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2020-12-17 扒拉文史

科舉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科舉的影響卻依然不可磨滅。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每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雖是大同小異,也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為了方便,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我們最後一個王朝,清代的科舉故事。

當個秀才有多難?

當個秀才有多難?

首先我們要知道秀才是什麼?秀才是參加院試成功之後,摘掉童生帽子的讀書人。童生並不是按照年齡來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沒有取得秀才的資格,如果沒有,那你七老八十也還是個童生。

那麼考秀才有多難呢?按照清朝的記錄,院試每年其實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兩次,在一個人口大縣往往只有三四十個錄取名額,然後接著遞減,最少的縣只有十幾個人。這就相當於現在的讀書人,在全縣那麼多人面前考進前三十、四十名

不妨捫心自問一下,你們能嗎?

再舉個例子吧,從小就不怎麼聰明的曾國藩,他有個爸爸叫曾麟書,也是不太聰明的人,並且根據曾國藩後來「積苦力學」的描述,他的父親一直都是深埋詩書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連續考了17次之後,到他43歲那年才中了一個秀才,比他兒子中秀才的還要晚二十多年。

曾國藩

這其中的艱難,我們應該是可以想見的。

儘管考秀才已經非常難得,但是卻也沒有入仕的資格,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做官的資格,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的,秀才這個身份也是有它的好處的。比如見到縣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們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為不跪被稱為「筆架山」,還能去當時的機關學校,比如縣學之類的,最大的好處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隨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會繼續考試,就像曾國藩的父親一樣,如果實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當個教書先生什麼什麼的,維持生活還是相當容易的。

海瑞先生

三年一次的鄉試

你考個秀才都已經這麼難了,更別說考中舉人了,這也很難怪範進考中舉人之後的欣喜若狂。舉人和秀才已經大不一樣了,相當於考中了公務員了,不僅可以出仕為官,儘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總是還是有機會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說秀才還只是一個普通人,舉人已經是可以直接參與國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個舉人出生,卻也憑著他的才華,在之後收復新疆,打擊叛軍,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這也可以理解範進本人的中舉之後欣喜若狂的表現了。

但是考中舉人和考中秀才之間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選拔舉人的考試叫鄉試。這種考試基本上每三年舉辦一次,在每年的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能參加鄉試的秀才又不同於上文的秀才,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參加鄉試,只有那些在各州各縣舉辦的科考中達到一定合格線的秀才們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的錄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據清朝的規定,各省舉人的名額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還有人口的多少進行分配,有的時候也看納稅的多少。

但是這種也是很有限的,就相當於現在的清北招人,直隸地區,也就是天子腳下是每三年只錄取120人,當時的江南省,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一帶,也只有120個名額,這還算是多的,像當時的貴州、陝甘一帶,往往只有三四十個名額。

如此難度,我想也是可想而知了。

總是被忽略的貢士

貢士就是參加了中央禮部考試也就是會試之後取得參加殿試資格的考生,貢士的第一名就是我們熟知的會元。可以這麼說,每一個貢士都是準進士。

但是考過貢士,參加殿試,依舊是最後一道關卡。

會試一般在鄉試過後的來年開春舉行,所以也被稱為「春闈」。會試的錄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為會試競爭的是那些各屆會試中失敗的舉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戰鬥力之強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屆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時間往往比你的歲數都要大。

儘管清王朝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還會在一定的慶典中宣布開恩科,也就是再給一次會試的機會,但是根據查詢,在清朝267年的歷史裡,恩科也只開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憐

也就是科舉考試的殘酷性,有句俗語叫「五十少進士」,就是說你五十歲考上進士還算是年輕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現電視劇裡那些年輕才俊魚貫而入,風華正茂參加會試的場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頭子陪著考你,作為你的同年。

請問你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會試,登記在冊的進士人數只有26849人,哪怕是從廢除科舉制度的1906年開始,平均下來每年也只錄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現在的本一率,都沒有這麼低過。

而我們現在考上一本的人數,也是很少而已。

但是這一關過去了,你也就穩了,因為當你考到貢士之後就不會再刷人了,但還是要排個名次,進士的資格你是穩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樣的么蛾子,往往是沒有大問題的。

此時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貢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還有二甲賜進士及第和三甲的同進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會在同僚裡面抬不起頭來,就像曾國藩,因為這個三甲出身,一直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還有很多人,儘管他們最後官至將相,卻也還是深深的以此為憾。

終於成了「老爺」了

你受的讀書的苦,在你考上進士之後,也就算告一段落了。當你走過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之後,當你經歷了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的身份之後,你已經成為了古代帝國龐大但又佔比很小的官僚階層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官場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無論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罷官,你著書立說,廣收學生,比如顧憲成,照樣有一大群人的追隨。

進士的發展也是旱澇保收的,當年明月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如果你是舉人當的官,哪怕你十年來老天爺眷顧,幹得很好,你也很難混到中央那個級別。

如果你是進士,一般都直接進中央後備人才儲存部翰林院報導,哪怕是後來外放,最起碼也是個知縣,放在現在就是一個縣委書記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說,起步就是縣局級別,前途更是無可限量,像曾國藩、李鴻章就都是普通的進士幹到了正國級,張之洞學歷最高,是慈禧親點的探花郎,有的時候還混得沒有他們風光,少一點中央大員的風範。

凡此種種,你還輕視那些被你嗤之以鼻的書呆子嗎?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有宋以來,科舉制度一般上分為四級考試,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不同級別的考試,即獲得不同級別的頭銜,即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初階:秀才按照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凡是要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在取得院試取得秀才資格前,都統一稱為童生。古代沒有畢業的說法,什麼時候考中了秀才,什麼時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歲,還是個童生。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大概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進士是清北嗎
    科舉考試一共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童生、秀才(生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貢士(第一名稱會員)、進士(前三名分別稱狀元看過很多電視劇中,秀才這個角色在古裝電視劇中非常的多,我們對於秀才的概念大概是,說話文縐縐的,大多數因為讀書沒有生活來源,窮困潦倒。因為沒有考中功名,經常成為大家嘲笑的「窮秀才」。秀才真的有這麼不堪嗎?秀才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今天的問題,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先後排名是什麼
    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縣府兩級屬初試,初試合格叫童生。可進入科舉考試。共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考中後稱「生員」,也就是秀才。(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排名: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而一旦中舉人,中進士,古人也是非常興奮的,我們都學過《範進中舉》,就是說的範進中了舉人而樂極生悲的故事。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與我們現代的不同階段的教育情況做一下對比。我們現代教育也分四個等級,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而古代科舉考試為四個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成為了秀才並不等於就獲得了鄉試的資格,根據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舉人:鄉試中舉的人,稱之為舉人。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廢止於光緒年間,現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祿的哦,來看一下你到什麼級別了。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諸如秀才、舉人、進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現概率極高,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本文就以清朝時期的科甲制度為依據,對清代科甲制度的各級功名予以通俗說明。清代科舉考試也一樣,並不是肚裡有墨水就能隨便參加各級科舉考試,就好像遊戲中的打怪升級一樣,想要考取各級功名,進入仕途成為朝廷官員,你首先需要進入遊戲,進入科舉系統中。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我國古代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現代人根據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準確來說就是自己上學的層級,可以分別出不同的學歷,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不等。 同樣,在我國的古代也有著一套類似的學歷體系,只不過他們的學歷不叫現在的名,獲取的方式也不一樣。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考中童生後,再去參加院試,考中的才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院試是由各省主持的考試。 受一些戲曲、電視的影響,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感覺沒本事,更是用窮秀才、酸秀才來揶揄。《武林外傳》中,就有個呂秀才,說話文縐縐的。因為沒有考中功名,經常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 童生、秀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古代科舉考試一級一級的名稱很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通過縣級別的考試(每年一次)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鄉試(每3年一次)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