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選官制度,
不僅為當時國家選拔了大量的人才,
還對我國的傳統政治、經濟、學術、文化
等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6月7日,
陝西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
展示了新近徵集的871件套清代「高考」文物,
包括574件套清代考卷,
還有考試夾帶等文物,
館長還對部分文物進行了詳細解讀。
馬上是高考第一天啦,
趁此機會,
咱們也來了解一下古代「高考」吧!
871件套文物中有574件套考卷
據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館長李亞茹介紹,此次徵集的871件套文物全部來自一個渭南籍收藏家,目前工作人員還在對文物進行歸類和整理,其中有574件套考卷,考卷中年份最早的是康熙年間的,大部分是「童生卷」,童生考試是三年考兩次,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得優秀的考生成為「生員」(秀才)。
李亞茹拿著一份光緒年間的考卷告訴記者,考卷長寬分別為28釐米、15釐米。考卷封面中間寫有「陝甘味經書院」,這是考生就讀的學校;左側寫有「膏火陸錢發」,只有優秀考生才會有膏火費用(膏火即指買燈油的錢);最左側寫有考試時間是「光緒十五年六月初一」;封面右側寫著「壹等第壹名」,表明考生所得名次;考卷下邊有「廩生金毓敏」,廩生就相當於現在優秀生,因為是廩生,所以考生金毓敏的考卷封面上有「膏火陸錢發」的字樣。「封面能看到考生的籍貫及名次等信息,相當於現在高考要署考生基本信息一樣。」
李亞茹說,此考卷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詩經方面,第二部分是論語方面,第三部分是詩賦方面,每一部分的考題開考後由考官宣讀,考生根據語句進行作答。「考生作答是有字數限制的,但每個時期要求又不太一樣,一般的要求每部分500字左右,跟現在的高考作文有點相似。」
以閱卷老師評語來劃分優良
記者發現此考卷中很多字旁邊勾畫有圓圈和點。李亞茹說,這是考官在閱卷時的一種勾畫,每個符號有不同含義。「圓圈符號代表優秀,點代表良好,三角符號代表中等,直線代表中下,叉號代表不好。但這些只是針對字體是否美觀,對內容評價涉及很少。」
574件套考卷中大部分都有閱卷老師的批語,在金毓敏考卷封面背後貼有老師批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評語大意是:「書法很好,用詞恰當,措辭自然。」
李亞茹還介紹,與現在高考制度不同,清代的考生題型是固定的,包括詩經、論語、詩賦三方面;考卷以老師評語來劃分優良;對於優秀考生有國家獎勵膏火和糧食補貼;對於考中秀才的考生可以免除一切賦稅和免服兵役,而且秀才能穿青布藍衫衣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數量大品種廣內容豐,在全國實屬罕見
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採用了很多辦法。例如考卷字體均為館閣體,考卷上進行糊名處理,考生進入考場要驗身檢查,考前還要進行沐浴等,但還是有考生製作了各種形式的夾帶。此次展示的文物中,有4個火柴盒大小的夾帶。
博物館講解員高敏說:「4個正方形的夾帶似火柴盒,4個中最小的寬度只有3.7釐米,打開后里面有6本小書,書中每頁都印有文字。」這種夾帶的製作方式是先用老鼠鬍鬚將文章寫於石頭上,再進行鐫刻,然後用油水分離法進行印製。
除了最小的火柴盒夾帶,此次還有一塊乾隆年間的絲綢夾帶,絲綢長38釐米,寬41.5釐米,考生用老鼠鬍鬚將文章寫在絲綢上方便攜帶,正反面都寫滿了字,字號很小,初步統計有3萬多字,大概3年才能完成。
李亞茹介紹,此次徵集的871件套科舉文物,其中科舉夾帶30件套,科舉試卷574件套,科舉教材119件套,科舉實物148件套,數量之大、品種之廣、內容之豐在全國實屬罕見,科舉夾帶儘管屬科考中作弊工具,但就其藏品價值而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從科舉實物資料看,見證了科舉考試選拔的全過程;從科舉考試教材內容看,體現了科舉考試過程中的治學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