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2020-12-16 知識酷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尤其是一些比較大的朝代,幾乎每幾年就要進行一次考試。

且不論考試內容為何,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個:選拔人才。就算是到了今天,咱們國家也有相應的學歷制度來證明個人在求學之路上的造詣和成就,其中最高的學歷當屬博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獲取難度上來講,可能現在的博士學位會被秒成渣。不如我們就先來看看,到底得個狀元有多難。

狀元是一甲的第一名,全國獨一份。

想要成為狀元光成績好其實真的不夠,因為我們知道古代科舉考試的時候答得那可都是主觀題。除非與政權悖逆,否則基本上不會有所謂對錯之分。這個時候文筆、文字、觀點立意甚至是閱卷考官的分配都成為了一個人能不能成功的一道道門檻。

想考狀元之前,自幼讀書的人就要開啟自己的瘋狂考試之路。首先要在自己所屬的地方參加入學考試成為童生,然後就開始學習考試之路,運氣好的就能成為生員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秀才。自此往後的難度就開始陡然增加。因為競爭對手不再是自己身邊的小夥伴,而是範圍更大的同鄉、同片區。能在鄉試之中脫穎而出的人就成為舉人。在很多朝代其實這已經算是當地文化人的代表。

成為了舉人就意味有了繼續往上考的資格。在往後的考試之中每一步對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光環加持。這個時候需要你有好的文筆,還需要背後有好的指導老師,內部有好的引薦者。如果這些要求統統具備,加上本人的硬實力又非常了得,可能成為狀元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

下圖為試卷真跡,可見字有多漂亮~

基本上歷朝歷代的狀元都是由國家最高機構進行挑選之後產生的。所以前三名的名詞有時候真得不像現在這麼嚴謹。舉個簡單的例子:考生一來自浙江,考生二來自陝西。這兩份考卷都非常大氣磅礴頗有能人之風,選他們誰當狀元呢?皇帝一看,發現自王朝成立以來好像陝西還沒出過一個狀元,上次的狀元好像就是浙江的。大筆一揮可能狀元就落在了陝西省考生的頭上。

一但當上狀元那可以說不僅僅是金飯碗拿在手中,各種榮耀和重要官職都會接踵而來。事實上中國自隋朝到現在有名有姓的文科狀元人數總共也就551個。這樣的數量和錄取率,怕是現在的博士完全不能比的。畢竟人家的狀元很多都是國家的宰輔級大員,和現在可完全不同。

這樣的類比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主要在於趣味。現在這個科技社會,人們對學歷的追求和要求其實都在提高,能夠攻讀到博士畢業的人其實也付出了很多的勤勞和努力。在未來他們也會成為很多科學事業之中重要的一環。

相關焦點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古代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方為"元",而殿試第一名才能稱為"狀元",能夠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麼就相當於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這在封建社會無疑是最高的榮耀。 狀元一直都是所有讀書人追尋的目標。
  • 古代的狀元那麼難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狀元在古代絕對是非常令人羨慕的,那種「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快意之感,大概只有中了狀元才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吧。中國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打破魏晉之時的「門閥制度」,為天下學子打開一道通往權利高峰的路徑,雖然這條路並不好走,機會也並不多,但是並不影響讀書人對它的心之所向。
  • 古代高考狀元有多難?難度比考清華高3000倍!
    而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每年只有各省市的狀元或者前幾十名才有機會錄取。上次有網友留言,問到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的高考狀元比,誰的難度更高?今天中學教師就來給大家詳細聊聊,結論是古代高考狀元含金量遠遠大於現在高考狀元,難度是考取清華大學的3000倍!
  • 中國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是博士也不為過
    在父母的那個年代中(60年代)沒幾個人能上得起學,小學還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忙農作,還未成年就外出打工拼搏;而在古代,上學更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夢想,要說到古代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我先告訴你一組數據:有歷史相關記載的狀元從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一共只有592名。這也說明了考上狀元有多難!
  • 古代中個舉有多難?和考清華北大比怎麼樣?難以想像!
    要正兒八經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搞清楚 現代教育體制 和 古代教育體制 的區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 學歷和 學位 的區別,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不了解的。因為在有的國家還有副學士、副博士之類的學位,1.「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指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博士所獲得的稱號;2.在我國,學位和學歷是分開的,獲得學位證書而未取得學歷證書的仍為原學歷。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學歷學位制度呢?
  •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眾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 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介布衣,寒窗苦讀十年進京趕考,一旦中了狀元不光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官方也會抬轎子來迎,狀元派頭如此之大,僅僅就是為了做官——類似於知縣等的官嗎?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在電視劇《武林外傳》裡面,有著各色不同的人物,其中最經常聽到的口頭禪就是呂秀才的「子曰」。這個要先熟悉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的制度,一個人想要獲取功名就必須要讀書和考試,到了年齡後那他首先就要參加縣試完後再參加府試,如果通過的話就是童生了。
  • 古代科考有多難?看古人如何乘風破浪?
    只要認真學習,成績足夠好,就有機會出人頭地、光耀門楣。那麼,古代的高考有多難?古代的「高考」難度非常大,程序繁多,各個朝代略有不同。童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縣級考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 越南考公務員有多難 半數海歸狀元落榜
    原標題:越南考公務員有多難 半數海歸、狀元落榜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魏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近兩年來中國公務員考試競爭比例較之往年有了明顯下降。公務員壓力越來越大,待遇越來越少,似乎公務員不再是個「香餑餑」。而在中國的鄰國,相同的事情也在發生。
  • 我國古代的狀元郎,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博士生能考上嗎
    自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起,寒門子弟就有了出頭之日,無數人捧起書本,將進士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為什麼不是狀元呢,因為狀元是非常難考的,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敢奢望,能考上進士就已經很滿足了,我國古代的狀元郎,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 在古代考個秀才難有多難?考上秀才有什麼好處?
    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中的前三名就是更為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有清一朝一共112科進士,26846人,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平均一年取100個,道光以後中國人口四萬萬,每年平均取100個進士,可見考試之難,這些人無一不是人中翹楚。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廢止於光緒年間,現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祿的哦,來看一下你到什麼級別了。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考中古代「高考」的狀元真是難如登天
    高考作為現在學子們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主要途徑,那麼,在歷史上沒有現在的高考,學習們又是怎麼被選拔的呢?實際上歷史上也有類似的高考——科舉制度。當然,科舉還扮演了官員選拔的角色,又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儘管科舉制的首創時間史學界存在爭議,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但是,相對而言,更多的歷史學家以隋朝有分科舉人與進士科為由認為科舉制開始於隋朝。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科舉制度前後延續了1300多年,通過一些考試來選拔人才,而我們熟悉的秀才、進士、舉人、狀元等都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出來的。而能考上秀才,也就意味著你已經跨進了朝廷的大門,古代社會,考上秀才也就是說已經實現了光宗耀祖,是個人物了,身份也就不同了,放到現在,就是有了城市戶口了。不過,說考上秀才是不是就能當官,那還差得有點遠,只是說有了這個身份和資格。而古代的舉人,又是什麼概念呢?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正式科舉裡最低門檻的考生叫秀才,只有通過了童試的童生才有資格稱之為秀才,這個童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考,五六十歲的童生大有人在。而通過童試後,就擁有正式參加科舉的資格了。正兒八經的科舉並不是年年都有,鄉試是3年一次,考中者叫做舉人,當年《儒林外史》裡描繪的範進中舉,考的正是這個考試。這個考試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四、五名則叫經魁,第六名稱之為亞魁。值得一提當時,號稱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唐寅,當年也僅只是個解元。不過,從秀才晉升成舉人後,便意味著可以做官了,但也僅只能做做學官,知縣這種小官。
  • 古代所說的窮酸秀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放到現在絕對是精英
    若是在古代,要想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為官一方,只有考科舉一條路可走。現在的學歷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古代也有學歷,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秀才一般可以擔任從七品以下的官職,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