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科舉和高考作為我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大家都極為重視,於是,也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旨在助力考試順利通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至今考試時到底有哪些「習俗」,看看你是否用得上。
在古代科舉時,參加科舉的考生會先去祭拜孔子。孔子是我們的萬世師表,為世代所敬仰,同時也是文化與教育的象徵,去孔子廟祭拜孔子沾沾文氣早已經成為了歷代考生科舉前的傳統。
孔子廟
除了孔子,還要祭拜的是魁星。魁星被視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相貌醜陋,腿有殘疾,本是難以出頭。但在他高中進士後,參加殿試時,皇帝看他雖然醜,但對答得體,才高八鬥,於是欽點為狀元。 而我們常見的魁星像則是手持硯臺與毛筆,單腳踩著鰲頭,以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意。試問哪個學子不想獨佔鰲頭,高中狀元,光宗耀祖。
魁星閣
考生進入考場後,工作人員會把香案設於階前 ,先由主司與學子對拜,再開始考試。考場焚香的用意是對知識的尊敬,也傳達了考官們對即將參加考試的考生的祝福。考場是一個肅穆莊嚴之處,考前敬香,也有緩解考生緊張,讓他們更好的進入考試狀態之意。「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是考官禮遇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的表現。
了解了古代科舉的「習俗」,再對比下現在高考的「習俗」,你會發現真是小巫見大巫。
現代高考,在考試第一天,為了圖個吉利,考生家長會準備雞蛋和油條給考生,旨在考滿分,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正餐的話家長一般會準備紅燒豬蹄,一是告訴孩子們,好好讀書有肉吃,再是古代考中狀元的時候,有「硃筆提名」一說,家長給考生吃紅燒豬蹄,預祝他們「硃筆題名」,是一個好彩頭。
除了吃,穿衣服就更講究了。第一天上午,必須穿紅色,叫開門紅;下午要穿綠色,叫一路綠燈,第二天要穿灰色和黃色,叫輝煌騰達。而父母穿衣更有意思,媽媽第一天要穿旗袍,必須是開衩的,正所謂旗開得勝,開的越高越好。爸爸要穿馬甲,寓意是馬到功成。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長會囑咐考生拿到試卷不急著寫,先親吻一下,這叫穩過 。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大家都知道這些「習俗」只是圖個彩頭,並沒有真的「迷信」,因為唯有真才實學才是真的「穩過」。龍應臺曾跟她的孩子說:「讀書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為了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歲月蹉跎後,為了生活,一次次出賣廉價勞動力,卻被人挑三揀四。所以,我們要敬愛生我養我的父母,是他們辛辛苦苦供我們去讀書學習;也要尊敬師長,是他們傳授我們知識,解答我們的疑惑,同時,更要敬畏知識,因為知識賦予了我們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