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科舉和現代高考的「習俗」,看看哪個才「穩過」

2020-08-20 言過於誠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科舉和高考作為我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大家都極為重視,於是,也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旨在助力考試順利通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至今考試時到底有哪些「習俗」,看看你是否用得上。

科舉考試前,先拜孔子後拜魁星

在古代科舉時,參加科舉的考生會先去祭拜孔子。孔子是我們的萬世師表,為世代所敬仰,同時也是文化與教育的象徵,孔子廟祭拜孔子沾沾文氣早已經成為了歷代考生科舉前的傳統。

孔子廟


除了孔子,還要祭拜的是魁星。魁星被視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相貌醜陋,腿有殘疾,本是難以出頭。但在他高中進士後,參加殿試時,皇帝看他雖然醜,但對答得體,才高八鬥,於是欽點為狀元。 而我們常見的魁星像則是手持硯臺與毛筆,單腳踩著鰲頭,以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意。試問哪個學子不想獨佔鰲頭,高中狀元,光宗耀祖。

魁星閣


科舉考試時,設香案,與主考官對拜

考生進入考場後,工作人員會把香案設於階前 ,先由主司與學子對拜,再開始考試。考場焚香的用意是對知識的尊敬,也傳達了考官們對即將參加考試的考生的祝福。考場是一個肅穆莊嚴之處,考前敬香,也有緩解考生緊張,讓他們更好的進入考試狀態之意。「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是考官禮遇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的表現。


了解了古代科舉的「習俗」,再對比下現在高考的「習俗」,你會發現真是小巫見大巫。

高考考試前吃雞蛋油條,紅燒豬蹄

現代高考,在考試第一天,為了圖個吉利,考生家長會準備雞蛋和油條給考生,旨在考滿分,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正餐的話家長一般會準備紅燒豬蹄,一是告訴孩子們,好好讀書有肉吃,再是古代考中狀元的時候,有「硃筆提名」一說,家長給考生吃紅燒豬蹄,預祝他們「硃筆題名」,是一個好彩頭。


高考考試時父母學生穿衣有講究

除了吃,穿衣服就更講究了。第一天上午,必須穿紅色,叫開門紅;下午要穿綠色,叫一路綠燈,第二天要穿灰色和黃色,叫輝煌騰達。而父母穿衣更有意思,媽媽第一天要穿旗袍,必須是開衩的,正所謂旗開得勝,開的越高越好。爸爸要穿馬甲,寓意是馬到功成。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長會囑咐考生拿到試卷不急著寫,先親吻一下,這叫穩過


好好讀書,敬畏知識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大家都知道這些「習俗」只是圖個彩頭,並沒有真的「迷信」,因為唯有真才實學才是真的「穩過」。龍應臺曾跟她的孩子說:「讀書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為了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歲月蹉跎後,為了生活,一次次出賣廉價勞動力,卻被人挑三揀四。所以,我們要敬愛生我養我的父母,是他們辛辛苦苦供我們去讀書學習;也要尊敬師長,是他們傳授我們知識,解答我們的疑惑,同時,更要敬畏知識,因為知識賦予了我們第二次生命。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每年的考試都是驚心動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古代可能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出路,否則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人。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
  • 古代科舉比現代高考公平嗎?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說起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都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那哪個更公平呢?我們從下面來對比一下。一: 參加考試的條件古代科舉什麼人沒資格參加科舉:1 女性; 2 丁憂,就是父母去世三年期間的人; 3 士農工商裡面的工商、罪犯之子、上門女婿,還有捕快; 4 上三代若是沒有人做過官或者沒有中過科舉,也不能參加。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距離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現在的苦讀只為了以後能夠有個更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
  • 古代「高考」之令人啼笑皆非的科舉考前迷信
    高考來臨之際,大家有沒有心裡默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保佑啊」?筆者當年還給自己用硬幣算過一卦,雖然知道沒什麼卵用,但也是求個心安,高考那天還穿了身灰色和黃色的衣服,求個「輝煌」。在高考期間,總有一些投機份子開始大力宣揚迷信思想,售賣所謂開光符等等,甚至還有在線上做法來為考生祈福的,神神道道,莫衷一是。其實這種迷信活動由來已久,古代最重要的考試——科舉,前後也是各種迷信層出不窮,令人啼笑皆非,簡直亮瞎眼。科舉迷信之一:祈夢。也就是科舉考生在考前覺得哪個神仙最靈,就去神仙廟裡睡一晚,做個夢,根據夢的內容來預示科考結果。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高考是無數遊子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考上好的大學意味著有更好的平臺和前途;高考是無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自己這一輩子幾乎定型,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高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高考是寒門弟子實現人生逆襲最公平、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考不上大學,幾乎無法使自己和家庭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高考也是國家和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 盤點盤點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兒,還好生在了現代
    就在昨天,萬眾矚目的高考終於落下了帷幕這一年過得十分不容易因為疫情延期一個月,正式開考又逢暴雨但數高三學子們戰勝了重重困難數載艱辛七月定乾坤終將贏得似錦前程「高考」遠沒有我們想像中容易甚至比現代還要難上百倍就連李白、蘇軾這樣的大才子當時也是使盡渾身解數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錄取制度的對比——管窺陳春秀事件引發的反思
    作為高等教育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從隋唐科舉到現代高考我們經歷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下面通過對比古今的考試錄取制度來進行辨析反思。與現代高考性質不同,古代科舉是一種功名考試,考中即可入仕當官,考試和錄取要求均很嚴格。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被錄取後,對應身份是舉人、貢士、進士。科舉錄取比例比現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樣。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做到錄取公平?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科舉制度與高考相比有哪些特點?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一、從錄取的比例來說,現代高考狀元的獲取之難,是要遠遠超過古代狀元的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人會想,科舉制度三年才選一次,一次頂多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也有,跟現在高考動輒錄取數十萬來說,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就算是古代一個普通的進士考試之難,也遠超現代,更別提狀元。
  • 如今的高考是否等同於古代的科舉,科舉的名次與現在的學歷一樣嗎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結束,不知各位學子是否考出了心儀的分數,高考是現在社會改變以後生存條件的手段之一,也是步入社會的奠基石,好的大學畢業,證書的含金量越高,證書的含金量決定著你是否可以進入一家優質的企業工作,那麼在古代,古人們的考試是怎麼樣的,金榜題名後會有怎麼樣的未來。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高考成績即將揭曉,那麼你知道古代的科舉等級和現代學歷的差別嗎
    古代科舉不能用現在的學歷來對標, 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對比成現在的 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地位。而現在的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在古代文盲率比現在高得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95%以上, 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和現代社會學歷, 整個清朝268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到70萬人。
  • 古代高考考場(科舉考試)中考生是怎麼作弊的?
    自從隋朝選撥人才採取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度就被野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談到科舉制度,我們就不能不談科舉考試,也就是過去的全國性高考,談高考就又不得不談考場紀律,一談考場紀律那就自然涉及到作弊,那麼我們看看古代高考考場內的作弊有哪些方式?
  • 古代版考前迷信:科舉前考生會做這些事
    這點不光現代有,古人更甚,古代科舉考試前也有不少風俗習慣,幫助考生緩解心理壓力,增加自信心。 求神拜佛 說起古代考前風俗,最基本的當然是求神拜佛了,至於拜哪些神明,有很多種選擇,下面略舉一二。 1.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道家裡掌管功名利祿的神明。
  • 【傳統文化】高考難?古代的科舉更難!
    而現在的高考放在古代,也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它究竟開始於哪朝哪代呢?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度萌芽於漢朝的察舉,漢文帝就曾經親策晁錯。真正意義上的誕生,是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始設進士科,以考拔官,打破世襲傳統,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 古代科舉與我們幾代人的高考回憶
    幾年前借看一本廈大高考制度研究專家的書,他的弟子主要研究古代與外國的科考制度,也就是在為教育部的全國普通高校升學考試提供一定的政策參考。自己在元明清授課時,也援引過孫中山等的語錄,說科舉制曾被孫文稱許為世界各國中拔取真才「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之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也受到過隋唐科舉取士的積極影響。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從明代科舉到現代高考
    高考,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小朋友的一切學習和補習,都是為了高考;家長的努力奮鬥和學區房,都是為了高考;高考過後多少年,夢裡想的,還是高考。考得好的偷著樂,再把下一代仔細培養。考得一般的偷著難過,再摩拳擦掌寄希望於下一代。高考,決定了大學的層次,進而決定未來的朋友圈,未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