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正式的科舉考試(古代高考)據考應起源於漢代。漢平帝時,每年對在京的博士弟子考試一次,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科,凡考中甲等者即可授予官職,謂之科甲出身(科舉取試萌芽階段)。到隋煬帝大業年間,朝廷特設進士科,廣招天下文士,從此科舉考試才成為真正的功名利祿之途。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相對完善且大致相同,我們來了解下清朝科舉制度。清代讀書人先要參加童試才能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參加童試者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縣學、州學和府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廩生(名額有限)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名額有限);最後是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秀才每一年考一次(「歲試」),每三年參加一次大的考試(「科試」,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3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3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其他的人就必須等空缺了)。
會試(取「共會一處、比試科藝」之意)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又稱禮闈、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清代無定額(雍正八年錄取406名,乾隆五十四年錄取96名),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揭榜後,中試者於下月應殿試。
殿試由武則天開創,是皇帝主試的考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殿試主要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3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三甲的第一名俗稱傳臚。
皇帝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宣布結果,典儀之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
在古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在今天,「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改變命運」。這種自古至今發展著的、相對系統的人才選拔制度,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推動著歷史文化的前進與繁榮。從全球視角來解讀,這種相對東方式的人才選拔機制,帶有天然的東方DNA,化解了很多西方國家在用人制度中的弊端。
現代高考相當於以前的考秀才,考上了秀才才有可能考舉人、考狀元。自唐至清「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者只有17位,前後相距1039年,崔元翰(唐·781年)、武翊黃(唐)、張又新(唐)、孫何(宋)、王曾(宋)、宋庠(宋)、楊寊(宋)、馮京(宋)、王巖叟(宋)、王棠(遼)、孟宋獻(金)、王崇哲(元)、黃觀(明,縣府院鄉會殿均第一)、李騏(明)、商輅(明)、陳沆(清)、錢棨(清)、陳繼昌(清·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