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2020-12-19 LD講故事

中國古代名著裡面,有一本小說叫做《儒林外史》,講的是古代讀書人故事。可能很多人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範進中舉》,就是出自《儒林外史》。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為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大量精力,自己節衣縮食,為孩子的教育揮金如土。無論時代變遷還是外部環境,都不會影響這件事。

那中國人這股動力從哪裡來呢?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科舉的魅力

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制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

用歷史的視野來看,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跡和分量是不一樣的。那科舉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什麼樣的?

就是命運不靠種姓、不靠貴族身份,只要靠讀書就能改變命運。就算是家在農村鄉下,隔幾年縣裡也可以敲鑼打鼓地出一批舉人,老百姓管他們叫老爺。別人家的孩子前幾年還傻愣愣,如今就人五人六混出模樣來。

所以,科舉是一種具有平等因素的社會制度,現在我們重視教育的傳統,也是科舉留下的饋贈。

從還沒獲得正式功名的童生說起,童生在本地報考,要填報上三代履歷,登記相貌特徵,還要有功名的人作保。考秀才也不容易,得經過縣考、府考、院考三級,最終的院考有提督本省的學政主持。

就算你一輩子沒考上,只要通過考試註冊的童生,和普通老百姓也是不一樣的,可以穿戴官衣官帽。遇上婚喪嫁娶,童生可以和官員同席,而商人就絕對不允許,這已經算是另一種社會階層了。

那為什麼連秀才都沒考中的童生,會值得官員和老百姓尊敬呢?其實這尊敬的不是童生,而是尊敬這個體制,縣官往往會對讀書人高看一眼,因為他們就是從這個體制中出來的。

嚴格的選拔

有人把現在的升學教育和古代的科舉做類比,說初中相當於古代的秀才,大學相當於進士。但是按照古代的難度,考秀才可不比今天考大學容易。清代幾十個童生考試才能錄取一名秀才。等真的考上秀才,是本鄉大事,有專門的人挨家報喜,還要告祭祖先,從此改換門庭。

考上進士的人大多在外地做官,民間的主要讀書人就是秀才,老百姓也尊稱為「先生」。但是秀才除了八股文,沒有什麼其他技能,也就只能靠教書養家餬口。很多窮秀才在現實中是被輕視的。

從體制的角度看,秀才就算進入了教育體制。第一年要參加歲考,第二年要參加科考,成績不好還會被剝奪鄉試考舉人的資格。

真到了鄉試那會,那才真是考驗一個人的精力和毅力。古代的考試天不亮就點名,日落前交卷。鄉試每三年一屆,從農曆八月九號一直考到十五號,分三場。每場要在貢院外呆三天兩夜,之間在外睡一晚,第二天再重新排隊進場。

每個省會城市都有貢院,裡面有專門的鄉試考場,是一排排整齊的號房。考試時,每個單間坐一個考生,兩邊都是隔牆,單間既狹窄又低矮,人在裡面根本站不直腰。

房中有兩塊板,是活動的;兩邊牆上有槽,白天答卷時,一塊高、一塊低,就是桌子和凳子。晚上把兩塊板放平,就是床。但根本伸不直腿,只能蜷曲著。

考生們進場要自己帶著這幾天的考試和生活用品,像文具、三天的食物、鍋碗瓢盆、木炭和衣服。

這三場考試裡,第一場要寫七篇八股文,後來改成三篇和一首詩;第二場考論、判、詔、誥,類似應用文;第三場考經史策論。

能考舉人的功名資格,除了秀才,還有十幾種,監生、貢生、廩生,有的是做八股文考出來的,有的是買來的。但到了鄉試這裡,想中舉和考進士,只有這一條路。

科舉體制到了鄉試這裡,是非常嚴肅的。考試組織的嚴密程度,協調資源的規模,是一個大帝國千百年的制度積累水平。

鄉試是地方上規格最高的政治活動,主持各省鄉試的主考,屬於皇帝的欽差。今天考試的錄取名額調劑,從唐代開始就有。每個縣的秀才學額,按照歷史考試成績、人口和納稅水平,分成三個不同的級別,還有少數民族配額。

防作弊

今天考試糊上姓名加封條的做法,也是從科舉傳下來的。考題是開考時每人一張,都是在嚴密監控下現刻現印。試卷是統一的,先是六頁草稿紙,後面才是寫正文的試卷。

交卷時要連草稿一塊交上去,證明文章是自己寫的。還要標註清楚考卷和草稿比,刪改了幾個字,添加了多少字,防止閱卷人作弊,替你改卷。

我們今天有電子答題卡,儘量做到卷子不和考官直接見面。古代也是,鄉試要僱傭幾百名抄寫員,用硃砂把考生的卷子全部抄寫一遍,目的是為了防止考官識別考生的筆跡。

還要僱一批秀才對比抄寫版和原版。封卷子、謄寫、對讀完畢,由責任的官員加印,一張卷子上考試工作人員用不同顏色的墨,將來出問題是要倒查責任的。

按照當時的行政和技術條件,能想到的防作弊方法全都用上了。今天嚴懲考試作弊,古代更嚴厲,查出來的舞弊案件,上到封疆大吏下到參與的考生,最輕的也要流放。

清代還有個規定,中了舉人和進士,要把考試卷刻成硃卷,最前面是本人的履歷和能考證出來的所有家族祖先。假如未來犯了大罪,比如參與科場舞弊,這張卷子就是追查的證據。

這樣公平有保證、結果能變現的考試,如果你是古人,會不著迷嗎?這種考試是時代主流價值觀最認同的。

清朝在1905年廢了科舉,六年後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如果還留著科舉,或許那些參加革命的年輕人都在接著考試,歷史就是這樣有幽默感。

相關焦點

  • 高考狀元和科舉狀元哪個更難考?穿越回古代你能金榜題名嗎?
    高考閱卷工作正在進行中,相信不少高考生這段時間都在期盼成績的出爐,這與古代科舉考試中盼望放榜的心情是一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過一場場考試,古代的學子也期待著命運的改變。有好奇寶寶發問:高考和科舉考試,哪個難度係數更高?或者換一個問法,如今的高考第一名和古代科舉狀元相比,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 如今考上「清華、北大」的難度,在古代科舉相當於哪一級?
    有人十分好奇,這些萬裡挑一的學生,放在古代的科考制度下,大概是什麼級別呢?其實,在隋朝科舉初創的時候,他們不一定能考上秀才。但是,在宋、明、清三朝,可能相當於一名舉人。一、古代科舉的「三級制」自隋唐開創科舉制度以後,中國科考分級一直不太固定。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考秀才和進士。宋明之後,國家科舉逐漸固定採取「三級制」,但事實上是四個級別。首先是「童生」。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古代和現在的考試的組織形式,考試的內容及每年考試的人數上都不盡相同。在現今,孩子們從6歲上小學,到18歲考大學,歷經十二年寒窗,如果考上一個好大學,算是光宗耀祖了。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都中狀元了,他可能還在參加鄉試。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今天,考上「清華、北大」,難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哪一級?
    很多學子認為,要是生活在古代多好呀? 作者聞此,要說的是:要是生活在古代,情況比你想像的更糟。接下來,作者就拿如今考上「清華、北大」,相當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哪一層,來進行分析。 如果生活在古代,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都有入學資格的。這個資格不是社會制約,往往是家庭因素制約的。
  • 古代科舉歷次考試通過後授予何種功名,鄉試的含義竟是
    科舉是中國古代平民百姓甚至中小階層最主要的當官渠道,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通過了最低的一級國家都給予大優惠,過了最高級能直接當部級幹部。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今天的問題,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大概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要說現在高考什麼最強,肯定是考上清華北大最強。但是在古代,在科舉裡面考上進士和高考裡面考上清華北大到底哪個更難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恐怕是科舉更難。   根據統計,我國古代每三年才能錄取488個進士,但是我國一年就可以錄取6500多個清華北大的考生,也就是說考上進士的可能性比考清華北大還低90%。   可見考上進士有多難,但是有趣的是,在古代,經常出現一家人裡面很多進士,甚至父子三人都是進士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以明代江西為例,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在中學語文課中曾有一篇《儒林外史》的文章《範進中舉》,裡面範進因為自己科舉中舉而十分開心,甚至瘋了。文章諷刺古代迂腐的科舉制,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古代科舉士子中舉後的待遇十分優越。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
  • 古人日常生活——古代如何參加科舉考試-歷史學習筆記
    今天的高考是為了獲得高等教育的資格,古代的科舉考試則是為了獲得做官的資格。所以從考試目的角度看,古代的科舉考試更像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但從參加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的角度看,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備受全國矚目。因此,高考的規模和公務員考試的目的合二為一,就更像古代的科舉考試了。所謂的進京趕考,是指到京城去參加會試和殿試,這已經是科舉考試後半段的內容了。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01古代科舉到底有多難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我們穿越到了古代。作為一名考生發現科舉的考試題目只有命題作文,滿分750。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童鞋的分數都在740以上,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是不是只有一聲涼涼送給自己。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377萬大軍考研,相當於古代的科舉考試?
    甚至就這件事還引發了一系列聯想,在沒有高考、考研之前,古代科舉制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當年的科舉考試的「血雨腥風」,比起現在的考研絲毫不會弱多少... 古代有多少人參加科舉考試? 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考試?
  •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偶翻一本講陳白沙的書,見其中寫道:「20歲那年,陳白沙參加鄉裡的考試,取得了第九名」又說:「第二年,陳白沙來到了北京,他參加科舉考試,成了進士,獲得了進入國子監(明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讀書的機會。」
  •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
  • 《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是什麼 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
    導 讀 本文給大家帶來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答案一覽,夢幻西遊3D科舉鄉試答題活動開啟了,符合條件的玩家可以先參與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