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常說的「讀書雖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最快的捷徑」我深感贊同。我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實現了大部分人至少是初中生畢業,大家也不至於淪落為不識字的地步。在父母的那個年代中(60年代)沒幾個人能上得起學,小學還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忙農作,還未成年就外出打工拼搏;而在古代,上學更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夢想,要說到古代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我先告訴你一組數據:有歷史相關記載的狀元從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一共只有592名。這也說明了考上狀元有多難!
科舉制的出現優化了用人制度,使中下層的讀書人能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大展身手。明朝的科舉考試比較完善分為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院試:
凡是讀書的人都會被人稱為童生(不分年齡),如果考過了就是秀才。雖說不能當官但在經濟上可以免除家裡3個人的勞役,在衙門中自己還可以免受挨板子。秀才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中生,可以在村裡或鄉裡教私塾。
鄉試: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都會舉行一次鄉試,而秀才想要繼續晉升當官,那就要參加此次的考試。如果考中了就是舉人,這時候就可以去謀個一官半職,但只能從八九品的小官做起。從《範進中舉》就可以看出,當時百姓們一個接著一個來幫考上舉人的範進慶祝,舉人的身份可以說是人上人了,所以舉人相當於我們現在一些名牌大學的學生。
會試:
有些已是舉人的人還不甘現狀,於是就會去參加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但錄取人數僅僅只有300人,他們被稱為貢士,也是推薦給皇帝的人才,這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了。
殿試:
而要想成為狀元就要參加此次考試,這是由皇帝出面命題的。能參加考試的都是全國頂尖的知識分子(貢士),他們得先進行複試,通過複試者被分為一二三甲,一甲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或擔任正五品或六品的官;二甲佔錄取者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按照名次給予官位。
說到這,大家多多少少能明白考一個狀元有多困難,經過層層篩選淘汰無數人後才能脫穎而出。如今在街上隨便找出十個年輕人至少也有3個是大學生畢業,所以狀元與現在的學歷是不好相比較的,這種難度跟如今「高考狀元」「中考狀元」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你要說狀元是如今的博士生也不為過,畢竟是千萬人分之一的存在。
歷史小講堂: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莫宣卿,十二歲中秀才,十七歲就中狀元。