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偶翻一本講陳白沙的書,見其中寫道:「20歲那年,陳白沙參加鄉裡的考試,取得了第九名」又說:「第二年,陳白沙來到了北京,他參加科舉考試,成了進士,獲得了進入國子監(明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讀書的機會。」(《開風氣 嶺南先賢》,廣東教育出版社,第67頁。下稱《開風氣》)

  陳白沙,名陳獻章(1422—l500年),廣東新會白沙裡(今江門)人,明代大儒。史載陳白沙於正統十二年(1447)參加鄉試,得中舉人。這年他25歲。翌年他上京參加會試。所謂「鄉裡的考試」,當是指鄉試。把「鄉試」解作「鄉裡的考試」,似是通俗了,但卻解錯了。不能把「鄉試」說成是「鄉裡的考試」。鄉試不是在「鄉裡」舉行,而是在城裡舉行。「鄉試」的鄉,不是指單個的鄉。古代一個鄉有多大?按《周禮》,五家為閶,四閶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一鄉合一萬二千五百家。若按一家五口計,一鄉大約有六萬二千五百人。「鄉試」的鄉,卻比這大得多。「鄉試」不是一個鄉的考試,而是全省各鄉合資格的士子集中到省城考試,實即是「省考」。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主辦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和各政使司所在地(省城),每三年一次,在八月舉行,又稱秋闈、鄉闈,考中者成為舉人。會試——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在鄉試的第二年於京師舉行,由鄉試中式的舉人參加。殿試——由皇帝主考,又稱廷試,是最高級的考試。錄取名次分為一、二、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順便說說,現今體育賽事稱前三名為「進入前三甲」,是亂套科舉「三甲」概念。)

  監生是在讀學生

  以為「鄉試」是「鄉裡的考試」,錯在望文生義。望文生義往往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諸如,以為「太子洗馬」就是替太子刷馬的,「上書房行走」就是在書房裡走來走去的,都是望文生義惹的笑話。

  進士才能入讀國子監?上引《開風氣》那段話,還有一個更大的錯誤,是說陳白沙到北京考取進士後才獲進入國子監讀書的機會,這完全違背史實。

  第一,陳白沙從來沒有成為進士,他中舉翌年上京參加會試,未被錄取,只中副榜(備榜),乃入讀國子監;下科再考,卻落第了,從此沒有再考。他是以舉人資格入讀國子監,而非以進士身份「入監」。

  第二,以進士入讀國子監,在整個科舉時代,從未有過。試想,成為進士,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合格;一旦中了進士,金榜題名,將被委以職,身價十倍;而入國子監讀書的舉人,身份不過是「監生」,況且不止是舉人,還有其他生員、官僚子弟及捐資者也可「入監」;監生是在讀學生,相當於現今國家一級大學的學生。

  從舉人監生到進士,不知要付出幾多艱辛,才能跨過會試、殿試這兩道大坎,攀到科舉的頂層。哪有中了進士還降格紆尊入讀國子監的道理呢?

  編寫歷史通史俗讀物,首要的是要準確、真實,編者須具一定的國學知識,了解相關的典章制度,否則容易出錯。

  上述諸般錯,便是由於不了解明代的科舉制度所致。(文/江勵夫)

相關焦點

  • 明朝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發揚光大於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自公元605年始,至公元1905年終,歷經1300年的歷史。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略有不同,下面僅介紹明朝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怎麼考?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相當於現在縣一級的考試。院試合格者被稱為秀才。秀才是沒有資格做官的,只是個知識分子而已。第二級的考試叫鄉試。一般在農曆八月舉行。
  • 看明朝的科舉制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就像現在的升學制度一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不久,就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不是在明朝興起,卻可以說是在明朝發揚光大。因為在以往的朝代,對於運用科舉這一制度來大量挑選人才的皇帝,朱元璋還是第一個。可以算得上是「任人唯賢」了吧。
  • 古代科舉歷次考試通過後授予何種功名,鄉試的含義竟是
    科舉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甚至中小階層最主要的當官渠道,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通過了最低的一級國家都給予大優惠,過了最高級能直接當部級幹部。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清朝開始沿用明朝科舉制度。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 淺析明朝科舉教育制度
    而人才舉薦制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而人才的舉薦制度,從秦漢的察舉制到五代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舉制。一步步的開始完善,人才的來源,也不再是世家大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不再是農家學子的夢。而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自然也是無比的重視教育和科舉制度。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具有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中央和以成績定取捨等特點。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由隋文帝創立。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5)開設進士科起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延續整整1300年。科舉制度雖然創立於隋朝,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先秦。
  •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唐朝的帝王對科舉制進行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代的科舉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
    導 讀 本文給大家帶來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活動開啟了,符合條件的玩家可以先參與鄉試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案大全
    導 讀 在夢幻西遊3D中,不少小夥伴想必很困擾科舉鄉試的問題答案吧,那麼就情精通五湖四海知識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下吧
  • 科舉制度簡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 你的孩子回到明朝,如何參加科舉考試?
    原標題是《假如你的孩子回到明朝,他應該怎樣參加科舉考試呢?》,當時用的網名「虎小久」。有興趣可以看了玩。明朝的科舉,比現在的高考嚴密多了,難多了。雖然我是以明朝的秀才等同於當今的高中畢業生起步,但那是為了劃分級晉級圖個方便,實際上,從通過考試的難易程度看,從真正的學識水平看,現在一個普通大學生,只相當於過去一個秀才。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沒看過的小夥伴請點擊: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繁榮這一回,我們來談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看看一種先進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是如何變得僵化和落後的。最終,這種制度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壽終正寢。我們不妨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連中三元說起。                       一個學子從開始讀書到中進士,到底要經歷哪些考試呢?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案大全:科舉鄉試答題攻略[視頻][多圖]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的答案是什麼?科舉鄉試目前已經開啟了,只要條件達到的玩家就能參加,首先從鄉試開始,一題一題開始答,很多題目的答案玩家們都不知道,關於這些科舉鄉試答題的答案,下面也會分享給大家。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攻略1.孫悟空西天取得「正果」後,被賜封為?美猴王2.孫悟空的寶貝如意金箍棒有多重?
  • 明朝洪武十七年的山東鄉試,登州府一個舉人也沒考上
    明朝立國之初,科舉制度尚未完備。洪武二年、三年曾一度舉辦過鄉試、會試,但因為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度暫停,十幾年後才正式恢復。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舉史上的一個標誌性的年份。當年朝廷統一頒布制度,各省紛紛舉行鄉試,此後三年一考就成為定製,直至明末。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
  • 漲芝士——中國的科舉制度
    因為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這是一種相對進步的選取人才的制度。此後歷朝歷代都不斷對科舉制加以完善,到了明清,科舉制已完全成熟。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從隋大業二年(606)開始正式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1905)慈禧太后宣布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了近1300年。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跟西瓜視頻創作人閒聊一缺三是如何介紹的吧。
  • 五、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幹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 範進與吳敬梓:科舉制度造就的結局
    當大家知道了範進中舉的消息後,鄉裡鄉親前來送雞送米地道賀,就連舉人出身、曾做過一任知縣的張靜齋都來贈金贈屋——範進從此再也不是那個「不三不四」又窮困潦倒的窮酸秀才了。然而,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玩笑,二十多歲的吳敬梓兩次鄉試失敗,對他的行為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三次鄉試的失敗,更是給了他沉重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