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必須保全朝鮮半島,原因是什麼?

2020-12-19 地圖帝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在朝鮮凜冽的寒風當中有十幾萬中華兒女長眠於異國他鄉,代價不小。就當時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國內百廢待舉,正是一門心思搞建設的時候,卻被迫派出幾十萬大軍出國作戰。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縱向來看的話,這場仗必須要打,因為朝鮮半島距離我們太近,而這個地方歷史上容不得外來軍事力量染指。

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北邊連著亞洲陸地。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面積約12.28萬平方公裡,與福建省相當;南邊的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與浙江省或江蘇省相當。

朝鮮的國名,最早追溯到約三千年前。當時周滅商,商朝後裔箕子帶領族人來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箕子朝鮮。當時中原文明還未控制遼東,因此朝鮮半島是最早看到日出的,朝是太陽或日出的意思,鮮有新和美好之意。

如果算上抗美援朝的話,中國為保全朝鮮半島而介入的戰事不下四場,其中前三次是應對日本,最後一次是抗擊美國。公元663年,朝鮮半島三足鼎立,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各自為政並且都想統一朝鮮半島。然而半島就那麼大地方,任何一方也無法對其他兩家形成壓倒性優勢,於是他們只能尋找外援。最終新羅選擇了唐朝,而百濟和高句麗選擇了日本,決戰最終在白村江口爆發。

此役唐朝出兵1萬3千餘人,而對手日本則傾舉國之兵達4萬5千人,可惜在唐新聯軍的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沒。關於這次戰爭倒沒有記載說究竟該不該打,但事後唐朝分得了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而日本自此對大唐有了畏懼之心,接連不斷的遣唐使便是明證。此戰一舉打出將近千年的和平,日本從此不敢覬覦朝鮮和中國的土地,直到公元1592年的大明萬曆時代。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軍力極盛,為緩和新興軍事貴族與現有土地不足的矛盾,豐臣氏決心通過朝鮮徵服大明。當時的明王朝同樣內外交困,內部國庫空虛、糧餉不繼,外部四夷不寧、強敵環伺,因此在連續幾次的內閣會議上,反對出兵朝鮮的閣員都佔多數。然而萬曆皇帝對形勢的判斷卻出奇的精準,他斷定日本「狼奔豕突必不為朝鮮,而為大明」,因此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朝鮮。

結果這一仗明朝以7萬兵力苦戰7年,最終打垮了豐臣秀吉9個軍團的14萬大軍。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明朝搖搖欲墜,變得虛弱不堪,但這一仗卻澆滅了日本試圖侵略中國的妄想,豐臣秀吉鬱鬱而終,蟄伏的德川氏轉而取代豐臣成為日本新一代統治者。萬曆抗倭援朝的影響是深遠的,起碼這一仗又帶來了數百年的和平,直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

晚清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由此帶來的惡果也是明顯的。此後日本逐漸將朝鮮半島納入殖民體系,甚至在1910年通過「日韓合併」將朝鮮半島強行兼併,而對於中國來說,日本的勢力不斷通過朝鮮半島延伸至東北,以至於到後來整個東三省不復為中國所有。這次戰爭結論就是朝鮮絕不能有外部勢力前來染指,否則中國自己也危險了。

1950年韓戰爆發,面對朝鮮的求救是充耳不聞還是做出反應,這在當時考驗著立國不久的先賢們。其實只要回溯一下白村江之戰、萬曆抗倭援朝和甲午戰爭,結論呼之欲出,那就是這場仗必須打,而且必須打贏。最終數十萬中華兒女再度扛起步槍出兵朝鮮,在東北亞凜冽的寒風中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

本文地形圖出自下面這本書《世界各國地形圖》,含148個國家的地形圖。

相關焦點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朝鮮半島上的三國鼎立:「前三國」與「後三國」是怎樣一段歷史?
    其實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中,也有一段三足鼎立的故事,被稱為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但是朝韓歷史學家卻說他們有「前三國」和「後三國」兩個時期,這是不準確的。朝韓歷史學家所說的「前三國」時期指的是高句麗、新羅、百濟三足鼎立的時期,時間範圍是公元前57年至公元668年,結束標誌為唐朝和新羅聯軍滅掉了百濟和高句麗,歷經700多年。不過這個說法明顯是錯誤的。
  • 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在古代,中國是東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領袖,其文明一直受東亞各民族推崇,漢字也成為東亞各國的通用文字——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均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即使是他們自創的民族文字(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字喃)也都是以漢字為藍本進行仿製的。
  • 韓國人為什麼恨日本:歷史上日本從沒有停止過對朝鮮半島的侵犯
    但是,我們學歷史就知道,明朝一直在抗倭,甚至產生了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其實,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在海洋上的強大。他們到中國沿海,他們到朝鮮海岸,來去自如。但是我們呢?除了元朝,沒有任何朝代的戰船到過日本。日本其實才是亞洲的海洋強國,近代他的擴張實力,也是建立在若干年的成就之上的。日本人一直有野心,在明代他們就差點佔領了朝鮮。
  • 娛樂活動對朝鮮半島發展有何歷史作用意義?
    從不同的文獻數據來看,韓國歷史更多的是處於在中國的番邦制度之下。也就是韓國曾隸屬於中國的附屬國,一直依附於中國生存。不論是從他們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以及生活習俗方面都有跡可循的含有中國的痕跡。即使現在韓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不能否認的是從他們國家發現,以及從中國出土的一些文物中和歷史記載裡的即定事實。
  • 詳解遼東——朝鮮半島的地緣結構
    也就是說,朝鮮半島北部的山體,與長白山脈可以被看作一個整體。而當我們拋開政治因素,將視角擴展到朝鮮半島時,這片覆蓋整東亞大陸東北角的山地,整體上呈現為一個「人」字形,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山地,是它的兩個分支。其實如果從高度上來判定這片山地的主脈在哪,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蓋馬高原為核心的朝鮮北部山體,比中國境內的山體(平均海拔800米),更有資格成為整片山地的脊梁。
  • 朝鮮半島上 今年春節也過得小心翼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蕾)春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中國春節文化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我們的近鄰韓國和朝鮮。中國春節傳入朝鮮半島後,與當地傳統相融合,形成了帶有當地特色的春節風俗。今年中國春節被新冠肺炎疫情擾亂,朝鮮半島上的春節也過得小心翼翼。
  • 朝鮮人被告知韓戰始於韓國入侵朝鮮,中國的歷史書是如何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的?
    從技術上講,北朝鮮的建國和侵略韓國背後的原因很容易讓人同情。他們看到了美國對韓國傀儡國的準殖民佔領,也看到了抵抗的必要性:請允許我提醒你,朝鮮半島剛剛結束了日本30年野蠻的殖民統治。因此,北朝鮮想要的只是一個沒有外國影響的統一的朝鮮半島。為了讓你對韓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有一個概念,我們只要看看半島光復後的短短幾年到北朝鮮入侵之間發生的歷史暴行就可以了。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我國東邊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商人群體,義州商人被稱為灣商,開城商人被稱為松商,東萊商人被稱為萊商,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松商。1.松商的起源松商指的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城市開城的商人,之所以稱為松商,源於開城的地名歷史。新羅時代的開城地區還叫叫松嶽。高麗王朝改稱開城,因「開闢京城」之意,常被稱為開京。
  • 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朝鮮
    朝鮮其實又被稱作北朝鮮,北韓,它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與我國的山東半島相隔一片海。對於很多人來說,朝鮮這個國家還是很神秘的,因為朝鮮並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去過的人特別少,但也正因為是這樣,當我們講到朝鮮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想要去看一看,揭開朝鮮這個國家的神秘面紗的。
  • 朝鮮為何突然呼喚半島「統一」?中國三大核心利益不容挑戰
    據來自朝鮮官方人士的消息,目前僅汽油一項,朝鮮國內已經炒到2000美元一噸,而國際市場價格大約是600美元,為此朝鮮駐中國大使館開始找北京的中國商人幫他們做這個生意了。平壤領導者清楚地知道,只要這種施壓和制裁繼續下去的話,朝鮮支撐不了多久了,因此必須突圍。
  • 朝鮮半島的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寫歷史的?所有的歷史都是主觀的!
    朝鮮歷史其實更假,它不僅僅在韓戰以後,不論是朝鮮還是韓國,曾經都是我們的附屬國,是朝貢體系之下的成員,同時也是朱元璋所列入的十大不徵之國,但是在國際上,不論是西方也好,還是其他的一些亞洲國家也好,在他們的認知當中,殖民體系和朝貢體系,其實性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對於自己國家的不獨立和對於宗主國的言聽計從。
  • 用陰陽五行破解朝鮮半島何時統一:朝韓分裂一百年
    朝鮮半島分裂局面,已經維持了七十多年。那麼,什麼時候朝鮮半島能夠統一呢?這主要看朝鮮半島分裂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朝鮮半島分裂是共產黨國家聯盟,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之間鬥爭而造成的。日本戰敗後,共產黨勢力控制北朝鮮,資本主義掌握著南朝鮮。一九五O年,金日成發起統一韓戰,被美國破壞;美韓反擊準備滅了北朝鮮,又被中蘇所阻止。形成了今天這種分裂局面。
  • 權赫秀:別出心裁,力求新意——讀楊軍、王秋彬著《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創建並擔任東亞關係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朝鮮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國外史料調查委員、日本大阪經濟法科大學亞細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任韓國現代中國研究會暨韓中論壇常任研究員,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招聘研究員,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及東北師範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高麗大學韓國史學科外國人教授
  • ...朝鮮半島局勢 朝鮮半島 朝鮮領導人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新聞...
    樊吉社(中國社科院美國所戰略研究室主任):此前外界已經通過韓國、美國的渠道了解到朝鮮類似的表態。然而朝鮮此次選擇在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七屆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宣布停止核導試驗,形式上是更具有官方權威性的。這樣明確的表態,反映了黨內的共識。朝鮮在朝韓、美朝峰會前主動做這樣一個宣示,也是希望避免被外界認為這是在外部壓力下的讓步。
  • 為什麼朝鮮歷史上的有識之士都反對廢棄漢字?原因在這
    全世界的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無不為之感到驚奇和震撼,在感謝中國為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的同時,都會思考同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龐大的中國有著這樣巨大的凝聚力,即便飽經災難和戰火,也未能分崩離析,並且愈加強大,不斷同化、融合外來民族、外來文明。臺灣學者柏楊給出的答案是:中國漢字。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戰爭初期,日軍所向披靡,橫掃朝鮮半島,僅用時二十餘日就攻下漢城,不到三個月,朝鮮幾乎全境淪陷。當朝鮮國王李昖苦苦哀求明朝出兵時,豐臣秀吉已經在研議qian都北京了。那麼,日軍在戰爭初期為何如此強勢呢?我認為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 中國、日本、美國是如何在朝鮮半島「相愛相殺」的?
    有人說國運是歷史發展大勢,也有人說國運是英雄創造的時事;就連古代易學家們也說這是陰陽交替的產物。不管怎麼解釋,「國運」聽起來都很形而上,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究竟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冷先生就帶大家落到實處,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側,用經濟視角看「國運」。
  • 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導語: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員的一種重要手段延續了13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十四世紀中後期,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中國與朝鮮都發生了幾件大事。在這裡再說一個歷史事件,那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此後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