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科舉的影響卻依然不可磨滅。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每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雖是大同小異,也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為了方便,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我們最後一個王朝,清代的科舉故事。
當個秀才有多難?
當個秀才有多難?
首先我們要知道秀才是什麼?秀才是參加院試成功之後,摘掉童生帽子的讀書人。童生並不是按照年齡來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沒有取得秀才的資格,如果沒有,那你七老八十也還是個童生。
那麼考秀才有多難呢?按照清朝的記錄,院試每年其實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兩次,在一個人口大縣往往只有三四十個錄取名額,然後接著遞減,最少的縣只有十幾個人。這就相當於現在的讀書人,在全縣那麼多人面前考進前三十、四十名。
不妨捫心自問一下,你們能嗎?
再舉個例子吧,從小就不怎麼聰明的曾國藩,他有個爸爸叫曾麟書,也是不太聰明的人,並且根據曾國藩後來「積苦力學」的描述,他的父親一直都是深埋詩書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連續考了17次之後,到他43歲那年才中了一個秀才,比他兒子中秀才的還要晚二十多年。
這其中的艱難,我們應該是可以想見的。
儘管考秀才已經非常難得,但是卻也沒有入仕的資格,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做官的資格,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的,秀才這個身份也是有它的好處的。比如見到縣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們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為不跪被稱為「筆架山」,還能去當時的機關學校,比如縣學之類的,最大的好處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隨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會繼續考試,就像曾國藩的父親一樣,如果實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當個教書先生什麼什麼的,維持生活還是相當容易的。
三年一次的鄉試
你考個秀才都已經這麼難了,更別說考中舉人了,這也很難怪範進考中舉人之後的欣喜若狂。舉人和秀才已經大不一樣了,相當於考中了公務員了,不僅可以出仕為官,儘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總是還是有機會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說秀才還只是一個普通人,舉人已經是可以直接參與國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個舉人出生,卻也憑著他的才華,在之後收復新疆,打擊叛軍,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這也可以理解範進本人的中舉之後欣喜若狂的表現了。
但是考中舉人和考中秀才之間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選拔舉人的考試叫鄉試。這種考試基本上每三年舉辦一次,在每年的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能參加鄉試的秀才又不同於上文的秀才,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參加鄉試,只有那些在各州各縣舉辦的科考中達到一定合格線的秀才們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的錄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據清朝的規定,各省舉人的名額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還有人口的多少進行分配,有的時候也看納稅的多少。
但是這種也是很有限的,就相當於現在的清北招人,直隸地區,也就是天子腳下是每三年只錄取120人,當時的江南省,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一帶,也只有120個名額,這還算是多的,像當時的貴州、陝甘一帶,往往只有三四十個名額。
如此難度,我想也是可想而知了。
總是被忽略的貢士
貢士就是參加了中央禮部考試也就是會試之後取得參加殿試資格的考生,貢士的第一名就是我們熟知的會元。可以這麼說,每一個貢士都是準進士。
但是考過貢士,參加殿試,依舊是最後一道關卡。
會試一般在鄉試過後的來年開春舉行,所以也被稱為「春闈」。會試的錄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為會試競爭的是那些各屆會試中失敗的舉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戰鬥力之強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屆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時間往往比你的歲數都要大。
儘管清王朝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還會在一定的慶典中宣布開恩科,也就是再給一次會試的機會,但是根據查詢,在清朝267年的歷史裡,恩科也只開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憐。
這也就是科舉考試的殘酷性,有句俗語叫「五十少進士」,就是說你五十歲考上進士還算是年輕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現電視劇裡那些年輕才俊魚貫而入,風華正茂參加會試的場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頭子陪著考你,作為你的同年。
請問你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會試,登記在冊的進士人數只有26849人,哪怕是從廢除科舉制度的1906年開始,平均下來每年也只錄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現在的本一率,都沒有這麼低過。
而我們現在考上一本的人數,也是很少而已。
但是這一關過去了,你也就穩了,因為當你考到貢士之後就不會再刷人了,但還是要排個名次,進士的資格你是穩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樣的么蛾子,往往是沒有大問題的。
此時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貢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還有二甲賜進士及第和三甲的同進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會在同僚裡面抬不起頭來,就像曾國藩,因為這個三甲出身,一直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還有很多人,儘管他們最後官至將相,卻也還是深深的以此為憾。
終於成了「老爺」了
你受的讀書的苦,在你考上進士之後,也就算告一段落了。當你走過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之後,當你經歷了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的身份之後,你已經成為了古代帝國龐大但又佔比很小的官僚階層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官場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無論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罷官,你著書立說,廣收學生,比如顧憲成,照樣有一大群人的追隨。
進士的發展也是旱澇保收的,當年明月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如果你是舉人當的官,哪怕你十年來老天爺眷顧,幹得很好,你也很難混到中央那個級別。
而如果你是進士,一般都直接進中央後備人才儲存部翰林院報導,哪怕是後來外放,最起碼也是個知縣,放在現在就是一個縣委書記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說,起步就是縣局級別,前途更是無可限量,像曾國藩、李鴻章就都是普通的進士幹到了正國級,張之洞學歷最高,是慈禧親點的探花郎,有的時候還混得沒有他們風光,少一點中央大員的風範。
凡此種種,你還輕視那些被你嗤之以鼻的書呆子嗎?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