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尤其是一些比較大的朝代,幾乎每幾年就要進行一次考試。
且不論考試內容為何,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個:選拔人才。就算是到了今天,咱們國家也有相應的學歷制度來證明個人在求學之路上的造詣和成就,其中最高的學歷當屬博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從獲取難度上來講,可能現在的博士學位會被秒成渣。不如我們就先來看看,到底得個狀元有多難。
狀元是一甲的第一名,全國獨一份。
想要成為狀元光成績好其實真的不夠,因為我們知道古代科舉考試的時候答得那可都是主觀題。除非與政權悖逆,否則基本上不會有所謂對錯之分。這個時候文筆、文字、觀點立意甚至是閱卷考官的分配都成為了一個人能不能成功的一道道門檻。
想考狀元之前,自幼讀書的人就要開啟自己的瘋狂考試之路。首先要在自己所屬的地方參加入學考試成為童生,然後就開始學習考試之路,運氣好的就能成為生員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秀才。自此往後的難度就開始陡然增加。因為競爭對手不再是自己身邊的小夥伴,而是範圍更大的同鄉、同片區。能在鄉試之中脫穎而出的人就成為舉人。在很多朝代其實這已經算是當地文化人的代表。
成為了舉人就意味有了繼續往上考的資格。在往後的考試之中每一步對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光環加持。這個時候需要你有好的文筆,還需要背後有好的指導老師,內部有好的引薦者。如果這些要求統統具備,加上本人的硬實力又非常了得,可能成為狀元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
下圖為試卷真跡,可見字有多漂亮~
基本上歷朝歷代的狀元都是由國家最高機構進行挑選之後產生的。所以前三名的名詞有時候真得不像現在這麼嚴謹。舉個簡單的例子:考生一來自浙江,考生二來自陝西。這兩份考卷都非常大氣磅礴頗有能人之風,選他們誰當狀元呢?皇帝一看,發現自王朝成立以來好像陝西還沒出過一個狀元,上次的狀元好像就是浙江的。大筆一揮可能狀元就落在了陝西省考生的頭上。
一但當上狀元那可以說不僅僅是金飯碗拿在手中,各種榮耀和重要官職都會接踵而來。事實上中國自隋朝到現在有名有姓的文科狀元人數總共也就551個。這樣的數量和錄取率,怕是現在的博士完全不能比的。畢竟人家的狀元很多都是國家的宰輔級大員,和現在可完全不同。
這樣的類比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主要在於趣味。現在這個科技社會,人們對學歷的追求和要求其實都在提高,能夠攻讀到博士畢業的人其實也付出了很多的勤勞和努力。在未來他們也會成為很多科學事業之中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