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2020-12-11 小窗幽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唐朝科舉的科目概況,大家記得收藏喔。

在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全憑門第出身,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隋煬帝即位後,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取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自此,讀書、應考和做官就被緊密結合起來,科舉也便成了古代士人進階的不二之選。

唐代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當時,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每年定期舉行的叫「常科」(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隋朝時並無嚴格意義的常科),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叫「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是為國家職能部門服務的,故不被士人重視;俊士科不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逐漸被廢除,「秀才」成為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在唐代,明經科和進士科是最為讀書人重視的兩大科目。

明經科和進士科有什麼區別呢?

在當時的考試界,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歲登進士第,尚屬年輕。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進士科要比明經難得多。

明經重貼經、墨義。所謂貼經,就是考官任取經典中某一段,用紙條貼蓋其中數字或數句,令考生背出來,類似現在的古詩詞默寫填空。墨義即筆答,考官根據經文出題,考生筆答該句經文的前人註疏或上下文,類似現在的字詞句理解。無論是貼經還是墨義,考生只要熟背經文和注釋就可以了,這就難怪明經科通過率比較高,但通過者存在才能水平「千篇一律」的現象。

至於進士呢?重視考生的詩賦。雖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要寫出好詩還是需要考試者相當的文學才能,而文學才能是天賦和後天努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況且,一首詩的好壞,不是那麼容易就高下立判的,它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進士科的難度。當然,事物是相對的。考中進士的讀書人,自然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因為起點高,之後的官途也會順暢很多。

唐朝詩人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寫下一首《登科後》。裡面有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高興的心情,幾乎把幾十年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

唐朝科舉對詩賦的重視也間接提高了唐詩的整體水位。

宋代人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他們很久:為什麼唐朝人寫詩比他們牛?討論來討論去,最後得出了一個可愛的結論:因為人家考試要考詩歌嘛!嚴羽在《滄浪詩話》有這麼一段論述:

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相信這也為我們研究唐朝科舉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口吧。

相關焦點

  • 高考文化常識專練與解析:科舉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D.選,是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4.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試:又稱秋闈,考中者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B.考中進士又稱「折桂」,「披官錦」,「及第」等。C.博士是國子監的教育行政長官。D.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為殿試。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打卡~
    131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後復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古代「高考」考什麼?——以唐朝為例
    篇幅和能力所限,還是只寫一下唐朝吧。 唐朝的科舉考什麼呢?總得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常科、制科和武舉。 要知道古代讀書是很燒錢的,雖然不用報補習班、輔導班,買書買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然後還要脫產(至少是半工半讀),浪費一個勞動力,是一種巨大的機會成本。對那些家庭條件好的人來說,從小耳濡目染,熟讀經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考試就考這些東西,他們天然就有優勢。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交警全員出動保障交通,愛心人士用私家車義務送考,商家為考場外的候考家長免費提供遮陽傘、消暑飲料等等。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高考如此重要,牽動著千千萬萬的家庭;而科舉考試在古代則更加重要。為什麼說科舉考試比高考更加重要呢?高考每年考一次,而科舉考試則是三年一次。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1300餘年。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
  • 古代文化常識記不住?看樂學文化常識(三)
    古代文化小常識:秀才:1.優異之才。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2.舉士名目。漢時開始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唐初曾與明經、進士並設為舉士科目,旋停廢。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精簡版)+​文化常識五年真題彙編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高考 作文 試卷  複習資料 高考志願一、高考文化常識之古代職官
  • 日本人居然考中了唐朝科舉進士?大詩人王維:老外有我厲害嗎?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在大多數現代人的想像中,科舉在古代是非常難考的,考中進士的難度甚至要遠遠超過現代人在高考中考上清華北大。全天下學子數十萬人,每三年才考一次,層層選拔,到會試僅錄取進士一兩百人,這錄取率確實堪比今天的高考狀元。阿倍仲麻呂作為一個外國人,去參加科舉,還能中進士,這不得不讓人驚訝他的才華。這日本人未免太厲害了吧?
  • 古代文化常識彙編一二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9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傳統文化】高考難?古代的科舉更難!
    而現在的高考放在古代,也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它究竟開始於哪朝哪代呢?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度萌芽於漢朝的察舉,漢文帝就曾經親策晁錯。真正意義上的誕生,是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始設進士科,以考拔官,打破世襲傳統,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點睛】文化常識題,一般要根據平時的積累。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較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8.C【詳解】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常識。一般試題難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周開始,小編會給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識的乾貨,大家記得點讚收藏,一起感受時間的魔力吧。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二):古代服飾
    ‍‍‍2019年12月高考分類練習專輯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9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距離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現在的苦讀只為了以後能夠有個更好的選擇。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 2017高考怎麼考傳統文化常識?會以什麼形式考?
    不少老師在解讀新考綱時都表述為「增加了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其實用「增加」二字是不準確的,用「恢復」更為妥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古代文化常識」就是高考的考點之一,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始於1990年,最初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的,當時所考查的知識基本都是出自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試題綜合性不強,難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