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2020-12-22 越南古與今

在中學語文課中曾有一篇《儒林外史》的文章《範進中舉》,裡面範進因為自己科舉中舉而十分開心,甚至瘋了。文章諷刺古代迂腐的科舉制,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古代科舉士子中舉後的待遇十分優越。

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筆者縱觀模仿中國施行近千年科舉制的越南歷史,不難發現,越南古代帝王對科舉出身之士子待遇十分優厚。就算秀才這樣最低級的中舉者的待遇都不錯,都能被授予官職。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的中舉者

越南阮朝厚待科舉出身的秀才和舉人

越南科舉制最完備的時期是後黎朝和阮朝,而科舉取士最多的就是阮朝,對於中舉者待遇最優也是阮朝。阮朝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庭試三級。在鄉試考試模仿中國,設秀才和舉人。其中中考中三場為中秀才、考中四場也為舉人,對於秀才和舉人都給予較高的優待,優待科舉出身士人,提現阮朝崇尚儒家學的一貫作風。

越南科舉考場

首先,鄉試中舉,表明士子有了功名,不在是白丁布衣本色,所以阮朝凡中舉的人都給予專用的冠服,考前各地都會預先準備好冠服,

如《大南實錄》明命十五年二月記載:

承天、又安各二十五副;嘉定、清葩各二十五副;河內、南定齊四十副。

對於中舉者衣冠,阮朝有專門規定,衣冠是模仿中國明朝服飾制定。明命六年(1825年),規定鄉貢士子冠服南羅紗秀才衣,為豎領、直身、平袖、大襟右衽,腰間綴有長帶,左右開裾的長衣,南羅紗為越南本國出產上好的絲綢,賜給士子代表了中舉者的地位崇高。對於舉人則賜南羅紗交領衣和圓領衣兩種,還賜網巾。

越南科舉發榜

越南阮朝官修禮制書籍《大南會典》對比有詳細記載:

凡舉人冠用南羅紗,文秀才衣用南羅紗交領一,高布帛圓領一,網巾,藍帛裳……。

鄉試中舉秀才可免除終身徭役,到了一定年齡條件可以授予官職(不是馬上封官),從從八品縣儒學訓導做起(相當於縣教育局長)。

越南鄉試老照片

鄉試中舉的舉人的待遇此秀才更高,如嘉降六年(1807年)六月,舉人頒冠服,賜宴,謂之「鹿鳴宴」。後來,「鹿鳴宴以銀代」。明命帝之後又規定鄉試發榜後,主考官要為新科舉人舉行 恩榮宴。

賜予舉人的恩榮宴

凡鄉試中舉是鄉試佼佼者,可以有同進士一樣有榮歸故裡拜祖的待遇,就是官服可以讓舉人風光無限的巡街。

中秀才的由鄉府迎接,中舉人的由總府迎接。《大南會典》

由於舉人比秀才的功名要高,所以朝廷對舉人的待遇比秀才要略高,不需要達到秀才等待年限就可以很快被授予官職。

《大南實錄》第四紀就曾記載嗣德十年(1851年)對舉人授官進行規定:

舉人中舉後按分授訓導,領教授,或正八品領司務編修經歷,周一年實授,又周二年升授同知著作主事;不預分數者,亦授訓導或正八品領如前,二年實授,又周一年升授縣州,各省候補,各授翰林典籍,至授縣州,各從官人例。

會試及庭試中舉進士的待遇

鄉試之後,阮朝舉人也需要會試和庭試(中國的殿試)。而這些考試中舉者可以授予進士及第。

舉人前往京城順化南部的考試場進行會試,分為內外場和甲乙二圍。考試分為四場,也要考八股文,考中則為貢士。

貢士之後參加進士科(稱為庭試),獲得前三甲者則為進士及第。《大南會典事例》卷一百八·禮部·科舉·殿試甲第對此有載:

明命三年第一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並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名並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幹名,並賜同進士出身。

阮朝庭試實現參加就可以高中的原則,特意設副榜,又稱乙榜。庭試分為三期,三期皆得十分以上的貢士為進士,其中一期四分至九分,其二期皆十分以上的貢士為副榜。阮朝一朝開進士科35次,取進士、副榜共599人。

由於阮朝科舉沒有設立過狀元,所以第一甲之第一二三三名均是鼎元。

身穿漢服的越南科舉中舉者

中進士,阮朝禮部賜予冠服,阮朝對此有特殊規定,《大南實錄》第一紀曾載:

嘉隆六年議準第四榜出榜後一日,試院官親頒新貢士每名文秀才帽一頂……輥輯訛。阮朝進士冠服,用烏紗帽,帽前後用金銀花裝飾,又有網巾,白色羅紗,藍裳,木笏,革帶、靴等。

這個冠服制度與明朝時期進士冠服類似,看得出阮朝進士制度都是模仿中國明朝。

阮朝重視進士,對於進士也授予翰林的官職。

《大南實錄》第二紀,紹治四年九月:第一甲之第一二三三名均是鼎元,臨期另候簡用;第二甲第三甲出身初授翰苑,及有升調諸衙門從事,周一年內,稍嫻政術,如有才品優長,辦事敏幹,確有出色者,臨期候旨;餘第二甲進士以知府即用,第三甲進士升補主事,以署知府用;副榜升補知縣,以署同知用,及即補首縣知縣,仍各按缺議補,其署銜等名茬事,確有敏幹,不構年限,準諸地方上司察實,具奏候旨補授。

在仕途上,進士出身也能得到很快的晉升,可以說阮朝時期進士是越南社會最頂級的知識分子。

阮朝對於科舉落榜者的待遇

阮朝科舉不光對中舉者優待,對於參加科舉不中者也有優待。如嘉隆十一年(1812年),申定《鄉試條例》,規定凡是通文理者皆可以免公務三個月,可以好好在家讀書,等再次科舉開考入鄉試。而秀才如果應鄉試落榜依舊可以保秀才身份,可以再次秀才身份重複參加鄉試考舉人。

阮朝崇尚儒學的明命帝對於那些年老的秀才屢次考試考試不中也給優待,明命十五年(1834年)四月,在順化考試的年四十歲以上籍貫屬於北方的歷科秀才「放回肄業,人各賜銀二兩。」

參加來科鄉試;士人在鄉試考試中,如果預中二場「免搖役三年」,預中一場「免二年」

對多次參加會試的舉人也以優待,《大南實錄》第四紀嗣德九年(1856)嗣德帝可憐考試舉人,下諭優待,授予一些可用舉人以官職,六部和翰林院任職:

朕念為士者,十年燈火,一經白首,幸而列名選,懷才待用,孰甘自棄?乃諸科舉人必待會試預有分數,始得補教職,教職又必察核,平項始得陞授縣州,非此將終身無自見之日,雖有志之士固不以進身,早晚為勸沮。然以有用之才,積之無用之地,朕甚憫焉。……諸科舉人除會試預有分數,年高應補教職及情願入監回貫肄業,決志待科外,餘何係年四十以上不抅會試幾科,與年三十五已上而已經會試二科,如有情願從政者,在貫聽由地方官,在監聽有監臣,現應會試聽由禮部臣各以諭定日為試,匯冊諮吏部臣,仍詔舉人初授奠薄之例,奏請按補從八品銜,分隸六部曹局及翰林院諸衙承辦公務。

從阮朝這些措施可看出,越南阮朝時期崇尚儒學,十分優待參加科舉士子。

參考資料:阮朝國史館修《大南實錄》、《大南會典》

著作:陳文《越南科舉制度研究》

論文:《越南阮朝科舉制度研究》、《越南阮朝科舉及其本土特色》

相關焦點

  • 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
    導語: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眾所周知,《範進中舉》是清代作家吳敬梓所寫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敘述了主人公範進從年少就一直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了幾十年,每年都落榜,屢敗屢戰,直到54歲那年才中了舉人,但由於高興過渡從而瞬間發瘋失去理智的小故事。範進如此的失常行為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理解。但是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瘋。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公費生;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於今天大學擴招的自費生。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相當於今天大學生保研;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但是古代和現在的考試的組織形式,考試的內容及每年考試的人數上都不盡相同。在現今,孩子們從6歲上小學,到18歲考大學,歷經十二年寒窗,如果考上一個好大學,算是光宗耀祖了。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都中狀元了,他可能還在參加鄉試。
  •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隋朝一改以前的「九品官員世襲制」以及「察舉制」,建立了嶄新的官員選拔方式,「科舉制」。科舉制的方式簡單說就是,設定一定的考核標準(科目),通過全國考試的方式錄用成績優良者當官。科舉分為: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1、古代科舉考試的各等級錄取者: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清朝結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時期,是以本文都會按明朝的科舉制度作為例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級讀書人依次是:識字者-童生-秀才(生員)-舉人(孝廉)-進士明代的科舉制度規定,一般的讀書人必須經過縣試和府試才能成為童生,而童生在院試中被錄取者稱為生員或秀才,生員經過鄉試被錄取者稱為舉人,舉人參加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士,最後通過殿試確定進士的名次。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也是非常執著的參加科舉考試,有的父親和兒子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兒子都中狀元了,父親可能還在參加鄉試。而一旦中舉人,中進士,古人也是非常興奮的,我們都學過《範進中舉》,就是說的範進中了舉人而樂極生悲的故事。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
  • 為啥範進中個舉人就瘋了?中舉、中進士對寒門子弟來說有何意義
    科舉自隋唐以來發生過比較多的變化,所以「進士」的難度也不一樣,甚至這一稱呼的「含金量」也不同。 唐朝的「進士」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今天認為「中舉」、「中進士」這些成就比較高,實際上指的是明清時期。
  • 科舉與高考同為選拔人才考試,高考生放在古代能算秀才嗎?
    選拔人才考試,今天叫高考,而將歷史退回一百多年,那時候叫科舉。同樣是選拔人才的考試,這兩個不同稱謂的考試方式有什麼不同?今天的本科、專科、中專與古代的進士、舉人、秀才有什麼本質區別?在古代,能成為童生的門檻不低,讀書人要成為童生,必須經過縣和府組織的考試,通過後稱為童生,其中成績優異者可領取一些生活補助,這就是從國家層面承認你是最基本的讀書人了。成為童生後就具備了衝擊功名的資格,古代最低的功名是秀才。今天人們在形容學識淵博的人的時候都會調侃稱之為秀才,說明秀才這個稱謂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在古代,秀才這個學歷就算真正擁有功名了。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縣學或府學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別稱。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較嚴格,考生通過縣試,府試以後,還要通過院試。才能叫秀才。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院試第一名,叫案首。考取秀才以後就有了一定特權,包括可以站著和縣知說話、免於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須每年參加考試,考試不及者,可能將受到申斥、警告甚至除名。
  • 童生、秀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古代科舉考試一級一級的名稱很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
  •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繫?
    童生、生員(秀才、茂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狀元,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逐級向上層次考試錄取者的稱謂。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說到科舉制度,大家肯定不會不熟悉,畢竟狀元、八股文、秀才、連中三元等等詞彙在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我們從小接觸的古代名人中沒有參加過科舉的估計只有隋唐之前的人了吧,如果有人說孔子科舉出身,你就打他一耳光。
  • 古代官員選拔-科舉制度了解古人通過科舉當選官員的複雜艱難之路
    隋朝建立後,九品中正制廢弛,但以秀才、明經等科課試選士的做法仍沿襲下來,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形成了。唐代則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這一制度,被唐以後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襲,並為古代朝鮮越南和日本等國所仿效。科舉取士,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識字的人。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清代科舉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
    提到中舉,最有名的例子無疑是範進了。中學課本裡《範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範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裡就有範進,範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取得了第一名,當了秀才,人們稱他為「相公」。
  • 閱讀科舉文該知道的古代教育科舉知識
    因為入了科舉文的坑,就詳細了解了一下相關的知識,結果發現這是初中語文要掌握的基本語文知識,覺得自己真是對不起當年辛苦付出的語文老師啊![淚奔]下面我將重新學習一下古代教育科舉相關知識。唐初,設秀才科後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稱呼。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學的生員為「秀才」(3)舉人舉人之名,秦漢前已有,是舉拔賢才之意。唐宋時凡應科舉考試的各科士人均稱「舉人」,俗稱「舉子」。明清時稱鄉試登第者為「舉人」。舉人有資格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4)解元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名稱「解元」,也稱」解首」。因鄉試本稱「解試」,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