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2020-12-17 搞哥讀史

時間臨近六月,又將迎來每年一度的高考季節,全國無數考生和家長心也隨之逐漸緊繃。十年寒窗苦讀,在考場上魚躍龍門,一朝提名金榜,是天下士子們共同的夢想和追求。古往今來,有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通過考試,改寫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

科舉制度與高考相比有哪些特點?參加高考和參加科舉哪個難度更大?歷史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何走到了盡頭?對這些問題,也許大家心中都有疑惑,下面我們主要以清代科舉制度為例,逐一解答上述這幾個問題。

一、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1、科舉考試的程序

有許多老師和家長在向孩子們強調高考的重要性時,常常都會提到這麼一句話:一考定終身。而參加科舉考試,遠沒有「一考」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建立起四級科舉考試制度後,科舉之路可謂是漫漫徵途,可以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

一個讀書人如果決定走上科舉道路,要踏出的第一步路是考「秀才」,光要拿到這個功名,已頗不容易,需要順利通過地方學政舉辦的縣試、府試和院試這三場考試,才能取得秀才的功名。因為秀才又稱為童生,所以縣試、府試和院試合稱為「童生試」,也是四級考試制度中的第一級。

在有了秀才功名以後,讀書人可以參加第二級的考試,即在京師以及各省省城舉辦的鄉試,順利通過者成為「舉人」。有了舉人的功名,意味著半隻腳已經踏入了官場,但起點不高,若想在仕途上走得更遠,則需要繼續通過在京城舉行的會試,考取「貢士」功名。這些錄取的貢士,全部需要參加最後一場殿試,殿試中不再淘汰考生,僅為排定名次,其中一甲的前三名考生,就是我們所通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了。

2、科舉考試的時間和地點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為「三年大比」,也就是三年舉辦一次。其中鄉試在八月舉行,時在秋季,故稱之為「秋闈」;明代以及清代初年的會試時間為鄉試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後會試改為三月,同樣都是春季舉行,也因此稱為「春闈」;殿試則在會試後的次月舉行。

舉辦鄉試的地點為包括京城在內的全國各省省城,其中有兩個地方的鄉試重要性相對較高,一個是在北京舉辦的順天鄉試,稱為「北闈」,另一個是在南京舉辦的江南鄉試,稱為「南闈」。一般各地的鄉試只允許本地考生參加,北闈鄉試則全國秀才都可以報名,但北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考試的第一名必須為直隸省人,第二名必須為南方人,分別稱為「北元」和「南元」。

會試和殿試舉辦的地點在京城,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進京趕考」的由來。如果一個人要進京趕考,如果不是參加北闈鄉試的話,那便是以舉人身份參加會試了。

3、科舉考試的內容

明清的鄉、會兩試,都分別要考三場,其中明代的考試為「首場試時文七篇;二場論、表各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五道。」其中第一場考的時文,也叫制藝,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八股文,通常從四書五經裡出題。第二場考的論、表、判、詔等,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政府應用公文寫作。第三場策論,則是讓考生對一些實務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清朝建立後,雖然在三場考試的考察內容和側重點上有所微調,但仍基本沿用了明朝的舊制。在康熙年間,曾經一度廢除首場的八股文考試,但不久後即行恢復。直到清末進行徹底的科舉改革之前,明清兩代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

二、高考和科舉哪個更難考?

我們常常聽人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相差一分壓倒幾千人,來渲染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然而這與古時候科舉考試相比,實在是小兒科,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在一個檔次上。

首先,高考是每年一考,科舉是三年一考,古時候考生要付出的時間機會成本,是現代考生的三倍,也就是說每一次失手,都要花費三倍的時間來等待下一次機會。

其次,高考考生面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來自本省的同級考生,最多再加上少數復讀重考的學生,而科舉到了會試這一關,所面對的競爭對手來自全國各地,不管你是來自哪裡,大家都考同一套卷子,在同一起跑線競爭。而且科舉考試不限年齡,不限參加次數,除了同齡人外,還有無數的往屆落榜考生和你競爭,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再次,除了競爭人數多以外,各級科舉考生的錄取率,也是低得感人。有學者統計,明代童生試的錄取率,僅為十分之一,也就是要當一名秀才,就已經淘汰了九成的讀書人。到鄉試這一步,錄取名額更少,在清代,按省份的大小,每個省鄉試舉人錄取的名額在四十個到一百個不等,如果你出生在一個「科舉小省」,那至少要考到全省前50名,才有機會得到進京參加會試的資格。而這些全國選拔出來的優秀尖子中,又僅有三分之一左右能通過會試,來到天子腳下接受最後的考驗。有清一代,錄取進士人數最多的為雍正庚戌年,共錄取406人,最少的為乾隆己酉年,僅有96人最終通過了會試。

此外,在古代要參加科舉,還有很多的限制。如清朝規定,出身於倡優、侍從、衙役之家者,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若考生父母不幸去世,在居喪期間,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而如果有親戚擔任主考官,考生還需遵守迴避制度,例如晚清名臣張之洞年輕時,就因為族兄張之萬擔任科舉主考官,連續錯過了兩次科舉會試的機會。

三、科舉制度為何最終走向了消亡?

科舉制度在我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為何最終走向了被廢除的命運呢?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進入近代以後,傳統科舉制度已經不合時宜,跟不上時代和形勢的發展。

後人談論科舉之弊,大部分都將矛頭指向了桎梏知識分子的八股取士制度。早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就有人指出過舊式科舉的弊端,如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奏:

「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倖日眾。古人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當為之職事也。時文徒空言,不適於用,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詞詭說,蔓衍支離,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佔一經,每經擬題,多者百餘,少者數十。古人畢生治之而不足,今則數月為之而有餘。表、判可預擬而得,答策隨題敷衍,無所發明。實不足以得人。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

然而當時清政府既無進取之心,亦無改革之道,因此康熙朝對八股文廢而復立,舒赫德的建議也被乾隆駁回,清朝在即將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之前,仍然沿用幾百年前的老辦法來選拔人才。而且在當時的知識分子圈中,還形成了一種很不好的風氣,科舉功名低的被功名高的所排擠,其他途徑出身的被科舉出身的所排擠,而到清朝中後期,科舉制度又不能選拔出真正能經世致用的人才,導致政治中樞被一群偽知識分子所佔據,只會空口高言,而沒有辦實務的能力。

晚清甲午戰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評論道:「中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此為科舉制度的弊病所在,也是晚清走向衰落的一個根本性原因。

誠然,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科舉制度存在著許多缺陷,但不能簡單地評判科舉制度腐朽無用。相比於更早的世官制和察舉制,以科舉選拔官吏的制度,要公平公正得多,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科舉制度曾經是進步的,只是如今被更進步的考試制度所取代了而已。在千年的歷史中,科舉制度為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為國選賢與能的根本作用,才是我們今天要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內涵。

相關焦點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科舉VS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
    (插畫 迢迢)1、對古代的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考試是科舉考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考試是高考。科考與高考,哪一個更容易一些?答:從考試的程序來說,科舉考試顯然比今日高考更不容易。答:可以這麼說吧,今日高考試場中出現的作弊手段,除了那些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之外,基本上都是古人在科考時玩過的,比如挾帶字條、將課本內容抄在衣服上、僱請「槍手」,等等。4、古人怎麼防範科舉考試作弊?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距離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現在的苦讀只為了以後能夠有個更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錄取制度的對比——管窺陳春秀事件引發的反思
    作為高等教育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從隋唐科舉到現代高考我們經歷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下面通過對比古今的考試錄取制度來進行辨析反思。與現代高考性質不同,古代科舉是一種功名考試,考中即可入仕當官,考試和錄取要求均很嚴格。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被錄取後,對應身份是舉人、貢士、進士。科舉錄取比例比現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樣。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做到錄取公平?
  • 清代科舉考試除了正科、恩科外,還有哪些名目不同的考試?
    科舉考試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般情況下,讀書人要經過縣試、院試、鄉試、會試等程序,然後才能進入殿試,成為天子門生,從此走上仕途。明清時期是科舉最為成熟的時期,尤其是清代,超過了以往各朝。此外在科舉形式上也較為廣泛。清代的科舉通常情況下諡每四年舉行一次,即所謂的正科。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每年的考試都是驚心動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古代可能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出路,否則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人。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不管是從錄取人數,還是讀書人之中的錄取比例來看,顯然高考的難度都是低於科舉的,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量的擴大,促使大學不單只錄取願意從政的人才,而是各行各業,各種層級都有,這就決定了高考的錄取比列,是科舉所不能比的。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不管是從錄取人數,還是讀書人之中的錄取比例來看,顯然高考的難度都是低於科舉的,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量的擴大,促使大學不單只錄取願意從政的人才,而是各行各業,各種層級都有,這就決定了高考的錄取比列,是科舉所不能比的。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那時候的高考是擇優機制。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城市裡大學生不再像以前那麼吃香,而沒有上過大學則被默認為能力不足,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現在的高考是略汰機制。高考如此重要,以致高考這幾天,全社會都在為高考服務。交警全員出動保障交通,愛心人士用私家車義務送考,商家為考場外的候考家長免費提供遮陽傘、消暑飲料等等。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
  • 從明代科舉到現代高考
    高考,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小朋友的一切學習和補習,都是為了高考;家長的努力奮鬥和學區房,都是為了高考;高考過後多少年,夢裡想的,還是高考。考得好的偷著樂,再把下一代仔細培養。考得一般的偷著難過,再摩拳擦掌寄希望於下一代。高考,決定了大學的層次,進而決定未來的朋友圈,未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生的未來。
  • 以鄉、會試為例,探究清代科舉考試的文體
    科舉考試到了清代,其制度和規範都趨於成熟和完善。但提及科舉考試時,很多人都會想到「八股文」這個詞,認為科舉考試皆以八股取士。殊不知,在清代的科舉考試中,八股文只是三場考試中一種文體,另外還有試帖詩和策論。下面就以鄉、會試為例,詳盡地梳理一下清代科舉考試中試題以及文體的一些相關知識。
  • 「開科取士之清代科舉展」在忻州一中北校區舉辦
    清代科舉展近日,忻州一中北校區正在舉辦「開科取士之清代科舉展」,系統展出了由忻州一中92級126班校友張文達先生收藏的數十件珍貴的清代科舉史料。本次科舉展共分為狀元及第、登科貢士、三晉舉人、書院考卷、四書五經、科場程式、學海無涯、科舉奇珍、民俗文化、千年絕唱等幾個主題。據悉,在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山西省圖書館在三層的文源書院舉辦了「清代山西科舉展」,展出了由張文達先生收藏的近50件山西科舉史料。
  • 古代科舉比現代高考公平嗎?那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說起現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都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那哪個更公平呢?我們從下面來對比一下。一: 參加考試的條件古代科舉什麼人沒資格參加科舉:1 女性; 2 丁憂,就是父母去世三年期間的人; 3 士農工商裡面的工商、罪犯之子、上門女婿,還有捕快; 4 上三代若是沒有人做過官或者沒有中過科舉,也不能參加。
  • 抄襲、頂替和高考「移民」,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
    每年一到高考季,與科舉相關的話題關注度就連帶著上升,儘管兩者性質完全不同。的確,抄襲、頂替、戶籍「移民」,高考中的這些「弊案」,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狀元」、謝師宴、喜報,每當成績公布,各地熱鬧程度也與科考放榜相去不遠。可以說,儘管科舉制度100多年前就已終結,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 梁志平:清代科舉如何分配學額資源
    清代「科舉必由學校」,然入學有定額,即學額所限。正因如此,在清代,學額堪稱第一等重要的社會資源,成為各地、各方爭奪的目標。秀才是清代基層紳士的主力,入學,成為秀才(生員)是獲得進身和入仕的第一道門檻,意味著擺脫了「民」的身份,擁有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特權。
  • 如今的高考是否等同於古代的科舉,科舉的名次與現在的學歷一樣嗎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結束,不知各位學子是否考出了心儀的分數,高考是現在社會改變以後生存條件的手段之一,也是步入社會的奠基石,好的大學畢業,證書的含金量越高,證書的含金量決定著你是否可以進入一家優質的企業工作,那麼在古代,古人們的考試是怎麼樣的,金榜題名後會有怎麼樣的未來。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科舉制度,乃係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
  • 盤點古代科舉和現代高考的「習俗」,看看哪個才「穩過」
    科舉和高考作為我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大家都極為重視,於是,也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旨在助力考試順利通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至今考試時到底有哪些「習俗」,看看你是否用得上。科舉考試前,先拜孔子後拜魁星在古代科舉時,參加科舉的考生會先去祭拜孔子。
  • 《趣說考試》90講:了解科舉制度,看懂中國文化
    36 當科舉遇到一位熱愛考試的皇帝37 昭宗說「不能讓權貴子弟壟斷科場」38 唐代科舉考試為何令後人無限嚮往?66 《儒林外史》與明代科舉67 明太祖與科舉考試的恩恩怨怨68 震驚全國的「南北榜案」69 南北分卷:現代高考分省錄取的雛形70 清代科舉:清初四代帝王71 科舉時代的分省錄取制度
  • 「解密」清代「高考試卷」原來長這樣
    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選官制度,不僅為當時國家選拔了大量的人才,還對我國的傳統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考院博物館,展示了新近徵集的871件套清代「高考」文物,包括574件套清代考卷,還有考試夾帶等文物,館長還對部分文物進行了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