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平:清代科舉如何分配學額資源

2021-01-10 搜狐網

  何謂「學額」:政治資源的空間分配

  清代學額,簡單一點講是指童子試(院試)錄取的府州縣生員(俗稱「秀才」)的名額。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明制,但是吸取明代的教訓,對學額制度進行改革。它對各級學校每一科錄取的新生實施限額。考生沒有取得功名之前稱為「童生」,考生入學後稱「生員」。生員分為廩膳生員、增廣生員和附學生員,廩生、增生是歲科兩試中按名取前列者,每月有廩膳費,剛錄取入學的生員稱附生。

  中國古代學額制度是政治資源空間配置的重要載體。學額的分配實質上是國家資源和權力在基層的分配。清代「科舉必由學校」,然入學有定額,即學額所限。正因如此,在清代,學額堪稱第一等重要的社會資源,成為各地、各方爭奪的目標。秀才是清代基層紳士的主力,入學,成為秀才(生員)是獲得進身和入仕的第一道門檻,意味著擺脫了「民」的身份,擁有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特權。

  順治九年(1652),各地學宮立臥碑文:「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康熙九年(1670),禮部題準給予生員一些優恤政治待遇:「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事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律撲責。」

  清朝的最後一位科舉人鍾毓龍謂:「秀才對長官,別於平民者三事:一、但須長揖,不必下跪。二、自稱生員,不稱小底。見知縣稱父臺,見知府稱公祖,不稱老爺、大老爺。三、非先諮請斥革,即犯法亦不能用刑。」雖然生員見知縣、知府可以不稱老爺,但平民百姓卻必須稱生員為「老爺」,所謂「舉貢生監,無不老爺」。成了生員就意味著步入紳士階層。同時,若進一步參加科考,中了舉人,則進入官紳陣營。舉人之出路,自以得中進士為正途。若會試屢屢不中,則尚有兩齣路,諺所謂「頭頂知縣,腳踏教官」。

  正因為如此,眾多士人耗盡畢生精力也要入學。據張仲禮統計分析,19世紀平均一個縣的童生數要略高於1000人而學額卻只有區區幾十。

  分配原則: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

  學額的重要性已如上述,清政府對於各府州縣學的定額原則,在《學政全書》、《會典事例》等政書中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順治四年(1647),定各省儒學,視人文多寡,分為大、中、小學。」商衍鎏先生結合自己科場切身經歷寫成的《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一書則加上了錢糧丁口,稱:「每縣學額,按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以為差,分為大、中、小學」, 並在《序例》中說清代科舉制度「多承明制」。清人福格亦曰「按其地文風盛薄而定」,並謂「考此制準乎明季之法」。文風高下的內涵除了指中舉、中進士人數,還包括應考童生人數,錢糧丁口則指地方的人口和所交賦稅。

  學額的分配

  清代對學額的釐定始於順治四年(1647)。據嘉慶《欽定學政全書》載,該年「定直隸、各省儒學,視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學;取進童生,大學四十名,中學三十名,小學二十名」。同時還確定廩膳、增廣生員的數量:「直省各學廩膳生員,府學四十名,州學三十名,縣學二十名,衛學十名,增廣生員名數同。」當時清廷入關不久,百廢待興,這一額度可能有點過於優待,因而僅過10年便對此做出了調整:「順治十五年(1658)題準,直省取進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縣十五名,小學或四名或五名」。但這次調整似乎又有點過於苛刻,尤其是對低端的學校,於是12年之後做了第二次調整:「康熙九年(1670)題準,各直省取進童生,大府州縣仍舊,中學十二名,小學或八名或七名」。這次調整雖然只針對小學,但其額度增幅較大,對於提升文化的普遍水準顯然是十分有益的。

  康熙的這次調整看來還是比較有成效的,直到半個世紀之後雍正才又重新調整:「雍正二年(1724)奉上諭:我聖祖仁皇帝壽考作人,六十年來,山陬海澨,莫不家弦戶誦,直省應試童子人多額少,有垂老不獲一衿者。其令督撫、學政會核人文最盛之州縣,題請小學改為中學,中學改為大學,大學照府學額取錄」。此後,清代各府州縣學額等級總例沒有變化。

  此表反映的是全國總體的情形,就長江三角洲地區而論,上述總例基本上不起太大的作用。正如李世愉先生所言:「由於各地文化事業發展極不平衡,因此,實際上的學額在某些地區還是有差異的。」乾隆《江南通志》記載,「國朝順治五年(1648)定額,府學六十名。」不僅府學,順治五年(1148)江南各州縣的入學額例也與上述全國總例有所不同。乾隆《江南通志》載「大學四十名,中學二十五名,小學十二名」,中、小學均較全國總例稍低。

  而當順治十五年(1658)全國學額大幅下調之際,江南一帶明顯表現出了較高的相對水平。乾隆《江南通志》載,該年「定額府學二十名,大學十五名,中學十二名,小學八名」。與全國總例相比,府學、大學、中學相同,而小學高出接近翻倍。不言而喻,就學校數量而言,各類學校中為數最多的正是小學。江南一帶學額總量之偏高可想而知。康熙九年(1670)全國學額總例稍有反彈,唯一的變化正是將小學由4-5名提高到7-8名,亦即以江南此前的水平作為全國通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全國學額總例並無變動的情況下,江浙的學額再次上浮。據《欽定學政全書》所載,該年奉上諭「江浙人文繁盛,增廣入學額數」,結果議準「小學十二名,中學十六名,大學二十名,府學二十五名」。這一調整等於已經將半個世紀後(1724)的學額上調幅度提前兌現了一半。而後來那次學額上浮,並非全國整齊劃一,其適用範圍只是「人文最盛之地」;從乾隆《江南通志》的記載可見,這一帶正是該政策的實施地區。至此,清代長三角地區的學額通例列如下表: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總例」、「通例」只是一個政策性的平臺,並不是決定學額實際的唯一因素。在這一基礎上,還有兩種措施可以導致學額的增廣。其一是恩廣,即每當朝廷有大典或喜事,由皇上下恩詔臨時增廣一定的學額。另一是捐廣,即當國家危困、需財孔急之際,往往通過開捐的手段讓地方輸財以增廣學額,特別是平定三藩之亂和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大規模的捐廣學額。

  學額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政府控制地方社會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取額等級十分困難。整個清代,除制度性的普調外,極少地方能提高取額等級。與此同時,不提高學校等級,僅增加學額少許,也絕非易事。然增廣學額是各地的普遍願望,只要有機會,如轄境調整、戶籍變更之類,各地都會充分利用,務求增廣。

  如何走捷徑:冒籍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文風不一,各地及專設學額童試競爭度相差懸殊,這導致考試競爭激烈地區的考生通過冒籍的手段,進入考試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的地區或身份類別的考試體系參加科舉考試。

  清代長三角部分州縣學及專學童試競爭度。可見,各地及專設學額童試競爭度相差懸殊。

  故,清代雖然有嚴格的預防措施,但冒籍應考還是不可避免。冒籍分為籍貫冒籍、身份冒籍科考兩大類。雍正六年,有官員稱粵東廣州、潮州等府不僅本府內各州縣「向有通考之弊」,而且「隔府隔縣混入學者甚多」。乾隆十年,江蘇官員稱該地童試,「率皆彼此通融互考,且有一人冒考數處,或多作重卷數名」。「向有」、「率皆」說明冒籍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

  清代童試冒籍具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邊遠地區更為常見。乾隆二十五年,廣西學政鞠愷奏稱,本省府縣相鄰之人冒考固有,不過大部分是外省而來的冒考者,所謂「浙江、江西、湖廣、廣東等省之人冒考廣西者尤多」。其它邊遠地區也大抵如此。這一點類似今天的「高考移民」。

  需要說明的,清廷對冒籍現象也並非一直禁止,對有些地區,特別是文化發達較地區,往往默許這一現象的存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浙江巡撫見它省商籍學額已裁,也奏請將本省的商籍學額裁汰。反倒是乾隆不允,認為「該省人文本盛,應試人多」,「人材輩出」。正因如此,晚清舉人鍾毓龍為錢塘人,他與堂兄均系冒考商籍,還在回憶錄中稱杭州商籍為「仁、錢兩縣人優越之權利」。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清代杭州籍進士較多。

  學額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可以說是本著公平的意願來設立的,但它又是一把「雙刃劍」。它保證了經濟文化發展落後的地區也能享受到王朝的雨潤,同時又製造了新的不公平。

(來源:澎湃新聞)

http://cul.sohu.com/20160517/n449882491.shtml cul.sohu.com true 澎湃新聞 http://cul.sohu.com/20160517/n449882491.shtml report 3580 何謂「學額」:政治資源的空間分配清代學額,簡單一點講是指童子試(院試)錄取的府州縣生員(俗稱「秀才」)的名額。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明制,但是吸取明代的教訓,對學額

");}

相關焦點

  • 工作坊丨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孫巖關注到了明清地方官學的藏書之所——尊經閣,並以明代福建為例,探討這一文教資源的發展對不同區域的意義,揭示出尊經閣的科舉導向及其被賦予的象徵意象。尊經閣雖然對福建科舉成就的影響間接而有限,但它優化了地方文教資源的配置,其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界定了「規範」的知識體系,以及被賦予的權威性象徵。
  • 新刊速遞║蔣寶麟:清末的省界、學額與省教育經費——以三江(兩江)師範學堂為中心的考察
    三江師範學堂的學額分配,「三省士紳鹹無異議」。但按當年新的分配比例,江西的學額居然增加3倍,而寧、蘇兩屬學額各僅增加10餘名,「是江蘇與皖、贛共擔擴充之名,而安徽、江西獨被擴充之實」,承擔學款少的皖、贛兩省學額反而多,「似近於喧賓奪主」。
  • 「開科取士之清代科舉展」在忻州一中北校區舉辦
    清代科舉展近日,忻州一中北校區正在舉辦「開科取士之清代科舉展」,系統展出了由忻州一中92級126班校友張文達先生收藏的數十件珍貴的清代科舉史料。本次科舉展共分為狀元及第、登科貢士、三晉舉人、書院考卷、四書五經、科場程式、學海無涯、科舉奇珍、民俗文化、千年絕唱等幾個主題。據悉,在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山西省圖書館在三層的文源書院舉辦了「清代山西科舉展」,展出了由張文達先生收藏的近50件山西科舉史料。
  • 科舉不倒問 | 為清代科舉與狀元正名——宋元強先生訪談錄(中)
    本文接上篇:科舉不倒問 | 為清代科舉與狀元正名——宋元強先生訪談錄(上)原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室主任,編審。
  • 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清代科舉展(圖)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開科取士——清代科舉展」,展出過百組來自上海市嘉定博物館和本地有關科舉制度的文物,當中包括在科舉考試後,張貼在試場外牆上公布結果的「榜文」。
  • 清代時考個秀才有多難?且不談錄取比例,很多人連報考資格都沒有
    清代前中期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讀書人要想贏得功名,將平生所學貨於帝王家,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在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過關斬將,方能立足於朝堂。之前關於鄉試、會試、殿試的內容介紹過許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歷史記錄。本文將著重介紹一下的清代的童試。何為童試?
  • 以鄉、會試為例,探究清代科舉考試的文體
    科舉考試到了清代,其制度和規範都趨於成熟和完善。但提及科舉考試時,很多人都會想到「八股文」這個詞,認為科舉考試皆以八股取士。殊不知,在清代的科舉考試中,八股文只是三場考試中一種文體,另外還有試帖詩和策論。下面就以鄉、會試為例,詳盡地梳理一下清代科舉考試中試題以及文體的一些相關知識。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參加高考和參加科舉哪個難度更大?歷史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何走到了盡頭?對這些問題,也許大家心中都有疑惑,下面我們主要以清代科舉制度為例,逐一解答上述這幾個問題。一、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其中鄉試在八月舉行,時在秋季,故稱之為「秋闈」;明代以及清代初年的會試時間為鄉試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後會試改為三月,同樣都是春季舉行,也因此稱為「春闈」;殿試則在會試後的次月舉行。舉辦鄉試的地點為包括京城在內的全國各省省城,其中有兩個地方的鄉試重要性相對較高,一個是在北京舉辦的順天鄉試,稱為「北闈」,另一個是在南京舉辦的江南鄉試,稱為「南闈」。
  • 清代科舉考試除了正科、恩科外,還有哪些名目不同的考試?
    科舉考試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般情況下,讀書人要經過縣試、院試、鄉試、會試等程序,然後才能進入殿試,成為天子門生,從此走上仕途。明清時期是科舉最為成熟的時期,尤其是清代,超過了以往各朝。此外在科舉形式上也較為廣泛。清代的科舉通常情況下諡每四年舉行一次,即所謂的正科。
  • 清代社會公益組織的 政府立案管理制度 ——以科舉賓興為中心
    清代各地科舉賓興儘管名稱各有不同,資產規模大小不一,資助對象廣狹有別,但其本質內涵卻基本相同。  首先,科舉賓興的資產主要來自社會捐助,體現了「天下為公」的可貴品質。  其次,科舉賓興的資產是一種基本金,其用於資助士子的是資產滋生的田租或利息。清代科舉賓興的資產主要有三種存在形式與相應的增值方式,第一種是田產,增值方式為田租。
  • 不平等社會如何造就科舉取士的平等?
    「尚賢」以「立賢無方」為始端,因此「尚賢」自當以公平為心中的尺度和立腳的事實。然而科舉行之三百七十餘年以後,「勢家」與「孤寒」之間的這種太過懸絕又說明,作為一個觀念的「尚賢」,本身並不足以生成事實上的公平。而後是自太祖一朝開始,行之三百七十餘年的科舉一變而被置入「勢家」與「孤寒」的對比之間,為朝廷的自覺意識所引導而一路移其重心於防弊一頭。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科舉制度,乃係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
  • 小學剩餘學額將8月中旬公示,可接收不滿六歲兒童
    原標題:小學「空位」要公示,8月中旬有分曉  今年,不滿六周歲兒童入學開了「口子」,學校在有剩餘學額的情況下,可以接收2007年9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孩子入學,並及時建立電子學籍。昨天,合肥市教育局透露,小學新生入學報名結束後,各個學校有多少剩餘學額,將統一公示出來,接受大眾監督。
  • 中泰國際:一次性學額減少並不影響中匯集團(00382)和華立大學...
    公司 中泰國際:一次性學額減少並不影響中匯集團(00382)和華立大學(01756)內生增長 2020年7月16日 19:53:44 中泰國際本文來自 微信號「港股策略思考」,作者:陳怡。管理層就2020學年的學額和未來增長策略和投資者做交流。今年廣東省一些本科學額的分配低於預期,導致投資者對擔憂對往後招生、收入都產生負面影響。以下為此次交流紀要。
  •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前沒有私學,教育機構皆為國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實行世官制度,貴族子弟入學校學習,「學而優則仕」。
  •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保證公平?
    科舉考試如何避免舞弊、保證公平?在各種破壞這種形式平等、導致偏袒的因素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自然是來自權力的幹擾,雖然所有的偏向、所有的營私舞弊都要落實到使某個或某些考生被選中,但我們還是可以區別出主要通過訴諸既定權力的手段與主要通過考生個人的手段(如懷挾、請代)的區別,相應地,制度規則也有主要針對官員與主要針對士子之別。
  • 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科舉的魅力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制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用歷史的視野來看,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跡和分量是不一樣的。那科舉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什麼樣的?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 清代科舉竟有以貌取人的「特殊通道」,只對落榜考生開放
    科舉制度自隋朝創立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選官的主要途徑之一,除了考試形式及內容之外,一千四百年間幾乎沒有什麼大變化。然而,清代中後期卻誕生了一個科舉正途之外的新制度——「大挑」。「大挑」本是河務建設的術語,意思是疏浚河道的壅塞,使之暢通。科舉「大挑」制度的本意,也是為落第的舉子開闢另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