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臨近六月,又將迎來每年一度的高考季節,全國無數考生和家長心也隨之逐漸緊繃。十年寒窗苦讀,在考場上魚躍龍門,一朝提名金榜,是天下士子們共同的夢想和追求。古往今來,有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通過考試,改寫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
科舉制度與高考相比有哪些特點?參加高考和參加科舉哪個難度更大?歷史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何走到了盡頭?對這些問題,也許大家心中都有疑惑,下面我們主要以清代科舉制度為例,逐一解答上述這幾個問題。
一、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1、科舉考試的程序
有許多老師和家長在向孩子們強調高考的重要性時,常常都會提到這麼一句話:一考定終身。而參加科舉考試,遠沒有「一考」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建立起四級科舉考試制度後,科舉之路可謂是漫漫徵途,可以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
一個讀書人如果決定走上科舉道路,要踏出的第一步路是考「秀才」,光要拿到這個功名,已頗不容易,需要順利通過地方學政舉辦的縣試、府試和院試這三場考試,才能取得秀才的功名。因為秀才又稱為童生,所以縣試、府試和院試合稱為「童生試」,也是四級考試制度中的第一級。
在有了秀才功名以後,讀書人可以參加第二級的考試,即在京師以及各省省城舉辦的鄉試,順利通過者成為「舉人」。有了舉人的功名,意味著半隻腳已經踏入了官場,但起點不高,若想在仕途上走得更遠,則需要繼續通過在京城舉行的會試,考取「貢士」功名。這些錄取的貢士,全部需要參加最後一場殿試,殿試中不再淘汰考生,僅為排定名次,其中一甲的前三名考生,就是我們所通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了。
2、科舉考試的時間和地點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為「三年大比」,也就是三年舉辦一次。其中鄉試在八月舉行,時在秋季,故稱之為「秋闈」;明代以及清代初年的會試時間為鄉試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後會試改為三月,同樣都是春季舉行,也因此稱為「春闈」;殿試則在會試後的次月舉行。
舉辦鄉試的地點為包括京城在內的全國各省省城,其中有兩個地方的鄉試重要性相對較高,一個是在北京舉辦的順天鄉試,稱為「北闈」,另一個是在南京舉辦的江南鄉試,稱為「南闈」。一般各地的鄉試只允許本地考生參加,北闈鄉試則全國秀才都可以報名,但北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考試的第一名必須為直隸省人,第二名必須為南方人,分別稱為「北元」和「南元」。
會試和殿試舉辦的地點在京城,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進京趕考」的由來。如果一個人要進京趕考,如果不是參加北闈鄉試的話,那便是以舉人身份參加會試了。
3、科舉考試的內容
明清的鄉、會兩試,都分別要考三場,其中明代的考試為「首場試時文七篇;二場論、表各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五道。」其中第一場考的時文,也叫制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八股文,通常從四書五經裡出題。第二場考的論、表、判、詔等,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政府應用公文寫作。第三場策論,則是讓考生對一些實務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清朝建立後,雖然在三場考試的考察內容和側重點上有所微調,但仍基本沿用了明朝的舊制。在康熙年間,曾經一度廢除首場的八股文考試,但不久後即行恢復。直到清末進行徹底的科舉改革之前,明清兩代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
二、高考和科舉哪個更難考?
我們常常聽人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相差一分壓倒幾千人,來渲染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然而這與古時候科舉考試相比,實在是小兒科,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在一個檔次上。
首先,高考是每年一考,科舉是三年一考,古時候考生要付出的時間機會成本,是現代考生的三倍,也就是說每一次失手,都要花費三倍的時間來等待下一次機會。
其次,高考考生面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來自本省的同級考生,最多再加上少數復讀重考的學生,而科舉到了會試這一關,所面對的競爭對手來自全國各地,不管你是來自哪裡,大家都考同一套卷子,在同一起跑線競爭。而且科舉考試不限年齡,不限參加次數,除了同齡人外,還有無數的往屆落榜考生和你競爭,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再次,除了競爭人數多以外,各級科舉考生的錄取率,也是低得感人。有學者統計,明代童生試的錄取率,僅為十分之一,也就是要當一名秀才,就已經淘汰了九成的讀書人。到鄉試這一步,錄取名額更少,在清代,按省份的大小,每個省鄉試舉人錄取的名額在四十個到一百個不等,如果你出生在一個「科舉小省」,那至少要考到全省前50名,才有機會得到進京參加會試的資格。而這些全國選拔出來的優秀尖子中,又僅有三分之一左右能通過會試,來到天子腳下接受最後的考驗。有清一代,錄取進士人數最多的為雍正庚戌年,共錄取406人,最少的為乾隆己酉年,僅有96人最終通過了會試。
此外,在古代要參加科舉,還有很多的限制。如清朝規定,出身於倡優、侍從、衙役之家者,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若考生父母不幸去世,在居喪期間,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而如果有親戚擔任主考官,考生還需遵守迴避制度,例如晚清名臣張之洞年輕時,就因為族兄張之萬擔任科舉主考官,連續錯過了兩次科舉會試的機會。
三、科舉制度為何最終走向了消亡?
科舉制度在我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為何最終走向了被廢除的命運呢?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進入近代以後,傳統科舉制度已經不合時宜,跟不上時代和形勢的發展。
後人談論科舉之弊,大部分都將矛頭指向了桎梏知識分子的八股取士制度。早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就有人指出過舊式科舉的弊端,如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奏:
「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倖日眾。古人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當為之職事也。時文徒空言,不適於用,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詞詭說,蔓衍支離,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佔一經,每經擬題,多者百餘,少者數十。古人畢生治之而不足,今則數月為之而有餘。表、判可預擬而得,答策隨題敷衍,無所發明。實不足以得人。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
然而當時清政府既無進取之心,亦無改革之道,因此康熙朝對八股文廢而復立,舒赫德的建議也被乾隆駁回,清朝在即將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之前,仍然沿用幾百年前的老辦法來選拔人才。而且在當時的知識分子圈中,還形成了一種很不好的風氣,科舉功名低的被功名高的所排擠,其他途徑出身的被科舉出身的所排擠,而到清朝中後期,科舉制度又不能選拔出真正能經世致用的人才,導致政治中樞被一群偽知識分子所佔據,只會空口高言,而沒有辦實務的能力。
晚清甲午戰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評論道:「中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此為科舉制度的弊病所在,也是晚清走向衰落的一個根本性原因。
誠然,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科舉制度存在著許多缺陷,但不能簡單地評判科舉制度腐朽無用。相比於更早的世官制和察舉制,以科舉選拔官吏的制度,要公平公正得多,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科舉制度曾經是進步的,只是如今被更進步的考試制度所取代了而已。在千年的歷史中,科舉制度為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為國選賢與能的根本作用,才是我們今天要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