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VS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

2020-12-17 上遊新聞

(插畫 迢迢)

1、對古代的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考試是科舉考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考試是高考。科考與高考,哪一個更容易一些?

答:從考試的程序來說,科舉考試顯然比今日高考更不容易。高考是每一個高三學生都有資格參加,但古人如果想參加科舉考試的省試,卻需要先通過選拔試。

唐宋時期的科考相對容易一些,選拔試只有一道關卡,叫「發解試」。士子只要參加州府舉行的發解試,成績合格,取得「解額」,便可以獲得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資質。

明清時期的科舉選拔試就非常麻煩了:一個讀書人,先要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知府主持的府試與省學政主持的院試,才會成為一名秀才。未獲得秀才資格的讀書人,叫做「童生」,哪怕六十歲了,還是童生。縣試、府試、院試,合稱「童生試」,只是科舉考試的第一級考試,取得了秀才資格的士子,便可以參加第二級考試——鄉試了。鄉試在省貢院舉行,通過者稱為「舉人」。取得舉人資格的人才可以參加第三級的考試——省試(明清時又稱為會試)與殿試。所以說,明清時,每一個能到京師參加會試的士子,差不多都是「過五關、斬六將」一路殺過來的。

2、現在高考的時間安排在每年的6月初(今年因疫情的原因,延後到7月考試),科考呢?

答:高考是每年一考,科舉考試則是三年一考。這一慣例是在宋代形成的,明清相沿。宋代的發解試一般安排在農曆八月份,所以又稱「秋貢」;省試安排在發解試次年的二月,所以又稱「春闈」。

明清的考試層級太多,縣試一般在二月,府試是四月,院試一般安排在年底,鄉試安排在秋季,由於放榜時間正值桂花飄香之時,所以人們又將鄉榜稱為「桂榜」,將中舉稱為「折桂」,會試則在次年春天,由於會試發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杏花盛開,所以又稱「杏榜」。

3、科舉考試有作弊的嗎?

答:可以這麼說吧,今日高考試場中出現的作弊手段,除了那些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之外,基本上都是古人在科考時玩過的,比如挾帶字條、將課本內容抄在衣服上、僱請「槍手」,等等。

4、古人怎麼防範科舉考試作弊?

答:為了防範考官與考生作弊,宋代的科舉考試創設了幾項制度,延續到明清時期,比如「封彌制」,即將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甲、鄉貫等個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號,又叫「糊名考校」。這樣,考官在評卷的時候,由於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給熟人賣一個人情,也無從下手。(今日的高考評卷還沿用宋人發明的封彌制)

又如「謄錄製」,即每一份考生交上來的試卷,都要經專門的書吏用紅筆抄錄成副本,然後將副本送考官進行評卷,這樣可以防止考官通過辨認筆跡或暗記,認出答卷是不是出自熟悉的考生之手。

5、科舉考試是不是只考作文,亦即八股文?

答:八股文的出現比科舉考試晚多了,是到了明朝才有的。其實,雖然都是科舉考試,但各個朝代的考試題目不盡相同。而且,科舉又分為進士科以及九經、五經、三史、明法、明經諸科,各科的考試內容也不完全一樣,比如明法科的考試,主要是測試考生掌握的法律知識與司法技藝。

我重點介紹下進士科的考試題目,因為進士科在科舉考試中是最重要的。唐代的進士科考試,主要是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帖經類似於填空題,墨義類似名詞解釋,詩題就是按命題與指定的韻腳創作一詩一賦。

宋代的進士科,有四個科目是必考的:詩賦,經義,論,策。試經義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明清時試經義演變成考八股文。試論,則類似於命題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歷史人物。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

明清的科舉考試最重視考八股文,但也不僅僅考八股文,明代的鄉試要考三場,首場試經義,此即所謂的「八股文」,第二場試「論」及應用文寫作,第三場試「策」;清代的鄉試也是考三場,首場試經義及韻詩,第二場試經文,第三場試策。

6、那科舉考試題目的難度大不大?

答:我舉一道1904年清政府最後一次科舉殿試中的策論題吧,你來試做一下,就知道難度如何了:「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7、2011年以來,高考的錄選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那古代科舉考試的錄取率如何?

答:高考選拔的是大學新生,錄取率可以很高;而科考選拔的是政府官員,不可能有很高的錄取率。根據學者的研究,明朝中後期,秀才的錄取率大約在10%上下浮動,換言之,100名童生參加考試,只有10人可以獲得秀才資格;鄉試的錄取率更低,還是明朝中後期,鄉試錄取率平均只有3.1%左右;會試的錄取率相對更高一些,每100名參加會試的舉人,大約有24人會被錄取為進士,即錄取率約24%。至於殿試,通常都不落黜,只排定名次。我們經常聽到的狀元、榜眼、探花,便是就殿試而言。

從錄取率的角度來看,也是科舉考試遠遠難於今日高考。

8、高考狀元跟科舉狀元,哪一個含金量更大?

答:前面說過,高考是每年一考,所謂的狀元又分文理科,而且各個省都有自己的高考狀元。而科舉是三年一考,成為狀元的只有一個。你說哪一個「狀元」的含金量更大?

9、網上流傳兩份名單,第一份是狀元名單:付以漸、王式丹、畢沅、林稃堂、幹雲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是落榜者名單:李漁、洪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許多人對第一份名單上的人名基本不認識,對第二份名單上的人名則耳熟能詳。這是不是說明落榜生比狀元更有才華與能力?

答:我看過這兩份名單,如果想用這樣一種對比來激勵高考的落榜者,倒算用心良苦。但我必須指出,這樣的羅列對比是毫無道理的,因為歷代科舉落榜生的總量,數以千萬計,這千萬人中出現幾個出類拔萃者,是不奇怪的。但你想過沒有,更多的落榜生都是默默無聞,消失於歷史的河流,連一個名字都未能留下來。刻意搜羅幾個知名度高一點的科考落榜生,幾個知名度低一點的科舉狀元,放在一起,想證明科舉制度下,落榜生比狀元更有才能,這樣的論證手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我也可以提供另外兩份名單,第一份:郭子儀、王維、柳公權、文天祥、陳亮、張孝祥、楊慎、翁同龢、張謇。第二份:黃安道、林自誠、崔唐臣、章望之、陸雲龍、熊大木、熊龍峰、餘邵魚、餘象鬥。哪一個名單上的人名你更熟悉一些?讓我告訴你,第一份名單上的都是狀元,第二份名單上的都是落榜者。不過我不想用這種簡單粗暴的對比來論證狀元比落榜者更有才華與能力。總的來說,傳統的科舉制不失為選拔人才的合理制度。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在古代可能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出路,否則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人。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我們先來對比分析一下:古代科舉等級從高到底主要有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 高考考軍校和從部隊考軍校,哪一個更容易?
    很多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從部隊考軍校更容易一些。那是因為在過去的部隊中,兵源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再加上軍校招錄的名額傾向於部隊士兵,還有一些其它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導致大家都認為從部隊考軍校很容易,仿佛到了部隊後就能上軍校。幾十年前,毫不誇張的說確實如此。
  • 中國高考 VS 日本高考,哪一個更容易上名校?
    今天是全國高考第一天,今年由於新冠疫情影響,高考被整整延遲了一個月,這幾天又碰上「暴力梅」。不管如何,先在這裡預祝各位學子都能取得理想成績,順利考入夢想高校。話又說回來,大家知道中國高考,日本高考哪個更加容易考上好的學校嗎?
  • 科舉,不僅僅是高考
    從科舉制出發,你才能摸透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中國科舉制度鼎盛於明清,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清朝科舉制。一、人人985,科舉比高考難有不少人認為,現在的應試教育和高考就是古代科舉制的翻版。這無疑是太高看高考了。
  • 科舉是古代加強版高考,考不上的天天埋怨,科舉制被廢除後又慌了
    其實與一年一度且錄取人數眾多的高考相比,我們的先輩所進行的科舉考試,那難度才是「地獄級別」的,首先是幾年才考一次,其次錄取人數極少。即使是這樣,科舉仍是千百年來中國最為公正也最為重要的人才選拔渠道,但1905年,科舉被廢除了,徹底改變了萬千考生的命運。
  • 科舉和高考之比較
    倒是教會和私人辦了不少的學堂,總不能都給秀才、舉人和進士,原來科舉三年一大比,最多不過錄取三四百人,現在這樣,進士得滿大街都是了。所以,只留了一個專門給留學生的科舉後門,凡是在國外留學回國的人都可以參加一個朝廷的考試,分別給予進士和舉人頭銜,然後留在北京,或者發往各地任職。
  • 專升本考研VS專科考研,哪一個更容易呢?
    很多同學問:專升本考研VS專科考研,哪一個更容易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如果專科生想要擺脫這些繁瑣的報考要求,比較好的報考方法就是先取得本科學歷後再報考,統招專升本就是一個不錯的途徑。統招專升本畢業時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學歷,符合條件的授予普通高等教育學位證,派發就業報到證。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其實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是基本有著類似的一套考試體系,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生中需要經歷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考試。但是,這些考試與古代那些科舉考試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麼,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制度呢?他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消亡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 中國高考VS日本留考,哪個更容易上名校?
    其次,日本留考和國內高考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容易上名校呢?雖然二者錄取人數也會有所不同,但是高考無疑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留考與之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四、考試語言高考除高考外語科目可以在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6個語種中任選一個語種之外,其他科目均為中文考試
  • 科舉狀元是怎麼考成的
    入私塾識字,為考試做準備。高考閱卷工作正在進行中,相信不少高考生這段時間都在期盼成績的出爐,這與古代科舉考試中盼望放榜的心情是一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過一場場考試,古代的學子也期待著命運的改變。有好奇寶寶發問:高考和科舉考試,哪個難度係數更高?或者換一個問法,如今的高考第一名和古代科舉狀元相比,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 【傳統文化】高考難?古代的科舉更難!
    而現在的高考放在古代,也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它究竟開始於哪朝哪代呢?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度萌芽於漢朝的察舉,漢文帝就曾經親策晁錯。真正意義上的誕生,是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始設進士科,以考拔官,打破世襲傳統,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 今天,考上「清華、北大」,難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哪一級?
    隨著高考的結束,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時候了。有的人可能超常發揮,離自己心儀的大學更進一步;有的人可能緊張過度、發揮失常,甚至會與大學失之交臂。 這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抱怨,這次的高考試題太難了。尤其是數學,根本沒法下手。這兩天有一個新聞說的是,河南有一位考生,高考數學考試的時候10分鐘就放棄了考試,結果被禁出考場的情況。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高考是無數遊子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考上好的大學意味著有更好的平臺和前途;高考是無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自己這一輩子幾乎定型,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高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高考是寒門弟子實現人生逆襲最公平、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考不上大學,幾乎無法使自己和家庭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高考也是國家和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在高考中獲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經常會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於是就有人將大學生和狀元進行對比,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高考狀元其實說的是高考的第一名,這裡的「狀元」和水泥工行業的「技能比賽第一名」意思是一樣的。
  • 「高考VS科舉」酒和古今考試到底是什麼關係?
    又是一年高考時,無論現代高考和古代科舉都離不開酒,那它們都是什麼關係呢?以前人們把酒叫做「春酒」。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酒大多是冬釀春熟,也可能是因為每年春闈前後,是酒宴的高潮,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都是新科文武人才舉辦的宴會。
  • 對比高考考軍校和部隊考軍校,哪一個更容易被錄取
    那麼,高考考軍校和部隊考軍校(高中學歷士兵)之間有什麼不同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詳細論述這兩者之間的不同。一、年齡要求不同普通考生:年齡不能低於17周歲,也不能超過20周歲(截止報考當年8月31日)。三、專業選擇範圍不同普通考生:高考考軍校選擇專業比較多,限制少,各軍種指揮類、技術類都有,其中還包括飛行員。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1、科舉考試的程序有許多老師和家長在向孩子們強調高考的重要性時,常常都會提到這麼一句話:一考定終身。而參加科舉考試,遠沒有「一考」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建立起四級科舉考試制度後,科舉之路可謂是漫漫徵途,可以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學生家長鬚知:高考和科舉的區別
    話說,今天在網上偶遇一人,正咬牙切齒地為自己親戚家的孩子痛惜,說這孩子曾經是某某市的狀元,後來進了一個全國著名的大學其實啊,感覺很多中國人,把高考和科舉弄混了,以為考上好大學,就像科舉得中一樣,一步登天。然而高考和科舉是一樣的嗎?差遠了!過去的科舉,是只要得中,就有俸祿,好的就可以當官。而現在的高考,不管你考進多好的學校,能不能順利畢業是一碼事,出來後能不能順利找到工作,又是一碼事。當然了,擁有名校的文憑的人,在找工作上比擁有一般文憑的人好些,但是並不等於有了找到好工作的包票。
  • 高考作文·前世 最後的科舉考試仍可取
    胡適寫下一篇「亂談考據」的短文,不料改卷老師也有考據癖,居然給了他100分。這其中,自然有運氣的成分。百年白雲蒼狗,時至2014年,像胡適這樣的高分作文似乎越來越不大為人所關注,倒是高考語文考試甫一結束,零分作文即粉墨登場,受到歡迎。此一流變,意味深長。不過,要對作文考試真正有所理解,還得從它的源頭——科舉考試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