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國家的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北京、南京、及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舉辦一次,稱之為「鄉闈」。考期往往安排在秋季八月份,故又稱作「秋闈」。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當年就是鄉試第一,故人稱「唐解元」。每次鄉試放榜之時,恰好正值桂花飄香,所以也被稱之為「桂榜」。
清雍正 黃釉粉彩折桂紋碗及碗心
觀復博物館藏
放榜後照例會由巡撫主持鹿鳴宴,來宴請新科舉子。席間除了唱《鹿鳴》詩,還會跳魁星舞。「魁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星宿名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仙。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科舉高中也被稱之為「奪魁」。因為「魁」字左邊是個「鬼」字。所以藝術品當中表現魁星時身邊往往都有個小鬼在身邊。
清早期 銅魁星點鬥像
觀復博物館藏
鄉試再往上是會試。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考完後緊接著就會舉行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時間最初是定在農曆的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起,則改為三月十五日。參加殿試的貢士們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由於把錄取等級稱之為幾甲幾甲,所以做夢都渴望中甲的人們,就聯想到了生活當中帶甲殼的螃蟹。把螃蟹視為吉祥之物,能給考生們帶來好運。瓷器裡兩隻螃蟹互相搶奪一支蘆葦就變成了「科舉中甲,二甲傳臚」的意思了。
清乾隆 粉彩「二甲傳臚」紋盤
觀復博物館藏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可以說是每一個讀書人的夢想。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非常的小。明清兩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正統年間的商輅、乾隆時期的錢棨和嘉慶時期的陳繼昌四人而已。就是因為連中三元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文人才樂此不疲地追求。在平時用的文具上畫三個荔枝,或是三個桃子以此期望夢想能夠達成。
清乾隆 粉彩 「連中三元」紋水盂
觀復博物館藏
清乾隆 粉彩 「連中三元」紋水盂
觀復博物館藏
今年高考馬上將至,為了給準備參加考試的學子們添點好運,我們特意將前邊說過的清代魁星點鬥銅像請出來。希望每一個考生都能如願以償,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
往期文章連結: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