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不久,就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不是在明朝興起,卻可以說是在明朝發揚光大。因為在以往的朝代,對於運用科舉這一制度來大量挑選人才的皇帝,朱元璋還是第一個。可以算得上是「任人唯賢」了吧。
自明朝開始,政府就實行了擴招,一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暴增起來,紛紛以讀書為業,想著自己可以考取功名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感覺就像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但是現在的政策開明還是明朝不可考試可以相比的,畢竟這一制度還是延續了這麼多年,完善的已經算是可以的了。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部分,就像現在的小升初、中考、高考一樣。小升初就是院試。參加考試的人被叫做童生,這裡的童生可不是都是一些小孩子來參加考試,多大的考試者都是有的。你可以想像一下畫面,一個耄耋老人和一個幼兒同在一間考場答著試卷。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啊,可以用自己畢生的時間用來學習、考試,佩服佩服,但這種場面如果在明朝應該是很常見的吧。
見了面,彼此的寒暄,「老兄,又見面了,這次加油啊」。嗯,這次不錯,考上了秀才。但是秀才還是分了六種,只有考到一、二等的才可以參加下一級的考試。可惜,這次考到了第三等,下一年再接再厲吧。如果你當上了秀才,還是有一些好處的,比如,可以免一人的徭役,見到官老爺可以不用下跪。
如果你有幸可以參加中考,那麼就要好好的慶賀一下,終於在我有生之年,還可以繼續高升。下一級的考試叫做鄉試,考試第一名叫做解元。這一級的考試算是在省裡面挑選人才,如果考中了,就是現在省狀元之類了吧。這個鄉試還不是你今年想考就能考的呢,人家三年一次,逾期不候。
這你要好好準備準備,考不好還要等個三年,你還有多少個三年呢?這個考試一般在八月,由省裡統一出題,考中的話你就是舉人了,舉人是可以當官了。但是,這裡還有規定,必須是哪裡當官的人死了,你才可以作為替補上任。不過這個你可以放心,在朱元璋的統治下,當官的一般活不了多長時間。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擺脫自己貧民的身份了。
如果你還要繼續高升,你可以參加高考了,就是會試。準備好自己的筆墨紙硯,行李乾糧,隨行細軟,面臨真真的大考驗。因為到了這一級的人應該都是高手了,都是各個大省的精英,除非其他省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無法和你競爭,不過這些概率應該不大。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員,其他人叫做貢生。
最後的考驗就是殿試了,由皇帝來出題,考生就在殿裡隨機應答。這有點像現在的自主招生。大臣和皇帝會把考試者分為三個檔次,一甲只有三個,叫做進士及第,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做賜同進士出身。狀元就是三元中的最後一元。到了這裡如果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會被派任官職,你的讀書生涯也算是完美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