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朝的科舉制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就像現在的升學制度一樣

2020-12-13 史前聽瀾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不久,就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不是在明朝興起,卻可以說是在明朝發揚光大。因為在以往的朝代,對於運用科舉這一制度來大量挑選人才的皇帝,朱元璋還是第一個。可以算得上是「任人唯賢」了吧。

自明朝開始,政府就實行了擴招,一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暴增起來,紛紛以讀書為業,想著自己可以考取功名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感覺就像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但是現在的政策開明還是明朝不可考試可以相比的,畢竟這一制度還是延續了這麼多年,完善的已經算是可以的了。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部分,就像現在的小升初、中考、高考一樣。小升初就是院試。參加考試的人被叫做童生,這裡的童生可不是都是一些小孩子來參加考試,多大的考試者都是有的。你可以想像一下畫面,一個耄耋老人和一個幼兒同在一間考場答著試卷。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啊,可以用自己畢生的時間用來學習、考試,佩服佩服,但這種場面如果在明朝應該是很常見的吧。

見了面,彼此的寒暄,「老兄,又見面了,這次加油啊」。嗯,這次不錯,考上了秀才。但是秀才還是分了六種,只有考到一、二等的才可以參加下一級的考試。可惜,這次考到了第三等,下一年再接再厲吧。如果你當上了秀才,還是有一些好處的,比如,可以免一人的徭役,見到官老爺可以不用下跪。

如果你有幸可以參加中考,那麼就要好好的慶賀一下,終於在我有生之年,還可以繼續高升。下一級的考試叫做鄉試,考試第一名叫做解元。這一級的考試算是在省裡面挑選人才,如果考中了,就是現在省狀元之類了吧。這個鄉試還不是你今年想考就能考的呢,人家三年一次,逾期不候。

這你要好好準備準備,考不好還要等個三年,你還有多少個三年呢?這個考試一般在八月,由省裡統一出題,考中的話你就是舉人了,舉人是可以當官了。但是,這裡還有規定,必須是哪裡當官的人死了,你才可以作為替補上任。不過這個你可以放心,在朱元璋的統治下,當官的一般活不了多長時間。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擺脫自己貧民的身份了。

如果你還要繼續高升,你可以參加高考了,就是會試。準備好自己的筆墨紙硯,行李乾糧,隨行細軟,面臨真真的大考驗。因為到了這一級的人應該都是高手了,都是各個大省的精英,除非其他省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無法和你競爭,不過這些概率應該不大。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員,其他人叫做貢生。

最後的考驗就是殿試了,由皇帝來出題,考生就在殿裡隨機應答。這有點像現在的自主招生。大臣和皇帝會把考試者分為三個檔次,一甲只有三個,叫做進士及第,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做賜同進士出身。狀元就是三元中的最後一元。到了這裡如果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會被派任官職,你的讀書生涯也算是完美告一段落了。

相關焦點

  •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  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
  • 什麼叫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下列成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序正確的是(    )A.多多益善 指鹿為馬 毛遂自薦B.精忠報國 聞雞起舞 望梅止渴C.紙上談兵 投筆從戎 樂不思蜀D.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負荊請罪2、我國到了明期已形成完備的四級科舉考試制度
  •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鄉試」的鄉,卻比這大得多。「鄉試」不是一個鄉的考試,而是全省各鄉合資格的士子集中到省城考試,實即是「省考」。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主辦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和各政使司所在地(省城),每三年一次,在八月舉行,又稱秋闈、鄉闈,考中者成為舉人。會試——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在鄉試的第二年於京師舉行,由鄉試中式的舉人參加。
  • 淺析明朝科舉教育制度
    而人才舉薦制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而人才的舉薦制度,從秦漢的察舉制到五代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舉制。一步步的開始完善,人才的來源,也不再是世家大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不再是農家學子的夢。而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自然也是無比的重視教育和科舉制度。
  • 漲芝士——中國的科舉制度
    轉眼九月份就過了一半,這個月呢,是各位莘莘學子入學的美好時刻,可能他們並不覺得,或許等到參加工作以後會懷念上學的時光吧。我們都是從一年級開始直到大學,甚至有些優秀的學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因此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升學都是通過考試,可是古代的考試是怎樣的呢,我們現在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古代的「升學」制度吧。
  • 古代科舉制度會比高考更難嗎?考中狀元是什麼水平?
    古代科舉制度是各朝代歷代以來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制度的誕生一直很有爭議,明清迎來巔峰,生員人數迎來爆發,制度更趨向完善。我們今天了解一下古代科舉制度,領略一下古代考生們寒窗苦讀的辛酸。耐心看下去,你會有很多收穫。
  • 科舉制度簡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 一張圖看明白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第二級考試叫鄉試,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舉行,凡本省秀才和監生均可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第三級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在鄉試後一年的春天,各省舉人可以參加,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第四級考試為殿試,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統稱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 科舉制度略考
    但清朝科舉以八股文取士,使人們思想僵化,阻礙了社會發展。1905年9月2日,張之洞、袁世凱等六重臣會銜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堂」,清廷詔準,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科舉考試從低到高,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等級,每三年舉行一次。
  • 方志遠:明朝的鄉試、會試與殿試
    人們都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每科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進行,卻是定於明代。洪武三年(1370)五月,明太祖詔告天下,從當年開始,開科取士。鑑於天下初定,官員缺乏,各省連試三年,中式舉人均免會試,赴京聽選,並宣稱:「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官。」(《明太祖實錄》卷52)話雖有些絕對,但大體上確立了明代選官制度的原則。
  • 五、科舉制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唐朝的帝王對科舉制進行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代的科舉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
    這樣,清代的書院也就同官辦的府、州、縣學一樣,成為了科舉制度的附庸。書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為貢、廩、增、附、監生,後者為未曾入學的童生。  清代科舉考試的程序  清代士人在應科舉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經過考取生員、考取舉人和考取進士這三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考試。確言之,清代各種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科舉考試的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士」。
  • 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高麗成均館後周的中國使臣雙冀在出使高麗期間因病滯留,後來長期呆在高麗,他向光宗建議採取科舉制度,根據《高麗史》的記載「雙冀獻議,始設科舉,試以詩、賦、頌及時務策,取進士兼取明經、醫、卜等業」。界首試就是地方選拔,在交通便利的都城附近州縣組織的考試,界首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禮部試。禮部試是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但實際主持的是國子監,後來改為成均館,國子監的學生學滿六年,就可以直接參加禮部試。高麗國王偶爾會再組織一次複試,高麗末期曾實行三級科舉制,但始終未形成定製。經禮部試合格錄取後,依照成績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分別賜以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
  • 明朝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發揚光大於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自公元605年始,至公元1905年終,歷經1300年的歷史。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略有不同,下面僅介紹明朝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怎麼考?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相當於現在縣一級的考試。院試合格者被稱為秀才。秀才是沒有資格做官的,只是個知識分子而已。第二級的考試叫鄉試。一般在農曆八月舉行。
  • 你不知道的科舉冷知識,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院試又是什麼級別
    我國的科舉制度一直是選拔人才的重要辦法,也是打破階層固化的手段,充分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那麼關於科舉你知道多少呢?在古代是這樣的,童生:凡應考生員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然後是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
  •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隋朝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分科取士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