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科舉到現代高考

2020-08-29 土木君哥

高考,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

小朋友的一切學習和補習,都是為了高考;

家長的努力奮鬥和學區房,都是為了高考;

高考過後多少年,夢裡想的,還是高考。

考得好的偷著樂,再把下一代仔細培養。

考得一般的偷著難過,再摩拳擦掌寄希望於下一代。

高考,決定了大學的層次,進而決定未來的朋友圈,未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生的未來。


高考是個魔鏡,折射出各種訴求。

理想主義者,希望教育能教化學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科學素養,思想素養;

現實主義者,希望孩子能上個大學,有美好前程,至少比自己現在得強一點才行;

房地產從業者,希望學區房能帶動房價,從而賺取利潤;

頂層設計者,希望能普及教育,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國家太大,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國家太大,各個省份大學分布也嚴重不平衡。

學校多的地方,985,211可達數十所;學校少的地方,211僅有半所。

高考如此重要,那歷史上我朝又是怎麼選拔人才的呢?都考什麼內容?升學率如何呢?如何平衡地區的差別?


隋唐之前

隋唐之前,比如春秋戰國、秦漢魏晉之時,人才選拔靠的是&34;制度。

如果您熟悉秦漢的典籍,會經常看到某某&34;為郎,為校尉等等。人才的選拔,除了&34;的袁紹一門,普通人的出頭,基本只能靠推薦。所以有個好名聲很重要。

才能優秀如曹操、諸葛亮者,也是如此。如果沒人推薦,很難得到重用。

如果沒有水鏡先生和徐庶的推薦,諸葛亮只能一輩子&34;了,三國演義該是多麼無聊和乏味。


舉薦制度,本質上和士族世襲制度是一體的。因為士族掌握了話語權,普通人即便有才能,也難以為人所知。隋唐之前,隱居盛行(比如竹林七賢),也許也有幾分不得已。


隋唐

隋文帝楊堅很了不起,深刻地理解了舉薦制度的弊端。所以創建了&34;制度,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樣就克服了舉薦制度過於重視名聲,士族世襲過於重視門第的弊病,開時代之先,奠定了後世1500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的基礎。


隋文帝楊堅


僅從這一點,隋文帝就足以入選最有作為的幾個皇帝之列,並不亞於宋祖唐宗多少。

唐代雖然有科舉,但後期藩鎮割據,節度使基本成了世襲,皇帝選拔的人才也難以派到地方任職,科舉的威力也大打折扣。

唐朝的結束,也是源於落第的黃巢。上升之路不暢,於是乎&34;,敲響了大唐覆滅的喪鐘。


宋元

宋太祖趙匡胤汲取五代殘唐的教訓,體會過地方節度使割據的弊病,於是乎&34;,開始重文輕武,加強朝廷的集權。

有宋一代,文治是最好的,雖然武功比較差,打仗不行。

宋代對大臣還是很寬鬆的,很少誅殺大臣(嶽飛也許是唯一的例外?),皇帝的文學修養也很高,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文學修養,在歷代皇帝裡面也是數得著的。

宋代最偉大的文人蘇軾,也是進士出身,但並不是狀元。

宋代的疆域,僅僅限於中原和南方,南北各地的發展還算均衡,地域的差異還不明顯。

元代基本是文化的斷層時期,所幸持續時間較短。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微末,曾經在皇覺寺出家為僧。但他天生才能,加上幾分運氣,終於掃平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進而北伐恢復了漢人江山,是一代英主。

朱元璋對大臣就沒有宋太祖那麼客氣了,諸多宰相(李善長,胡惟庸)、名將(藍玉)都難以善終。

明太祖也對科舉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劉基一道制定了以四書五經為命題範圍,以八股文為範式的科舉制度。從此科舉制度進入成熟期,也進入僵化期。


縮小出題教材的範圍,短期對考生來說是好事,有利於備考。但明太祖的本意,還是為了控制儒生們的思想,將八股時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至於詩詞都成了末流,成了不務正業,書法也流行館閣體,沒有了什麼個性。簡而言之,自上而下,都已應試為主。

· 明代科舉的三級制

明代科舉三年舉行一次,各省的考試稱之為&34;,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34;。

鄉試的第二年,舉人們去京師考試,稱之為&34;,考中者第一名為&34;。

會試通過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皇帝主持的&34;,也叫&34;。

殿試通過分為三甲:

一甲只有人:狀元、榜眼、探花,統稱為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統稱為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統稱為賜同進士出身。

· 鄉試和會試的名額之爭

明代疆域擴大很多,屢經戰亂之後,各地的發展從文化到經濟更加不平衡。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時代,只有有錢人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普通農民子弟,成天忙於生計,去哪裡讀書?經濟的不平衡,反映到科舉上,就非常明顯。

鄉試取士的名額,是按照各省分別配給的。比如正統年間,南直隸(江蘇)和北直隸(今北京、天津、河北)都是100人;江西65人,其他省遞減,雲南最少為20人。到了天啟年間,南北直隸增加到130多人,但其他省也保持在100人以下。

綜合來看,會試其實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者基本都成為進士。進士們基本在同一個平臺上了,基本走上了人生巔峰的起點。所以有明一代,圍繞者會試取士的名額,展開了連綿不絕的爭鬥。

明初時,會試取士名額較少,也不分南北。

洪武丁丑年,考官劉三吾、百信蹈取了宋琮等52人,都是南方人。三月殿試時,明太祖見所取的都是南士,大為震怒。百信蹈、張信、陳安(新科狀元)還因此喪命。後來六月再次殿試,取北方人韓克中為殿試第一。

然而洪武和永樂年間,會試時還是沒有南北分別取士。

到了洪熙元年,仁宗讓楊士奇定南北的名額,南人16,北人14。

宣德、正統年間,會試分為南、北、中三個卷子。三個的比例大約是南方55%,北方35%,中為10%。南卷為應天、蘇州、松江、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北卷為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中卷為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鳳陽府、廬州府、滁州、徐州、和州等地。這個比例和區域的劃分,奠定了整個明代中後期的科舉格局。

成化時,萬安和禮部尚書周洪謨都是四川人,將中卷增加了四人,南北兩卷各減兩人。

弘治二年,南北中三卷的名額又恢復為舊制。

正德三年,陝西人劉瑾獨攬大權,增加了陝西的鄉試取士名額,又把南北中三卷改為南北兩卷,各取150人。等到劉瑾權勢消退,又恢復為南北中三卷,名額也恢復了。

從後世權臣的作為來看,其實朱元璋對會試全部取為南方人而震怒,是合乎邏輯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結黨營私。主考官取的士子都是老鄉故舊,那還了得?

另外,取士也關乎各個省份經濟的發展,文化的普及,並不僅僅是看看卷子的思想和文採這麼簡單。

一點思考

國內牛校的招生名額,大家看看是不是有會試名額的影子呢?

現代的教育體系,是參照西方的體系建立的。但家長的心態,無疑還是有很強的科舉時代的痕跡。

現代信息發達,各種教輔資料,各種網上輔導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家長的文化素質,比起二十年前,也提高很多,對孩子的期望和支持也提高到不能再提高的地步。反映到高考上,就是考生的成績,和經濟發展水平出現了差別。

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負擔得起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而言),比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考生的成績很不錯,大家可以在網上看到各種數據對比,在這就不列舉了。

而經濟發達地區,有先發優勢,父母學歷高,投入也大,孩子左手素質,右手應試,也是很辛苦。

經濟的發展,基本和大學的分布是相當的,經濟發達地區,大學多,好大學也多。

大學資源的配置,招生名額的配置,是一門綜合了經濟、文化、技術、歷史、人文、博弈的高深的學問。

希望大家可以平心靜氣的討論這門學問~

相關焦點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科舉制度與高考相比有哪些特點?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距離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現在的苦讀只為了以後能夠有個更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
  • 明代科舉非專以程朱理學為宗
    明代科舉非專以程朱理學為宗 2015年07月27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獻忠 字號 內容摘要:明代科舉考試以程朱理學為宗的時代很短,而且主要是在正德以前。
  • 從科舉到高考:七百年蘇州教育變遷史
    自唐代開科舉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地方的狀元超過蘇州,清代蘇州出產的狀元佔整個清代的四分之一,這一巔峰輝煌與文人南渡、經濟繁盛、精英教育、家族傳承有關;廢科舉後,近代教育成為惠及大眾的平民教育,雖然沒有狀元標準,蘇州依然孕育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四十年來,全民高考,蘇州教育千百年的輝煌不復存在,高考高分學生數被南通
  • 古代科舉比現代高考公平嗎?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說起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都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那哪個更公平呢?我們從下面來對比一下。一: 參加考試的條件古代科舉什麼人沒資格參加科舉:1 女性; 2 丁憂,就是父母去世三年期間的人; 3 士農工商裡面的工商、罪犯之子、上門女婿,還有捕快; 4 上三代若是沒有人做過官或者沒有中過科舉,也不能參加。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轉載)
    尤其每年高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 一、現在的高考狀元們,中了狀元等於人生失敗 現代,人們從三歲開始學前教育,小學6年,初高中學六年,大學一般4年,本科畢業時一般就23歲左右了,不加讀研,我們共需要接受現代教育20年才能走入社會,走入社會,我們能做什麼呢?
  • 「小地方」的科舉社會史:明代祁門科舉盛衰考論
    [1]可知在宋元時期,祁門排名徽州地區科舉之末。整個明代,祁門地區共產生了52名文進士,數量只佔徽州全府進士總數的11%。至清,祁門只考中了12名文進士,區域份額更是降到了5%。[2]這樣一份成績,遠不及同時期的歙縣、婺源與休寧,遑論與其他科舉發達地區相較了。 然而,若拋開數據印象,細檢文獻,可以發現祁門科舉的另一番景象。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錄取制度的對比——管窺陳春秀事件引發的反思
    最近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爭議,為何從去年河南的王娜娜再到今年的陳春秀,此類事件會層出不窮。作為高等教育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從隋唐科舉到現代高考我們經歷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下面通過對比古今的考試錄取制度來進行辨析反思。
  • 明代「高考」中,如何防範考官「舞弊」?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預防考官作弊,其還讓考官立下誓言的同時一旦其進入到貢院就立刻封鎖院門,保證一定程度的封鎖。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在明代的「高考」之中考生很難作弊。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 科舉VS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
    2、現在高考的時間安排在每年的6月初(今年因疫情的原因,延後到7月考試),科考呢?答:高考是每年一考,科舉考試則是三年一考。這一慣例是在宋代形成的,明清相沿。宋代的發解試一般安排在農曆八月份,所以又稱「秋貢」;省試安排在發解試次年的二月,所以又稱「春闈」。
  • 盤點古代科舉和現代高考的「習俗」,看看哪個才「穩過」
    科舉和高考作為我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大家都極為重視,於是,也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旨在助力考試順利通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至今考試時到底有哪些「習俗」,看看你是否用得上。科舉考試前,先拜孔子後拜魁星在古代科舉時,參加科舉的考生會先去祭拜孔子。
  • 【重磅推薦】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
  • 【思考】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我們先來對比分析一下:古代科舉等級從高到底主要有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始於隋廢於清的科舉制度,前後時間跨度達一千三百多年,其中明代的科舉,基本代表了歷朝科舉制度最完備的一套流程。本期的「國風堂」就結合章綸家族的考舉盛事,來看看明代科舉的大略樣貌。鄉試、會試的競爭之激烈,遠遠超過現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為30:1,中舉率約為3.3%。舉人中進士的比例,多為20:1,錄取率約為5%。可見金榜題名之難了。禮部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一般情況,會試合格者殿試都能成為進士,只是排名先後有差異。殿試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由此產生。
  • 高考進行時,聊聊古代科舉「狀元」,這三位文壇名宿當之無愧
    今日高考,比往年來遲了一個月,回想當初坐在考場裡的模樣,已經不太清晰了,全民教育的普及,高考已漸漸成為18歲少年必經的洗禮。然而在古代,作為高考的前身「科舉」,是許多讀書人羨慕、嚮往,甚至是為之奮鬥終身的存在,寒門學子走仕途光宗耀祖的必經之路,因此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說。
  • 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誰更難?進士及第竟然比上清華還難3倍
    高考已經結束,這個時候聊聊高考和科舉,似乎挺合適也挺有趣。科舉考試從隋代被創立之後,便以一種燎原之勢迅速在歷朝歷代被傳承下來,而今日的高考,事實上也是科舉的一種延伸。因此,高考≤科舉,似乎可以成立,至於差異有多少,還得從細項裡區分。一、比拼的對象顯著差異儘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進行,但每個省份所採取的科目和卷子類別卻不一而同,說是全國高考,不如說是省考,學子們不管如何比拼闖關,其對手都是同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