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唐朝科舉的科目概況,大家記得收藏喔。
在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全憑門第出身,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隋煬帝即位後,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取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自此,讀書、應考和做官就被緊密結合起來,科舉也便成了古代士人進階的不二之選。
唐代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當時,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每年定期舉行的叫「常科」(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隋朝時並無嚴格意義的常科),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叫「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是為國家職能部門服務的,故不被士人重視;俊士科不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逐漸被廢除,「秀才」成為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在唐代,明經科和進士科是最為讀書人重視的兩大科目。
明經科和進士科有什麼區別呢?
在當時的考試界,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歲登進士第,尚屬年輕。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進士科要比明經難得多。
明經重貼經、墨義。所謂貼經,就是考官任取經典中某一段,用紙條貼蓋其中數字或數句,令考生背出來,類似現在的古詩詞默寫填空。墨義即筆答,考官根據經文出題,考生筆答該句經文的前人註疏或上下文,類似現在的字詞句理解。無論是貼經還是墨義,考生只要熟背經文和注釋就可以了,這就難怪明經科通過率比較高,但通過者存在才能水平「千篇一律」的現象。
至於進士呢?重視考生的詩賦。雖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要寫出好詩還是需要考試者相當的文學才能,而文學才能是天賦和後天努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況且,一首詩的好壞,不是那麼容易就高下立判的,它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進士科的難度。當然,事物是相對的。考中進士的讀書人,自然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因為起點高,之後的官途也會順暢很多。
唐朝詩人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寫下一首《登科後》。裡面有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高興的心情,幾乎把幾十年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
唐朝科舉對詩賦的重視也間接提高了唐詩的整體水位。
宋代人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他們很久:為什麼唐朝人寫詩比他們牛?討論來討論去,最後得出了一個可愛的結論:因為人家考試要考詩歌嘛!嚴羽在《滄浪詩話》有這麼一段論述:
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相信這也為我們研究唐朝科舉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