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的讀書生活: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侯磊

  在唐代,學子們入仕以前,一般都過著艱苦的讀書生活。正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觀念在唐代是很正統的。當時的書生都是自幼拜師求學,要讀的書很多:先是讀《孝經》《千字文》來認字(《三字經》《百家姓》為宋人所作),然後通《五經》,還要讀各家的註解,比如讀《春秋》,就要《公羊》《穀梁》《左傳》都讀,唐時《二十四史》已經陸續有了前十幾部了,也都要熟悉,數量是很大的。

  唐人奮發讀書的地點有所不同,他們喜歡在山林或寺廟中讀書。根據考證,劉長卿、孟郊等自幼在嵩山讀書;李紳在無錫惠山寺讀書;溫庭筠、杜牧、杜荀鶴都曾在廬山讀書。山裡面清靜,環境好,可以陶冶情操,誘發詩性。

  深山藏古寺,唐代讀書人有與僧人交往的習俗,很多僧人都很有學問,可以與之切磋。同時,寺中的藏經樓往往有很多藏書,比市坊上還要齊全。唐代寺廟擁有大量的地產,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僧人們也樂於讓讀書人在裡面白吃白住,寺廟裡每天多一個人和僧人們一起食素,算不上什麼開銷。唐詩中多見描寫風景和寺廟的佳句。唯一倒黴的是詩人王播,他曾經寄居揚州木蘭院中讀書多年,以至於和尚們在吃飯時都不告訴他。後來王播發達了,特意回到木蘭院,在牆壁上題了兩首詩來諷刺和尚們的勢利。

  當然,這只能算自習,而真正的讀書,還是要進正統學校的。

  大唐是正統的王朝,必然是以儒學為正統的朝代。正統的朝代,正統教育必然發達。大唐儒學分為官學和私學,中央、各省、各地都有官學,民間還有富戶興辦私學。官學號稱「六學二館」,六學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隸屬於國子監;二館指弘文館、崇文館。這都是大唐的最高學府。官學的教師編制,有博士,助教,直講,典學。老師多,管老師的人少。在官學裡也有旬假,十天放一天;也有各長達一個月的寒暑假,叫田假和授衣假,分別是農曆五月和九月,在莊稼成熟收割和準備越冬衣服的時候放。

  官學是有級別要求的,如國子學只招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太學招五品以上,四門學招七品以上,弘文館和崇文館招皇親國戚,若是「八品以下及庶人通其學者」,只能進書學、算學、律學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是大唐延續魏晉風貌的一面。

  其所學的教材,是儒家的「正經」加「旁經」,正經分為大經、中經和小經,這大小居然是按照篇幅來分的。大經是《禮記》《左傳》,學三年;中經是《詩經》《周禮》《儀禮》,學兩年;小經是《周易》《尚書》《公羊》《穀梁》,學一年。凡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的學生,課程是可以選修的。凡是學二經的,必須選一大經一小經或兩中經;學三經的,必選大、中、小各一經; 學五經的,大經必須全學,其餘中、小經各一種,比現在大學選修課還細緻。旁經是《孝經》《論語》,絕不是不重要,而是唐王朝以孝治天下,並由孝推廣至對國家的忠。官學選課如此細緻,玄宗作《孝經》註解,唐王朝於開成年間雕《開成石經》,都是對儒學的重視。

  但弘文館、崇文館中對學生的要求不如六學中高,僅要求「試取粗通文義」即可。粗通文義是什麼水平?《大唐六典》載:

  弘、崇生習一大經、一小經、兩中經者,習《史記》者、《漢書》者,《東觀記》者,《三國志》者,皆須讀文精熟,言音典正。策試十道,取粗解注義,經通六,史通三。

  「經通六,史通三」,這在唐朝也只能算個普通的讀書人吧。

  讀書人也是要找工作的,既是為解決生計,也是為實現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做官的途徑僅僅有三種:推舉、科舉、從軍。古代交通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很多來京趕考的舉子一路上騎不起馬或驢,都是走著來。如果家在巴蜀甚至嶺南,那路上要走兩三個月,來回就是五六個月,這樣到家待不了倆月又要出門,他們索性在長安不回去了。長安城裡長年都寄居著趕考的舉子們。

  隋唐以前選拔人才都是通過推舉制度,從漢代開始就舉孝廉,但這樣能選拔的人才畢竟是極少數名氣很大的人。李白就是因寫詩名氣太大而直接被召入宮的,但更多的人還是要通過考試。如果沒有科舉制度,那麼做官還會像魏晉南北朝那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唐代的科舉主要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這一科考的往往是人的記憶能力,考生能背書就行,考上了也只能擔任一些文職小官。整個唐朝「重進士,輕明經」,一般有抱負的人都不屑於考明經。詩人元稹是明經科出身,為此他一生都被人詬病。

  進士一科在初唐時要考策論,中唐開始加考帖經、詩賦,考詩賦的時候會限定題目、字數和韻律,這樣能讓考生展示才學。後來考試越來越看重詩賦,其他的都不重要了。科舉太難考的一個原因在於:錄取人數太少了。包括「詩聖」杜甫在內的很多大詩人,一生都沒考上進士。唐代報名參加科考的人多達數千,但每一科也就錄取二三十人,平均錄取率為百分之一二,而明代的平均錄取率大約為百分之八點五,清代中後期的錄取率大約為三十分之一。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一說,即考明經科三十歲就算老的,而考進士五十還算年輕。在發榜的前一晚,舉子們都異常緊張,幾乎沒有人能夠安睡,不是在酒肆裡喝得大醉,就是去長安的平康裡找妓女。《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在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有五位年齡很大的考生同時中舉,其中曹松五十四歲,王希羽七十三歲,劉象七十歲,柯崇六十四歲,鄭希顏五十九歲,五個人加起來有幾百歲,時稱「五老榜」,也不知是讚揚還是諷刺了。在清代編輯的《全唐詩》中,還把曹松的年紀誤記為七十一歲,是嫌他中舉時還不夠老。不過,曹松倒是有一句詩傳世:「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出自他的《己亥歲》。

  即便是這樣考,很多人也是考不上的。詩人常建有一首《落第長安》:「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裡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這意思是,我沒考上,在這聖明的時代考不上進士真是恥辱啊。我要是回了老家,花草樹木連帶小鳥都要笑話我,忍了,不回去了。看來常建的運氣,確實不大好。錢起在落第後寫過一首《長安落第》:「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含義與常建的詩近似,就像一對難兄難弟在隔空唱和一樣。開元十五年,常建終於同王昌齡一起中舉,有「大曆十才子」之稱,但平生仍不得志,長期隱居山林,只做過盱眙尉這樣不大的官。而盱眙這地方,現在已經是一個小龍蝦的盛產地了。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唐朝遍地是詩人?詩詞歌賦,道出大唐不一樣的味道
    首先國家對於讀書人是非常有優待的,如果自身聰慧,擁有潛力,書院和縣衙都非常的看重你,不僅能夠免除學雜費,每個月可能還有補貼,對許多農民子弟而言,是在家種田還是去讀書,當然是選擇拼盡全力去讀書了。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詩人,而帶動這種風氣的其實還有"偶像作用",因為出名的詩人實在是太多了,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最出名就是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影響實在的深遠。
  • 喜歡讀書嗎?馬雲對讀書的看法,讓你想不到!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閒暇時最喜歡的消遣就是讀書。不僅休閒時讀書,有煩惱的時候也要讀書,迷茫困惑的時候更要讀書。我覺得讀書讓人快樂,讓人視野開闊,讓人精神充實而通透。至於應該讀什麼書?怎樣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從沒深入思考過。今天有幸聽了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對於讀書問題的一番演講,覺得與眾不同。
  •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書籍既為故人,那麼讀書即是與故人促膝長談,傾心交流。青燈黃卷,如對故人;悲喜與共,款曲相通;思接千載,神遊萬裡;朝夕相處,憂樂相伴。南宋詩人鄭思肖寫自己在報國寺的隱居生活,只用了寥寥十一個字:「布衣暖,菜羹香,讀書滋味長。」一個「長」字,讓人回味無窮。
  • 城市周刊:我的讀書生涯
    我的讀書習慣是小學老師的引導下養成的。我讀張恨水的《啼笑姻緣》,是因為老師講過張恨水的故事,說他曾經愛上一位名字裡帶冰的女人,人家不愛他,他就起名恨水,暗含著恨水生成的冰的意思。老師說,唐朝有位詩人,在考場上寫了首二十字的短詩就交卷了,竟然能金榜題名,可見當時對詩重視程度有多高,所以唐朝詩人輩出,唐詩空前絕後,這引起我讀唐詩的興趣。
  •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讀書,是件有趣的事
    在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李白、王勃、王維和白居易等等,在宋朝,著名的詞人蘇軾、柳永、辛棄疾和李清照等等。這些名人的作品家戶喻曉。作為中國人,必然要能背下來許多,才算中國人。男人喜歡順著讀,女人喜歡倒著讀。順著讀是一首《思妻詩》: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的。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 泰安「香火不斷」的寺廟,坐擁「佛生萬象」,藏於山林中雅致幽靜
    泰安「香火不斷」的寺廟,坐擁「佛生萬象」,藏於山林中雅致幽靜山東泰安這一座香火不斷的寺廟,如果說到它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會知道。這座寺廟坐擁佛生萬象,而且藏於山林之中,十分雅致幽靜。作為山東最適合洗滌心靈的勝地,這裡一定不能不來。
  • 山東財經大學《讀書讓我生活在別處》
    在那片野性與皎潔的黑色大陸  詩人在星光下  去尋求採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詩人  生活在別處  在沙漠 海洋  縱橫他茫茫的肉體與精神的冒險之旅  洪水的幽魂剛剛消散
  • 言傳身教:如果家長喜歡,讀書孩子也會喜歡讀書
    ,幫孩子建立自尊感,教授孩子如何面對問題,培養積極的讀書意識。這樣一段時間後,我們驚喜的發現給孩子讀書實在是太有意義了。我們的努力有了回報,現在快三歲的兒子已經很喜歡書籍了。他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讓我給他讀書,晚上,讀完一段故事後他會要求再讀一段,一段接一段的沒完沒了,每次都向我保證這是最後一段了。我覺得沒什麼比兒子對我說「我們一起讀書吧!」讓我更快樂了。然而我不得不承認最近幾年我自己已經丟失了讀書的習慣。
  • 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
    ,那麼今天我們不是講的李白,而且同樣在唐朝也是比較出名的詩人,那就是王維了。王維也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和畫家,大家是不是也意想不到啊,而且王維的畫的出名度也是僅次於自己的詩句上。而且小編認為,王維算是一個學識比較淵博的人了,也是精通詩、畫、音樂等,小編也是非常的喜歡王維的詩句風格了。雖然王維在現在人們的地位是不及李白和杜甫的,但是在當時的唐朝,王維的名氣可是在這兩人之上的。
  • 讀書匯|大道鏗鏘!詩人徐再城的創作天地
    第85期昌平讀書匯由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昌平區融媒體中心、昌平區圖書館承辦。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世界文明的瑰寶。在詩歌的天地中,蘊含著無限的浪漫和深刻的哲理。詩歌創作的過程也抒發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 小說閱讀網免費閱讀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喜歡閱讀,終身受益在中國封建社會,可以說,「學習要好, 那時「官員」已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中。所以,古人認為讀書非常重要。對閱讀的態度也很莊重:對嗎?春天安娜和秋天的下午?要麼,花兒在月光下。閃亮的窗戶很乾淨爸然後換衣服 清潔雙手,燒香,坐在危險中;輕拿羊皮紙,虔誠地背誦。
  • 學習詩詞不僅僅是多讀書,還要知道讀什麼書 按照什麼順序讀書
    因此有效率地讀書並不容易。對於那些喜歡創作的朋友來說,如果沒有老師,不少人花費時間亂讀一通仍舊摸不清門路。有的人講起來頭頭是道,可是自己寫出來的詩詞卻像是門外漢 ,脫不開打油詩的嫌疑。今天老街味道根據自己的一點經歷,說一說我認為的讀書方法與順序,未必正確,但是一定最有效率,或許對詩詞愛好者有些幫助,至少不會讓您走彎路。
  • 詩的唐朝 唐朝的詩
    【讀書者說】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皇冠上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其藝術魅力經久不衰。唐詩之所以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內容,展現出輝映千古的藝術魅力,除了因為唐人對前代詩歌傳統作了最好的繼承和發展,更重要的,還與唐代文士群體的詩化生活密切相關。
  • 詩人情緒低落,於是來到寺廟,在牆壁上寫了一首讓人回味的詩
    當你工作或生活遇到不順,情緒低落時,你會怎麼做呢?也許你會拿著手機玩一整天遊戲,或者去超市瘋狂購物發洩,但是這些辦法都不是好辦法。其實,如果去寺廟逛一下,說不定能遇到高人指點,讓你的心情豁然開朗。晚唐詩人李涉就是這麼做的,他逛完寺廟後,還在寺廟的牆壁寫下了一首詩。題鶴林寺僧舍李涉(唐)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 唐朝詩人綽號知多少,詩星、詩狂、詩骨他們都是誰呢?
    大家好,這裡是百家號辭人子墨,今天咱們來聊聊唐朝的詩人們,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下。對於唐朝詩人大家肯定不會陌生,他們不少都有著各種各樣綽號,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都有哪些吧!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湧現出了大批才華橫溢的詩人。唐朝著名詩人都有雅號,且都用兩字表述,精練而富有詩意。千百年來,這些雅號隨同他們的優美詩篇一起流傳了下來。李白的雅號是「詩仙」。他的詩雄奇豪放、想像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老詩人賀知章非常推崇他的詩,他在讀李白《蜀道難》一詩時,尚沒讀完,便拍案叫絕,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為天上下凡的仙人。
  • 讀書的安詳與生活的雜亂
    年輕的時候,讀書是一種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該吃吃,該喝喝,該讀讀。生活很美好,讀書很美好。甚至有時覺得生活美過讀書。很多時候,想扔下書,投入到精彩紛呈、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去。時隔多年,讀書仍然是一種生活,但成為生活中最舒服的一部分。
  • 這個社會,讀書真的無用了嗎?
    這個社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掀起了一股「讀書無用論」的社會思潮。「讀書有什麼用,即使你讀書再厲害,考上了名牌大學,最後還不是給人家打工的,還不如趁年輕早點出來混社會,或者將來會更有出息。」它是一種否定知識與學習的社會思潮,是社會上一種對讀書所帶來的收益持否定態度的不滿情緒。它的產生,與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因素是離不開的。然而,讀書真的無用嗎?我看未必,恰恰相反,讀書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 連載15|青山流水讀書聲 作者:龐驚濤
    此詩歷來已有多種解讀,在蘇軾所寫西湖相關近500首詩詞作品中,確乎不算是極上乘之作,但因為它和杭州書院有極深的淵源,所以不妨只注意詩中對報恩院的場景描寫。深林、紙窗、竹屋、野鶻;鳥呼、路盤山、雲木合、水清石、魚可數。
  • 疫情下的讀書生活 「宅」家悅享讀書樂
    當走親訪友、出門旅遊、開學返校都按下了「暫停鍵」,在被迫「宅」家的日子,不少人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其中有些人,打開了往日因忙亂的生活而顧不上的書本,靜下心來讀書,從書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平和、溫潤、清醒。也在這個讀書月,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收穫。線上上課的孩子們,也因課程的安排,多出了不少閱讀時光。愛讀書的少年在這個超長假期閱讀量迅速增長。
  • 讀書|詩人不是一種職業,是靈魂的一種存在形式
    獨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偉大的詩人,之於人類的人格魅力和藝術良知,必然從內心出發,真誠地寫作,保持獨立、自由和旺盛的生命力,追求真、善、美,在心與靈的互動和修煉中,引領生命的不斷超越,完成對人類心靈史的個體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