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2020-08-22 冷嬸聊知識

現在距離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現在的苦讀只為了以後能夠有個更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跟西瓜視頻創作人閒聊一缺三是如何介紹的吧。

科舉制是古代讀書人唯一的選拔,也是歷代王朝選擇官吏的制度。隋朝時期創立了,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朝時期完善了科舉制度,宋代放寬錄取制度,明朝則達到了科舉的鼎盛時期,然而明朝的科舉也是最為嚴厲的的。在明朝之前,無論你在哪裡讀書都可以參加考試,學校只是途徑之一,則明代,學校成了考試的通行證,只有在學校讀書才可以參加考試。明末以前的考試題都是法令,算數,論政,書法等,之後的考試題目則是八股文,不會八股文就代表著不能進取不能做官。

古代的考試是層層選拔,首先你要小考,小考過後,你要督學考,督學考過就是秀才接下來是鄉試,鄉試過後你就是舉人了,舉人是可以取得一定官職的。下面就是會試,如果考中的話,就是進士,會試過後就是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監考,如果皇帝看重你賜你為狀元,你就可以做大官了。

大家看完西瓜視頻創作人閒聊一缺三關於科舉的講解,小編還想給大家補充一點,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漢朝採取的是察舉制,是由各級地方政府舉薦具有德才兼備的人員,三國時期,魏國陳群創建了九品中正制,,把人分為九個等級,進行錄用。為了打破門閥世家,對官位的壟斷加強隋朝的中央集權,隨之創立了科舉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代。

小編想說,無論是古代的科舉以及我們現代的高考,雖然不是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標準,但是確實是對普通人最為公平的標準。小編想告訴高考失利的朋友,高考也並不是唯一出路,不要因為你一次失利就否定自己,就因此頹廢墮落下去,高考只是你人生中的轉折點,一次階段性的測試,更美好的未來還在前方等你。

看完西瓜視頻創作人閒聊一缺三對於科舉制度的講解,大家是否明白了許多?如果你還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歡迎來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閒聊一缺三,還有更多的有趣小知識等你發掘。

相關焦點

  • 真實的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有什麼不同?
    科舉制度從隋朝建立起,多少古代的窮苦考生渴望能夠因此一考成名,實現能夠進入仕途的夢想。在諸多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看到了無數古代的知識分子上京趕考,只求能夠在這次考試當中能夠光宗耀祖。現在的高考也是上升的重要途徑,考上一所理想大學獲得入場券,一樣能實現逆襲。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每年的考試都是驚心動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古代可能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出路,否則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人。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
  • 古代科舉比現代高考公平嗎?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說起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都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那哪個更公平呢?我們從下面來對比一下。一: 參加考試的條件古代科舉什麼人沒資格參加科舉:1 女性; 2 丁憂,就是父母去世三年期間的人; 3 士農工商裡面的工商、罪犯之子、上門女婿,還有捕快; 4 上三代若是沒有人做過官或者沒有中過科舉,也不能參加。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錄取制度的對比——管窺陳春秀事件引發的反思
    作為高等教育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從隋唐科舉到現代高考我們經歷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下面通過對比古今的考試錄取制度來進行辨析反思。與現代高考性質不同,古代科舉是一種功名考試,考中即可入仕當官,考試和錄取要求均很嚴格。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被錄取後,對應身份是舉人、貢士、進士。科舉錄取比例比現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樣。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做到錄取公平?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那時候的高考是擇優機制。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城市裡大學生不再像以前那麼吃香,而沒有上過大學則被默認為能力不足,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現在的高考是略汰機制。高考如此重要,以致高考這幾天,全社會都在為高考服務。交警全員出動保障交通,愛心人士用私家車義務送考,商家為考場外的候考家長免費提供遮陽傘、消暑飲料等等。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一、從錄取的比例來說,現代高考狀元的獲取之難,是要遠遠超過古代狀元的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人會想,科舉制度三年才選一次,一次頂多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也有,跟現在高考動輒錄取數十萬來說,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就算是古代一個普通的進士考試之難,也遠超現代,更別提狀元。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一、從錄取的比例來說,現代高考狀元的獲取之難,是要遠遠超過古代狀元的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人會想,科舉制度三年才選一次,一次頂多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也有,跟現在高考動輒錄取數十萬來說,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就算是古代一個普通的進士考試之難,也遠超現代,更別提狀元。
  • 古代高考考場(科舉考試)中考生是怎麼作弊的?
    自從隋朝選撥人才採取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度就被野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談到科舉制度,我們就不能不談科舉考試,也就是過去的全國性高考,談高考就又不得不談考場紀律,一談考場紀律那就自然涉及到作弊,那麼我們看看古代高考考場內的作弊有哪些方式?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科舉制度與高考相比有哪些特點?
  • 盤點古代科舉和現代高考的「習俗」,看看哪個才「穩過」
    科舉和高考作為我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大家都極為重視,於是,也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旨在助力考試順利通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至今考試時到底有哪些「習俗」,看看你是否用得上。科舉考試前,先拜孔子後拜魁星在古代科舉時,參加科舉的考生會先去祭拜孔子。
  • 古代 "高考"哪些事(二) 古代"科舉"跟現在"高考"哪個更難?
    科舉考試自隋朝大業四年也就是607年開始,到1905年清政府廢除最初的考法很複雜,在唐代,史料記載科舉要考五十多個門類,什麼明經、三禮、明書、明算、明法、醫科等等,聽聽這名字估計就能測出個八九不離十,用現代知識來分類,就是要考文學、經學、數字、法律、醫學等等,這些考生們真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無所不包啊!不過真正有分量的還是兩類考試:&34;與&34;。
  • 「高考VS科舉」酒和古今考試到底是什麼關係?
    又是一年高考時,無論現代高考和古代科舉都離不開酒,那它們都是什麼關係呢?以前人們把酒叫做「春酒」。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酒大多是冬釀春熟,也可能是因為每年春闈前後,是酒宴的高潮,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都是新科文武人才舉辦的宴會。
  • 現代高考考卷的密封線,古代科舉考試也有嗎?
    我們知道,高考考卷的最左邊,有排密封線,它的用處是把考生的姓名裝訂起來,使得閱卷老師無法得知考生姓名,以保證考試的公平性。這樣的一種保證考試公平的舉措,古代科舉考試中也有嗎?實行科舉考試不久,古人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倒黴孩子
    每年到考試的那幾天,各個媒體都會被某考生走錯考場,某考生忘帶準考證,某考生因為追劇睡過頭了等等問題佔據大量的篇幅。作為全國矚目的大事件,談論高考過程中的趣味新聞已成為我們喜聞樂見的事情,今天我們就嘮一嘮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趣事。首先說說準考證。
  • 古代「高考」之令人啼笑皆非的科舉考前迷信
    高考來臨之際,大家有沒有心裡默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保佑啊」?筆者當年還給自己用硬幣算過一卦,雖然知道沒什麼卵用,但也是求個心安,高考那天還穿了身灰色和黃色的衣服,求個「輝煌」。在高考期間,總有一些投機份子開始大力宣揚迷信思想,售賣所謂開光符等等,甚至還有在線上做法來為考生祈福的,神神道道,莫衷一是。其實這種迷信活動由來已久,古代最重要的考試——科舉,前後也是各種迷信層出不窮,令人啼笑皆非,簡直亮瞎眼。科舉迷信之一:祈夢。也就是科舉考生在考前覺得哪個神仙最靈,就去神仙廟裡睡一晚,做個夢,根據夢的內容來預示科考結果。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文/夜引風嵐當然有。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古代和現在的考試的組織形式,考試的內容及每年考試的人數上都不盡相同。在現今,孩子們從6歲上小學,到18歲考大學,歷經十二年寒窗,如果考上一個好大學,算是光宗耀祖了。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都中狀元了,他可能還在參加鄉試。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古代科舉八股文到底考什麼?有什麼用?
    ▲莊瑤殿試卷,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長258釐米、高44釐米、寬 10.7釐米,現藏中國科舉博物館,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科舉考試中規格最高,試卷卷首有「第貳甲第貳拾玖名」的字樣,內側有莊瑤中秀才、中舉人和參加會試的年份,整張試卷完整地保存了殿試收卷、彌封關防、閱卷、欽點的全過程然而,落榜的考生們往往對著八股開罵,原因如下: 第一,它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