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考試》90講:了解科舉制度,看懂中國文化

2020-08-27 桃李國學堂

男兒欲遂平生志

五經勤向窗前讀

KE JU

明經取士 為國求賢

科舉與文化

科舉制中折射出的國運、家運與命運

科舉制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與中國的王朝體制同始同終

了解科舉制度 看懂中國文化

系列課程主講人

楊春俏 副教授

主講人簡介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

中國地質大學自然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課程形式

精美視頻課程,微信或千聊APP收看

開課時間

全部上線,永久回聽

適合誰聽

大學生和中學生,尤其適合高中文科學生

中小學語文、歷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

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人

希望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政治的人

主要內容

系統講述中國古代選舉制度沿革史

重點介紹古代科舉制度的形成與演變

介紹科舉對政治、文學、文化等的影響

課程目錄

01 兩朝歷史:為什麼要講科舉制度

02 揮舞著考試指揮棒的滿洲人

03 清朝考試中的作弊與嚴打

04 關於考試,清朝是好學生,學了壞榜樣

05 一圖看懂中國古代的選人方法

06 圖解「世卿世祿制」

07 儒家思想與分封制

08 百家爭鳴說用人

09 始皇帝的遺產

10 從高祖「雙軌制」到漢武帝一統

11 細說漢代察舉制

12 漢代的「看天」考試

13 漢代的考試怎麼考?

14 察舉制的弊端與漢王朝的崩潰

15 「禪讓制」下的新時代

16 九品中正制的前世今生

17 九品中正制與貴族社會

18 司馬氏與九品中正制

19 九品中正制下的豪門大族

20 科舉制在隋代的的建立

21 隋煬帝創立進士科

22 科舉制的歷史意義

23 一圖說盡唐代科舉那些事兒

24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對科舉的影響

25 唐高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科舉制

26 唐代科舉考什麼?

27 唐代舉子如何參加考試?

28 盛唐時期的科舉改革

27 中唐科舉有看點

29 唐代官員的品級

30 中國歷史上首次廢科舉的爭論

31 明經與進士,也是風水輪流轉

32 給留學生發畢業證,這才是大唐

33 最激烈的朝臣黨爭,發端於考場

34 複試進士案,牛李兩黨勢同水火

35 困擾晚唐政局的「牛李黨爭」

36 當科舉遇到一位熱愛考試的皇帝

37 昭宗說「不能讓權貴子弟壟斷科場」

38 唐代科舉考試為何令後人無限嚮往?

39 一張圖看懂宋代科舉制度

40 科舉碰上宋太祖:推薦不可以!

41 宋太宗說:朕要擴招!試卷密封!

42 宋仁宗的難題:落第考生叛逃西夏

43 宋英宗:列祖列宗太能幹了

44 北宋的考試改革,掐架現場

45 試卷密封還要討論?看大佬高峰PK

46 閱卷看走眼的可不只是歐陽修

47 普建學校培養官員?北宋步子有點兒大

48 靠品德選官員?蘇軾說:我反對!

49 北宋興學運動的失敗與教育

50 考文學還是考儒學?這是個問題

51 王安石設計的「1+2」考試

52 考試考什麼,這是大事兒!

53 什麼是公平?兩位名臣各執己見

54 從科舉考場,看南宋偏安

55 中秋節進考場,皇帝成心的?

56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57 科舉制度對周邊政權的第一輪輻射

58 西夏:科舉考試,我們是認真的

59 遼朝科舉考試中的「一國兩制」

60 金代科舉考場上,漢人不如契丹人?

61 金人並非只會揮舞狼牙棒

62 元代科舉:最不喜歡考試的朝代

63 考試史上的空白,讀書人的黑暗歲月

64 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廢除科舉考試

65 元代科舉考試中的民族歧視

66 《儒林外史》與明代科舉

67 明太祖與科舉考試的恩恩怨怨

68 震驚全國的「南北榜案」

69 南北分卷:現代高考分省錄取的雛形

70 清代科舉:清初四代帝王

71 科舉時代的分省錄取制度

72清代科舉如何防範權力與金錢?

73 康熙博學鴻詞科:考試與政權穩定

74 清代的八旗科舉制度

75 回望科舉:古代選人制度概覽

76 世卿世祿制與周朝興衰

77 察舉制下的漢代帝國

78 超越王朝更替的科舉制度

79 科舉:明經取士,為國求賢

80 科舉時代的考錄程序

81 科舉考試這架「青雲梯」

82 「範進中舉」的鄉試

83 《紅樓夢》續書作者高鶚的會試履歷

84 殿試在哪個殿?試卷長什麼樣子?

85 《清實錄》中乾隆皇帝的科舉工作日誌

86 古代科舉考試歸哪個部門主管?

87 貢院可不僅僅是考試的地方

88 認識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官們

89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命題?

90 科舉考試怎樣閱卷?

桃李國學苑

在精神家園裡詩意地棲居

相關焦點

  •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唐朝的帝王對科舉制進行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宋代的科舉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 「英國文官制度起源於中國科舉」之說,沒有任何依據 | 問答
    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遠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③其實,就演講原文而言,孫中山並沒有說英國文官制度源於中國科舉,只是認為英國文官制度中的選拔方式(考試制度),是學自中國古代科舉。孫中山提出此說後,有很多中外學者撰文,試圖證實他的這一觀點。
  • 高考文化常識:科舉制度
    科舉:古代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1300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從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義,以「五經」或「四書」文句命題,闡釋義理。「五經」題須依據宋元人的註疏,「四書」題則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並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 隋朝文化——隋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學習的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儘管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隋朝時,587年隋高祖文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清朝開始沿用明朝科舉制度。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社會發展具有延續性,文化具有延續性,因此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制度也具有延續性。作為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歷時一千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教訓,這對於中國當今的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制度是極具借鑑意義的。看似處於不同時代背景兩種制度因深植於同一片政治、文化土壤而具有可比性。
  • 科舉制度——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
    科舉制度是一個文官選拔制度,概括地講,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堅持不拘門第、自由報名、標準統一、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選用、張榜公布的原則。為了達到廣招人才的目的,科考向全社會公開,除了少數有虐待父兄、私結團夥、中傷朝廷等劣跡者不能報考外,其餘均可參加應試競爭,朝廷按照應試者的成績擇優任用。 二是考試內容統一。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上一回我們講了從西周到宋朝中國選官制度的變化,尤其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科舉制度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1.科舉制度概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其實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是基本有著類似的一套考試體系,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生中需要經歷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考試。但是,這些考試與古代那些科舉考試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制度呢?他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消亡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隋朝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分科取士而得名。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具有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中央和以成績定取捨等特點。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由隋文帝創立。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5)開設進士科起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延續整整1300年。科舉制度雖然創立於隋朝,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先秦。
  • 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越南、朝鮮等中國周邊的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仿效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了自己的科舉制度,在帶著中國烙印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特色。1.高麗王朝時期的科舉高麗王朝時期是朝鮮半島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時期。918年,太祖王建一統三韓,建立了高麗王朝。初期的高麗王朝在各地存在著一大批地方豪族勢力,把持一方,加之在戰爭中立下了汗馬之勞的功臣集團,嚴重幹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明清科舉考試流程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別重視選拔人才,設立御史府,每年都取進士補充國家的人才庫。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視察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中國的高等官員資格考試——科舉
    儘管其中多少有些變革,但作為一項制度,延續如此長的實踐,在世界歷史上都稱得上是罕見的現象。」作者這樣定義科舉,中國的高等官員資格考試制度,眼光精準,觀點毒辣。「中國」兩字,讓我想到了科舉制度的獨特性,不僅體現在中國歷史之中,在世界歷史中這樣的制度也是獨特的。
  •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偶翻一本講陳白沙的書,見其中寫道:「20歲那年,陳白沙參加鄉裡的考試,取得了第九名」又說:「第二年,陳白沙來到了北京,他參加科舉考試,成了進士,獲得了進入國子監(明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讀書的機會。」
  • 自主命題高重複率論述題之一:科舉制度廢除對中國近代的影響
    但是到了近代,科舉制度因為西方文明的影響以及自身的日趨保守最終未能逃脫被廢除的命運。科舉制度的廢除對清政府的命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關於科舉制廢除的得失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 漲芝士——中國的科舉制度
    我們都是從一年級開始直到大學,甚至有些優秀的學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因此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升學都是通過考試,可是古代的考試是怎樣的呢,我們現在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古代的「升學」制度吧。因為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這是一種相對進步的選取人才的制度。此後歷朝歷代都不斷對科舉制加以完善,到了明清,科舉制已完全成熟。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從隋大業二年(606)開始正式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1905)慈禧太后宣布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了近1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