受益。所以古時候的高官們生前顯赫,死後亦有哀榮,哀榮的一種形式,便是諡號。古時候的官員們,雖然在生前不會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但一般都對此看得比較重。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配得上這個諡號的,大多為當時的一代賢相,如範仲淹、司馬光等,這也為文正的名號加分不少。
  • 一詞定褒貶,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貢獻,看他的諡號就可以了
    (《逸周書》詳細介紹了有哪些諡號,諡號背後的具體意義) 《逸周書·諡法解》中對諡號也解釋的很清楚,就是古代立有大功的臣子死後賜給他們
  • 諡號「文正」對大臣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國古代,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是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都想死後獲得這個諡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
  •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細數歷史上死後獲得文正的人物
    今天咱們要聊聊的是「文正」這個諡號,要知道在古代的王侯將相士大夫,高官大臣死後,朝廷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或者是他們的功績給予一定的稱號,而稱號裡面就有善惡褒貶各不一樣,其中就有「美諡」,「惡諡」和「平諡」。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唐代以後,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在古代,皇族人士或者地位較高的大臣,在其去世後會根據其生平給出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是諡號。據了解,唐朝時,三品大員才能獲得諡號。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文臣的諡號一般以「文」開頭,例如文正、文忠、文定等;武將則一般以「武」開頭,例如嶽飛的「武穆」、鄭成功的「武王」、戚繼光的「武毅」等等。在文臣的諡號中,「文正」被司馬光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在古代,像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這種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去世,往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諡號。諡號,是後人按照其生前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相對應的文字,可能是褒獎,也可能是貶低。也就是說,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俗話說「生晉太傅,死諡文正」,對於古代的無數讀書人來說,能夠在死後被追贈「文正」諡號,是一件極為光宗耀祖的事情。宋朝是一個以尊重讀書人,且喊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響亮口號的王朝,一共有多少大臣得到「文正」諡號? 答案是9個。平均約34年才產生一個「文正」諡號。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不過諡號也是分等級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諡號是「文正」,武將的最高諡號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獲得的難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別的不說,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也僅有8人而已,現在就來看看都是誰吧。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題/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文/唐晉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首先要解釋下開創大漢朝的劉邦,其實我們對於劉邦的諡號有一定的誤解,「漢高祖」並非其人的諡號。相反,如果按照規範的諡號稱謂,都應該稱其為「漢高帝」。相信很多看過漢朝歷史劇、史書的同學應該有這樣的印象,通常「漢高帝」劉邦的後世子孫,如漢文帝、漢武帝,都會稱其人一聲「我太祖高皇帝」。
  • 清代諡號文正第一,文襄最隆,曾文正,左文襄,獨張之洞名不副實
    明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死後諡號中不能帶「文」。清代打破了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可以特賜諡號帶「文」字。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
  • 宋仁宗給夏竦選定的諡號為「文正」,後來為何修改成「文莊」?
    說起「文正」這個諡號,很多人是聽說過的,畢竟清政府給曾國藩的諡號就是「文正」,後人多尊稱他為「曾文正公」。諡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不過在我國古代,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的身份不一般,所以在他們去世之後,諡號是由朝廷給的,用來概括這個人一生對於國家的貢獻。 根據記載,朝廷給帝王、王公大臣加諡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周公制諡,到了周穆王時期,給身份地位較高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 文正是文人的最高諡號,極難獲得,但在清朝有個好學生就可以了
    俗話說「蓋棺論定」,一個人無論生前多麼權勢滔天、不可一世,可讓後人評價他的標準卻是死後的「諡號」。所以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等地位高的人死後,朝廷會根據他的生平功績、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或褒獎或批評或同情,也就是「諡號」。
  • 「文正」,歷朝歷代大臣的最高諡號,清朝除曾國藩,僅有這七人
    諡號,是古代漢文化圈國家,包括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的帝王、后妃、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的稱號,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周時期,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大臣的諡號,與帝王相比,大臣的諡號要簡單明了,或一字,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