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2021-03-05 爐邊史話

導語: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員的一種重要手段延續了13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越南、朝鮮等中國周邊的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仿效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了自己的科舉制度,在帶著中國烙印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特色。

1.高麗王朝時期的科舉

高麗王朝時期是朝鮮半島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時期。918年,太祖王建一統三韓,建立了高麗王朝。初期的高麗王朝在各地存在著一大批地方豪族勢力,把持一方,加之在戰爭中立下了汗馬之勞的功臣集團,嚴重幹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高麗的統一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建立在各方勢力的聯合基礎上,王室是最大的一方勢力。為了平衡各方勢力,王建積極拉攏各方,先後迎娶了二十幾個地區的豪族女子。之後的定宗、光宗對地方的豪族勢力都有深刻認識,採取各種手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族的力量,科舉制度作為手段之一也被引進來。

高麗成均館

後周的中國使臣雙冀在出使高麗期間因病滯留,後來長期呆在高麗,他向光宗建議採取科舉制度,根據《高麗史》的記載「雙冀獻議,始設科舉,試以詩、賦、頌及時務策,取進士兼取明經、醫、卜等業」。958年,光宗接納了雙冀的建議,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

初創時期的高麗科舉制度大抵借鑑了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有進士科、明經科、雜科等,其中進士科和明經科最為重要,被稱為兩大業,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雜科的地位比較低,要有三禮科、三傳科、何論科、醫科、卜科(咒噤)、地理科等。高麗王朝對參加科舉考試人員資格限制相當嚴格,只允許地方豪族子弟參加科舉,只有雜科才允許庶民百姓子弟應試。

此外,還有一種僧科,高麗王朝崇信佛教,至今半島上仍存留著不少高麗時期的佛教遺存,僧科一般由高僧大德參加,禮部主持,考試合格者受封為"主持",被派往各地寺廟,僧科存在的時間不長,並且開科時間也不穩定。

高麗科舉制度實行界首試和禮部試兩級制。界首試就是地方選拔,在交通便利的都城附近州縣組織的考試,界首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禮部試。禮部試是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但實際主持的是國子監,後來改為成均館,國子監的學生學滿六年,就可以直接參加禮部試。高麗國王偶爾會再組織一次複試,高麗末期曾實行三級科舉制,但始終未形成定製。經禮部試合格錄取後,依照成績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分別賜以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

高麗時期曾長期實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臣勢力充分發展,武臣待遇與文臣相去甚遠,引起了武臣集團的不滿,導致了武臣集團的叛亂,武臣上臺後,對原來的科舉取士人數等進行了一定限制。

2.朝鮮王朝時期的科舉

朝鮮王朝建立後,繼承了高麗王朝的科舉制度,並進一步完善,使科舉制度成為培養兩班階層的重要途徑。朝鮮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文科、武科和雜科三類。

文科是科舉考試制度的核心,實行初試、複試、殿試三級制。文科初試時,成均館通過館試選送50人,漢城通過漢城試選送40人,地方各道通過鄉試共選送100人。初試合格的人允許參加複試,之後參加國王主持的殿試。因此,在正式考試前,要先進行鄉試和館試獲取初試考試資格。鄉試是指京城和地方不在成均館就讀的考生要先進行地方考試選拔;館試是指在成均館就讀的學生要參加成均館大司成主持的考試選拔。

朝鮮時代的科舉考試

武科考試也實行初試、複試、殿試三級制。初試分為鄉試和院試,鄉試由地方組織選拔,院試主要針對在訓練學習的學生。初試合格者,可以參加由兵曹組織的複試,考試合格者參加殿試,殿試通過後按成績分為甲乙丙三等,分別授予官職。

雜科主要包括譯科、醫科、陰陽科和律科,分為初試、複試兩級,初試由漢城有關各司衙門組織,複試由有關各司和禮曹共同主持,錄取後授予不同官職。

朝鮮王朝的的科舉制度是輸送兩班人員的重要通道,對應試者資格有嚴格,一般只允許兩班子弟參加,身良雜役賤和賤民不能參加考試。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半島後,由於戰事吃緊,對軍事人才的需求膨脹,錄取人才激增,武科畸變為「千科」、「萬科」。「千科」、「萬科」由兵曹負責,王世子來主持,考試也沒有規定的時間,完全按照需求隨意設科。「(宣祖二千六年)設武舉,取三百五十三人」、「宣祖二十六年)世子次全州設科,文科取尹吉等九人,武科千餘人」等等。千科」、「萬科」雖然在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負面影響同樣明顯,錄取人數過於龐當,考試內容簡單,舞弊橫行。戰爭結束後,對混亂的武科進行了整頓。

景福宮

朝鮮王朝後期,隨著西方近代文化的傳入,科舉制度的負面日益顯現。1894年,朝鮮開化黨人推行「甲午改革」,在朝鮮半島實行了將近一千年的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

3.蓑翁說

朝鮮半島的科舉制度繼承了中國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色,比如開科數量多,名目繁雜。科舉制度對打破以學院關係為核心的實習官職制度起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朝鮮半島的階級固化比中國更為嚴重,科舉制度限制在兩班內部參加,普通平民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又成了兩班階層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

有部分文章,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讀者,或者您申請了原創,但我們推送過程中並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雙冀創立高麗科舉與朝鮮「小中華」思想的根基
    各政權已經意識到,在列國並存、華夷交融的大爭之世,只有集聚人才,改革原有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方可對內穩固秩序,對外開疆拓土。而科舉制便是改革體制和鞏固王權的關鍵樞紐。於是,契丹、西夏、朝鮮半島、越南皆實行科舉制,形成「東亞教育圈」「東亞科舉世界」或「科舉文化圈」4。日本在目睹唐末混亂後,以菅原道真為代表的主政者停止派遣唐使,科舉制在日本曇花一現。
  •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科舉」,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科舉歷史背景在周代時期,就以「鄉舉裡選」的方式選拔本鄉的有賢能之人,在經過地方官一層層推舉,到了中央後就會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
  • 《論語》在朝鮮半島的早期傳播
    戰國末期,燕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半島,並於公元前194年推翻了箕氏統治,建立衛氏政權,稱為「衛滿朝鮮」。此時《論語》已經成書,很可能被衛滿等人帶入朝鮮半島。從戰國末期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及遼東的多年戰亂迫使大量中國人避入朝鮮半島。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難民也可能將《論語》帶入。但這些只是推測,直到漢四郡時期,《論語》在朝鮮半島傳播的證據才真正出現。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半島 朝鮮領導人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新聞...
    原標題:圓桌丨朝鮮宣布停止核導試驗後,半島局勢將發生怎樣變化?  據朝中社21日報導,朝鮮決定自4月21日起停止核試驗和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試驗。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是在4月20日舉行的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七屆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宣布此決定的。
  • 詳解遼東——朝鮮半島的地緣結構
    也就是說,朝鮮半島北部的山體,與長白山脈可以被看作一個整體。而當我們拋開政治因素,將視角擴展到朝鮮半島時,這片覆蓋整東亞大陸東北角的山地,整體上呈現為一個「人」字形,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山地,是它的兩個分支。其實如果從高度上來判定這片山地的主脈在哪,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蓋馬高原為核心的朝鮮北部山體,比中國境內的山體(平均海拔800米),更有資格成為整片山地的脊梁。
  • 娛樂活動對朝鮮半島發展有何歷史作用意義?
    當然既然是一個分屬國,那麼它的一些制度肯定和中國是不能完全相同的,他們也發展著自己的政治制度,階級層次。但其中都蘊含著有鮮明的中國顏色,中國韻味在其中。本篇論文要講述的是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入手,記錄並延伸一下韓國體育活動與中國區域活動的關係和他們的娛樂活動發展,對現在的韓國有何歷史意義,從此方面進行剖析朝鮮半島的娛樂活動。韓國娛樂文化對中國的入侵不似前幾年那麼瘋狂。
  •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事實上,與此相呼應,這個問題的另一面就是東亞史研究還十分缺乏對朝鮮半島歷史的精深研究,「從中國到日本,其間不能跨過朝鮮半島,否則就不完整」(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56頁),換言之,東亞古代史研究雖然成績斐然,但也存在不小的問題:一方面分別構築了中國和日本兩個中心或曰主體視角,另一方面對於地理和交通上居於中間的朝鮮半島的研究著力不足。
  • 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朝鮮
    朝鮮其實又被稱作北朝鮮,北韓,它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與我國的山東半島相隔一片海。對於很多人來說,朝鮮這個國家還是很神秘的,因為朝鮮並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去過的人特別少,但也正因為是這樣,當我們講到朝鮮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想要去看一看,揭開朝鮮這個國家的神秘面紗的。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我國東邊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商人群體,義州商人被稱為灣商,開城商人被稱為松商,東萊商人被稱為萊商,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松商。1.松商的起源松商指的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城市開城的商人,之所以稱為松商,源於開城的地名歷史。新羅時代的開城地區還叫叫松嶽。高麗王朝改稱開城,因「開闢京城」之意,常被稱為開京。
  •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隋朝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分科取士而得名。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筆者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以借鑑科舉制,為公選考試制度創新提供新的視角為目的,對兩者進行系統、深入、客觀、綜合的比較。理論思路的啟示科舉制發展的經驗教訓和公選考試制度的完善對一般制度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作用。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我們隔壁的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那麼他們的國名是從何而來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明確一個時間序列,那就是:「朝鮮」這個國名早於「韓國」這個國名。既然「朝鮮」這個國名更早,那我們就從朝鮮說起。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古代官員選拔-科舉制度了解古人通過科舉當選官員的複雜艱難之路
    科舉是一種文官的選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試選舉官員,故名「科舉」。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發明,對中國社會和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打破了中國自古在選拔官員時對出身的束縛,使得如魏晉時「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這樣的由門閥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中國幾乎消失。同時科舉也催生了一個影響中國千餘年的階級——「士大夫」。
  • 用陰陽五行破解朝鮮半島何時統一:朝韓分裂一百年
    朝鮮半島分裂局面,已經維持了七十多年。那麼,什麼時候朝鮮半島能夠統一呢?這主要看朝鮮半島分裂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朝鮮半島分裂是共產黨國家聯盟,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之間鬥爭而造成的。日本戰敗後,共產黨勢力控制北朝鮮,資本主義掌握著南朝鮮。一九五O年,金日成發起統一韓戰,被美國破壞;美韓反擊準備滅了北朝鮮,又被中蘇所阻止。形成了今天這種分裂局面。
  • 科舉制度簡介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具有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中央和以成績定取捨等特點。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由隋文帝創立。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5)開設進士科起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延續整整1300年。科舉制度雖然創立於隋朝,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先秦。
  • 歷史上中國必須保全朝鮮半島,原因是什麼?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縱向來看的話,這場仗必須要打,因為朝鮮半島距離我們太近,而這個地方歷史上容不得外來軍事力量染指。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北邊連著亞洲陸地。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面積約12.28萬平方公裡,與福建省相當;南邊的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與浙江省或江蘇省相當。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
  • 科舉制度那些事,八股文的由來,科舉取士的前生後世
    到了東漢,為了避劉秀的諱改成茂才,而秀才一科,也逐漸由特科(特別舉辦的制度)變成常科(經常舉辦),成為僅次於孝廉的第二大類舉薦科目。到了唐代,科舉制度進一步革新。唐代科舉考試種類非常多,除了大家熟知的進士科,還有明經、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最多時多達百科,某些年代還有特殊的武舉,比如名將郭子儀,他就是武狀元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