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考個秀才有多難?且不談錄取比例,很多人連報考資格都沒有

2020-12-25 左都御史

清代前中期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讀書人要想贏得功名,將平生所學貨於帝王家,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在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過關斬將,方能立足於朝堂。之前關於鄉試、會試、殿試的內容介紹過許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歷史記錄。本文將著重介紹一下的清代的童試。

何為童試?

童試不能從字面意思去理解,並非是讀書人童年時期的考試。童試在民間稱為考秀才,也是讀書人科舉之路上的第一次考試。凡未曾入學、身無功名的讀書人,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為「童生」。

童生應試有一個基本原則,必須是以州縣為單位,非本州縣的童生不得報考本州縣的童試。且對童生的應試資格有著嚴格的規定,只有本身無刑傷過犯,又非賤籍,且不是優倡皂隸之子孫,方能在州縣衙門登記報考。

順治二年規定:「童生有籍貫冒假者,盡行褫奪。如祖、父籍在二十年以上,墳墓、田宅俱有確據,方準應試」。此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幾代帝王,又對童生應試有了更加完善的規定。至此,確立童生應試的五項基本原則,即出身清白、本籍報考、無匿喪之舉、無槍替之弊、廩生保結。下面具體來講。

一、童生應試出身要清白

身家清白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可以理解為政治審查。這指的是童生的父祖三代都不能有汙點,童生本人也無刑犯過錯,其祖上三代亦不能是賤民賤役。

古代社會民分四等,即士、農、工、商。士的地位最高,因此清政府認為「士為讀聖賢之書,為鄉人法則也」。因此雍正帝提出,童生「必敦品勵學,謹言慎行,能為人表率,方可選取入學。」清初時期,由於社會風氣不正,很多生員出身者,不顧名節,或出入官署,包攬詞訟;或武斷鄉曲,欺壓平民;或違抗錢糧,蔑視國法,影響極為惡劣。

因此,清初統治者尤其重視生員的道德品質,對應試的童生進行了嚴格的試前篩選。至道光四年(1824年),針對有意抗糧納租的行為,清政府特別規定:「嗣後凡有拖欠糧租,在官告追未結者,本人及子孫不準應試。每屆考試之年,責成地方官衙門仔細查核,糧租完清後,方可照準赴考。」

從實際的執行情況來看,雖然清政府對應試者的品德要求很高,但在報名應試的過程中,各省官員能夠真正掌握的還是童生有無過犯這一條。

所謂的賤籍,指的是樂戶、丐戶,以及鑼夫、吹手、剃頭夫、修腳夫、喜娘、轎夫之類的,還有是在衙門當差的,如糧差、衙役等,他們的子孫均不得應試。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是因為封建時代例有封贈之例。比如清代時一品大員可以封贈三代,二三品可封贈二代。假如被封贈的祖、父為賤民,那麼就會被認為是玷汙朝廷科名。

如此以身家清白為應試的硬性規定,無疑會將很多應試者拒之門外,當然也就會有很多有學問的讀書人將無緣於科舉。為了規避這一問題,就出現了很多地方隱匿身份,冒籍參考,這也是清代歷年科舉中經常發生的事情。

二、童生應試須在本籍報考

清代沿襲明制,將全國府州縣分為不同的等級,和賦稅多寡一樣,府州縣學同樣也有固定的錄取名額,官方稱謂為「學額」。學額的標準主要取決於當地的科教發展程度以及人口多寡。比如像江浙地區,因為人數較多且文化發達,所以學額相對較多,再如雲貴地區,因文化落後,人口較少,固學額較少。

這樣也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比如江浙兩省由於競爭激烈,往往是數百上千人爭奪一個學額,而雲貴偏遠地區則是幾人或十餘人爭取一個名額。這樣就導致了一些文化發達地區的應試者冒籍到偏遠地區,擠佔當地的份額。

冒籍跨考是制度所不允許的,儘管清政府對此有著嚴格的規定,又出臺了相關的措施進行防範。但有清一代,冒籍現象還是禁而不止,十分普遍。

冒籍現象屢禁不止和清政府的戶口管理問題也是密不可分的,防止冒籍首先就得解決好應試者的入籍問題。乾隆三年(1738年)明確界定入籍條件:「定例入籍二十年以上方準應試,係指無籍可歸者而言。如本有應考之原籍而以寄籍地方有田廬可據,希圖兩處考試者,斷不可行。」

這裡所說的寄籍是指考生現居住地,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因此在清初中期,成為官府的棘手問題之一。當然,由於種種原因,應試者往往不被當地官府所接收,導致了入籍困難重重。嘉慶三年,對於入籍問題進一步做出規定:凡生童具呈入籍,寄籍地方官限十日內核辦,原籍地方官只須據文立案,亦於十日內回復。至此,應試者入籍程序才趨於完善。

三、童生在居喪期間不得應試

古代社會,最講究萬事以孝為先。清代入主中原後,提倡以孝治天下,具體反映在百姓身上,就是要孝敬父母、祖父母。而封建時代又尤其講究「守制」。按照傳統禮教,凡遇父母、祖父母之喪,子孫(這裡指的是長房長孫)要謝絕人事,為官者須解除職務,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稱為丁憂。

歷代科舉考試都規定,守制期間士子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清沿明制,規定士子應試,不論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也不論文科還是武科,甚至是旗人的各種科舉科目,如遇守喪之期,皆不準參加考試。

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議定:童生遇父母之喪,「不許應府州縣及院試,有隱匿敢進者,照匿喪治罪」。乾隆元年(1736年)規定:嗣後童生遇試期,「照舊取具並未匿喪甘結。如仍有匿喪應試者,除本人嚴行查究外,其扶同冒結之人一體治罪」。

儘管朝廷對居喪應試者有著嚴格的限制措施,但每次童試都會出現隱匿者。到了嘉慶以後,政策有所放寬,對違反規定參與應試者的處罰減輕,但其居喪不應試還是作為其原則性的政策,直至清末廢除科舉為止。

四、童生應試過程中無作弊行為

僱槍手代考,是科舉制度創立後衍生的附屬產品,歷朝歷代屢禁不止。宋代以後,科場條例中就明確規定嚴禁槍替,以保證公平取士。清制,童生應試須本人至州縣衙門,當堂填寫年齡、體貌,考試時必點名入場,以防止槍替之弊。

雍正十一年(1733年),針對地方官徇私舞弊,不肯點名的情況,再次重申:縣考必須點名,核對身份入場,如違法規定,造成假冒槍替之弊,照例嚴懲。十三年又定懲罰之細則:嗣後凡有代筆之槍手,照誆騙舉監生員人等財物例,枷號三月,發煙瘴之地充軍;其代筆之人亦發煙瘴之地充軍;知情不報者,杖一百;失察之官員,分別嚴加議處。

作弊行為一旦發現,立即取消應試資格,獲得秀才功名的學子,亦剝奪政治權力,終生不得參加考試,且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條例規定不可謂不嚴,但有清一代,槍替屢屢發生,且在童試這一級別的考試中最為常見。因為,鄉試、會試相對更為嚴格,此類現象出現的反而不多。

五、童生應試須廩生出具保結

「保結」是指擔保,「廩生」是指府州縣學的生員,是秀才中考列的一等者,可享受朝廷的各項補助待遇。按清制,童生應試須有本州縣的廩生保結,以擔保該童生符合報考資格的各項規定。

雍正元年(1723年)規定:保結廩生不得擅保品行不端之士。六年規定:童生如有冒籍等弊,保結廩生斥革,一併治罪。乾隆八年(1743年)重申:童生有冒籍、匿喪、槍替等弊,保結之廩生知情同罪。

保結制度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童生應試出現的各種弊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廩生同樣會承擔著很高的風險。很多廩生就有由於被矇騙,事發後遭到了嚴厲的懲罰。因為保結是硬性規定,所以應試的童生就必須要找到保結之人,由於廩生對被保之人往往是出於鄉情,又或是出於情面,不得不保,但對被保之人又缺乏相應的了解,致使因此而受害。

但整體而言,廩生保結這個規定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作弊的發生。畢竟參加童試的作弊是少數,大部分讀書人都是憑著真才實學而考取生員的。

清代的童試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後,實行的是三年兩考,其後形成定製。又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只有在通過院試後才能獲得科舉考試中的第一個功名——秀才。以後關於秀才入學乃至參加鄉試方面,再作詳細的介紹。

相關焦點

  • 在古代考個秀才難有多難?考上秀才有什麼好處?
    秀才考舉人同樣艱難,因為名額太少,「鄉試「中的「鄉」其實是「省」的意思,全省各地的秀才從各自的州、府、縣趕往省城進行「鄉試」,以圖考中舉人,每省的名額也不過數十個至一百個,而且因為考取「舉人」功名後便有了做官的資格,才有了《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的癲狂故事,所謂窮秀才富舉人,「鄉試」便是一個分水嶺,把那些數量更多的沒能躍過龍門的秀才們拒之門外。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清代科舉考試也一樣,並不是肚裡有墨水就能隨便參加各級科舉考試,就好像遊戲中的打怪升級一樣,想要考取各級功名,進入仕途成為朝廷官員,你首先需要進入遊戲,進入科舉系統中。童生,就是讀書人具備科考資格的基本功名,需要通過縣級行政單位主持的「縣試」和府級行政單位主持的「府試」,才能擁有這一稱號。只有成為童生,才有資格進入更高等級的考試——院試,也就是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在古代考個秀才 比今天考北大還難
    其實別說鄉試考上舉人了,連秀才都沒那麼好考……古時候考中秀才並不容易。何以見得?容筆者將本末一一道來。在考秀才之前,無論耄耋或是總角,老少讀書人都被稱為童生,即使是鬢髮蒼白的老人也不例外。(圖片出處:清代科舉圖鑑)這裡有一個潛規則,縣試和接下來的府試的「案首」不出意外都是會成為秀才的,這關乎官場文化,畢竟要考慮知縣和知府的面子問題。
  •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眾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有宋以來,科舉制度一般上分為四級考試,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不同級別的考試,即獲得不同級別的頭銜,即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初階:秀才按照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凡是要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在取得院試取得秀才資格前,都統一稱為童生。古代沒有畢業的說法,什麼時候考中了秀才,什麼時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歲,還是個童生。
  • 深圳公務員有多難考上?2020深圳市考公務員報考條件有哪些?
    深圳公務員有多難考上?2020深圳市考公務員報考條件有哪些? 深圳公務員有多難考上?
  • 寒門子弟考中進士的難度有多大?
    古語有云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筆者看來,前三樣都不足為證,只有金榜題名方能稱為人生的幸事,而且是最難實現的的人生目標。所謂的「金榜題名」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的頭銜,但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進士就是難以觸及的天花板,能考個舉人已經是祖墳墓冒青煙了。
  • 古代科考有多難?看古人如何乘風破浪?
    古代的「高考」難度非常大,程序繁多,各個朝代略有不同。童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縣級考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獲取難度上來講,可能現在的博士學位會被秒成渣。不如我們就先來看看,到底得個狀元有多難。狀元是一甲的第一名,全國獨一份。
  • 中央部委公務員有多難考?
    那麼中央部委有多難考,表現在:一、 報考人數多,招考人數少,競爭非常激烈中央部委,歷年來都是國考報考的熱門,因為大部分人都一門心思的想考進部委,不僅僅是因為部委平臺好,更因為部委可以享受福利分房、公費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福利待遇,加之,國考幾乎沒有地域限制,只要報考條件符合,就可以報考公務員,沒有戶籍的限制, 所以無論是京內外的應屆畢業生,還是京外的社會在職人員,都會選擇報考,如果考上了,還可以解決北京戶口,福澤下一代。
  • 考四大名校到底有多難
    考四大名校到底有多難 2008-01-02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民間曾有「人北清師」之說,意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為京城四大名校。在這裡,我們集合了一些媒體關於各校每年的報考和錄取人數、錄取比例等權威數據的報導,或許對考生們能有所幫助。    據《新京報》2007年12月20日報導,2008年北京大學推薦免試碩士生約增加10%,200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難度加大。
  • 古代中個舉有多難?和考清華北大比怎麼樣?難以想像!
    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學歷學位制度呢?很顯然沒有,但是卻有和現代學教育制度類似的科舉制度,由於兩千多年的中國科舉制度在各個朝代都有所不同,這裡小二哥以古代科舉制度最鼎盛、最完備的明朝舉慄子!在那個時候,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就算你考過了童試,還要參加院試,院試又分為 「歲試」和 「科試」 兩級,考過了歲試你就是秀才了,接著參加科試,科試中成績優秀的才能繼續參加鄉試,爭奪舉人;要是成績太差,還有可能被取消生員的資格!
  • 千辛萬苦考來的「秀才」,為何被人說成是「窮秀才」?
    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有統一的稱呼,那就是「童生」。他們的寒窗苦讀,就是為了第一場考試做準備。若不想擁有「童生」這個稱呼,那就必須要參加「童子試」,聽上去很「幼稚」的名字,實際難度並不「幼稚」。以至於有些人會問,以前考「秀才」比現在考博士還難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大家都知道「窮秀才」 為何沒有「窮舉人」的說法
    所謂秀才,指的是通過了童子試的讀書人。童子試是科舉考試中最底層的考試,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在通過童子試之前,都被稱為童生;通過了童子試,才能被稱為秀才。在很多人想像中,童子試一定比較容易。實際上,這是很深的誤會。童子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這三個階段的考試難度有多高呢?
  • 往年127萬人報考,這十一類都沒有資格報考
    目前可以說是2021年國考報名倒計時了,在這個時候,肯定有很多新手小白不是很清楚自己有沒有資格報名,接下來,就和燃妹一起來了解下吧!(7)參加調劑當招考職位上通過公共科目筆試最低合格分數線的人數達不到計劃錄用人數與面試人選的比例時
  • 秀才究竟是什麼水平?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為何有點百無一用?
    我們先來看看秀才和舉人有多難考。明朝科舉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之後就是秀才、舉人、貢生、進士。想要當秀才就要通過院試,又叫做童生試,它又分為了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級別。一個縣大概有五十到兩百人通過,僅僅這一關淘汰率就高達百分之九十左右。一個府管轄六七個縣,應屆生再加上往屆沒考上復考的,總共只錄取不超過一百人,淘汰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其實《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顯得比較無能,是人物的設定而已,並不能用呂秀才這樣的個例來判定整個明朝乃至古代的秀才是什麼狀態與水平。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難?看看清朝科舉考試的題目,你能考上嗎?
    在大多數情況下,科舉確實可以讓那些家庭貧寒的人,憑著自己才學,有直上青雲的機會。但是,要憑著自己實力在科舉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卻十分的艱難。科舉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分別稱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考中秀才有多難?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讀書人中的優秀人才。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古代」高考」有多難,館陶千年才有不到30人成為「大學生」
    炎熱的夏季擋不住參加高考考生和家長查閱大學錄取信息的心,都在祈禱能考上一所心儀的學校。但您知道在我國古代人的「高考路」有多難嗎?在開始正式內容之前先捋一捋古代科舉各級考生的名稱以及跟現在考生名稱的對比: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