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
小朋友的一切學習和補習,都是為了高考;
家長的努力奮鬥和學區房,都是為了高考;
高考過後多少年,夢裡想的,還是高考。
考得好的偷著樂,再把下一代仔細培養。
考得一般的偷著難過,再摩拳擦掌寄希望於下一代。
高考,決定了大學的層次,進而決定未來的朋友圈,未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生的未來。
高考是個魔鏡,折射出各種訴求。
理想主義者,希望教育能教化學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科學素養,思想素養;
現實主義者,希望孩子能上個大學,有美好前程,至少比自己現在得強一點才行;
房地產從業者,希望學區房能帶動房價,從而賺取利潤;
頂層設計者,希望能普及教育,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國家太大,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國家太大,各個省份大學分布也嚴重不平衡。
學校多的地方,985,211可達數十所;學校少的地方,211僅有半所。
高考如此重要,那歷史上我朝又是怎麼選拔人才的呢?都考什麼內容?升學率如何呢?如何平衡地區的差別?
隋唐之前,比如春秋戰國、秦漢魏晉之時,人才選拔靠的是&34;制度。
如果您熟悉秦漢的典籍,會經常看到某某&34;為郎,為校尉等等。人才的選拔,除了&34;的袁紹一門,普通人的出頭,基本只能靠推薦。所以有個好名聲很重要。
才能優秀如曹操、諸葛亮者,也是如此。如果沒人推薦,很難得到重用。
如果沒有水鏡先生和徐庶的推薦,諸葛亮只能一輩子&34;了,三國演義該是多麼無聊和乏味。
舉薦制度,本質上和士族世襲制度是一體的。因為士族掌握了話語權,普通人即便有才能,也難以為人所知。隋唐之前,隱居盛行(比如竹林七賢),也許也有幾分不得已。
隋文帝楊堅很了不起,深刻地理解了舉薦制度的弊端。所以創建了&34;制度,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樣就克服了舉薦制度過於重視名聲,士族世襲過於重視門第的弊病,開時代之先,奠定了後世1500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的基礎。
隋文帝楊堅
僅從這一點,隋文帝就足以入選最有作為的幾個皇帝之列,並不亞於宋祖唐宗多少。
唐代雖然有科舉,但後期藩鎮割據,節度使基本成了世襲,皇帝選拔的人才也難以派到地方任職,科舉的威力也大打折扣。
唐朝的結束,也是源於落第的黃巢。上升之路不暢,於是乎&34;,敲響了大唐覆滅的喪鐘。
宋太祖趙匡胤汲取五代殘唐的教訓,體會過地方節度使割據的弊病,於是乎&34;,開始重文輕武,加強朝廷的集權。
有宋一代,文治是最好的,雖然武功比較差,打仗不行。
宋代對大臣還是很寬鬆的,很少誅殺大臣(嶽飛也許是唯一的例外?),皇帝的文學修養也很高,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文學修養,在歷代皇帝裡面也是數得著的。
宋代最偉大的文人蘇軾,也是進士出身,但並不是狀元。
宋代的疆域,僅僅限於中原和南方,南北各地的發展還算均衡,地域的差異還不明顯。
元代基本是文化的斷層時期,所幸持續時間較短。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微末,曾經在皇覺寺出家為僧。但他天生才能,加上幾分運氣,終於掃平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進而北伐恢復了漢人江山,是一代英主。
朱元璋對大臣就沒有宋太祖那麼客氣了,諸多宰相(李善長,胡惟庸)、名將(藍玉)都難以善終。
明太祖也對科舉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劉基一道制定了以四書五經為命題範圍,以八股文為範式的科舉制度。從此科舉制度進入成熟期,也進入僵化期。
縮小出題教材的範圍,短期對考生來說是好事,有利於備考。但明太祖的本意,還是為了控制儒生們的思想,將八股時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至於詩詞都成了末流,成了不務正業,書法也流行館閣體,沒有了什麼個性。簡而言之,自上而下,都已應試為主。
· 明代科舉的三級制
明代科舉三年舉行一次,各省的考試稱之為&34;,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34;。
鄉試的第二年,舉人們去京師考試,稱之為&34;,考中者第一名為&34;。
會試通過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皇帝主持的&34;,也叫&34;。
殿試通過分為三甲:
一甲只有人:狀元、榜眼、探花,統稱為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統稱為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統稱為賜同進士出身。
· 鄉試和會試的名額之爭
明代疆域擴大很多,屢經戰亂之後,各地的發展從文化到經濟更加不平衡。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時代,只有有錢人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普通農民子弟,成天忙於生計,去哪裡讀書?經濟的不平衡,反映到科舉上,就非常明顯。
鄉試取士的名額,是按照各省分別配給的。比如正統年間,南直隸(江蘇)和北直隸(今北京、天津、河北)都是100人;江西65人,其他省遞減,雲南最少為20人。到了天啟年間,南北直隸增加到130多人,但其他省也保持在100人以下。
綜合來看,會試其實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者基本都成為進士。進士們基本在同一個平臺上了,基本走上了人生巔峰的起點。所以有明一代,圍繞者會試取士的名額,展開了連綿不絕的爭鬥。
明初時,會試取士名額較少,也不分南北。
洪武丁丑年,考官劉三吾、百信蹈取了宋琮等52人,都是南方人。三月殿試時,明太祖見所取的都是南士,大為震怒。百信蹈、張信、陳安(新科狀元)還因此喪命。後來六月再次殿試,取北方人韓克中為殿試第一。
然而洪武和永樂年間,會試時還是沒有南北分別取士。
到了洪熙元年,仁宗讓楊士奇定南北的名額,南人16,北人14。
宣德、正統年間,會試分為南、北、中三個卷子。三個的比例大約是南方55%,北方35%,中為10%。南卷為應天、蘇州、松江、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北卷為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中卷為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鳳陽府、廬州府、滁州、徐州、和州等地。這個比例和區域的劃分,奠定了整個明代中後期的科舉格局。
成化時,萬安和禮部尚書周洪謨都是四川人,將中卷增加了四人,南北兩卷各減兩人。
弘治二年,南北中三卷的名額又恢復為舊制。
正德三年,陝西人劉瑾獨攬大權,增加了陝西的鄉試取士名額,又把南北中三卷改為南北兩卷,各取150人。等到劉瑾權勢消退,又恢復為南北中三卷,名額也恢復了。
從後世權臣的作為來看,其實朱元璋對會試全部取為南方人而震怒,是合乎邏輯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結黨營私。主考官取的士子都是老鄉故舊,那還了得?
另外,取士也關乎各個省份經濟的發展,文化的普及,並不僅僅是看看卷子的思想和文採這麼簡單。
國內牛校的招生名額,大家看看是不是有會試名額的影子呢?
現代的教育體系,是參照西方的體系建立的。但家長的心態,無疑還是有很強的科舉時代的痕跡。
現代信息發達,各種教輔資料,各種網上輔導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家長的文化素質,比起二十年前,也提高很多,對孩子的期望和支持也提高到不能再提高的地步。反映到高考上,就是考生的成績,和經濟發展水平出現了差別。
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負擔得起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而言),比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考生的成績很不錯,大家可以在網上看到各種數據對比,在這就不列舉了。
而經濟發達地區,有先發優勢,父母學歷高,投入也大,孩子左手素質,右手應試,也是很辛苦。
經濟的發展,基本和大學的分布是相當的,經濟發達地區,大學多,好大學也多。
大學資源的配置,招生名額的配置,是一門綜合了經濟、文化、技術、歷史、人文、博弈的高深的學問。
希望大家可以平心靜氣的討論這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