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2020-12-17 小窗幽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古代科舉「四試」——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大家記得收藏喔。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科舉制度一般認為起源於隋唐時期,鼎盛於明清時期,明清時代的科舉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有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

一、童生試

「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即使到白首,也不改童生之稱。

所以在古代,爺爺和孫子皆為童生,是有可能的。據考證,清朝道光年間,廣東就出現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事例。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廳、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生員的考試。如: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

這裡的「試」指的就是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鬥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下面重點解釋「秀才」一詞: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於漢,後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進士並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

二、鄉試

「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及格者稱舉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讀書人知道自己鄉試名次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裡的範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瞧不起;可中舉之後,親戚鄰裡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下面解釋「解元」一詞:

【解jiè元】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名之稱。唐代投考進士的考生隨地方貢品解送入京赴試,稱之為解或解送,故後世稱鄉試為解試,而以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後歷代沿用此稱。書畫家唐寅就曾拿到過「解元」。

三、會試

「會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一般在鄉試次年三月進行,當時正值春季,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禮部侍郎或欽差大臣擔任主考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都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四、殿試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廷殿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持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殿試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明代,二、三甲皆稱「傳臚」;清代,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下面解釋「進士」一詞以及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

【進士】科舉考試中通過進士科考試中式者的稱謂。隋煬帝時始以進士作為選拔官吏的科目。唐代進士科考試每年一次,凡中式者皆稱進士。明清時期,進士成為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狀元】科舉殿試第一名之稱。在唐代,科舉是由禮部負責的,舉人赴京趕考,事先要向禮部投遞一份狀子,上面標明自己的名字、籍貫等信息。考試發榜後,禮部會按考中者的姓名按名次寫狀,名字寫在狀首的人被稱為狀頭,因「頭」與「元」同義,又稱「狀元」。中狀元者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科舉考試一甲第二名的稱號。最早在殿試成績榜上,前三名是按「品」字形排列的,第一名稱為榜首,也就是狀元,如榜之頭;第二、第三名均稱榜眼,因為像榜之雙眼。南宋以後才開始用榜眼專稱第二名,明清沿用。榜眼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考試殿試一甲第三名的稱號。唐代新科進士要在曲江杏園舉行「探花宴」以示慶賀。宴中考得好又年少英俊者兩三人為探花使(探花郎),遍遊名園,折取名花。南宋以後,以探花稱殿試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古龍筆下有一李尋歡,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李家父子三人都很有文採,均在科舉中考到了探花,所以人們用「老李探花」來稱爸爸,用「大李探花」稱哥哥,「小李探花」則稱弟弟李尋歡,李家的門上也寫有「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字樣。

【連中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最後,來一張圖,了結一下今天講的內容,大家記得雙擊保存喔。

相關焦點

  • 方志遠:明朝的鄉試、會試與殿試
    人們都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每科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進行,卻是定於明代。洪武三年(1370)五月,明太祖詔告天下,從當年開始,開科取士。鑑於天下初定,官員缺乏,各省連試三年,中式舉人均免會試,赴京聽選,並宣稱:「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官。」(《明太祖實錄》卷52)話雖有些絕對,但大體上確立了明代選官制度的原則。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打卡~
    )距離高考還有131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送東陽馬生序》)4.明清科舉簡表項目科別院試鄉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考場學政巡迴案臨考場(府、縣)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京城貢院(禮部)皇宮(宮殿
  • 什麼叫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下列成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序正確的是(    )A.多多益善 指鹿為馬 毛遂自薦B.精忠報國 聞雞起舞 望梅止渴C.紙上談兵 投筆從戎 樂不思蜀D.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負荊請罪2、我國到了明期已形成完備的四級科舉考試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順序是(   )A.院試-會試
  • 文化常識之教育科舉
    文化常識之教育科舉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
  • 高考文化常識專練與解析:科舉
    「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C.明經科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科目之一。隋朝廢九品中正,設進士、明經二科取士,進士科重文辭,明經科重經術。D.凡本省的秀才和監生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會元。2.下列選項中關於文化常識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古代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在古代算哪個級別的考試
    高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說它是一個人的人生轉折好不為過。那麼,今天的高考相當於古代的哪一級考試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要想知道高考與古代哪一個級別的考試相對應,我們得先了解古代的考試劃分。我們以清朝為例,了解一下讀書人的考試之路。第一步:從頭開始,好好讀書。
  •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科舉制度自隋朝隋文帝開創以來,歷來都是各朝各代選拔官員的最重要途徑和手段,科舉制的創立,自然是有著社會進步意義的,而且,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的。
  •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
  • 鄉試、會試、殿試以及避諱|導遊資格證考試全國導遊基礎知識知識點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選官制度,是由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以選拔官史。
  • 清代四川「高考」:考舍達13935間,勝出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殿試
    科舉和高考,是中國古今最重要、影響面最廣的考試制度,兩者在不少地方存在共通之處。在一定意義上,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7月6日,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方志專家通過梳理我省志書,向記者介紹了清代四川「高考」中的軼事。
  • 鄉試、會試、殿試第一為連中三元,三次連續倒數第一稱為什麼?
    清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童試在府州縣舉行,參加考試的是童生,考取後稱為秀才,取得入府、縣學為生員的資格,考取第一名叫案首。考中秀才便取得參加鄉試的入場券,鄉試在省城舉行,考取後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前三級只算入門考試,鄉試、會試、殿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明清時期,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童生需通過童生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童生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只有當通過院試考核後才能取得生員(秀才)資格,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童生試又叫入學考試。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
  • 古代高考知識彙編,17人「連中三元」前後相距1039年
    相對正式的科舉考試(古代高考)據考應起源於漢代。漢平帝時,每年對在京的博士弟子考試一次,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科,凡考中甲等者即可授予官職,謂之科甲出身(科舉取試萌芽階段)。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3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3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第二彈 高考必備,接茬給孩子收藏了吧
    古代文學文化常識大盤點 | 高考必備 給自己家孩子收藏了吧「學校教育」與「考試制度」篇38組科舉教育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試】也叫「童生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 簡便識記古代文化常識歌訣
    ‍‍‍2019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8月出爐,歡迎預訂!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二),收藏下來早晚看看~
    (《送東陽馬生序》)4.明清科舉簡表項目科別院試鄉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考場學政巡迴案臨考場(府、縣)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京城貢院(禮部)  皇宮(宮殿)主考人各省學政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2)進士及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那時候的高考是擇優機制。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城市裡大學生不再像以前那麼吃香,而沒有上過大學則被默認為能力不足,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現在的高考是略汰機制。高考如此重要,以致高考這幾天,全社會都在為高考服務。交警全員出動保障交通,愛心人士用私家車義務送考,商家為考場外的候考家長免費提供遮陽傘、消暑飲料等等。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