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唐朝是個開放的、兼容並蓄的王朝。前段時間開播的紀錄片《中國》中就有一集叫《大唐盛世下的繁榮氣象》,裡面講述了大唐對外開放,允許外國人考科舉。當時來到大唐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參加了大唐的科舉,居然考中進士了。
說起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當時確實是個很有名的人物。唐朝的繁榮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人,日本更是多次派遣唐使往返大唐,學習大唐的先進文化和技藝。雖然從日本到大唐路途遙遠,還要面臨海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但日本人向唐朝派遣使者的熱情不減。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團來到了大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安排下,他進入國子監就讀。由於對大唐文化的熱愛,他改名為晁衡,在大唐交廣好友,與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在國子監就讀期間,阿倍仲麻呂研讀了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典籍。畢業後,阿倍仲麻呂參加科舉,結果一舉考中進士。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阿倍仲麻呂被任命為洛陽司經校書,是個九品官。
在大多數現代人的想像中,科舉在古代是非常難考的,考中進士的難度甚至要遠遠超過現代人在高考中考上清華北大。全天下學子數十萬人,每三年才考一次,層層選拔,到會試僅錄取進士一兩百人,這錄取率確實堪比今天的高考狀元。阿倍仲麻呂作為一個外國人,去參加科舉,還能中進士,這不得不讓人驚訝他的才華。這日本人未免太厲害了吧?
其實,這只是一種刻板印象。科舉雖是古代魚躍龍門的一個最主要途徑,但不同時代,科舉的地位也不一樣。科舉誕生於隋朝,完善於宋朝,唐朝只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來科舉的誕生是因為士族門閥壟斷了整個官場,導致帝王無人可用。帝王為了打破士族門閥對人才的壟斷,才會舉辦科舉,以相對公平的方式為朝廷選才。但士族門閥除了壟斷官場之外,還壟斷了教育資源,使得天下人才盡歸士族門閥。所以在唐朝時,能夠在科舉中中進士的大多數還是士族門閥的人。另外,唐朝主要的選才方式也不是科舉,而是我國沿用了上千年的舉薦、蔭恩、世襲等制度。簡單來講,在唐朝時,科舉並不重要,大多數有才華的人也不會去參加科舉。
不僅如此,唐朝時的科舉制度也不完善,其表現在考試內容隨意、監考不嚴、走後門現象很嚴重。朝廷任命掌管科舉的官員叫知貢舉,在科舉中權力極大,甚至可以一個人確定科舉名次。科舉開考時,很多人都會走知貢舉的後門,以獲得更高的排名。後世揚名的大詩人王維也是在參加科舉時,結交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隆範,在李隆範的推薦下結識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利用權勢,擠掉了當時本已經內定的科舉狀元人選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讓王維拿下科舉狀元。
另外,唐朝對通過科舉制度提拔上來的人才在任職上並沒有什麼標準。這點和明清時代完全不同,在明朝時,中了進士的人都會先被安置在翰林院內觀政,叫庶吉士。一段時間後,朝廷再將這些庶吉士外放為官,有了進士的身份就能平步青雲,十幾年後積累功績進入朝廷,則可以身居高位。所以,在明清時代,中了進士意味著前程似錦。在唐朝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就算是考上狀元,具體任職還是由皇帝說了算。例如王維考上狀元之後,被任命為太樂丞,僅是個八品小官,還曾因伶人舞黃獅子事件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之後的十幾年官場生涯中,王維一直在各種八品小官中打轉。
所以,很多希望在仕途上有前程的人都會選擇投靠士族門閥,藉助士族門閥的權勢步步高升,而不是走科舉的道路。即便是在科舉中考中進士,仍需要投靠士族門閥,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唐朝雖然向外國人開放科舉,但對外國人參加科舉是有相應的規定的。像阿倍仲麻呂這樣的外國人雖可以在國子監入學,不過相比唐朝士子而言,其水平仍然會有很大的差距,想在正式的科舉中考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唐朝自貞觀年間開始就針對外國人專門設置了「賓貢科」,其考試命題、閱卷、發榜均與唐人參加的科舉不一樣。對於大唐來講,既然已經對外開放科舉,如果外國人沒有人能考中,那跟沒開放科舉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大唐設置針對外國人的賓貢科,其外交意義顯然要大於實際意義。大唐並不指望能夠吸引多少外國人才,只是希望外國人更認同大唐文化而已。既然是區別對待,賓貢科的命題肯定要比正式的科舉簡單很多,還有可能是降低分數錄取,甚至連錄取也有可能是有指標的。在賓貢科及第的外國人,被稱為「賓貢進士」,朝廷允許其在唐朝入仕為官。
不過,我國歷史上關於賓貢科的記載很少,反倒是很多外國的史書有大量關於賓貢科的記載,例如朝鮮、日本均有相關史料記載。或許當時高高在上的大唐並不認為開設賓貢科是多大的事情,而那些外國人卻以能參加賓貢科或能在賓貢科中考中是件特別有面子的事情。
阿倍仲麻呂參加的自然也是科舉中的賓貢科,能考中進士只能說明他在那幫參加科舉的外國人中比較厲害,與大唐本地士子相比,其水平顯然還是遠遠不如。事實上,除了阿倍仲麻呂之外,在唐朝考上進士的外國人還有很多,例如朝鮮人崔致遠曾在鹹通年間考中進士。在朝鮮的歷史史料中,整個唐朝290多年的時間裡,有姓名可考的考中進士的朝鮮人多達上百人。在考中進士之後,阿倍仲麻呂也只是被任命為九品小官,這也表明科舉在唐朝的地位並不高,所謂的賓貢科也只是代表大唐對外開放的一個形式而已。
唐朝的科舉並不是定期舉辦的,有時會隔三五年才舉辦一次,有時可能每年舉辦。阿倍仲麻呂是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來到大唐的,當上九品小官是在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開元四年到開元十三年這9年中共舉辦過兩次科舉,分別是開元九年和開元十二年。阿倍仲麻呂與王維關係極好,王維自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就一直在長安,並參加開元九年的科舉。由此可以推斷,阿倍仲麻呂和王維應該是在這段時間認識並結為好友的,兩人同時參加開元九年科舉的可能性也比較大。而那屆科舉,王維考中狀元,作為後世留千史的大詩人大才子,阿倍仲麻呂這個老外的水平替王維提鞋都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