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居然考中了唐朝科舉進士?大詩人王維:老外有我厲害嗎?

2021-01-22 老四劇說歷史

#紀錄片中國#唐朝是個開放的、兼容並蓄的王朝。前段時間開播的紀錄片《中國》中就有一集叫《大唐盛世下的繁榮氣象》,裡面講述了大唐對外開放,允許外國人考科舉。當時來到大唐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參加了大唐的科舉,居然考中進士了。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來唐

說起阿倍仲麻呂,在唐朝當時確實是個很有名的人物。唐朝的繁榮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人,日本更是多次派遣唐使往返大唐,學習大唐的先進文化和技藝。雖然從日本到大唐路途遙遠,還要面臨海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但日本人向唐朝派遣使者的熱情不減。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團來到了大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安排下,他進入國子監就讀。由於對大唐文化的熱愛,他改名為晁衡,在大唐交廣好友,與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在國子監就讀期間,阿倍仲麻呂研讀了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典籍。畢業後,阿倍仲麻呂參加科舉,結果一舉考中進士。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阿倍仲麻呂被任命為洛陽司經校書,是個九品官。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在大多數現代人的想像中,科舉在古代是非常難考的,考中進士的難度甚至要遠遠超過現代人在高考中考上清華北大。全天下學子數十萬人,每三年才考一次,層層選拔,到會試僅錄取進士一兩百人,這錄取率確實堪比今天的高考狀元。阿倍仲麻呂作為一個外國人,去參加科舉,還能中進士,這不得不讓人驚訝他的才華。這日本人未免太厲害了吧?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其實,這只是一種刻板印象。科舉雖是古代魚躍龍門的一個最主要途徑,但不同時代,科舉的地位也不一樣。科舉誕生於隋朝,完善於宋朝,唐朝只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來科舉的誕生是因為士族門閥壟斷了整個官場,導致帝王無人可用。帝王為了打破士族門閥對人才的壟斷,才會舉辦科舉,以相對公平的方式為朝廷選才。但士族門閥除了壟斷官場之外,還壟斷了教育資源,使得天下人才盡歸士族門閥。所以在唐朝時,能夠在科舉中中進士的大多數還是士族門閥的人。另外,唐朝主要的選才方式也不是科舉,而是我國沿用了上千年的舉薦、蔭恩、世襲等制度。簡單來講,在唐朝時,科舉並不重要,大多數有才華的人也不會去參加科舉。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不僅如此,唐朝時的科舉制度也不完善,其表現在考試內容隨意、監考不嚴、走後門現象很嚴重。朝廷任命掌管科舉的官員叫知貢舉,在科舉中權力極大,甚至可以一個人確定科舉名次。科舉開考時,很多人都會走知貢舉的後門,以獲得更高的排名。後世揚名的大詩人王維也是在參加科舉時,結交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隆範,在李隆範的推薦下結識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利用權勢,擠掉了當時本已經內定的科舉狀元人選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讓王維拿下科舉狀元。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另外,唐朝對通過科舉制度提拔上來的人才在任職上並沒有什麼標準。這點和明清時代完全不同,在明朝時,中了進士的人都會先被安置在翰林院內觀政,叫庶吉士。一段時間後,朝廷再將這些庶吉士外放為官,有了進士的身份就能平步青雲,十幾年後積累功績進入朝廷,則可以身居高位。所以,在明清時代,中了進士意味著前程似錦。在唐朝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就算是考上狀元,具體任職還是由皇帝說了算。例如王維考上狀元之後,被任命為太樂丞,僅是個八品小官,還曾因伶人舞黃獅子事件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之後的十幾年官場生涯中,王維一直在各種八品小官中打轉。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所以,很多希望在仕途上有前程的人都會選擇投靠士族門閥,藉助士族門閥的權勢步步高升,而不是走科舉的道路。即便是在科舉中考中進士,仍需要投靠士族門閥,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唐朝雖然向外國人開放科舉,但對外國人參加科舉是有相應的規定的。像阿倍仲麻呂這樣的外國人雖可以在國子監入學,不過相比唐朝士子而言,其水平仍然會有很大的差距,想在正式的科舉中考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唐朝自貞觀年間開始就針對外國人專門設置了「賓貢科」,其考試命題、閱卷、發榜均與唐人參加的科舉不一樣。對於大唐來講,既然已經對外開放科舉,如果外國人沒有人能考中,那跟沒開放科舉又有什麼區別呢?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所以,大唐設置針對外國人的賓貢科,其外交意義顯然要大於實際意義。大唐並不指望能夠吸引多少外國人才,只是希望外國人更認同大唐文化而已。既然是區別對待,賓貢科的命題肯定要比正式的科舉簡單很多,還有可能是降低分數錄取,甚至連錄取也有可能是有指標的。在賓貢科及第的外國人,被稱為「賓貢進士」,朝廷允許其在唐朝入仕為官。

不過,我國歷史上關於賓貢科的記載很少,反倒是很多外國的史書有大量關於賓貢科的記載,例如朝鮮、日本均有相關史料記載。或許當時高高在上的大唐並不認為開設賓貢科是多大的事情,而那些外國人卻以能參加賓貢科或能在賓貢科中考中是件特別有面子的事情。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參加的自然也是科舉中的賓貢科,能考中進士只能說明他在那幫參加科舉的外國人中比較厲害,與大唐本地士子相比,其水平顯然還是遠遠不如。事實上,除了阿倍仲麻呂之外,在唐朝考上進士的外國人還有很多,例如朝鮮人崔致遠曾在鹹通年間考中進士。在朝鮮的歷史史料中,整個唐朝290多年的時間裡,有姓名可考的考中進士的朝鮮人多達上百人。在考中進士之後,阿倍仲麻呂也只是被任命為九品小官,這也表明科舉在唐朝的地位並不高,所謂的賓貢科也只是代表大唐對外開放的一個形式而已。

記錄片《中國》的阿倍仲麻呂

唐朝的科舉並不是定期舉辦的,有時會隔三五年才舉辦一次,有時可能每年舉辦。阿倍仲麻呂是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來到大唐的,當上九品小官是在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開元四年到開元十三年這9年中共舉辦過兩次科舉,分別是開元九年和開元十二年。阿倍仲麻呂與王維關係極好,王維自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就一直在長安,並參加開元九年的科舉。由此可以推斷,阿倍仲麻呂和王維應該是在這段時間認識並結為好友的,兩人同時參加開元九年科舉的可能性也比較大。而那屆科舉,王維考中狀元,作為後世留千史的大詩人大才子,阿倍仲麻呂這個老外的水平替王維提鞋都不配。

相關焦點

  • 在唐代要能考中進士,那得要有多厲害啊
    相信我,看完本文後,你一定能領會到出身比較貧寒的孟郊是有多麼的不容易。一、唐代科考考什麼簡單的說在唐代,科考主要分明經和進士兩科!但嚴格來說,唐代科舉分兩大類:制舉和常舉。所謂「制舉」,即由皇帝下詔、以招「非常之才」為目的不定期舉辦的非常規考試。考什麼,怎麼考,完全由朝廷用人的需求所決定。
  • 唐朝的科舉考試,李白沒資格,杜甫遭遇大黑幕.長得魁梧還能優先錄用?
    今天來閒聊一下唐朝大文豪們的高考故事。古代高考,就是科舉。唐朝的科舉制,基本沿襲隋朝制度,再加以改革。我們都知道唐朝女子以胖為美,但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朝的男子也以魁梧為美。以貌取人古來有之,但是用把相貌作為錄取第一標準的,可能僅唐朝一家。
  • 唐朝的一場科舉考試,改變了多少詩人的人生?
    科舉進身的宰相就有狄仁傑、張柬之等名人,還有詩人王勃、楊炯、宋之問、杜審言、陳子昂、賀知章等大咖出現在了科舉的考場上,開元年間的名相姚崇、宋璟、張說也是武周時參加的科舉。這一時期,科舉成了全民運動,士子汲汲於功名,每年進京者絡繹不絕,有時多達數千人。那唐代詩人的科舉之路,是苦盡甘來,還是茫茫苦海呢?
  • 為何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哪個進士最年輕?
    前言唐朝科舉中最重要的兩種考試是:進士和明經。相對來說,進士要難得多。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到: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神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
  • 唐朝科舉制度,您了解多少?
    秀才真的很容易考嗎?在我們的腦子裡,報考大學只有兩種選擇,文科和理科。回到唐朝,您會發現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掰著您的十根手指頭,至少能數五輪。沒錯,就是有五十幾種考試科目。您可能很自信,憑哥們的實力,考個秀才沒問題吧?
  • 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如何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
    要理解唐朝的起跑線的競爭,我們先來看看唐朝的科舉考試是怎麼搞的。《新唐書·選舉志》說「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隋煬帝即位後,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取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自此,讀書、應考和做官就被緊密結合起來,科舉也便成了古代士人進階的不二之選。唐代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當時,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
  • 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
    ,那麼今天我們不是講的李白,而且同樣在唐朝也是比較出名的詩人,那就是王維了。王維也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大家是不是也意想不到啊,而且王維的畫的出名度也是僅次於自己的詩句上。而且小編認為,王維算是一個學識比較淵博的人了,也是精通詩、畫、音樂等,小編也是非常的喜歡王維的詩句風格了。雖然王維在現在人們的地位是不及李白和杜甫的,但是在當時的唐朝,王維的名氣可是在這兩人之上的。
  • 安家並不容易,唐朝詩人王維還算富有,詩聖杜甫一曲古詩更有情懷
    唐朝都城長安唐代詩人眾多,如果單靠寫文作詩而不稼不穡,很難生存下去,更別說在大城市裡安家了。文人們的最佳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定期拿著豐厚的薪水,才能過上富足的日子,但這只限於那些官宦子弟,寒門學子幾乎沒有出路。官宦子弟中,有些詩人家庭富足,如詩佛王維在很多地方都有別墅,他在終南山下輞川山谷自家的別墅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同時他在神都洛陽附近的嵩山山谷也有一所別墅,他寫過一首五言律詩《歸嵩山作》。
  • 成語中識科舉
    宋代汪洙《神童詩》中有四句:「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被國人稱為人生「四喜」。「金榜題名」為「四喜」之一。  獨佔鰲頭:科舉時代指考中狀元。後比喻奪得第一名或取得首位。據說古代宮殿門前的石階上刻有鰲,考中狀元者要立在殿階上迎殿試榜。所以,「獨佔鰲頭」指狀元及第。
  • 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深山藏古寺,唐代讀書人有與僧人交往的習俗,很多僧人都很有學問,可以與之切磋。同時,寺中的藏經樓往往有很多藏書,比市坊上還要齊全。唐代寺廟擁有大量的地產,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僧人們也樂於讓讀書人在裡面白吃白住,寺廟裡每天多一個人和僧人們一起食素,算不上什麼開銷。唐詩中多見描寫風景和寺廟的佳句。唯一倒黴的是詩人王播,他曾經寄居揚州木蘭院中讀書多年,以至於和尚們在吃飯時都不告訴他。
  • 描寫唐朝科舉登科與落榜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句話的大意是十年的寒窗苦讀無人問津,科舉考試中舉名揚天下。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唐詩中就有不少描寫當時科舉考試的詩,這裡擷取幾首賞析,讓我們體會參加進士考試人的心情。
  • 詩佛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僅僅20個字,就描繪了一幅清新脫俗的意境
    王維除了寫詩厲害之外,還精通繪畫、棋藝等,是個不可多得的大才子,同時又是狀元出身。要知道,在唐朝能夠狀元及第的著名詩人還真不多。李白由於是「黑戶」,想參加科舉都不行;杜甫去考進士,結果名落孫山;孟浩然、高適等詩人也去考試了,但都沒有上榜。雖然唐朝科舉招的人數少,但王維卻憑自己的實力,獲得了狀元及第。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為了打擊門閥貴族,唐朝面向普通士族百姓,大開科舉之門,使得豪門以外的大量優秀人才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極大影響了唐朝的政治力量構成,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唐朝科舉繁多,以進士科為貴,但凡中了進士,稱「進士及第」,仕途前景看好。
  • 唐代科舉考試實錄:原來那些有名的大詩人,也都不是一次過
    和往年一樣,圍繞高考的還是那些話題:丟身份證,走錯考場,忘準考證,遲到,高考護航,寒門學子頑強拼搏迎來高分好成績,高考失利學生壓力大又如何如何…一千多年前與現在一樣,唐朝的科舉考場也在發生著類似的事情,有哪些熱點與勵志人物?又有哪些無可奈何與遺憾呢,一起溫習幾個中唐的科舉故事吧。
  • 超有意思~那些年「科舉」發生的事
    提起科舉,就想起八股文,而八股文被後人一度批評為「呆板」的代名詞,但是科舉本身還是頗有意思的~ 誤點仇家為進士 唐朝有一個叫包誼的舉子,第一年赴京參加會試落榜。複習備考之餘,有次出去遊玩,與中書舍人劉太真起了衝突。
  • 科舉最不公平的朝代,巴結權貴、討好主考官就能及第
    唐朝時期的科舉設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進士科為貴。每年科舉,參加應試者千餘人,明經科錄取一百人左右,進士考的是詩賦文採,每年僅錄取三十人左右。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素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唐朝承魏晉遺風,不僅看考生應試水平,也兼有察舉考生名聲、家世等,因此也形成了唐代特色:考生們應試前先百般鑽營,結識權貴,獲得推薦,抑或令自己的名聲傳入主考官的耳朵,便往往能獲得奇效。
  • 大唐留學生哪裡人最多?日本:沒錯…新羅:正是在下
    這位阿倍仲麻呂不光是自己官運亨通,他的朋友圈更是了不起,跟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有詩文往來,光是這光輝燦爛的朋友圈,就足夠吹一輩子了。在他入唐37年後,天寶十一載(752年),日本又派遣唐使團來了,阿倍仲麻呂想跟著使團回家去,當時李白、王維等各種大詩人各種給他送別。結果船開了以後遇上了風暴,把船給吹到越南去了。最後阿倍仲麻呂死裡逃生,又返回了長安,再也沒有回國。既然來一趟這麼不容易,人數少也就情有可原了。
  • 大唐的外國留學生哪的人最多?日本:沒錯……新羅:正是在下
    這位阿倍仲麻呂不光是自己官運亨通,他的朋友圈更是了不起,跟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有詩文往來,光是這光輝燦爛的朋友圈,就足夠吹一輩子了。很多讀者朋友因為阿倍仲麻呂這個人太著名了,往往認為在大唐留學人數比較多的是日本,日本現在也確實保留了很多中國唐代的文物。可是,真實的史料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誤會。
  • 封建朝代的科舉也有「高考移民」,如何演化的呢?(上)
    不同之處在於,高考競爭的只是讀書機會,而古代的科舉競爭的是功名地位,一旦考中,就可能是朝廷命官,並且一同考試的這批人和他們的主考官,還是日後的同年和恩師,從而形成一個人際圈子,是官場進身的階梯! 這古今兩種考試,含金量差別蠻大的,顯然科舉對人生的份量更重一些。 今天除了高考讀大學,成才的路徑更多,可選擇的餘地會更大!考試講究的是公平,公平是有條件的,需要在同一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