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連中三元」?

2021-02-13 觀復博物館

明清時期國家的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北京、南京、及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舉辦一次,稱之為「鄉闈」。考期往往安排在秋季八月份,故又稱作「秋闈」。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當年就是鄉試第一,故人稱「唐解元」。每次鄉試放榜之時,恰好正值桂花飄香,所以也被稱之為「桂榜」。

清雍正  黃釉粉彩折桂紋碗及碗心

 觀復博物館藏


放榜後照例會由巡撫主持鹿鳴宴,來宴請新科舉子。席間除了唱《鹿鳴》詩,還會跳魁星舞。「魁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星宿名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仙。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科舉高中也被稱之為「奪魁」。因為「魁」字左邊是個「鬼」字。所以藝術品當中表現魁星時身邊往往都有個小鬼在身邊。

 清早期  銅魁星點鬥像 

觀復博物館藏

鄉試再往上是會試。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考完後緊接著就會舉行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時間最初是定在農曆的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則改為三月十五日。參加殿試的貢士們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由於把錄取等級稱之為幾甲幾甲,所以做夢都渴望中甲的人們,就聯想到了生活當中帶甲殼的螃蟹。把螃蟹視為吉祥之物,能給考生們帶來好運。瓷器裡兩隻螃蟹互相搶奪一支蘆葦就變成了「科舉中甲,二甲傳臚」的意思了。

清乾隆  粉彩「二甲傳臚」紋盤 

觀復博物館藏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可以說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夢想。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非常的小。明清兩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正統年間的商輅、乾隆時期的錢棨和嘉慶時期的陳繼昌四人而已。就是因為連中三元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文人才樂此不疲地追求。在平時用的文具上畫三個荔枝,或是三個桃子以此期望夢想能夠達成。

 清乾隆 粉彩 「連中三元」紋水盂 

觀復博物館藏

 清乾隆 粉彩 「連中三元」紋水盂 

觀復博物館藏

今年高考馬上將至,為了給準備參加考試的學子們添點好運,我們特意將前邊說過的清代魁星點鬥銅像請出來。希望每一個考生都能如願以償,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

 

往期文章連結: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三元及第(連中三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幾人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查閱資料你會發現,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人數記載各有不一,有說一共17位(文科14位;武科3位),也有說一共20位(文科16位;武科4位)。
  • 史上有多少位「連中三元」的奇才?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而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第一,「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連中三元」是古代讀書人畢生之夙願,歷史上「連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數量不一。中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應是19位,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3人。
  • 原來與舊時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關!
    將街道命名為「三元」,是取舊時科舉考試「連中三元」之意。舊時科舉考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三級考試連得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三元街」的命名就是期望這一寶地能借城市崛起的東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連中三元」。
  • 寧遊記 | 曾經「連中三元」的三元巷,如今變身美食街
    寧遊記 | 曾經「連中三元」的三元巷,如今變身美食街 2019-08-21 0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省發布民營企業三榜單 這家體育企業「連中三元」
    我省發布民營企業三榜單 這家體育企業「連中三元」
  • 史上科舉「連中三元」傳說人物都是什麼樣的
    科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考試選拔制度,從隋朝延至到清朝一直是朝廷用來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在科舉制度中有一種傳說的級位,那就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拿得第一名「連中三元」,歷史中「連中三元」的人物更是寥寥無幾,能連中三元者都在當時朝代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拿到今天都是「傳說級」人物。
  • 連中三元在歷史上本屬罕見,但此人卻連中六元,刷新了科舉的記錄
    在封建專制時代,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並不多見,一個朝代能出個一兩個已經就很罕見了。然而清時期卻出現了一個「超級學霸」——錢棨,他被稱為「六元狀元」。在中國歷史上,連中六元的只有兩人,還有一位是明代的黃觀,但是他的功名後被朱棣革除,因此,只剩下錢棨一人。
  • 科考奇才黃觀:別人「連中三元」都驚為天人,他卻「連中六元」!
    科考奇才黃觀:別人「連中三元」都驚為天人,他卻「連中六元」!「連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因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後才恢復名譽! 有句成語,叫「連中三元」,意思是指在科舉考試中,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中了第一名。
  • 連中三元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2、背面中間刻有大運一生,由連中三元的圖形環繞,可謂是福氣好運環繞一生。
  • 古代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那麼都有誰得此殊榮?
    在歷代的狀元中,是有記載的連中三元的狀元。主考官於邵贊曰:"不十五年,當掌詔令。"貞元三年(787)召入朝為太常博士,升為禮部員外郎,七年知制誥。於朝中言辭溫厚,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範。然而他生性剛烈,不為世所容。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不久病故。總之,這是一個學者型官僚。性格孤僻,很少與人結交,他一心只知讀書,好學不倦。他師法班固、蔡邕。
  • 連中三元有多難?中國歷史上只有21位三元及第
    有意思的是,這些連中三元的人並沒有被大家所熟知,反而是一些屢屢落第的人,名留青史,比如唐代詩人賈島,醫學家李時珍,小說家吳敬梓等等。
  • 古代連中三元便是文曲星下凡,而此人連中六元卻反而被誅了九族
    而在每級考試得到榜首位置的考生被稱作中了一元,一般來講一個讀書人要是能連著在三場考試中都名列榜首,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在大家眼裡連中三元的考生那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在明朝初年卻真出了一個神仙似的人物,文曲星已經不足以來形容他了,因為這位神人從縣試開始直到殿試,一路上全是榜首,連中六元做了狀元公,實在是科舉史上開天闢地第一人。
  • 「連中三元」得有多牛!
    有個成語叫「連中三元」,什麼意思呢?是說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這三級科舉考試中都考中第一名,這是絕對的學霸!在中國歷代產生的592名狀元中,能夠連中三元者只有區區17人。如今在高考之後,各省都要曬曬本省的狀元,甚至於城市、學校、乃至班級的第一名也都叫狀元,表達對成績優異者的讚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濫用名詞,真真把狀元這個光榮稱號辱沒了。要知道在科舉時代,得狀元真是太難了!
  • 古代高考知識彙編,17人「連中三元」前後相距1039年
    自唐至清「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者只有17位,前後相距1039年,崔元翰(唐·781年)、武翊黃(唐)、張又新(唐)、孫何(宋)、王曾(宋)、宋庠(宋)、楊寊(宋)、馮京(宋)、王巖叟(宋)、王棠(遼)、孟宋獻(金)、王崇哲(元)、黃觀(明,縣府院鄉會殿均第一)、李騏(明)、商輅(明)、陳沆(清)、錢棨(清)、陳繼昌(清·1820)。
  • 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獨佔鰲頭!到古代學霸家族吸一波喜氣|遊遍江蘇
    而這座老宅的一系列「出圈逆生長」中,狀元坊、狀元第、連中三元、獨佔鰲頭,哪個才是進入您腦海的「龢·印象」呢?
  • 深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深州史上連中三元第一人!
    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謂之「連中三元」,歷史上「連中三元」者連他在內僅有17人!歷左右補闕、廣陵從事。諂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關十六子」之目。逢吉領山南節度,表為司馬。逢吉敗,坐貶江州刺史。後附李訓,遷刑部郎中。訓死,復貶申州刺史。終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後娶楊虔州女,有德無才,殊怏怏。後過淮南李紳,筵上得一歌姬,與之偕老。
  • 最後命運如何?
    明清時期,「狀元」特指殿試第一名,依次而下,會試第一名稱「會元」,鄉試第一名稱「解元」,院試、府試、縣試第一名則通稱「案首」。想想全國有多少人才在競爭,再有才華的考生也很難保證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個第二,就不是「連中三元」了。歷史上先後共有17名學子過關斬將而「連中三元」!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王玉璧。他們不愧是歷代之俊彥,是奇才中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